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悠悠皋虞古地琅琊王氏祖源

2015-12-08 10:13:47来源:即墨网

打印 字号: T|T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皋虞城,县东五十里,汉置县,属琅琊郡。”其今址坐落于温泉街道东皋虞村北。如果“即墨”这个名字让外地人感到蹊跷的话,那么“皋虞”二字就是本地人也会莫名其妙。
  就其二字本意,皋者,近水之高地也;虞者,古代掌管山泽的官吏。明代国子监祭酒周如砥在《汉谏大夫王公祠铭》中描述此地“地环三山,大海南流”,今观其地形,东南里许便是鳌山湾,东北依钱谷山,西北两面山岭岗埠,远山拱卫,源于钱谷山的皋虞河由北而南穿过温泉街道东注入鳌山湾。
  在人口稀少的汉初,“列侯封邑,大者万户,小者五六百户。”而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记载“汉近墨有三县:壮武隶胶东,不其、皋虞隶琅琊郡。”三县基本上分领现今即墨辖域。试想置县之前的皋虞,应是水泽氤氲地广人稀之地,这里依山可猎傍海而鱼,“皋”、“虞”二字仿佛也适得其所。
  皋虞建城始末
  汉武帝时,采纳大臣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去世后,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一部分土地为列侯。皋虞侯国正是在此时应运而生。
  胶东康王刘寄死后,其子刘建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封皋虞火易侯,在位9年,食邑皋虞县,属琅琊郡。西汉时,对地方的统治采取郡县制和分封制双轨制,按照汉制,侯国隶属于郡,地位与县相当,其后,胶东国辖地仅包括壮武等数县。这样,汉朝廷不行黜陟,而藩国自析。
  皋虞侯国经历了火易侯建、禾康侯定、节侯裒、厘侯勋、颂侯显、侯乐的经营,他们在这里修筑都城,侯爵一直沿袭了六代,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侯乐,颂侯子,王莽篡位绝。”王莽建立新朝后,改皋虞县为“盈庐”县,皋虞侯废,王莽政权被推翻后,恢复原名。东汉时,皋虞县废除,其地并入不其县,皋虞城亦被废。
  琅琊王氏起源皋虞
  皋虞始见诸史料,得益于一个重要人物,汉朝博士谏大夫王吉。
  《汉书•王吉传》载:“王吉,字子阳,琅琊皋虞人也。”王吉少年好学,以孝廉补授若卢县右丞,不久升任云阳县令,汉昭帝时,举贤良充任昌邑王中尉,官至博士谏大夫。
  王吉为官清廉,他住长安时,邻家枣树伸入其院中,王吉的妻子随意摘了几颗枣子给他吃。事后,王吉得知枣子是偷摘邻居家,便将妻子赶走。邻家听后,执意要把枣树砍掉,后再三劝说,王吉才将妻子召回。因此当时流传着“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的佳话。成语“王阳在位,贡公弹冠”同样出自王吉,比喻好朋友要进退相随。
  王吉之子王骏和孙辈王崇,均官至三公。祖孙三人虽皆为高官,但却极为清廉俭朴,所以积蓄了为时人称道的“累世之美”。《汉书•王吉传》对王吉祖孙三代评价如下:“自吉至崇,世名清廉……及迁徙去处,所载不过囊衣,不蓄积余财。去位家居,亦布衣蔬食。”
  清同治版《即墨县志》载:“崇祖孙父子世居于墨,数传至祥、览居临沂,为晋名臣。琅琊诸王所从出也。”《晋书•王祥传》:“王祥,字休微,琅琊临沂人也,汉谏议大夫王吉之后也。”王览则是王祥的同父异母兄弟。由此可知琅琊王氏先居琅琊皋虞。
  王吉祖孙三人制造了琅琊王氏兴起之际的短暂辉煌,两晋时期,由于对司马政权的大力支持,琅琊王氏被司马睿称为“第一望族”,期间先后涌现出王祥、王导等一批朝廷重臣和大书法家王羲之等名人。西晋末年琅琊王氏家族衣冠南渡,司马睿在王氏家族的拥戴之下,建立东晋,中兴了晋室。王氏家族在朝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只有在淝水之战立下至伟功绩的谢氏家族能与之平肩,后人并称“王谢”。(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