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王献之 墨韵家族的精神信仰
文_古远
享有盛誉的“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家族,在人文艺术方面的造诣之高令世人叹为观止,自兰亭集序成为书法界和文学界的佳话,更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精神天际线。王羲之尊崇儒学,并深受道家精神滋养。而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既继承父亲王羲之的家学,但又博采众家之,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彼时,群贤毕至,在兰亭开始了震惊后世的传奇,一群文人雅士在曲水流觞间吟赏风雅,其精神旷达之风,为后来唐宋的文艺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首者即为王羲之,兰亭集序从此成为书法界和文学界的佳话,那段文人雅士的风流际会,成为后来者顶礼膜拜的精神天际线。其中王羲之所在的琅琊王族有多位家人在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完成传世经典。
这个家族在人文艺术方面的造诣之高令世人叹为观止,享有盛誉的王羲之、王献之被尊称为二王,后来两人的书法亦为乾隆收录进入《三希堂法帖》,三件稀世珍宝中的两件被二王所囊括。
彼时正值东晋,盛行名士玄风,魏晋风流在东晋之时达至顶峰。这个家族中人人皆懂墨运之法。有次宴席间,父亲王羲之问及王献之临帖状况如何,献之未及开口,一旁伺候的仆人答曰,有三分神似。可见府邸上下皆通书法。
琅琊王族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尽人皆知、唯一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他书法艺术的极高水平和巨大贡献,后泽一千多年。
王羲之曾祖父王览和王祥是同父异母弟兄。一年冬天寒凛冽,大地冰封,一位青年正脱去上身的衣服,俯卧在河面的冰上,不多时他胸下的冰冻化成一个窟窿,忽然一条鲤鱼从中跳了出来,那青年用双手捉住,兴冲冲地向家奔去。因为这个青年的继母,身患疾病,想吃鲜鱼,这便是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的故事。那位青年就是有名的孝子王祥。王祥常受继母的打骂虐待,从不记恨在心,他与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感情甚好,弟弟在母亲毒打哥哥时经常以自己的身体作掩护。
王羲之(303~36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601579,股吧)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以一阕《兰亭序》绝唱千古,“书圣”与兰亭雅集堪为魏晋风流之典范。“书圣”王羲之的坎坷一生,取得巨大成就。王羲之的传世尺牍是晋人书法的巅峰之作,他所完善的新体书法以楷书体系取代了篆书体系,实现了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古今之变,在文化史和艺术史的发展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王献之是与王羲之在艺术上难分上下、自树旗帜的书法家。他才高识远,情驰神纵,其作品为历代书家字尚。
细观王羲之书法,旷达不失缜密,风流不失谨严,字如其人,一撇一捺间俯仰天地,与他本人的精神信仰不无关系。王羲之尊崇儒学,并在魏晋玄风的大潮中深受道家精神滋养。而且他遍访高僧,在禅学方面又有一定的沉淀,他的思想深处有儒释道各种学说的深厚累积,这些在他的书法之中都表露无遗。
魏晋书家巨子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
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王献之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以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 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他的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书途典故
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作者系《首席ELITE》主编、上海交大首席人文讲坛发起人)
享有盛誉的“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家族,在人文艺术方面的造诣之高令世人叹为观止,自兰亭集序成为书法界和文学界的佳话,更成为千百年来文人墨客顶礼膜拜的精神天际线。王羲之尊崇儒学,并深受道家精神滋养。而王献之的书法艺术,既继承父亲王羲之的家学,但又博采众家之,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彼时,群贤毕至,在兰亭开始了震惊后世的传奇,一群文人雅士在曲水流觞间吟赏风雅,其精神旷达之风,为后来唐宋的文艺盛世奠定了坚实基础。
为首者即为王羲之,兰亭集序从此成为书法界和文学界的佳话,那段文人雅士的风流际会,成为后来者顶礼膜拜的精神天际线。其中王羲之所在的琅琊王族有多位家人在场,崇山峻岭茂林修竹间完成传世经典。
这个家族在人文艺术方面的造诣之高令世人叹为观止,享有盛誉的王羲之、王献之被尊称为二王,后来两人的书法亦为乾隆收录进入《三希堂法帖》,三件稀世珍宝中的两件被二王所囊括。
彼时正值东晋,盛行名士玄风,魏晋风流在东晋之时达至顶峰。这个家族中人人皆懂墨运之法。有次宴席间,父亲王羲之问及王献之临帖状况如何,献之未及开口,一旁伺候的仆人答曰,有三分神似。可见府邸上下皆通书法。
琅琊王族
王羲之的家族是晋代屈指可数的豪门大士族。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外其例。他的祖父王正为尚书郎,他的父亲王旷为淮南太守,曾倡议晋室渡江,于江左称制,建立东晋王朝。王羲之的伯父王导更是名闻于世,是东晋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伯父王敦是东晋的军事统帅。琅琊王氏在东晋可谓权倾一时,炽盛隆贵。王羲之是我国历史上尽人皆知、唯一被誉为“书圣”的书法家。他书法艺术的极高水平和巨大贡献,后泽一千多年。
王羲之曾祖父王览和王祥是同父异母弟兄。一年冬天寒凛冽,大地冰封,一位青年正脱去上身的衣服,俯卧在河面的冰上,不多时他胸下的冰冻化成一个窟窿,忽然一条鲤鱼从中跳了出来,那青年用双手捉住,兴冲冲地向家奔去。因为这个青年的继母,身患疾病,想吃鲜鱼,这便是家喻户晓的“二十四孝”里的“卧冰求鲤”的故事。那位青年就是有名的孝子王祥。王祥常受继母的打骂虐待,从不记恨在心,他与同父异母的弟弟王览感情甚好,弟弟在母亲毒打哥哥时经常以自己的身体作掩护。
王羲之(303~361),“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601579,股吧)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王羲之以一阕《兰亭序》绝唱千古,“书圣”与兰亭雅集堪为魏晋风流之典范。“书圣”王羲之的坎坷一生,取得巨大成就。王羲之的传世尺牍是晋人书法的巅峰之作,他所完善的新体书法以楷书体系取代了篆书体系,实现了魏晋南北朝书法的古今之变,在文化史和艺术史的发展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王献之是与王羲之在艺术上难分上下、自树旗帜的书法家。他才高识远,情驰神纵,其作品为历代书家字尚。
细观王羲之书法,旷达不失缜密,风流不失谨严,字如其人,一撇一捺间俯仰天地,与他本人的精神信仰不无关系。王羲之尊崇儒学,并在魏晋玄风的大潮中深受道家精神滋养。而且他遍访高僧,在禅学方面又有一定的沉淀,他的思想深处有儒释道各种学说的深厚累积,这些在他的书法之中都表露无遗。
魏晋书家巨子王献之
王献之(344-386),东晋书法家,字子敬,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官至中书令,故世称大令,为羲之第七子。幼时从他父亲学书,后来取法张芝,别创新法,自创一格,与父齐名,人称“二王”。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尤以行草擅名。他的楷书以《洛神赋十三行》为代表,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列为清内府“三希帖”,之一。《墨林快事》评其书曰:“笔画劲利,态致萧辣,无一点尘土气,无一分桎梏束缚。”
王献之是魏晋书家群体中的一位巨子。父亲王羲之的悉心的传授和指导,使他奠定了坚实的笔法基础。由于他是魏晋名家中晚出的一位,客观上为他提供了博采众家之长、兼善诸体之美的机遇,赢得了与王羲之并列的艺术地位和声望。
王献之的遗墨保存很少,数量远远没有王羲之那么丰富。因太宗贬献之而不购求其书作,内府的王献之书迹“仅有存焉”。宋初的书法,并举“二王”,宋太宗赵光义留意翰墨,购募古先帝王名臣墨迹,命侍书王著摹刻十卷,这就是著名的《淳化阁帖》。“凡大臣登二府,皆以赐焉。”帖中有一半是“二王”的作品。单著录王献之书帖的有七十三件,经后人考证为伪作或他人所书者达二十余件,北宋宣和年间,宋徽宗雅好王献之书法,《宣和书谱》所收的王献之书迹增至八十余件。
但这些墨迹本绝大多数没有保存下来,仅存的墨迹本,不逾七件,而且都是摹本。好在历代刻帖还保留着一些真迹刻本,给我们学习了解王献之书法留下宝贵资料。王献之官至中书令,为与族弟王珉区分,人称王大令,与其父并称为“二王”。王献之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草书隶书,也擅长绘画。他自小跟随父亲练习书法,胸有大志,后期兼取张芝,别为一体。王献之以行书和草书闻名,但是楷书和隶书亦有深厚功底,他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由于唐太宗并不十分欣赏王献之作品,使得他的作品未像其父作品那样有大量留存。
王献之的书法艺术,主要是继承家法,但又不墨守成规,而是另有所突破。在他的传世书法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家学的承传,以及自己另辟蹊径的踪迹。前人评论王献之的书法为“丹穴凰舞,清泉龙跃。精密渊巧,出于神智”。他的用笔,从“内拓”转为“外拓”。
他的草书,更是为人称道。俞焯曾说:“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他的传世草书墨宝有《鸭头丸帖》、《中秋帖》等。他还创造了“一笔书”,变其父上下不相连之草为相连之草,往往一笔连贯数字,由于其书法豪迈气势宏伟,故为世人所重。
王献之是以一生精力研习书法的。他很有头脑,曾经对父亲说:“古之章草,未能宏逸......大人宜改体。”(张怀瓘《书断》)他不满意于一切都和别人一样,所以自创新体。张怀瓘《书议》说:“子敬才高识远,行草之外, 更开一门。夫行书,非草非真,离方偱圆,在乎季孟之间。兼真者,谓之真行;带草者,谓之行草。子敬之法,非草非行,流便于草,开张于行,草又处其中间......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他的非草非行的新书体,被称为“破体”,又叫“一笔书”。
书途典故
王献之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王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王羲之夸赞他:“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十来岁时,他自认为字写得不错了。一天,他去问父亲:“我的字再练三年就够好了吧?”王羲之笑而不答,母亲摇着头说:“远着呢!”献之又问:“那,那五年呢?”母亲的头仍旧摇着。献之急着追问:“那究竟多少年才能练好字呢?”又问道:“父亲,大家都说您的字写得好,那有什么秘诀?”王羲之看看儿子,心想这书法没有扎实的基本功,怎么可能入人眼目呢,于是他走到窗前,指着院内的一排大缸说:“你呀,写完那十八口大缸水,字才有骨架子,才能站稳腿呢!”王献之听了心里很不服气,暗自下决心要显点本领给父母看。
于是他天天按父亲的要求,先从基本笔画练起,苦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捧着自己的“心血”作品给父亲看。王羲之没有作声,翻阅后,见其中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便提笔在下面加一点,成了“太”字,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小献之心中有点不是滋味,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母亲则仔细地揣摩,许久才叹了口气说:“我儿字写了千日,惟有一点似羲之。”献之走近一看,惊傻了!原来母亲指的这一点正是王羲之在大字下面加的那一点!献之满脸羞愧,自感写字功底差远了,便一头扑进书房,天天研墨挥毫,刻苦临习。聪明的王献之深深的体会到写字没有捷径,只有“勤”字。
不知又经过了多少个日日夜夜,他的书法大有长进。后来终于成为举世闻名的书法家,与父齐名,并称“二王”。(作者系《首席ELITE》主编、上海交大首席人文讲坛发起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