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明代乡贤王佐《鸡肋集》海口首发 一卷诗书穿越500春秋

2016-07-19 11:54:39来源:海南日报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明代乡贤王佐《鸡肋集》海口首发一卷诗书穿越500春秋

    1987年校注出版的《鸡肋集》。

    纪念王佐的“礼魁坊”。

   最近出版的《<鸡肋集>译注》。

    与丘濬、海瑞、张岳崧齐名的“海南古代四大才子”之一——王佐,以诗文见长,一生著作甚丰,其著作计有《鸡肋集》《琼台外纪》《经籍目略》《家塾原教》《金川玉屑集》《庚申录》《珠崖录》等多种。其中,《鸡肋集》为其诗文汇集,也是其代表作,为同辈方家及后辈学者推认为“当比拟唐宋诸大家”。近代日本学者小叶田淳在《海南岛史》一书中也认为:“以诗文论,在海南人士中首先推王佐。”

    今年7月,在海南省王佐文化研究会的不懈努力下,一本通俗本——《〈鸡肋集〉译注》,在海口首发面世。

    明代临高举人王佐,由于为官时地位并不算高,又因其刚直不阿的性格,为污吏所厌恶,其著作未能实现官方镂刻,自行刊印,又困于财力,因此,年深日久,原本“足以藏之名山,传之后世”的著作也难逃脱沉销的厄运。

    历经500余年风风雨雨,《鸡肋集》能够流传至今实属不易。

    著书自乐,诗文传世

    要知道这是一本什么样的书,首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王佐其人。

    王佐,字汝学,号桐乡,明宣德三年(1428年)生于海南岛临高县透滩村。他比内阁大学士丘濬小8岁,幼年在琼山读书,曾师从唐舟、丘濬等当地文化名人,深得丘濬喜爱。

    弱冠之年,王佐以礼经魁乡试考中举人,进入国子监读书,“每试居第一”,为祭酒吴节、司业阎禹锡等人所称许,廷誉于内阁,宰相李贤十分器重,期盼日后有大用。可惜,因忤逆权贵,最终并没有考中进士。成化二年(1466年)开始,先后赴福建邵武府、江西临江府等地任同知,游宦20余年之后告老还乡。

    归乡后,王佐常与密友谈论诗文,优游山林,养花种草,著书自乐。在七旬高龄时,还曾跋涉琼州各地,遍访风土人物,广搜民俗掌故,修成《琼台外纪》一书。可惜的是,这部书很早便散佚,没能够流传下来。

    《鸡肋集》是王佐所写诗文的汇集,收集有诗302首,杂文82篇,是其著作中的精华。这些诗文多属激浊扬清、藏否人物之佳作,也有描绘、吟诵山林泉石、地方风物民情的诗篇,状物写景刻画入微,怀古抒情清新隽永,有爱国忧民之情怀。

    例如其中之名作《天南星》:“夫何生海南,而能济饥饱。八月风飕飕,闾阎菜色忧。南星就根发,累累满筐收……海外此美产,中原知味否?”饥荒时节,海南百姓迫不得已采集天南星充饥,时有中毒事件发生。王佐也无能为力,只能以“含泪的微笑”来收束全篇。

    另一篇《鸭脚粟》,也是王佐关心人民疾苦的表现,有异曲同工之妙。

    1963年,茅盾来海南调研,曾对王佐这两首诗充分肯定。

    刊印流传,命运多舛

    后人研究认为,王佐将诗文集命名为“鸡肋”取其“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之意,实则是作者自谦。清末临高知县李熙说:“味之腴者,人固咀嚼不厌,即淡如太羹元醴,其中亦自有真味也,鸡肋云乎哉!”意思是:味道丰美,人们固然咀嚼不厌,即使淡得像祭祀用的原汁汤水和甜酒,也自有它的真味,这就是鸡肋说的意思吧。

    王佐在世时,其诗文并未付梓刊印,但他的学生兼同乡——唐胄,一直有收藏他留下的手稿。王佐去世20多年后,时任广西提学的唐胄在管理学政之余,将王佐的诗文拿出来整理编辑,名曰《摘稿》,但并未刻印刊行。

    又100多年后,清朝初年,樊庶到临高任知县,寻访散失的书,没有找到原刻本,于是采用残本,广为搜罗,重新加以补充编辑,编成10卷,拿到广州刻印。可惜没多久又散失了,琼州藏书家都没有这个集子。

    不过,樊庶知县收集整理《鸡肋集》的事情,让王氏后人王光谟十分感动,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明府一游宦耳,犹珍重吾族祖手泽,若是散失不传,谟曷辞其责?”樊庶知县是外来做官的,尚如此珍重我们家族祖上的遗墨,若是任它散失不传,我又怎么能推卸责任呢?幸而,王光谟的外祖父冯莲溪也是一个有心之人,这套琼州罕见的集子,他竟用心手抄了一份藏于家中。外祖父去世后,王光谟得到这份珍贵的手抄本,“视如性命”,藏在私密的小箱子里,遇时局动荡,全家出逃时,其他都可以不带,单单这卷册子终不离身,没有丢失。1916年,王光谟将手抄本校对后付梓刊印。

    后来,海南书局以王光谟的刻本收入《海南丛书》第三卷第二集。1985年,海口市图书馆曾就这一版本影印过,但数量不多,传世甚少,搜求不易,于是,王佐研究会委托王中柱先生将此书重新加以整理、校订、标点和注释,耗费两年多时间,终于出版了新的《鸡肋集》。

    “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为进一步深入挖掘海南历史人物资源,助力海南文化复兴,2015年5月,海南省王佐文化研究会执行会长王业聪又萌生对王佐《鸡肋集》作系统诠释的想法。于是,在研究会顾问、海南大学教授王春煜教授的推荐下,由具有学术根底和写作实力的山东大学教授耿建华开始撰写《<鸡肋集>译注》。

    最新出版的《<鸡肋集>译注》参考了王中柱校注本的内容,又增补了10余篇遗漏的诗文,保证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内容的翔实可信。王春煜认为,此书将有助于读者进一步认识一个真实的王佐,了解其高尚的思想情操和杰出的文学造诣。

    王业聪认为,王佐的价值首先在于,他以亲身实践,树立了一种人格精神标准,这种精神可以用“正道直行、廉洁奉公”八字概括。王佐为官一任,惠政一方,“所居民爱,所去民思”,宦游在外数十年,告老还乡时,两袖清风,栖身之处仍是三间茅屋。

    无疑,王佐为海南留下了一笔丰富的文学遗产,《鸡肋集》便是其中无比珍贵的一部分。丘濬当年也是“每异其才,彼此师友相待”。时人张东百曾说:“吾于海南所可与者二人,谓文庄与佐也。”而以诗词论,海南人士中首推王佐,已成定论,素享“吟绝”之誉。

    纵观此书,内容异常丰富,描绘家乡风土人情和山川风光的有之,反映明代海南社会经济和民间疾苦的有之,抒发奋发有为之怀抱的亦有之,其中,关注和同情受苦的百姓,是王佐诗词中最鲜明的主题。

编 辑:wangshi 标签:王佐 乡贤 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