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大宝论文集 书报论文选载7

2016-01-13 13:53:43来源:王大宝论文集 王师中 编纂

打印 字号: T|T
王大宝逊居榜眼位潮州府遍插吊王旗
    叶亮湖
    离开凤凰来到归湖镇。传说归湖镇还是古代潮州郡治所在,出土过晋代文物。潮州第一大贤王大宝,就是这归湖镇人。
    大家不顾疲劳,一下就来到王大宝墓地。
    这是宋朝一个一品官员礼部尚书的坟墓。墓道两边整齐排列着石人石马石翁仲,更增添它的庄肃。加上墓前高耸的御书石旌,这就完全显现潮州这第一大贤和中国一代贤臣那秉直温刚睿智厚朴之气——这也代表了潮州岭海人民的民风民气。
    归湖镇长听知我们来到。亲自走来给我们当导游,讲述这位大贤的故事——王大宝的家就在这对面的汤头村。他从一个平常农家子弟中了榜眼,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贤臣和潮州大贤。这只能说,他成长的道路完全画出潮州和中国劳动人民成长的轨迹。所以他被列为潮州贤人之冠是非常恰当的。
    如果说邓小平以三起三落成为现代历史的传奇人物,那么这王大宝就更传奇了:他比邓小平多了三倍,九起九落,而且更奇异的是他第一次竟是未起就先落了。
    公无——二八年即南宋建炎元年,也就是岳飞词中“靖康耻犹未雪”的靖康二年。这年金兵攻陷汴京(开封),徽钦二帝同北宋宗庙王室被掳北上,造成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最大民族耻辱。侥幸的是王室中的康王赵构在状元秦桧陪随下,北上做人质的时候逃出金营。他泥马过江过黄河,以后在江南立了朝庭,就是历史上的南宋,他就是宋高宗。
    这时是五月,到十月他把朝庭临时迁到扬州。大家知道,当时这一切的事都只发生在黄河以北,江南还是平静的。所以赵构轻易把宋朝的一切制度恢复过来,而开科取士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不久考试制度也就恢复了。
    潮州远处岭东,比江南就更平静了。于是,王大宝同一帮聪明奋发的后生仔,抱着雪国耻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千里迢迢来扬川行在,去冲龙头抢状元。
    或者是潮州实在是人杰地灵,这一科单海阳县就考中九名进士。或者是王大宝天生要成为贤哲,考官反复审阅他的试卷,一致认为他文章内容是说理剀切,形式是字字珠玑,于是把他定为状元奏报给高宗皇帝。他们都自信眼力准确.皇帝必定拍板。
宋高宗反复看了王大宝的文章,看了一遍赞了一遍,可是——还是那个可是——可是又烦一遍。原来他对王大宝的文章真的爱不释手,因为送上来的文章再也没有第二篇可以超过。但这时他想,这是他到江南立国后的第一次考试,如今江南民心不定,如不借此机会给他们一点恩惠,那他们怎么相信他呢。眼见扬州人李易的文章也很不错,如不将他擢为榜首,那江南人民会怎么对待自己呢?再三权衡的结果,他终于把两人的名次倒过来了:擢李易为状元,降王大宝为榜眼,而且他也知道,僻处潮州的人民,只要知此情势,也会谅解他的。
    但他毕竟还极慎重,在出榜之前先秘密宣召王大宝晋见。看到这后生仔聪俊又刚直厚朴,他大为高兴。在抚慰褒奖一番之后,委委婉婉向王大宝吐露衷曲。王大宝既是状元之才,自然聪明绝顶,一下就听出皇上那弦外之音,但他也坦然而直率说悉听圣裁。宋高宗这就大大松了一口气,也从此对他留下永生难忘的好印象。
    但这也正成为王大宝后来九起九落的原因。因为高宗既感激他的坦荡无么帮了自己的大忙,又怕他的刚直耿鲠,更嫌他成天闹着要恢复中原。但他又总觉得他不能没有王大宝,所以直到他驾崩前夕,还嘱咐嗣君孝宗:朝庭不能没有王大宝。
终于,王大宝退居榜眼,对此他有诗云:
    对策丹墀中上游,天颜抚喻逊龙头。
    这就真实反映当时的情况。可因这样的一个抚喻一个谦逊。结果潮州要再过四百年才出状元,本来广东得有十个状元而剩下九个,潮州得有两个状元亭的,终于只有一个状元亭的,并且加上南门下的那一个榜眼亭了。但不管怎么样,这终归是潮州人民的骄傲。
    对于王大宝,造成他九起九落的原因就得从他的出身经历来看了——
    他出身于贫寒的农家,父母早丧,童年时代就饱受人间冷暖。加之从小在这凤凰山下放年,山地的幽深净洁又陶冶出他坦荡纯洁和探究隐微不可侵凌的品性。而且他自小勤奋好学,古今贤哲对他造成很大影响。这些加在一起使他成了潮州古代人民的优秀儿子。
    比如他同苏东坡白居易的遭遇虽然完全一样,但在处世上与他们完全不同:白居易在屡遭贬斥之后明哲保身,老来扳依佛法成了香山居士超然出世;苏东坡则在儒道佛之间团团专,出不了世人不了世。可王大宝就真个百折不挠.,起也好落也好他总是一往而无前。他比较长做谏议大夫这个“言官”,可他全不顾从皇帝到秦桧一班大臣偏安求和的汹汹气焰,力主主动出兵抗金恢复中原,所以皇帝气得叫他挂职回家,但到了挨金人打吃了苦头,皇帝知道他的正确又叫他回来。
    他就是这样起起落落,但都坦然置之,一心只追求国家的统一。直到七十七岁挂职在家临终前夕,他还是悲叹着“恢复之期无望矣”。这同陆游的“但悲不见九州同”完全异曲同工。
    他有个绰号叫“王老虎”,当时朝庭上的人就这么尊称他,直至今天潮州人民还这么称呼他。现在我给你们说这绰号的由来——
    有一次他发现宰相汤思退与金人和议的条款全是卖国的,于是愤怒弹劾,汤思退因此一惊吓,当即重病而死。
再是他是敢于摸秦桧屁股的人。秦桧害死了岳飞以后权倾朝野,手段又极端险毒,谁反对他都被他置于死地。他又摸透了高宗的心病,因为赵构不是王子没有嗣君的资格,只要北伐成功,他的皇位就保不住了,所以对秦桧向来言听计从。但主战派的大臣对秦桧的来由一直极为怀疑。照他说是在北方时杀了看守的金兵,夺了船一直逃到越州(浙江绍兴),这种天方夜谈式的谎言实在难叫人相信。他在金国的一些举动朝庭中也有风闻。
    一次在庭议的时候他把和议的好处说得振振有词,主战派领袖赵鼎出来争辩又被高宗压了下去。这时王大宝怒气冲冲走了出来,直指秦桧的鼻子说:“你的这些话可是金人叫你说的?听说你叫你的王氏去给四太子(金兀术)侍寝,可有这回事么?你可不可以在陛下面前把杀金人夺船的事说给众人听么?”这时主战派的人正憋一肚子气,给王大宝这头一开,当即争着追问秦桧,一定要他说个明白。只见秦桧脸上青一块白一块,再有千张铁嘴巴也争辩不了,只得连连求告“皇上作主”。高宗也赶忙说道:“众卿莫噪,王卿也莫乱讲”。给他收了场。
    秦桧从此对王大宝恨人骨髓,只是他这个人既狠毒又狡诈,他知道王大宝有过逊居榜眼那段姻缘,只要有皇帝在,无论如何对王大宝是加害不了的。所以再是恨恨不已也无可奈何。
    本来南方人一向被人看做性格温柔的,可王大宝却不是这样,他耿鲠刚正,嫉恶如仇而敬善如宾。主战派的领袖赵鼎被秦桧加害贬斥潮州的时候,他和潮州前七贤刘允的儿子刘龙图却把赵鼎引为知已,全不害怕受连累而与赵鼎过往密切,使之大受感动。
    好了,现在我把王大宝赠给丘君与的诗念给大家听,对他的情操为人也就清楚了。丘君与是福建莆田人,做梅州剌史时因看不惯官场黑暗辞官归养父母并移居潮州,成为潮州丘氏之祖。诗中称赞丘君与重道义而轻功名,有如兰之洁如桂之芬,所以把他引为知
莆田丘君与刺史由梅州乞养
归隐潮州赋赠
北山有移文,抽簪不如君。
庭兰洁晨膳,岩桂流夕芬。
道义齐高丘,功名薄浮云。
林间多茑鹤,忘机可以群。
    王大宝给潮州人民留下两句俗话,至今还在传诵。
    这两句话是
    穷鬼(讨)人畏和潮州薯免进。
    这两句话大家尽管都说过用过,但对它的意思和由来并不很了解,现在我逐句讲来。先说第二句——它的意思现在变做是你的东西再好,我也不敢领教,即是“不要”的委婉说法,但当时就不是这样了。
    有一回王大宝单独与皇帝议事之后,皇帝很开心就给他赐宴。这在当时是特加的恩宠。大家千万别理解做今天的共进工作餐。吃的时候皇帝坐上边的桌子上,臣子在下边的桌子站着吃。因为在古代,皇帝得高高在上,绝不与臣民平起平坐。在今天想起来,得到这个恩宠不知有多好笑多狼狈,可当时受赐的人是莫大的荣耀。宴前他叩求皇帝,敬请陛下尝一尝臣潮州出产的薯。皇帝正在兴头上,就吩咐御厨做好送来。可他又请求说,御厨的薯怕不新鲜,请让臣叫家人把家乡人刚带来的潮州薯做好送来。
    席间,一盘热气腾腾的薯献到皇帝面前,紫红紫红的非常稀奇。皇帝当即挟过一块咬了下去,哪知立即吐了出来而且脸色大变。王大宝早就料到有这一回了,于是急忙跪在地上“臣罪该万死”的连连叩头。待到皇帝气消了一点他才又奏道:“陛下岂知此乃潮州最好之出产,因而百姓不敢私得而年年将之贡献于朝庭。
伏望陛下体恤潮民之耿耿忠心,尽尝此薯。”
    高宗这时眉头直打了千百个结:咬这一口已经要命了,如何尽尝得了呢?于是转怒为喜说道:“潮民之心朕甚嘉许,但以后潮州薯就免进了。”
    王大宝正等着这句话呢,当即连连叩头“谢主隆恩”。
    大家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潮州薯不是很好吃吗?海外来的潮藉或非潮藉的观光客如今吃了潮州小食的潮州番薯,回去之后一直久久不忘欲求之而不得呢,皇帝再是高贵,那口味不也同常人一样吧?这话当然说得很对,但这正看出这个王大宝的睿智和他作为农民儿子的可贵——他再是高官厚禄也忘不了生他养他的人民,而这正是潮州人民至今近千年仍崇敬他的原因。
    原来,这时皇帝食的和做贡品的潮州薯并不一样。那做贡品的潮州薯是潮安凤塘鹤陇山三几分地阔一个地方出产的鹤陇红。因为是特产,所以一年只收几十斤,经反复挑选才只三几十斤千里迢迢送去京城人贡,所以才这么珍重高贵。它从皮到里是清一色橙红透剔,煮熟后更是红艳艳的清甜甘香又很柔韧,全不象普通番薯只是烂烂的。
    可正是这几十斤贡品却害苦了潮州一郡的百姓。
    大家知道,旧时代那个地方的出产一经成为贡品,当即成了那里人民的灾难:官府绅商互相勾结,借这个那个名目收贡品税,纳贡品捐地盘剥勒索,使多少百姓为之倾家荡产嫁妻卖儿。你们读过《聊斋志异》,《促织》中的王成就经历过这么个悲惨遭遇。你们再听听这首悲惨咀咒和呼号的歌吧——
富阳江之鲥,富阳山之茶,
鱼肥卖我子,茶美卖我妻?
富阳江何日枯,富阳山何日摧?
山难摧,江难枯,我民不可苏!
    富阳县的鲥鱼和茶叶象潮州薯一样历朝列为贡品,所以人民在被敲剥活不下去之后,只好咀咒山快点崩河快点枯以解除灾难。王大宝从小就看到也经历过贡品捐之苦的,所以借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巧妙地用薯瓤代替贡品的鹤陇红,结果从“圣君嘴”里轻易赚得了潮州薯免进贡的恩典,解除了潮州一郡人民的灾难。
    原来他是用薯瓤代替番薯,那东西又苦又涩,山里长的,渔民用它煮出来的汁液染衣服和鱼网,就不怕海水浸蚀。所以这东西是谁个都吃不下的,更不要说皇帝了。
潮州人民因为感激他,所以这句话后来变成口头禅,实际也是对他的怀念和赞颂。
现在再说穷鬼莩人畏这第一句话。
    王大宝幼年时给人牵牛,虽无依无靠却很爱读书,所以牵牛时手里定要拿着一本书边放牛边走边读。潮州话“一只手牵牛一只手杯册”说的就是他。这样他过的是有一顿没有一顿的日子。
    那时有个外乡来的长工就住在他厝边,这长工不知名字,王大宝只叫他六叔,是个单身汉,心地极为善良。他可怜这孤苦的孩子,看到孩子没得吃就把自己的粥或番薯分一半给他吃。王大宝也因为孤单,所以有时有得吃也没有咸(菜)配,就只好常常向人家讨咸菜菜脯橄榄糁。
    因为这十年改革开放巳经把千几百年的贫穷痛苦全都消灭了,所以我说的这些话年青的朋友和没在潮州住过的人是不理解的。这咸菜菜脯和橄榄糁直至十多年前在潮州还叫做“农村三件宝”,千百年来潮州农民一年头用它做菜。这三件实在也真是宝,二件是自己种的一件是树上结的,都不用出钱买又都是初冬收成。所以一入冬天,出一点钱买来百几十斤盐,每样用大瓮腌它几瓮,开春以后就用它做菜天天吃它。不用出钱上市买,不用下鼎煮,随要随有天天如此,你们说这可不是宝么?你们也就会知道从前我们潮州人民有多勤苦了。在我们潮州话就没有买菜吃菜这个词,有的只是买咸配咸,就因为从前我们前代人只用这东西过活。
    可谁知道,王大宝却穷得连这个宝也没有,所以有时吃饭就免不了向人家讨。在潮州过家讨咸菜就最可怜的了,因为谁个家里没有好几瓮这三件宝呢。但不知是因为这些乡民是太过吝啬,还是他讨的次数实在太多惹人讨厌,总之他一上门讨,人家就说,他家的三件宝还没开瓮呢,这样斯斯文文把他推走。于是他空手而归,也就把人间冷暖铭刻在幼小的心里。
    到他登榜做了大官衣锦还乡的时候,那局面可又大不一样了。亲人旧故都来给他道贺。潮州因为出外过番的人特别多,所以也形成这么个习俗;给出外回来的人送礼道贺叫落马,他们走时再送礼物叫送顺风。而主人只收下礼物的一小部分再用更厚重的东西回赠。这个礼俗本来倒是很有意义的。可后来也有一些贪心的人却想借此捞到好处,以为主人既已发迹,那么回礼必定丰厚,所以对回礼的厚薄很讲究。
    哪知王大宝却一反常情,他把送来的礼物收下以后,通通回赠一把锁匙。虽然弄得人们莫名其妙,但也不好说什么,更不敢问。
    过后,他也依照习惯开一个盛大的答谢宴会,请来了全乡所有亲故表示答谢。宴席上特别摆着六叔送的一篮番薯和他在杭州买回来的一面铜镜——这铜镜现在还放在他的故居,待会大家还可看到。这更使所有的人更加莫名其妙。
    宴会开始的时候,这个一人之下万人之尊的一品官员,全然没有汉高祖还乡时那“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志得意满的气概。他只是谦卑地把六叔扶上主席座,潮州叫做坐大位,那是德高望重的人才能坐的。六叔这时虽则年纪很大,但一个外乡的光棍长工,在这满堂济济的宾客中算个什么呢?〉于是所有的人无比惊愕,有的乡里老大心里极不满,但也不能怎么样。
    正在众人吃得高兴的时候,王大宝站起来说,我现在出个谜给大家猜,猜得对就把这面铜镜送给他.这镜是特意在杭州买来的,是宝不是宝,能猜的人自会知道。
    他出的谜语竟简单不过——天下什么最可畏?
    虽则简单,却不容易猜,这才显示这个本该状元的状元才了。因为这谜谁都能够猜出来,但谁也无法猜中。
    潮州话可畏即是可怕,于是所有的人都往最可怕的东西猜:老虎、恶鬼、毒蛇、雷电、信石、断肠草、玉皇大帝,反正五花八门的都是能置人死地的东西,结果没有一个猜对。因为畏的另一层意思是讨厌、厌烦,可谁也没有想到得把两层意思连在一起来猜。
    就在猜个乱纷纷嘻哈哈又叹惜的时候,六叔突然站了起来说:“你们乜个都免畏,天下穷鬼讨人畏!”这时一座愕然。王大宝立即抱住了六叔,六叔也抱隹他,就象他孩子时一样,四目相对眼泪涟涟,什么话也说不出——
    过了好一会,王大宝才双手捧过那面铜镜,跪在地上捧给六叔。六叔把镜接过来把他扶起。王大宝这才满面泪水双手把那篮番薯抱在胸前。
过了好久,他才对大家说:
“六叔说得对,这就叫做贫穷见人心,艰危心相照,所以今日这铜镜就该给六叔了。我原先送给大家的锁匙,也是想让大家好开咸菜、菜脯、橄榄糁瓮啊这时,宾客们才始顿释疑惑,于是有的赞叹,有的感慨,有的羞愧。
    实在的,六叔的话说尽人间冷暖,自古以来对着穷人,有谁不是又害怕又讨厌。象王大宝,贫穷时候连一块咸菜也讨不到的,可一富贵就这么的嘉宾满座。所以也莫怪六叔的这句话至今传诵奉为格言。可王大宝那贫穷不忘奋进,富贵不忘贫贱的品格更是成为潮州人民的伟大财富。
    关于王大宝的故事我就说到这里吧,大家可以再仔细观瞻他的坟墓,然后我请你们到砚田陈吊王察观看。
    这时每个对这位潮贤之冠的先贤更加崇敬,对着那壮穆的坟墓”,久久留连,那一层楼高的墓碑题的是宋礼部尚书王公大宝之墓,两边是他两位夫人的姓氏名字,墓前耸立着高高的墓丧,墓旌是宋孝宗御书的:在言路不畏强御 直谏之声闻天下实在的,知臣莫如君,南宋这两代君主也真够器重王大宝了。大家在景仰赞叹之余都说,王大宝不愧是潮州人第一个垂名青史的大贤,《宋史》为他立传也太公正了。
    离开王大宝墓,我们来到砚田村观看当年潮畲客人民抗元的遗址陈吊王寨。
    从砚田这里向北都是凤凰山区,一直到福建江西边境的广大山区都有很多畲寨,当年畲族人民就这样团结在陈吊王的旗帜下,自元兵人潮州的百年中,他们和潮州及客家人民联合战斗在这粤闽赣边境抗击强暴保卫国家。在这个营寨里,现在还能见到当年的寨墙,山脚下捡到的锈朽了的箭镞枪头,记载着当年战斗的历史。
大家边看边赞叹,深深为前代人民的斗争精神所感动。但要知道潮州抗元的斗争历史,还得看整个潮州即是潮汕。
    (原载认诅潮州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