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艳俊: 用行动诠释爱心 用真情温暖人间
“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很好,有固定的退休工资,还有手工剪纸活儿,适当帮助别人这是我的本分,用不着张扬啊……”今年70岁的王艳俊老人谈起捐资助人的事,一个劲儿谦虚着。

王艳俊展示当年看到的刊有被资助人信息的报纸。

王艳俊展示部分收藏的汇款回执。每一次汇款他都会将银行的回执小心收留着。
鲁网临沂9月6日讯(记者 安娜 通讯员 王伟勋)“我虽然年纪大了,但身体很好,有固定的退休工资,还有手工剪纸活儿,生活无忧无虑,适当帮助别人有这个能力,这是我的本分,用不着张扬啊……”在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圣园社区,今年70岁的王艳俊老人谈起捐资助人的事,一个劲儿谦虚着。
走进王艳俊的家里,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剪纸作品,梅兰竹菊、花鸟虫鱼、人物造型等作品生龙活现,栩栩如生。“自从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堂剪纸课让我与剪纸结下了不解之缘,没想到如今成了我的一大爱好,受到了很多人喜欢,也增加了家庭收入,让我老有所为啊……”王艳俊介绍说。个子不高,头发花白,戴着一副眼镜,穿着很朴素,笑容可掬,和蔼可亲,这就是笔者眼中的王艳俊。而随着交流的深入,王艳俊那颗滚烫的金子般的爱心更让人敬佩不已。
王艳俊曾经是一名人民教师,从1964年任教以来,在三尺讲台上整整站了40年,教过的学生不计其数,而他帮过的学生更是记不清楚了。也许是自身家庭的经历和职业的缘故,王艳俊对助人为乐有着自己的见解:“小时候,家里穷,是乡亲们帮助让我学有所成,成了一名教师,使我骨子里懂得了感恩和回报。参加工作后,我以身作则教育学生怎样帮助别人。”
“我教学的时候,家家户户温饱都成问题,哪有家长愿意让孩子上学啊,我看在眼里疼在心里,绝不能让孩子没有文化。看到谁家的孩子没来上学,我就挨家挨户叫,一些学生还抱着比自己小的孩子,一边看孩子一边上学。遇有实在上不起学的孩子,我就力所能及的帮助他们。”王艳俊说。“那时候有钱的人家还能买得起笔和纸,穷人家的孩子根本买不起,学生陈瑞典就是其中一个。他父亲体弱、母亲是个盲人,家里特别困难,但是这个孩子特别爱学习,上课很认真。我便将班里有钱人家的孩子用完的作业本捡回来,整理后给他用反面。只有一两公分的铅笔头也舍不得丢,找根木棍绑上继续给他用。”从王艳俊的回忆叙述中,体味到了一名人民教师对困难学生无微不至的关爱。
从村里的小学到镇上的中心小学,王艳俊辗转了4个学校,每次看到贫困学生他都忍不住伸出援手。给学生买学习用品、买饭菜都是常事儿。这些年,他资助过的不只是贫困学生,还有一些遇到困难的老师。教师李新林被砸伤,瘫痪了,家里十分困难。除了号召学校捐款以外,王艳俊还经常资助他,给他提供帮助。不仅如此,王艳俊还帮助了很多孤寡老人,其中本家的一个二哥无儿无女,王艳俊主动挑起了照料重担,送吃送喝送钱花,一照顾就是20多年,至今无怨无悔。由于王艳俊有一双会剪纸的巧手,村里大姑娘出嫁、小伙子结婚,前来求他剪个双喜、窗花什么的络绎不绝,而他总是有求必应,几十年来从不收取一分钱报酬。据了解,在王艳俊所住的圣园社区,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王艳俊的剪纸作品。他的剪纸在给居民带来祥和喜庆的同时,更给人们传递了一份助人为乐、奉献社会的爱心。
而资助外地家庭,让爱心走得更远更是体现了王艳俊的博大胸怀。2014年8月22日,王艳俊从自家订阅的鲁南商报上看到《沂水一产妇生下四胞胎》的报道后,第一时间给报社打来电话,了解四胞胎的情况,并要去了联系方式,表示要资助他们。原本打算每个月资助200元,但一听说四胞胎没有其他人资助,就改为每个月资助500元。
平邑县温水镇元郭三村的大学生张斌,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与79岁的奶奶相依为命,家庭十分困难。王艳俊知道后,每个月都按时给汇去200元钱。由于每个月都要去附近的银行汇款,银行的工作人员都认识他:“这都是给谁汇钱啊?”王艳俊只是笑笑,并不多说,更不会解释。“汇款单都是那里的工作人员帮我填的,资助的两家一个在邮政储蓄银行,另一个在农业银行。”王艳俊说。这点钱对他而言或许不算什么,但对于这两个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中送炭。每当受到资助的人打来感谢的电话,汇报生活、学习情况时,是王艳俊最欣慰和最幸福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一种“赠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快乐,那种感觉也只有王艳俊体味得最深。
当然,好心也有被欺骗的时候。王艳俊曾经借给两个学生钱,说是做生意需要本钱,挣钱了一定还,但是10多年了一直没有还给他,也没有任何消息,但这并没有影响他继续奉献爱心。据不完全统计,仅这些年来,他累计捐款捐物就不下10多万元。
作为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艳俊把晚年的精力和余热全部发挥到了剪纸上,几乎到了如醉如痴的地步。为了不让传统文化在民间消逝,退休后的王艳俊主动担当起白沙埠、李官两个乡镇中心小学的校外辅导员,每周两课义务传授剪纸技艺,使许许多多的孩子们爱上了剪纸艺术,使这一民间文化遗产到了很好地传承。
累并快乐着,目前的王艳俊仍然担任着临沂市群众艺术馆、临沂市老年大学、沂河实验小学、白沙埠镇中心小学4所学校的剪纸班代课老师,用一腔热血为社会奉献着光和热,用一份真情为人们谱写着一曲“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的人生之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