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2008年,王艳灵毕业了。或许和赞皇清河乡郭庄小学的孩子们有特殊缘分,她懵懵懂懂地报

2015-11-24 09:49:53来源:河北工人报

打印 字号: T|T
    2008年,王艳灵毕业了。或许和赞皇清河乡郭庄小学的孩子们有特殊缘分,她懵懵懂懂地报名了当年的支教名额。于是,在她的大学同学们为了前程与理想奔赴繁华都市的时候,她逆向走进了农村,当上了一名支教老师。
  “到学校报到是九月份,没有来得及适应学校、老师和同学们,我首先必须适应恶劣的天气。冬天没有暖气,窗户是用塑料布糊上去的,勉强挡住外面的冷风,但是一刮风就响个不停。不过,学校里的同事特别朴实,大家互相帮助,是我很开心快乐的一段工作经历。”王艳灵乐观的性格或许是她四年付出最需要的品质。
  毕业于石家庄学院英语专业的王艳灵在赞皇县清河乡郭庄小学当了四年的支教老师,这四年里,第一年她带三年级学生,第二年她一个人带一个班的课,从一年级带到三年级,然后孩子们读完四年级,就要到清河乡去上学了。而她在孩子们离开学校的前一年不得不离开学校,她的支教生涯到此结束了。
  “最长两届,每届两年,从刚去时的不适应到离开时的依依不舍,四年的时间,我也从中体会到了不少。”王艳灵说:“农村学校缺少年轻的老师,正式在编的老教师们年龄普遍偏大,从知识结构到教育方法都有些不适应现在的孩子们。离开的时候,我很不舍,我想留下来,看着孩子们渴望的眼神,我却无能为力。”
  就这样,王艳灵不但离开了赞皇郭庄小学,同时她也离开了她喜欢的教师岗位。由于没能考上特岗教师,她不得不与热爱的教育事业挥泪告别。
  据王艳灵介绍,如果有政策,她不怕苦,不怕条件差,不怕大山与世隔绝,她会选择留下来。她告诉记者,其实相关部门不妨可以考虑一下,如果有自愿留下的支教老师,政策上能不能有些支持,毕竟每届的支教老师刚刚熟悉学校和学生,就要换新一届,对学生们来说,应该不是那么快就能适应新老师。如果有政策,支教老师就有可能主动留下来,从而也解决了农村缺少老师的窘况。
  ■本报记者苏梅芝
编 辑:xbj 标签:清河 郭庄 赞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