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东莞南栅王氏

2016-05-07 20:18:30来源:转载

打印 字号: T|T

    翠蹊王公祠内景。该祠紧挨着秋月公祠,是目前王氏宗祠中保存比较完整的两个祠堂,如今已修缮一新。
    翠蹊王公祠内刻有王氏族人的名字。 
    第零壹期    ● 抚宗族之今昔 展东莞之史貌 

    开版语

    国家者,家国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家族向来是国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基于此,我们《东莞读本》开始了以家族为脉络的寻根之旅,做了大量前期策划工作。从本期开始,本报大型策划《东莞氏志》正式诞生。该策划以姓氏为线索,试图勾勒出东莞人的来龙去脉、今昔之貌,从而还原东莞历史的局部变迁,让人尊重东莞的历史文化沿革,并心生敬畏与感恩。 

源志

    南栅王姓出自太原

    王姓的历史来源有三大出处,其共同点都是出自王族。一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避战乱迁居到太原,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沿用成姓。二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三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兄长,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虎门南栅王氏迁来时间有两种说法,一说975年,王庆丁直接从太原迁来南栅;另一说1025年,王庆丁从太原迁到韶州传至五代,王氏五世祖王德琚再从韶州到南栅。鉴于王氏三世祖王湛如曾任曲江县令,后一说更为可信。 

    今志

    王氏占南栅户籍人口半数以上

    落地南栅后,其间抗日战争时期,虎门沦陷后,不少王氏族人迁往各地。如今王氏族人分布在南栅、香港、广西等地和国外一些国家。在南栅,8个自然村中有西头村、元头村、平岗村、八行坊、冲元村等5个村居住的主要是王氏后人。目前南栅户籍人口5000多人,其中王姓者占了五成多。其余有大约30个其他姓氏。 

    姓氏之旅

    50年一轮南迁梦

    王德琚恐怕连自己都没有想到最终还是要走了。他推开门,冷冷清清的庭院在萧瑟的秋天里显得有点衰败,来回几遍踱步后,他终于下定了决心:明天,就离开韶州。离开这个史书记载中“控扼五岭,韶为交冲,唇齿江湘,咽喉交广”的韶州,离开这个兵家必争的南粤重镇韶州。这一年为1025年,即北宋天圣三年。

    离开韶州,对王德琚来说并不奇怪,他祖先本来就是从别处迁来这里的,现在再一次背井离乡。只是王德琚没有想到这次搬迁来得如此之快。他的祖先王庆丁当年从太原迁来韶州至今,才仅仅过去50年。

    要离开这里了。王德琚恨不得把这个庭院里的一草一木都装到自己的脑袋里去。能有这个家,多少托他爷爷王湛如当了曲江县令的福。王德琚回到屋里,叫儿子王养浩等人收拾好东西。这一年,已经是北宋发行世界上第一种纸币———交子的第三年了。他们只需要收拾好一些细软就行了,银子完全可以换成了纸币放到口袋里。

    离开了韶州,能去哪里呢?一路向南,一路向南……这片历代只收留被贬官员和逃难人员的南蛮之地,正在他们的目光尽头。

    多年后,王氏族人回顾家族史,发现他们这个五世祖王德琚成了王氏从山西太原到虎门南栅迁移的一个衔接点。王姓的源头并不在韶州。他们是从山西太原迁来的。

    路过南唐不知身是客

    民间有言:“天下王姓出太原”。北魏时太原王姓已经被称为“天下四大姓”之一。到了虎门南栅王氏一世祖王庆丁这一代,他跟王室已经没有丁点联系了,只是太原王姓里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假如他生活在唐朝,相信他将在此地终老此生;可惜他生活在了五代十国时期,并且是生活在被地瘠民贫,国力微弱的北汉统治下的太原。大一统安居乐业的大唐已经如远去的春梦,梦醒不再。

    离开脚下生养了自己的土地是一种痛,但再痛也痛不过生命被杀戮。北汉所辖的河东十二州之地,盛唐时有二十七万九千一百余户。北汉建立后,战事频繁,兵役繁重,人民被迫逃亡以避战乱和苛敛。北汉亡时,在籍仅三万五千二百余户,只有盛唐时的八分之一。

    在北汉被北宋攻破城门的17年前,即975年,王庆丁被迫离开了脚下太原。路过南唐时,王庆丁也许没有想到,同年8月,南唐后主李煜奉表投降了北宋。一个从中原来的人继续南下,另一个在南方生活的人却要北上中原。一个纯朴的农民南下时只想到是否有东西填饱肚子;另一个才华横溢的人却满怀亡国之痛。王庆丁也许无法体会李煜“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的忧伤,但摸着早晨醒来潮湿的枕头,对故土的怀念却被“梦里不知身是客”这句诗表达得淋漓尽致。

    陌生的地方成了故乡

    王德琚一路向南,已经到了尽头。到了虎门,无法再向南了。古时的虎门四面环海,再向南就掉到海里了。王德琚就在虎门住了下来,住的地方叫海南栅,也即是新中国成立后改成现在的名字———南栅。这一住就住了近千年了,陌生的地方成了故乡。王氏至今已经有四十多代了,是虎门现有村落中立村最早的氏族。可惜的是一个千年姓氏,四修族谱,却又屡遭损坏,现在遗留下来的已经残破不堪了。

    破旧不堪的不仅仅是族谱,还有人的记忆。王氏大宗祠与秋月祠堂哪个建筑时间早?年青一代的王姓已无法回答这个问题。

    一千年过去了,进来南栅的姓氏越来越多,王氏后人也各奔东西,古村的模样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早已不复存在。一路走过,带着历史印记的东西越来越少了。

    八行坊就在南栅管委会斜对面。这个经过多次修缮的牌坊,也早已物是人非,却依然可以佐证着王氏七世祖王伦惺在南宋大观元年考取“八行”进士的事实。

    这个记着王氏家族光荣历史的牌坊却也渐渐地被后人忘了。一切沉浮,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两朵浪花。王伦惺在京为官,却记挂家乡父老,辞官归乡传学。如经历过风浪的王氏后人王文冕感慨一样:“宦海风波原是幻,故林烟月总如新。频年楚粤空怀想,此日江湖作主宾。斗酒劝君拼一醉,世间谁是独醒人?” 

    地理志

    南栅王氏从韶州迁来后,期间因各种原因,经过几次分支迁移,总始终都坚守在南栅这片土地上。古时的南栅处于虎门腹地,南与宁州沙角相连,北与虎门寨相接,西南马骝山与鹅公山相对望,控制三门口内河入莞水上要道。现在的南栅下辖8个自然村,其中西头村、元头村、平岗村、八行坊、冲元村等5个村居住的主要是王氏后人,但大多迁离古屋,住在周边的小区里,显得很分散。古屋推倒后重新建起三四层小楼,出租给新莞人。 

    后世忆访

    族谱四修四毁,历史靠后人追忆

    王焕秋:《南栅王氏族史简介》撰写者

    王锐成:南栅社区文化宣传负责人

    阿乐:王氏后人“80后”

    记者:王姓立族千年,源远流长,为什么没有族谱遗世?

    王焕秋:南栅王氏立族以来,先后曾经修缮过四次族谱。第一次是在元末明初,十八世祖契俊、道玉修族谱,后来因遭兵焚之灾,散失无存;第二次于清乾隆庚午年,即1750年,二十六世祖赣图重修,《族谱》源流论中有记载:“王氏族谱十套,文锦为函,曹绫为帙,装潢精美,纸细而坚,稽其所载,自周太子晋以迄元明。某祖分某房,某支迁某省某县,流派甚为明晰。”后在壬申年因他族事发,恐有株连而焚之;第三次是在清嘉靖四年至七年期间,即公元1799-1802年,由进士王文冕主笔,通过广泛收集资料,采访旧闻,邀集各房族人相议,经过艰苦努力、细微反复参求核正再次重修族谱。编至嘉庆十四年,世系六本才告竣工。当时族谱修至二十五世祖,可惜未能遗存;第四次是于民国三十七年,即1948年,由本村父老王启祺等人合力再次重修,这次是衔接王文冕所修族谱,延至三十六世系,理应比较全面、支派清晰,解放以后经历数次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持有族谱者哪里还敢保存这些被列为“四旧”的东西,于是毁之。

    记者:这就是你自己动手修族谱的原因?目前你们有没有修谱的计划?

    王焕秋:我退休后,一直想为族谱修缮尽点力,但修谱之事,必须有原始史料为根据方能编写。经多方寻找,在1999年觅得《南栅王氏族谱》一本,不过只是全套族谱中的一本,且残缺不全。经过多年的调研,加上我个人80多年来耳闻目睹的事实,于2007年整理成《南栅王氏族史简介》。

    王锐成:我们现在也打算着手做这个事情,不过这个工程很庞大。现在也请了一个老师编村志,等他这两三年退休后就可动手了。

    记者:资料显示,王氏迁来南栅有两个时间,到底怎么回事?

    王焕秋:南栅王氏出于太原王姓是确凿的,如今各家神阁上的神主牌都是刻写着“太原堂上王氏历代祖先神位”的字样。不过南栅王氏先祖究竟何时迁来莞邑南栅立族,谱牒确实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南唐末年,大约975年,王氏一世祖王庆丁即从韶州南迁来南栅,结庐 定 居 于 象 山岛,当时此地海水环绕,潮汐涨退,住地有山泉流涌,故称为涌源坊,即如今的冲元,王氏大宗祠大门口的对联上联可作佐证:“祠建涌源近接宁轩旧址”。另一说是北宋天圣三年,即1025年。当时韶州战乱,五世祖王德琚始从韶州迁来南栅。根据三世祖王湛如还在曲江为县令看来,五世祖王德琚迁来南栅更可信。

    记者:当时南栅是怎么样的?为什么要迁移来这里?

    王焕秋:古时虎门四面环海,海岛林立。周围有象山、三台山、眼眉山、大石古山等,今南涌口是古时海潮涨退的河道进出口,现在的沙太公路原来是条大河。由于水上交通方面和靠海,虎门自三国起就盛产海盐,到了宋代盐业发展到了鼎盛时期,为了防止偷运私盐外出,政府就在广济河渡口设置了栅栏,由于栅栏设在大宁盐场南面,故称为海南栅。新中国成立后,才把海字去掉。当时这里适宜打鱼、产盐、种田,安定而富裕,向南迁移的王氏就在这里落脚了。

    记者:现在王氏在南栅分布状况如何?

    王锐成:因为各种原因,从南栅迁出去的王氏族人很多地方都有,包括广西、香港等,还有国外。而这期间迁入南栅的姓氏也很多,有战乱原因,也有家丁、婚嫁入赘等原因。在我的记忆中,随着虎门经济发展,七八十年代很多外地人涌入南栅。现在南栅姓氏已经很杂了,大约有30多个。其中,跟白沙郑氏关系较好,因为王、郑两家是亲家。解放后,南栅分为8个小组,如今演变成了8个自然村。目前王氏人口大约占了南栅本地总人口的五六成,主要聚居在西头村、元头村、平岗村、八行坊、冲元村等5个村里,但居住也已很分散了。

    记者:对你们王氏的历史了解吗?比如这家秋月公祠?

    阿乐:不是很了解,我只知道我们祖先从山西来的,至于宗祠,听说都倒塌过了,现在看到的是后人重新修缮的。再过段时间,估计很多人连自己出生地都找不到了。比如说我们,村里老屋已经拆了,建好的新屋也是出租给新莞人住,我们另外在新开发的区域住。随着村的房屋和道路的改变,以前玩过的地方都认不出来了。 

    名人志

    王伦惺 南宋大观元年进士

    王伦惺,讳知在,南栅王氏第七传世孙。南宋大观元年间,朝廷开“八行科”取士,他考取了进士。其才华学识在广东享盛名,时人称他“王八行”。死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其所居地以“八行坊”命名。

    王文冕 乾隆朝进士

    王文冕,字饬端,号象坡。乾隆庚辰开科1760年联捷进士。他精通五经,著述有《易经贯义》、《诗经贯义》等书,74岁卒于家乡。

    王若周 国民革命军师长

    王若周,原名昌廷,又名凤基,1888年出生,广东黄埔陆军小学第三期、南京陆军第四中学、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步科毕业。曾任中华革命军东路讨逆军第二路司令、国民革命军第五军第十六师师长等职。1957年在香港去世。

    王光海 广东省民政厅厅长

    王光海,1891年生,曾加入同盟会。后来被选为广东省参议员,并出任广东省民政厅厅长。新中国成立前夕,随薛岳去台湾。著有《孔子哲学简要》等。

    王应榆 广东省政协委员

    王应榆,字燧材,号芬庭,生于189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应榆历任广东省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和常务委员。1982年2月28日病逝于佛山,享年91岁。著有《诗经浅译》等。

    王匡 全国政协常委

    王匡,又名王卓培。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新华社华南分社社长,南方日报社社长,中共中央中南局委员、宣传部长。十一大、十二大代表,第五、六、七届全国政协常委。

    王宠佑 有“锑矿王”之称

    王宠佑,字佐臣,1879年出生。曾开中国学者在国际矿床学术交流的先河,在国外享有“锑矿王”之称。于1958逝世。

 

    轶闻志

    当官为民回乡为亲

    王文冕功成名就后归家结婚,当时外戚遇丧,他服丧后才到湖北黄梅任县令,恰巧上级官府向县内推派开河款项、工役,计价过万金。当时人民贫困,度日如年,王文冕不忍向百姓摊派,他说:“我的志向是当清白之官。”于是请求上级调职,后转任崇阳竹山知县。不久,升任襄阳郡丞,当时金龙聚众叛乱严重,文冕明察其奸,巧设圈套,率领部属靖逆,使郡境安然无恙。后来辞官归乡,每遇乡亲有难,王文冕就用积蓄救济。当时家乡濒临海隅,设置盐场,由于沙坦日淤,旧额灶地不能正常产盐,但盐课司却虚额收税,盐民备受赋税重压,悲困万状,文冕体恤民情,凡有关众事者,召集各村士绅在莲溪六册大坑村(今属怀德村)靖康医灵古庙聚议。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由王文冕牵头,靖康域内士绅联名上书,要求减免丁盐,事后又倡力重修医灵古庙。有一年,域内有个强悍好斗之人,伤风败俗,被官府罚款数千银,其人执迷不悟,并气势汹汹,要以死相拼,官府莫奈其何。文冕冒险相助,耐心规劝,晓之以理,十番九次开导,不厌其烦,终于使顽徒归顺,不再闹事。

    王氏救香港同胞于水火

    1941年,香港大批难民逃难内地,不少人客死他乡。其间途经南栅暂留者不下数百人。为救港同胞,南栅王氏乡亲及时组织收容接待,将翠蹊、秋月两间祠堂作为临时安置点,并筹款救济。

    王氏族人的对联趣事

    王氏族人中有个读书人,在他一生中,每年门口的对联都写同一内容:“岁序又更新气象;儒门仍守旧家风”。还有一家人的对联也是每年都写一样的:“小楼昨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上一篇:老王家何以称王
下一篇:信宜王氏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