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世王大会论文·浅谈三槐堂王氏的历史地位

2015-11-20 09:24:36来源:开封:王建坤

打印 字号: T|T
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三槐王氏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而开封三槐堂在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

一、三槐堂王氏历史起源

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仙太子,别为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晋公长子宗敬仕周为司徒。其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致仕,避乱于晋阳(一说居河东城都乡唐版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为太原王氏之始祖,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王姓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

王元公嫡裔王佑(谱牒学者杨修骏先生认为非"王祜"),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立国,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时在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

当晋元帝为琅琊王时,公知天下将乱,劝王招纳贤俊,豫充心腹,共图国事。元帝即位,论功行赏,公拜为丞相。导公为政,务在清静,公忠体国,朝野倾心,号曰仲父。元帝崩,受遗诏辅明帝;后明帝崩,又受遗诏辅佐成帝。历事三朝,均司宰辅,时人称为"江左夷吾"。自是王氏一姓,盛于江左,世称望族。与谢安一门,号为"乌衣巷世家"。自东晋至宋、齐、梁、陈四朝,除帝室的金枝玉叶而外,"王谢"两姓被尊为最上的贵族世家。河南王侯景,想为其子向"王谢"两姓求婚,梁武帝签曰:"王谢门高,可于朱张以下求之"。可知其时王谢门阀之高贵。咸康五年(339年)导公卒,时年六十四。帝举哀于朝堂三日,遣大鸿胪持节监护丧事,及葬,至为隆重。中兴名臣,莫与比焉。谥文献。此后江左王氏位列公卿将相,代不管人。导六子:悦、恬、洽、协、劭、荟。悦,字长豫,弱冠有高名,事亲色养,导甚爱之。悦初仕侍讲东宫,历吴王中书侍郎,先导卒,谥贞世子;恬,字敬豫,晋中军将军;洽,字敬和,晋中领军;协,字敬祖,晋元帝抚军参军;劭,字敬伦,晋车骑将军;荟,字敬文,晋卫将军。六子俱显贵,以洽为最知名。王褒公西入咸阳,传四世至綝公,綝有十子,第三子曒公为潞州刺史,曒公八传至言公,为唐滑州黎阳令,言公生彻,为后唐进士,官至左拾遗,彻公生佑,是为三槐王氏始祖。

王佑落户开封的具体地址,明李濂的《汴京遗迹志》说在仁和门外,清周城的《宋东京考》说在望春门外。这仁和门和望春门实际指的都是曹门,即今曹门关中街偏北一带。

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佑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佑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的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佑自是心知肚明。但王佑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佑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佑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佑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王佑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我们今人的思想揣度王佑当时的心情,很可能对自己当不成宰相有点生气,可能是"别看我不能位列三公,我的子孙一定有能担任宰相,位列三公的"气话。当然,也可以认为王佑这句话是他的自信或远见。但他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时做了宰相,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佑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王佑公少笃志词学,性倜傥,有俊气。后晋天福年中,以书见桑维翰,维翰称其藻丽,由是名闻京师。邺帅杜重威辟为观察支使。至后周,仕为魏县、南乐二县县令。宋太祖即位,擢拜监察御史,后加集贤院修撰,转户部员外郎。至宋太宗时,知河中、开封二府,以病请告,拜为兵部侍郎。佑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皆以文武忠孝而显名。佑公宦居于汴梁城东时,筑室于仁和门外,尝手值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其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后来王佑裔孙因之而称为"三槐王氏"。

二、三槐王氏家训的历史影响

三槐王氏家训以:信、德、孝、悌、让、清德、俭素在历史上影响极大。三槐世第,及至于今,英才辈出,卓尔不群。孝悌为先,忠信为本,惟耕惟读,恩泽子孙。不奢不侈,颗粒成廪,婚丧从俭,持家以勤。嫁女择媳,勿尚重聘,积德行善,不惟俗伦。自强自立,处事以忍,广结贤良,不谋非分。当差有事,尊上宽仁,努力进取,友朋谨慎。勿以诱善,祸及自身,勿以亲恶,招惹公忿。酗酒无度,伤其身心,聚众赌搏,财帛散尽。贪婪飘荡,荒废青春,胡作非为,辱没先人。恋衙投宦,必爱人民,忌才害贤,毒族害群。耸人告讼,不如兽禽,利令智乱,灾难必临。祖灵在天,察尔甚真,阴诛阳谴,追究必深。祖灵阴佑,和顺永存,后裔繁昌,福寿盈门。一荣一辱,天地一新,世德世业,纠察昭昏。一谦受益,一满招损,神灵有鉴,莫辱斯文。阴受其殃,阳恶是因,安贫乐道,其心也欣。焚毁朝夕,何堪明晨,纨绔堕落,愧对乡邻。不肖为贤,浪子如金,振兴美族,直上青云。秉公惩戒,繁荣后昆,恭愿后裔,永传家珍。百世不竭,积厚且纯,张德扬惠,守规遵训。

而三槐王氏北宋名相王旦家训:即有名的《王旦示子手书》,其中说到:“我家盛名清德,当务俭素,保守门风,不得事于泰侈。勿为厚葬,以金宝置棺中。”王旦还有一篇家训也颇为后人称道,即《王旦诫兄弟子侄书》,其中说到:“遭遇如此,愈增忧惧,何可贺也?生民膏血,安用许多?”

王旦深信,“根深枝自茂,源远流自长”,他要求子孙后代每六十年修一次家谱,在家谱中要详细叙述先祖的德行和王氏仁恕忠厚的家风,以缅怀祖德,激励后人。

王昶,字文舒。魏明帝时累官至司空,卒谥穆。著有《治论》、《兵书》数十篇。王昶家训:夫人为子之道,莫大於宝身全行,以显父母。此三者人知其善,而或危身破家,陷于灭亡之祸者,何也?由所祖习非其道也。夫孝敬仁义,百行之首,行之而立,身之本也。孝敬则宗族安之,仁义则乡党重之,此行成於内,名著于外者矣。人若不笃於至行,而背本逐末,以陷浮华焉,以成朋党焉;浮华则有虚伪之累,朋党则有彼此之患。此二者之戒,昭然著明,而循覆车滋众,逐末弥甚,皆由惑当时之誉,昧目前之利故也。夫富贵声名,人情所乐,而君子或得而不处,何也?恶不由其道耳。患人知进而不知退,知欲而不知足,故有困辱之累,悔吝之咨。语曰:“如不知足,则失所欲。”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览往事之成败,察将来之吉凶,未有干名要利,欲而不厌,而能保世持家,永全福禄者也。欲使汝曹立身行己,遵儒者之教,履道家之言,故以玄默冲虚为名,欲使汝曹顾名思义,不敢违越也。古者盘杅有铭,几杖有诫,俯仰察焉,用无过行;况在己名,可不戒之哉!夫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戒阙党也。若范匄对秦客而武子击之折其委笄,恶其掩人也。

  夫人有善鲜不自伐,有能者寡不自矜;伐则掩人,矜则陵人。掩人者人亦掩之,陵人者人亦陵之。故三郄为戮于晋,王叔负罪於周,不惟矜善自伐好争之咎乎?故君子不自称,非以让人,恶其盖人也。夫能屈以为伸,让以为得,弱以为强,鲜不遂矣。夫毁誉,爱恶之原而祸福之机也,是以圣人慎之。孔子曰:“吾之於人,谁毁谁誉;如有所誉,必有所试。”又曰:“子贡方人。赐也贤乎哉,我则不暇。”以圣人之德,犹尚如此,况庸庸之徒而轻毁誉哉?

  昔伏波将军马援戒其兄子,言:“闻人之恶,当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而闻,口不可得而言也。”斯戒至矣。人或毁己,当退而求之於身。若己有可毁之行,则彼言当矣;若己无可毁之行,则彼言妄矣。当则无怨于彼,妄则无害於身,又何反报焉?且闻人毁己而忿者,恶丑声之加人也,人报者滋甚,不如默而自脩己也。谚曰:“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脩。”斯言信矣。若与是非之士,凶险之人,近犹不可,况与对校乎?其害深矣。夫虚伪之人,言不根道,行不顾言,其为浮浅较可识别;而世人惑焉,犹不检之以言行也。近济阴魏讽、山阳曹伟皆以倾邪败没,荧惑当世,挟持奸慝,驱动后生。虽刑於鈇钺,大为蜅戒,然所污染,固以众矣。可不慎与!

若夫山林之士,夷、叔之伦,甘长饥於首阳,安赴火於绵山,虽可以激贪励俗,然圣人不可为,吾亦不原也。今汝先人世有冠冕,惟仁义为名,守慎为称,孝悌於闺门,务学於师友。吾与时人从事,虽出处不同,然各有所取。颍川郭伯益,好尚通达,敏而有知。其为人弘旷不足,轻贵有馀;得其人重之如山,不得其人忽之如草。吾以所知亲之昵之,不原儿子为之。北海徐伟长,不治名高,不求苟得,澹然自守,惟道是务。其有所是非,则讬古人以见其意,当时无所褒贬。吾敬之重之,原儿子师之。东平刘公干,博学有高才,诚节有大意,然性行不均,少所拘忌,得失足以相补。吾爱之重之,不原儿子慕之。乐安任昭先,淳粹履道,内敏外恕,推逊恭让,处不避洿,怯而义勇,在朝忘身。吾友之善之,原儿子遵之。若引而伸之,触类而长之,汝其庶几举一隅耳。及其用财先九族,其施舍务周急,其出入存故老,其论议贵无贬,其进仕尚忠节,其取人务实道,其处世戒骄淫,其贫贱慎无戚,其进退念合宜,其行事加九思,如此而已。吾复何忧哉?

大书法家王羲之四世族孙王僧虔诫子。南朝未时官至尚节令、湖州刺史。喜文史,通音律,工正楷、行书。其书法继承祖法,丰厚淳朴而有气骨,为当时所推崇,影响及于唐宋。有《王琰帖)、《论书》传世。【王僧虔诫子原文】知汝恨吾不许汝学,欲自悔厉,或以阖棺自欺,或更择美业,且得有慨,亦慰穷生。但亟闻斯唱,未睹其实。请从先师听言观行,冀此不复虚身。吾未信汝,非徒然也。往年有意于史,取《三国志》聚置床头,百日许,复从业就玄,自当小差于史,犹未近彷佛。曼倩有云:“谈何容易。”见诸玄,志为之逸,肠为之抽,专一书,转诵数十家注,自少至老,手不释卷,尚未敢轻言。汝开《老子》卷头五尺许,未知辅嗣何所道,平叔何所说,马、郑何所异,《指例》何所明,而便盛于麈尾,自呼谈士,此最险事。设令袁令命汝言《易》,谢中书挑汝言《庄》,张吴兴叩汝言《老》,端可复言未尝看邪?谈故如射,前人得破,后人应解,不解即输赌矣。且论注百氏,荆州《八帙》,又《才性四本》、《声无哀乐》,皆言家口实,如客至之有设也。汝皆未经拂耳瞥目,岂有庖厨不脩,而欲延大宾者哉?就如张衡思侔造化,郭象言类悬河,不自劳苦,何由至此?汝曾未窥其题目,未辨其指归——六十四卦,未知何名;《庄子》众篇,何者内外;《八帙》所载,凡有几家;《四本》之称,以何为长——而终日欺人,人亦不受汝欺也。由吾不学,无以为训。然重华无严父,放勋无令子,亦各由己耳。汝辈窃议亦当云:“阿越不学,在天地间可嬉戏,何忽自课谪?幸及盛时逐岁暮,何必有所减?”汝见其一耳,不全尔也。设令吾学如马、郑,亦必甚胜;复倍不如今,亦必大减。致之有由,从身上来也。汝今壮年,自勤数倍许胜,劣及吾耳。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复具言。

  吾在世,虽乏德素,要复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等耳。即化之后,若自无调度,谁复知汝事者?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荫之后,岂龙虎之议?况吾不能为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何处复得下帷如王郎时邪?为可作世中学,取过一生耳。试复三思,勿讳吾言。犹捶挞志辈,冀脱万一,未死之间,望有成就者,不知当有益否?各在尔身己切,岂复关吾邪?鬼唯知爱深松茂柏,宁知子弟毁誉事!因汝有感,故略叙胸怀。

王氏家训节选自中国千家训大权,历代名人无数,战国秦国将领王翦,王贲。新朝建立着王莽,新末绿林军领袖王凤,王匡。东汉大司徒王允,哲学家王充。西晋大将军王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唐朝诗人王维,王勃,王昌龄。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元朝戏剧家王实甫,画家王冕。明朝哲学家王守仁。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清朝状元中堂王杰等。

三、在历史上显赫的王氏名人

王诩:即鬼谷子,又名王禅。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兵家、教育家,是纵横家的鼻祖,被誉为千古奇人,长于持身养性,精于心理揣摩,深明刚柔之势,通晓纵横捭阖之术,独具通天之智。他的弟子有兵家:孙膑、庞涓、尉缭子;纵横家:苏秦、张仪、毛遂、被誉为商圣的范蠡等;王良:春秋时代著名的善御(驾驶马车)者。一说王良即伯乐,字子良。"昔者王良、造父之御也,上车摄辔,马为整齐而敛谐,投足调均,劳逸若一。"传说他死后为神,并被天帝挑选为车夫,后来成为星官名。"汉中四星,曰天驷。旁一星曰王良。王良策马,车骑满野。";王翦:秦代杰出的军事家。频阳东乡人,王翦少年时期就喜爱兵法,事奉秦始皇征战。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王翦领兵先后攻破赵国、燕国、魏国,翦灭楚国的第二年,王翦军继续南征百越。平定了江南,降服越君,江南地置为会稽郡。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王贲攻入齐都临淄,虏齐王建,六国中最后的齐国也灭亡。王陵(公元前?~前181年):沛县(今江苏沛县西)人。西汉初年大臣。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敷千人据南阳(今河南南阳)。后归刘邦。从定天下。以功封安国侯,官至右丞相;

王昭君(公元前~世纪中叶):名嫱,字昭君,乳名皓月,汉族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晋朝时为避司马昭讳,又称"明妃",汉元帝时期宫女,西汉南郡秭归(今湖北省兴山县)人。匈奴呼韩邪单于阏氏。昭君出塞的故事千古流传;王莽:字巨君(公元前45~后23年),魏郡元城人,职业皇帝、改革家。中国历史上新朝的建立者;王符:字节信(公元85~162年),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无神论者。王符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王符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至今读其作仍给人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王充:字仲任(公元27~96年),会稽上虞人。王充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整个东汉二百年间,称得上思想家的,仅有三位:王充、王符、仲长统。范晔《后汉书》将三人立为合传,后世学者更誉之为汉世三杰。三家中,王充的年辈最长,著作最早,在许多观点上,王充对后二家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王充是三家中最杰出,也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著《论衡》等。

王允:字子师(137~192年),太原祁人。东汉大臣。汉献帝初年任司徒等要职。他是貂蝉的义父,貂蝉是造成吕布和董卓反目,以致于吕布最终刺杀了董卓的主要原因。在讨论三十六计中的美人计和连环计时经常引用此事件;王粲:字仲宣(177~217年),山阳郡高平(今山东微山)人。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其文才出众,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王祥:字休征(185年~269年)。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五世祖王览的同父异母兄;王浚:字士治(206~286年),小字阿童,弘农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西晋时期著名将领,曾指挥灭吴的战役。大获全胜;王叔和:名熙(210~280年),晋朝高平(今山西高平人)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在中医学发展史上,他做出了两大重要贡献,一是整理《伤寒论》,一是著述《脉经》;王导:字茂弘(276~339年),汉族,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东晋开国丞相,时人谓之"仲父"。

王羲之:字逸少(321~379年或303~361年)。东晋书法家。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自幼学习书法,曾师从卫铄,后遍学众家,在汉魏质朴淳厚书风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创造出一种妍美流便、雄逸俊雅的新书风。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被誉为"书圣"。真迹无存,唯有唐人双钩廓填的行书《姨母》、《奉橘》、《丧乱》、《孔侍中》及草书《初月帖》等。王羲之亦长于文学,原有文集10卷,已佚,明人辑有《王右军集》2卷,见于《汉魏六朝百三家集》;王献之:字子敬(344~386年)。东晋书法家。王羲之第七子。曾任中书令,为新安公主驸马。自幼随父学习书法,后又师法张芝草书,形成自己独特书风。擅长各种书体,尤精于行草书,书风笔迹流泽,婉转妍媚,为世人所重,与其父并称二王。书法墨迹传至今日的有行草书《鸭头丸帖》、《中秋帖》、行楷书《廿九日帖》及小楷刻本《十三行》等;王珣:字元琳(349~400年),小字法护,祖籍琅琊临沂,晋代书法家。王珣真迹《伯远帖》是三希之一。董其昌评:"王珣潇洒古澹,东晋风流,宛然在眼"。

王之涣:字季凌(688~742年),祖籍太原晋阳,唐代诗人,是盛唐时期的诗人,代表作有《登鹳雀楼》、《凉州词》等。如"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古绝唱。王维:字摩诘(701~761年)。唐诗人、画家。其父迁家蒲州(今山西永济)。开元进士,累官至给事中,以尚书右丞终,世称王右丞。王维诗多山水田园之作,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流露出闲居生活中闲逸萧散的情趣。或静谧恬淡,或气象萧索,或幽寂冷清,表现了诗人对现实漠不关心甚至禅学寂灭的思想情绪。加之艺术技巧很高,颇为后人所推崇。王维精于绘画,能将诗歌与绘画相互沟通,被苏轼誉之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能作人物、佛像,尤以水墨山水为人称许。王维生前及后世均享有盛名,有"天下文宗""诗佛"的美称。历代编注其集很多,明顾起经《类笺唐王右丞诗集》10卷(后附文集4卷)是现存最早注本。清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是迄今较好的注本。

王昌龄:字少伯(698~756年)。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存诗一百七十余首。名句:"秦时明月汉时关";王冰(710~804年):号启玄子。曾任唐代太仆令,医学家。王冰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著成《补注黄帝内经素问》24卷,81篇,为整理保存古医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王孝通:中国唐代算历博士,数学家,武德九年(626)时曾任通直郎太史丞,并参加修改历法工作。王孝通的主要贡献在数学方面,他的专著是《缉古算经》。唐显庆元年(656)国子监设"算学",以"十部算书"为教科书,列《缉古算经》为十书之一,并规定此书学习年限长达三年之久。王建(公元847~918年):字光图,无赖出身。唐朝时壁州刺史,后称帝。在位16年,病死,终年72岁,葬于永陵;王审知:字信通(862~925年),又字详卿,军中号白马三郎。五代闽国创建者,王潮弟,唐末与潮从王绪起兵,后部下兵变,众推潮为主,审知为副。入闽尽有闽地。潮卒,继为威武军节度使。后梁开平三年封闽王,在位十七年。

王安石:字介甫(1021~1086年),号半山,封荆国公。人称"王荆公"。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等存世。官至宰相,主张改革变法;王曾:字孝先(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宋真宗咸平五年壬寅科状元。取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成为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之一。官至右仆射兼门下侍郎,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封沂国公。卒谥"文正"。著《王文正公笔录》;王惟一:名惟德(987~1067年),宋代杰出的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宋仁宗时当过尚药御,对针灸学很有研究,集宋以前针灸学之大成,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王柏:字会之(1197~1274年),号长啸,改为鲁斋。婺州金华,南宋经学家。从朱熹门人游,又受学于何基,生平著述甚多。王旦:字子明(957~1017年)。王北宋名相。王祜之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

四、被宋真宗称为致太平者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在封建王朝,皇帝更换宰相是常有的事。而王旦能辅佐宋真宗达18年之久,并且常被宋真宗称为致太平者,着实有他一套独特的官风。王旦以后,王家群贤辈出,仅在宋史中记载的就达11人之多,这说明王旦严谨的家风深深地影响着后世子孙。作为大宋宰相的王旦,在相位时从不推荐亲属担当朝中要即便皇帝加封其亲属重要官职,他也千方百计阻拦。这些在史书中均有据可查。杨巨源说。王旦一生清廉身居相位从不大摆宴席庆寿。他常说,子孙应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家立业,老辈人多置田宅没有好处,弄不好会使他们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甚至惹出争斗来。因此,王旦一生居住简陋。王旦终生只娶赵氏一妻,从未纳妾。这在封建社会纳妾狎妓成风的官场中是绝无仅有的。王旦在留给家人的遗嘱中告诫子弟:王家素有清名,今后要保持这种廉洁勤俭的门风,任何时候都不能奢侈腐化。死后不厚葬,棺木中不装金银珠宝。即便宋真宗赏赐白金5000两,王旦坚持不受并派人送回宫中,真宗强令抬回王旦府谁知刚到王府门口,王旦咽了最后一口气。谈及王旦的清廉,杨巨源非常激动。

五、三槐王祖先留给开封的三件宝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一个英国记者在开封拍下来一组照片,其中一张是一个人的陵墓,在开封东郊的大边村。好多人不知道大边村这是什么地方,想必在开封这块地界上不会有如此规模的陵墓。20世纪初的照片记录的是什么内容呢?当时的河南省领导吴芝甫看了照片说也许是开封大边村的王旦墓吧。王旦可是大宋朝宰相啊。

开封临近黄河,地势又低于黄河水面,常有黄河决堤后淹没开封地区的事情。开封的各处古迹遭此毁坏,幸存者少之又少。今天要说的开封王旦墓位于开封地区,其墓址也属屡遭洪水淹没的范围。1958年,在开封东郊的大边村,建起了一座大型的现代企业——联合收割机厂,也有人叫它“康拜因”,据说那是它的英文名字。在建设的过程中出土了一批石马、石羊、石翁仲等,当时,一部分石马、石羊被运到了开封师范学院的北院,也就是现在的铁塔公园。上世纪七十年代去铁塔公园不用门票,很多人在铁塔的北边能看见两匹石马,小孩子也喜欢骑在上面照相。这批石马、石羊还好吗?王旦又是何许人呢?河南省文物部门说这是文物,不知道当时勘探了没有,历史上一直流传说这是宋朝王旦宰相的陵墓。真宗曾经对大臣说过,王旦宰相的陵墓在城东不要超过50里。

王旦,北宋著名宰相。字子明,大名莘县人,王祜子。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真宗咸平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三年拜丞相,监修《两朝国史》;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天禧元年,以疾罢相。谥号“文正”,被真宗皇帝称为“致太平者”。如今开封铁塔公园的开封铁塔下有一组石像生,这就是王旦墓的遗存。

开封王旦墓原址位于开封新里乡边村村东,在原联合收割机厂西墙内中部,墓已淤没。20世纪50年代,还有石人、石马、石羊、望柱等露出地面,当地称“石马园”。据说开封王旦墓规模宏大,有神道和石像生,立有“王文正公神道碑”,碑额为真宗所赐,曰“全德元老”。碑文为欧阳修奉君命所撰。后建铁塔公园,把石像生等移至现址。据说还有少量遗物进入博物馆。而原址则变为开封宏达拔叉集团的作业车间。开封铁塔下的石羊石马一共三对,为石羊、石马、石虎。雕刻水平还算可以,体量并不大,由于石像生长年埋于地下,使得雕刻纹路保存非常清晰。

关于开封铁塔下的石羊石马,在所提及此事的帖子中,并未明确指出墓主是谁。宁富海的文章中明确指出此石像生为王旦墓遗存,并指出开封边村周围为王旦家族墓,王祜、王素、王雍等也葬于其周边。这些墓的位置均有史料记载:王祐葬开封县大边村之原、名相王旦葬开封县新里乡大边村、王雍葬开封县大边村之先茔、王素葬于开封县新里大边村文正公原下、王质…遂得还京师…葬于某所先茔之次,王毖与其夫合葬于开封县大边村之原、王元葬于开封县大边村之原。而宁富海就是在开封研究历史旅游文化的,加上史料记载,此石像生应该为开封王旦墓遗存。

今有二墓谁为真?说了开封王旦墓半天,得知山东莘县还有一王旦墓,莘县王旦墓位于群贤堡村,存墓冢。此二墓中谁葬真身,谁又为衣冠冢?王旦为莘县人,现在很多王姓成员在寻根问祖时都认定三槐堂王氏为其祖源,而三槐堂王氏的祖宗就是王旦和王祜,虽三槐堂在全国各地都有出现过,但以开封三槐堂和莘县三槐堂为最大。寻对与否不做评论,可见王旦在历史上影响力之大。从遗存来说,开封王旦墓有宋真宗赐,欧阳修撰写的神道碑,墓原址,字迹清楚,能辨认石碑记录了开封县新里大边村的建设年月、规模、风格等诸多信息老人们都见过,又有石像生存于铁塔下。而莘县王旦墓却仅有墓冢。从常理来看,历代臣子,死后葬任职地周边者为多,棺椁还乡者算少数。而历代名人死后,家乡子弟为其建祠堂者数不胜数,其中在祠堂后建一纪念性墓冢也不算少数。目前,三槐王祖先留给开封的三件宝:三槐堂石碑、一代名相王旦墓和三槐堂匾。这三宝加上正史的明确记载以及各地王氏后裔的一致认同。

综上所述,山东莘县王旦墓为衣冠冢的可能性较大。本文仅抛砖引玉,记述开封铁塔下的石羊石马们,究竟石像生主人是否为王旦,开封王旦墓与莘县王旦墓谁为衣冠冢,待后来者继续考证。但是,三槐王在众多王姓分支中仅列太原王、琅琊王之后,位居第三。其影响而言,王旦久居相位地位显赫,使得子孙后代飞黄腾达而长久不衰,三槐王氏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在很多地方,“三槐”一词几乎与王姓画上了等号。另外,三槐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其现实意义对当今社会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无论是在山东莘县还是在开封县新里大边村修复三槐堂和三槐祖陵对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都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编 辑:xbj 标签:王氏 地位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