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慎言:乐做留守儿童的贴心人

2016-05-05 10:57:40来源:中安在线

打印 字号: T|T
       59年,是他和学生打交道的时间。而且,这个数字还在增长。
  前面的42年,是他作为一名乡村教师,在三尺讲台上度过的时间;后面的17年,是他作为一名关工委工作人员,在办公室,在受聘学校的教室里,在学生家中,所走过的时间。
  这几十年的时光,还有一部分被他用于伏案写作。这些文章,既有教育教研心得,也有新闻报道。多年来,他在各级各类媒体发表的文字作品超过500篇。
  他叫王慎言,一位78岁的老人,也是很多留守学生的良师益友。
  当老师,一干就是很多年
  1957年,王慎言从阜阳师范学校毕业后,走上三尺讲台,开始了他和教育长达近一个甲子的不解之缘。
  从教42年,他先后在颍东区插花镇、颍泉区行流镇的一些中小学任教。退休前,他的身份是行流镇四九中学少先大队辅导员、政教主任,《中国少年报》、《中国中学生报》的终身通讯员。
  衣着朴素,精神矍铄,讲话声音洪亮,逻辑性较强,是这位老人给颍州晚报记者的第一印象。说起退休后从事关工委工作,王慎言充满激情:“让我有机会发挥余热,继续我热爱的教育事业。”
  1999年,退休后的王慎言被吸收到颍泉区教育关工委、行流镇关工委工作。从家里到镇上有20里路,王慎言骑电动车要50分钟,每天7点不到就要出发。但他风雨无阻,从没有晚过点。
  王慎言的老伴肢体有二级残疾,行动不便。每天早上离家前,他先把早饭、午饭给老伴准备好,晚上回到家再给老伴做晚饭。
  由王慎言等编辑的《行流关工简报》,目前已出版了20期。颍州晚报记者看到,简报内容丰富,既有国家惠民政策解读,也有关工委工作动态、五老风采、学习园地等。
  做留守学生的良师益友
  王慎言工作的另一个重点是,对留守学生的关心和帮助。
  退休后,王慎言所在村的赵楼小学、马庄中学联合向他发出聘书,请他做思想法制道德教育辅导员。为此,他经常走到学生们中间,与他们交朋友、谈心,进行思想和法制讲座。
  大南庄有个叫刘炫的学生,父母在外打工,爷爷喜欢喝酒、打牌,回到家经常与老伴吵架。受家庭环境影响,刘炫的成绩下降,并且产生了辍学的念头。
  王慎言知道消息后,专程找到刘炫的爷爷谈心,“我和他说,想靠打牌赢钱发家是不可能的,不仅影响了家庭和睦,还影响了孩子学习。如果孩子辍学了,作为老人,心里能不愧疚吗?”
  经过多次交流沟通,刘炫的爷爷改掉了赌钱和喝酒的习惯,对孙子的学习也重视了起来。
  与刘炫家的情况相反,马庄初中有个叫刘成龙的留守学生,爷爷经常劝他努力学习,但他把爷爷的话当“耳边风”,和社会青年混在一起,逃学、进网吧、打游戏机,学习成绩直线下降,爷爷、老师都为此头疼。
  了解情况后,王慎言主动和刘成龙接触、交朋友。上学、放学和他一起走,双休日时还把他约到自己家里,给他看《中国中学生报》、《中华美德颂》等,给他讲邻村青年苦学成才、走上工作岗位的事例。遇到雨天,王慎言还会给他送伞,并把他带到家里吃饭。
  “我和他说,你爷爷给你取这个名字,就是希望你将来能‘成龙’,做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如果你不好好学习,就愧对这个名字,愧对父母和爷爷对你的期望。”
  在王慎言的教育、引导下,刘成龙改掉了逃学、上网的习惯,成绩也进步了。学校为此给他颁发了一个“进步奖”。初中毕业,刘成龙考上了阜阳二中。为此,他专门找到王慎言道谢:“要不是您的帮助和鼓励,我哪能进高中的门啊!”
  作为师范毕业生,王慎言多才多艺,作词谱曲、吹拉弹唱样样精通。
  2013年,全省关爱留守儿童推进会在四九小学召开,王慎言受学校之邀,创作了《我是留守好儿郎》歌曲,表达了留守孩子们“学文化、修思想,长大为家乡献力量”的美好愿望。如今,在该镇,这首歌孩子们几乎人人会唱。
  颍州晚报记者刘培军/文王彪/摄
编 辑:wangshi 标签:贴心人 儿童 乐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