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论文·由二十四孝谈到孝友文化和王氏家训
摘要:在中国传统的二十四孝中,王祥、王览兄弟独树一帜。其最大特色是把王祥之孝即孝敬父母和王览之友即兄弟友谊联系在一起。在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有“卧冰求鲤”、“风雨守柰”、“黄雀入帷”等事迹,做为非物质文物遗产传承,表现了一种传统孝亲美德和兄弟友谊之情。这对于今天提倡优秀人文道德风尚和构建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围绕对孝友文化的命名释义、历史渊源、家训传承及其对后世影响和发展前景诸方面,做了详尽论述。
关键词:二十四孝;孝友文化;命名释义;传统继承;非物质文化遣产。
一、孝友文化命名释义
在琅琊王氏家族中,由王子晋到王祥、王览兄弟,据笔者最新考证,共传承31世,这就是: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王芝)——王景(王荣、王亿)——王错——王贲(王愤)——王谕(渝)——王息——王恢——王永(元)——王颐——王翦——王贲(王墳)——王离——王元——王谆(诚)——王渊——王吉——王骏——王崇——王昇——王遵——王音——王仁——王书——王融——王祥、王览……王览的第四子王正,王正的长子王旷,王旷的长子王籍之,次子就是书圣王羲之。对此,以笔者为总编撰的《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校改、补正了《晋书》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悬疑——缺代问题。在新考证的31世中,特别是第31世被元人列入二十四孝中的王祥,更是独树一帜。其最大特色,是把王祥之孝和他的同父异母兄弟王览之友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是王祥、王览把孝敬父母与兄弟友谊结合起来。正如王祥在家训中所说:“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在传统的二十四孝中,仅此一例。做为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曾祖一辈,表现王祥、王览兄弟孝友故事的有王祥“卧冰求鲤”、“风雨守柰”、“黄雀入帷”等事迹,表现了一种传统的孝亲美德和兄弟友谊。由此,与一般孝文化比较起来,称之曰“孝友文化”。这里,笔者略作考证:关于孝与友,做为时代意识,古已有之。古文《尚书·周书》于《君陈》篇中叙述周成王发布策书,命令君陈继任周公姬旦的职务,勉励他继续执行周公制定的治国方略和治殷常法,施行德政,彻底改造殷氏,曾告诫说:“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周礼·地官司徒》则载:“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孝友为六行之首次。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提出的“孝友”理念,也即以后被孔子大力倡导的孝悌。因此,孝友是中国古代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德育教育范畴的标准之一。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周公死后,周成王命令君陈分居殷民,治理东郊成周,这样说:君陈啊,只有你具有美好的品德和情操,孝顺父母,恭敬上级。因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能够移来从政了。这就是后世所谓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太的道德范畴了。《尔雅·释训》说:“善兄弟为友。”意思是说,兄弟亲善为友谊。由此可见,孝友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即国学中,早在周朝以前的尧、舜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应该说,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这是琅琊王氏以孝闻名天下的一大特点或优点。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二十四孝中,以王祥、王览为代表的兄弟友谊,是包溶在孝文化之中的,别具特色。“孝河凝冰”,作为“琅琊八景”之一,是以“卧冰求鲤”的王祥故事为缘起,从而名扬天下,并与“沂水拖蓝”、“苍山叠翠”等一起,形成一大景观。应该说,体现了一种地域文化特点和人文特征。这对于今天提倡人文道德精神和构筑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就失去了民族之根。臣善孝为先。过去,在王祥、王览故里山东临沂孝友村,有“卧冰碑”、“守柰碑”以及明世宗朱厚熜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南巡山东临沂时钦赐匾额“孝友格天”并改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为孝友村,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渊源的发展、衍变和延续。至此,在传统的二十四孝人物谱中,王祥及其同父异母兄弟王览,便以孝友显了。
二、孝友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家训传承
要谈孝友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家训传承,就要首先解释一下“孝天格天”四字的特定含义——
所谓“孝友格天”,顾名思义,即以“孝敬父母”和“兄弟友谊”为家庭伦理道德准则,表现得感天动地,启示后人。“孝友格天”的匾额,过去一直在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王氏祠堂里。
在中国历史上,王祥这位被列入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尤具特色。据明人张岱《夜航船·人物部·名臣》记载,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是:“大舜耕田,汉文尝药,曾参啮指,闵损推车,子路负米,董永卖身,郯子鹿乳,江革行佣,陆绩怀橘,山南乳姑,吴猛饱蚊,王祥卧冰,郭巨埋儿,杨香搤虎,寿昌寻母,黔娄尝粪,老莱戏彩,蔡顺拾椹,黄香扇枕,姜诗跃鲤,王裒泣墓,丁兰刻母,孟宗泣竹,庭坚涤皿。”
在这24位孝子中,有9位属于山东人,影响巨大。过去,还有传统的《二十四孝》一书和《二十四孝图》人物谱中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和场面呢。《二十四孝》一书,不著撰人,据说,为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之弟郭守正所编。其中,“山南”即唐夫人,为“女孝子”之楷模也。在封建社会里,“孝于家”才能“忠于国”。所以,按照儒家的传统道德标准解释,即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用现代语境释义,就是:认识事物,才能明白道理;明白道理,才能诚心诚意;诚心诚意,才能作风正派;作风正派,才能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管理家庭;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才能统一天下,宣传了正能量。这也就是儒家经典著作《礼记》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随之而来的国家“大一统”的美好政治理想。对此,宋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撰有《正统论》一篇,论述说:“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此说见《欧阳文忠公集》卷16。由此,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就希冀国家统一,天下归心,也即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诗中所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王祥、王览他们兄弟二人,生于汉末,恰逢乱世。王隐所修《晋书》和唐代山东籍的宰相房玄龄所修《晋书》,均有记载,说王祥扶后母朱氏、携幼弟王览,避地庐江(今安徽舒城),隐居30余年,后来,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刺史的属官),以“年过五十”岁的高龄出仕做官,后来官至太保,位列三公。当时,便有这样的民谣:“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王祥的一生,身为人子,孝行天下;身居高官,“高洁清素,家无宅宇” 。如此,在当今时代,也是一位值得效法和学习的楷模。王祥之孝与其弟王览的友谊,辉耀千古。
如果说,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的历史渊源基于传统的孝亲美德,那么,其家训渊源,便可上溯到其上祖王吉、王骏、王崇、王遵这些宗尚儒学的汉代著名经学家了。据历史文化典籍记载,王祥、王览的10世祖王吉(笔者最新考证),汉宣帝时官至谏议大夫,不仅以经学著称,而且道德品质优秀。《汉书》卷72王吉传记载,王吉年少时,就勤学好问,宗儒读经,“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后来王吉知道了这件事情的原委,便把夫人赶走了。邻居知道后,就把枣树砍掉了,加上众邻里共同劝说,王吉才允许夫人回家。所以,里中人们互相赞扬:“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王阳即王吉。而最有说服力的是《汉书》卷76王尊传记载:涿郡高阳人王尊由郿令迁任益州刺史,因为王吉曾经做过益州刺史,因孝行引退,回到家乡(《汉书》王吉本传说因病引退),王尊到今四川赴任,不畏险途,一片爱国之心,遂叱其驭曰:“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王尊是东海即今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一带当路王氏始迁祖,其上祖王陵在西汉惠帝时官右丞相,王陵祖上王蠋是王吉上祖秦朝大将王翦的叔父,均是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王子晋的后裔。由此可见,王祥、王览的上祖王吉不仅是一位儒臣,以著名经学家的身份出任身兼文武的刺史一职,并且还是一位受人尊崇的大孝子呢!所以,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除了历史渊源外,在家训渊源上,也是继承了祖上孝友传家的优秀传统。
三、孝友文化家训的社会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在“以孝治天下”的汉、魏、晋期间,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由此,关于王祥、王览的有关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其功名和勋业,进行一番研究和考证。
先谈王祥之孝。
王祥(184—268),字休徵。王融长子,母薛氏,不仅事父母至孝,而且治国甚勤,克勤克俭,廉政爱民,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他虽然在汉末隐居20多年(有史书又作30余年),于魏文帝曹丕时年逾5旬才出仕。可他一但出仕做官,就显示出了非凡才能。他先出任徐州刺史吕虔的属官别驾,后又由一个县令(河南温县令)到司空、太尉、太保这样的高级职务,达到“九品中正制”(又作“九品中人法”)的最高品位(官阶),进爵为公,除了声名外,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汉末、魏、晋侈糜风气盛行的情况下,他能够提倡俭朴,不尚奢华,并做为家训流传后世,当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王祥的为人处世方法以及持家治家态度,《晋书·王祥传》较为详细地记述了他临去世前告诫子孙克勤克俭的家训,这对琅琊王氏后人的道德品行和性格形成,都有很大影响。《晋书》记载王祥病危时的言行以及对当时的影响,训导家人并著家训说:“及疾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不有遗言,使尔无述。吾生值季末,登庸历试,无毗佐之勋,没无以报。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绶笥,皆勿以敛。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穿深二丈,椁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奠。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大小祥乃设特牲。无违余命!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谓之愚。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故哭泣之哀,日用降杀,饮食之宜,自有制度。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其子皆奉而行之。泰始五年薨。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时文明皇太后崩始逾月。其后诏曰:‘为睢陵公发哀,事乃至今。虽每为之感伤,要未得特叙哀情。今便哭之。’明年,策谥曰元。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又称:‘祥在正始,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致清远,将非以德掩其言乎!’祥有五子:肇、夏、馥、烈、芬。”
《晋书》叙述了王祥要求家庭和睦的遗言,做为王氏家训,当是由他倡导并发扬光大之。《晋书》说王祥于晋武帝“泰始五年薨”,泰始五年为公元269年,享年应为85岁,由此上推85年,王祥当生于汉灵帝刘宏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而临沂孝友村明刻棠棣木版《琅琊王氏宗谱》则说他于晋武帝“泰始四年四月卒”,由此相差一年。我想,这大概由周岁与虚岁之间推算上的不准确性所致。不过,临沂孝友村《琅琊王氏宗谱》并有“泰始四年四月卒”的具体时间。泰始四年为公元268年,上推85年,他当生于公元184年,应是正确的。不过,《三国志·吕虔传》注引王隐《晋书》则说:“泰始四年,年八十九薨。”这与《晋书》王祥本传记载的生年相合,即谓:“时文明皇太后崩始逾月。”考:文明皇太后驾崩泰始四年,王祥同年而薨。由此薨年上推89年,王祥便生于汉灵帝刘宏光和三年即公元180年,按卒于泰始四年即公元268年计算,为89岁。以上几种说法,均为正史记载,似乎都有道理。但,笔者还是倾向于王祥享年85岁之说。因为以上谈到,《晋书》记载王祥“疾笃”“著遗令训子孙”即家训的话,有“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的话。据有关历史文献典籍记载,王祥病重著“遗令”后,不久即逝世。由此可见,王祥生卒年为公元184年至公元268年,享年85岁,是正确的;而生卒年为公元185年至公元269年一说,或生于公元180年,卒于公元268年,享年89岁一说,则不够准确或是错误的。据临沂孝友村《琅琊王氏宗谱》记载,王祥逝世后葬在离故里东孝友村3公里处的临沂城北八字山下(考:王祥卒葬今河南洛阳北芒山,山东临沂八字山下应为衣冠冢或回葬,待考)。
王祥不仅孝行天下,而且在做官期间,勤于职守,德高望重。他与其弟王览,一个以“孝”著称,一个以“悌”显名,成为“孝友”之家。也就是说,王祥以孝名显扬,王览便也以悌扬耀。这便是琅琊临沂王氏宗族自晋代就称“孝感王”的缘故。历代帝王特别是汉、魏、晋至南北朝期间,虽然社会动乱,政权交替,但都倡导“以孝治天下”。在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修养中,孝做为一种历代沿袭的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有对父母的孝亲美德,才能忠于国家。做为一种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或传统美德,上行下效,世代相传,严格说起来,肇始发韧于孔子,而在理论上弘扬光大并且进行躬身实践之,则要数王祥了。
关于王祥的孝行,《晋书》卷33《王祥传》记载说:“父融,公府辟不就。”这就是说,王祥的父亲王融,虽然经过地方政府官员的举荐,但却始终没有应聘而出仕做官。是否受因父母在堂不远离的传统观念所影响?值得研究。《晋书·王祥传》又记载说:“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打扫牛棚),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这便是王祥“卧冰求鲤”的传说故事所本。对此,晋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一书,也有类似的记载。此外,还有“黄雀入幕”、“风雨守柰”等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也孕涵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蕴。在汉末、魏、晋动乱年代,王祥做为一个大孝子,有着相当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化)才能。他老年出仕,认真做官,不搞浮夸,非常务实、勤谨。他一出仕,就身手不凡,名震遐迩。捕盗靖安,带兵破贼,文治武功,贡献卓绝。谈到孝亲美德,固然要靠环境条件;但是,应该说,主要靠自身修养。王祥之所以成为辅佐汉、魏、晋的“三朝元老”重臣,并且以自身实践克制了当时混乱腐败的流风,起到匡正时弊、身为楷模的作用,主要靠了自己的才能和修养。正是王祥的事后母至孝,治国甚勤,廉政爱民,克勤克俭,才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弘扬了孝亲美德。
对于王祥的孝亲美德和做官为宦的廉洁自律,除了《晋书》立传记述外,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卷1《德行第一》记载也较为详细,都说王祥之孝感天动地。这在兵戈纷攘的汉末、魏、晋乱世年代和奢糜风气盛行的享乐时代,无疑,是一种警示。奢糜,为败家丧国的根本也。
对于王祥的事业,除了正史记载外,明人舒祥在咏《王祥墓》的诗中说:“荒丘经岁久,衰草锁寒烟。事业归三箧,衣冠贲九泉。鹤随华表失,狸傍断碑眠。多少当时事,都凭故老传。”诗中说,在明代,王祥墓寒烟衰草,狐狸眠居,一片荒凉景象;历史时代的变迁,把王祥轰轰烈烈的事业推上了衰草荒坟,使人感慨万端。不过,王祥的事业毕竟载入了史册,以此激励后人。王祥卒葬洛阳北邙山,衣冠入葬临沂祖茔,王祥的许多遗闻轶事和孝亲美德,却代代相传,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说,王祥的孝亲美德、人心思治和忠心为国为民思想,作为正能量,不仅是教育后人的好教材,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物典章制度、思想发展源流,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传统的孝亲美德理念和忠心为国为民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儒家文化精华的积淀,值得我们弘扬和效法。
再谈王览之友。
王览(206—278),字玄通。王融次子,母朱氏,王祥的同父异母兄弟,其生卒年月,比较清楚。《晋书》卷33《王祥传》附载王览的事迹说:“览字玄通。母朱,遇祥无道。览年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其母少止凶虐。朱屡以非理使祥,览辄与祥俱。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而共之。朱患之,乃止。祥丧父之后,渐有时誉。朱深疾之,密便鸩祥。览知之,径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与。朱遽夺反之。自后朱赐祥馔,览辄先尝。朱惧览致毙,遂止。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及祥仕进,览亦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丘子,邑六百户。泰始末,除弘训少府。职省,转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咸宁初,诏曰:‘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其以览为宗正卿。’顷之,以疾上疏乞骸骨。诏听之,以太中大夫归老,赐钱二十万,牀帐荐褥,遣殿中医疗疾给药。后转光禄大夫,门施行马。咸宁四年卒,时年七十三,谥曰贞。有六子:裁、基、会、正、彦、琛。裁字士初,抚军长史。基字士先,治书御史。会字士和,侍御史。正字士则,尚书郎。彦字士治,中护军。琛字士玮,国子祭酒。初,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谓详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祥临薨,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矣。”
这里,如果把王祥的卒年按《晋书》、《三国志》及有关谱牒所载,经考证,定为“泰始四年”即公元268年,那么,卒于晋武帝咸宁四年即公元278年的王览,较之王祥卒年相差10年,王览享年73岁,为圣贤年也,当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即公元206年,王祥享年85岁,当生于汉灵帝中平三年即公元184年,在王祥22岁的时候,其继母朱氏生其弟王览。不过,以上谈到,如果按《三国志·吕虔传》注引王隐《晋书》的说法:王祥于“泰始四年,年八十九薨”,即公元268年去世,那么,卒于咸宁四年即公元278年的王览,较之王祥的卒年虽然相差10年,享年73岁的王览生于公元206年,享年89岁的王祥生于汉灵帝光和三年即公元180年,由此推算,在王祥26岁的时候,其继母朱氏才生其弟王览。由此看来,后者《三国志》注引有误,笔者当从前说。
关于王览其人其事其功名业绩,仅逊色于其兄长王祥。临沂孝友村《琅琊王氏宗谱》所载与《晋书》大致相同:“览字玄通。融次子,祥异母弟。性孝友。母朱氏,遇祥无道。览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少止凶虐。朱每以非礼使祥,览与俱往。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之。祥丧父后,渐有时誉,母深嫉之,密便鸩祥,览知之,取酒自饮,祥疑有毒,争不与,母夺而反之。自后,母赐祥馔,览必先尝。母惧览致毙,遂止。”
南朝宋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虞预《晋书》说:“祥以后母故,陵迟不仕,年向六十,刺史吕虔檄为别驾,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累迁太保。”王祥做为吕虔的属官,政治教化,捕盗擒贼,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此,他临终时曾将吕虔所赐佩刀授给了他的同父异母兄弟王览。临沂孝友村《琅琊王氏宗谱》不仅有所记载,而且对王览的风尚大加赞誉说:“先为咸阳令,缙绅称其廉,转莅刑曹,同官让其才,英声茂蔚,贤誉赫濯,封即邱子,累迁光禄大夫,卒谥贞公。”还说:“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谓祥曰:‘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固辞,强之乃受。祥临卒,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可称此刀。’墓在兴国寺南。南梁天监四年,敕有司立庙于孝友村,春秋致祭,历代因之。至上巳日、重九日,奉祀生同官致祭。生六子:裁、基、会、正、彦、琛。”
为此,琅琊临沂王氏宗族的堂号又有“宝刀堂”之称,而且使“宝刀”代代相传。
对于吕虔送给具有“公辅之量”的王祥“佩刀”的说法,何法盛《晋中兴书》卷7《琅琊王录》也有记载:“初,魏徐州刺史任城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三公可服此刀。虔谓别驾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始辞之,虔固强与,乃受之。祥为司空。及祥死之日,以刀授其弟览,曰:‘吾儿凡,汝后必兴,足称此刀,故以相与。’览后奕世贤,兴于江东。”
以上文字,又见《初学记》卷22、《太平御览》卷263、卷345所引。任城,为今山东省济宁市。这是说,吕虔也是山东人。而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战国时代以后,宝刀的社会影响和用途,较之春秋时代宝剑的社会影响和用途,日益提高。这是因为,在战争中,随着骑兵的出现,骑兵代替车战,在战场上短兵相接、互相砍杀中,双面刃的短武器宝剑不如单面刃的短兵器宝刀力度大、份量重,随着实用价值即实战需要而来的是在战场上的宝剑逐渐被淘汰,成为一种单纯佩带的装饰品,以至晋人有的佩带木剑(宽袍大袖服饰的装饰品)(《晋书·舆服制》),而离王祥所处的魏、晋时代较近的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命名匠蒲元在汉中斜谷锻造“宝刀”3000口,称为“神刀”,锋利无比,削铁如泥,以供蜀军作战所用(所以,历史上的关羽在戏曲舞台上用长炳大刀夸张、形容)(《三国志·蒲元传》)。因此,吕虔授给王祥的佩刀,便是非常认真、郑重其事的重大举措和道德行为;而王祥又把宝刀“授其弟览”,也是经过考虑再三、深思熟悉后,才做出传刀于弟王览而不给自己诸子的正式决定呢!
事实证明,吕虔一诺千金,慧眼识人;王祥深知其子,心领神会,临终前便授刀其弟王览,以“公辅之量”为人做事,致使宝刀在琅琊临沂王氏宗族中,代代相传,象征其基业的兴旺发达。果然,不负吕虔、王祥所望,三代之后,王览之孙王导辅佐晋元帝司马睿成就了东晋帝业,成为“中兴之主”司马睿的佐命功臣,先为骠骑将军,赠司徒,位至丞相。“中宗渡江,王导群从翼戴”,使时人有“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导传》)之称,实现了王祥关于“汝后必兴,足称此刀”的预言,使琅琊临沂王氏家族在王览之后“奕世贤,兴于江东”。由此,琅琊临沂王氏家族被称为“宝刀堂”之后,代代相传。据族人传说,到了明、清时代,每一代都有一个世代相传的秀才执掌此刀(多为族长担任),俗称“铁头秀才”。如今此刀早已经不知去向,但研究其来龙去脉,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四、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谈到孝友文化和王氏家训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发展前景
王祥、王览所居住的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是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以北10公里处的白沙埠镇孝友村。因为王祥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又是汉末、魏、晋的三朝元老重臣,在当时和后世,声名都很大。因此,山东临沂城内崇祀乡贤,一是有我们以上谈到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赐给的“孝友格天”匾额,便改南仁里为孝友村了;二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巡时,将王祥、王览兄弟题入临沂“五贤祠”(又名“景贤祠”),与诸葛亮、颜杲卿、颜真卿并庙,并且立有乾隆皇帝的御碑手书:“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于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做为被奉为历史文化名人的诸葛亮,声名很大。除了晋人陈寿《三国志》及其南朝宋裴松之的注释等正史外,一部半白话文、半文言文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把诸葛亮神化了,使之成了智慧的化身,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上戏曲舞台上的《空城计》等“三国戏”以及“死诸葛能擒活司马”等民间传说故事,还有当今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三国演义》等,如果说,做为对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如此推崇宣传;那么,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孝友美德的王祥、王览兄弟,在“以和为美”的当今社会,为了宣传正能量,也应该大力加以弘扬,以此匡正时弊,发扬光大。
关于王祥、王览兄弟孝友即孝悌以及王祥“卧冰求鲤”孝敬后母的故事,在今山东省临沂市一带,有不少谚口俗碑即所谓民间故事在流传。孝友村的地理位置很好。村前有一条河,名叫“孝感河”,又称“王祥河”、“卧冰河”,简称“孝河”。孝河北岸的东、西孝友村(曾一度改名王家双湖),便是王祥、王览兄弟的故里,也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里。王羲之是王祥的曾从孙、王览的曾孙。王羲之除了少年时代在此居住外,在山东临沂城里即当时的开阳城(当时临沂城在今临沂城北白沙埠镇一带),尚有居处,是他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今名“洗砚池”。西晋末年,社会动乱,王羲之与父亲王旷、二叔王廙、三叔王彬,从伯王导、王含、王敦,从叔王舒、王邃、王舆、王尚、王棱、王侃等人,随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南下,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三国至西晋初名建业,后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这里,便舍宅为寺,名曰“普照寺” ,为“琅琊八景”(后称“沂州八景”)之一。王祥、王览所居孝友村,至今,每逢春、夏,鸟语花香,杨柳依依,荷叶翩翩,荷花映红,鱼儿游弋,风光旖旎,实系旅游之胜地也。为此,明代诗人戴燝《琅琊北望》诗中有“卧龙跃鲤皆祠庙”之句呢。“卧龙”,指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他是今山东沂南人,所谓“生在琅琊,长在隆中”。诸葛亮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隐居,受到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按照《隆中对》的既定方针,西定巴蜀,使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后来,他为蜀国定策,联合东吴,北伐中原,对抗曹操,准备统一天下,无奈天时、地利、人和不在巴蜀,司马氏借中原地利,统一了中国,称为晋朝。而在蜀汉丞相诸葛亮死后不久,王祥便也由魏入晋,官拜太保。这里,所说的“跃鲤”,则是指王祥未出仕建功立业之前的“卧冰求鲤”孝敬后母的故事呢。明代另一位诗人周京在《卧冰河》一诗中,也有“跃鲤河边树色苍”的佳句,使人浮想联翩。王祥河里的鲤鱼4个鼻孔,与一般的鲤鱼有些特别;而所产藕,则有9个孔,也算是有点儿特别了。这虽然是民俗学、神话学上的范畴;但是对于研究王羲之的家世以及成长过程等环境制约条件,也是颇有意义的。据《临沂县志》记载:“孝感河,源出城北桃花岭。东南经孝友村,村为王元公故里,河所由名也。”王元公就是指的王祥,王祥的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则被封为“即邱公”(在中国古代,山东临沂一带有侯国——即邱国)。而《沂州志》则记载说:“冰冻天地,王祥卧冰之处,宛若人影,即为王祥精神所化。”显然,这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民俗传说故事;但是,也由此说明,近两千年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孝亲美德和兄弟友谊的向望、追求和赞扬,当然,也是小康社会所需要的一种道德风尚和道德情操——这也是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发展经济和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而在冬季,孝河里无论冰冻严寒,还是大雪纷飞,有一处总是不结冰,大约有四五平方米。因为下临深渊,大概水中通温泉,水深气暖,适应冬日鱼儿活动,故有冬日鱼出的现象,这便是王祥“卧冰求鲤”的地方。此处又因名“孝河凝冰”,便被列为“琅琊八景”之一了。在这里,往昔,文人雅士,经常光顾,吟诗联句,题咏甚多。在孝友村,直到清末民初还有“王祥庙”即“孝友词”。动乱年代,文物遭到破坏,十分可惜。旧址在“卧冰河”北面,庙内祀有王祥、王览、王导、王羲之等名人塑像。河上除了石碑题“晋元公王祥卧冰处”外,还有“风雨守柰处”(后来修复,两处碑文,均为笔者所撰)。如今,这里称为孝河公园,又恢复了“王祥词”和“晋元公王祥守柰处”等旅游景点;还有临沂市柳琴剧团创作演出的以王祥、王览为题材的柳琴戏卧冰求鲤。王览做为王羲之的曾祖父,有6子:长子王裁,次子王基,第三子王会,第四子王正,第五子王彦,第六子王琛。王裁的第四子王正,就是王羲之的祖父;王正的长子王旷,便是王羲之的父亲。在琅琊王氏宗族中,因为出了一个大书法家王羲之,其《兰亭序》法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颂千古,至今是人们临摹、学习的范本……在琅琊王氏家族中,除了王祥与王览以孝友显外,王羲之与王祥、王览,一个以书法传世,造诣很高;两个以孝友标榜,成为楷模。他们祖孙三人,互相映辉,光耀千秋。
至于以孝友文化和书法艺术为缘起的王祥、王览、王羲之故乡的发展前景,因篇幅所限,将另行具论。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本,1997年3月版。
(2)《三国志》之《魏书》、《吴书》、《蜀书》,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本,1982年7月版。
(3)《九家旧晋书辑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
(4)《晋书》王祥传、王览传,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本,1993年10月版。
(5)《世新说语》,中华书局影印本,1992年2月版。
(6)《搜神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版。
(7)《夜航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版。
(8)《临沂历代诗词选注》,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9)《临沂县志》,临沂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依据1916年版重印。
(作者为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总编撰)
关键词:二十四孝;孝友文化;命名释义;传统继承;非物质文化遣产。
一、孝友文化命名释义
在琅琊王氏家族中,由王子晋到王祥、王览兄弟,据笔者最新考证,共传承31世,这就是:王子晋——王宗敬(宗恭)——王森(王凤)——王斌(王彬、王覃)——王昇(王渠)——王昱(王宥、王丰)——王硕(王芝)——王景(王荣、王亿)——王错——王贲(王愤)——王谕(渝)——王息——王恢——王永(元)——王颐——王翦——王贲(王墳)——王离——王元——王谆(诚)——王渊——王吉——王骏——王崇——王昇——王遵——王音——王仁——王书——王融——王祥、王览……王览的第四子王正,王正的长子王旷,王旷的长子王籍之,次子就是书圣王羲之。对此,以笔者为总编撰的《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校改、补正了《晋书》和《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悬疑——缺代问题。在新考证的31世中,特别是第31世被元人列入二十四孝中的王祥,更是独树一帜。其最大特色,是把王祥之孝和他的同父异母兄弟王览之友密切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是王祥、王览把孝敬父母与兄弟友谊结合起来。正如王祥在家训中所说:“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在传统的二十四孝中,仅此一例。做为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曾祖一辈,表现王祥、王览兄弟孝友故事的有王祥“卧冰求鲤”、“风雨守柰”、“黄雀入帷”等事迹,表现了一种传统的孝亲美德和兄弟友谊。由此,与一般孝文化比较起来,称之曰“孝友文化”。这里,笔者略作考证:关于孝与友,做为时代意识,古已有之。古文《尚书·周书》于《君陈》篇中叙述周成王发布策书,命令君陈继任周公姬旦的职务,勉励他继续执行周公制定的治国方略和治殷常法,施行德政,彻底改造殷氏,曾告诫说:“君陈,惟尔令德孝恭。惟孝友于兄弟,克施有政。”《周礼·地官司徒》则载:“大司徒以乡三物教万民而宾兴之,一曰六德:知、仁、圣、义、中、和;二曰六行:孝、友、睦、婣、任、恤;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孝友为六行之首次。这是中国古代最早提出的“孝友”理念,也即以后被孔子大力倡导的孝悌。因此,孝友是中国古代一个古老的哲学命题,也是德育教育范畴的标准之一。把这段话翻译成现代白话,就是:周公死后,周成王命令君陈分居殷民,治理东郊成周,这样说:君陈啊,只有你具有美好的品德和情操,孝顺父母,恭敬上级。因为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就能够移来从政了。这就是后世所谓的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太的道德范畴了。《尔雅·释训》说:“善兄弟为友。”意思是说,兄弟亲善为友谊。由此可见,孝友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即国学中,早在周朝以前的尧、舜时代,就已经提出来了。应该说,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这是琅琊王氏以孝闻名天下的一大特点或优点。也就是说,在传统的二十四孝中,以王祥、王览为代表的兄弟友谊,是包溶在孝文化之中的,别具特色。“孝河凝冰”,作为“琅琊八景”之一,是以“卧冰求鲤”的王祥故事为缘起,从而名扬天下,并与“沂水拖蓝”、“苍山叠翠”等一起,形成一大景观。应该说,体现了一种地域文化特点和人文特征。这对于今天提倡人文道德精神和构筑和谐社会,仍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就失去了民族之根。臣善孝为先。过去,在王祥、王览故里山东临沂孝友村,有“卧冰碑”、“守柰碑”以及明世宗朱厚熜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南巡山东临沂时钦赐匾额“孝友格天”并改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为孝友村,表现了一种历史文化渊源的发展、衍变和延续。至此,在传统的二十四孝人物谱中,王祥及其同父异母兄弟王览,便以孝友显了。
二、孝友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家训传承
要谈孝友文化的历史渊源及其家训传承,就要首先解释一下“孝天格天”四字的特定含义——
所谓“孝友格天”,顾名思义,即以“孝敬父母”和“兄弟友谊”为家庭伦理道德准则,表现得感天动地,启示后人。“孝友格天”的匾额,过去一直在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王氏祠堂里。
在中国历史上,王祥这位被列入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尤具特色。据明人张岱《夜航船·人物部·名臣》记载,二十四孝中的人物是:“大舜耕田,汉文尝药,曾参啮指,闵损推车,子路负米,董永卖身,郯子鹿乳,江革行佣,陆绩怀橘,山南乳姑,吴猛饱蚊,王祥卧冰,郭巨埋儿,杨香搤虎,寿昌寻母,黔娄尝粪,老莱戏彩,蔡顺拾椹,黄香扇枕,姜诗跃鲤,王裒泣墓,丁兰刻母,孟宗泣竹,庭坚涤皿。”
在这24位孝子中,有9位属于山东人,影响巨大。过去,还有传统的《二十四孝》一书和《二十四孝图》人物谱中王祥“卧冰求鲤”的故事和场面呢。《二十四孝》一书,不著撰人,据说,为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之弟郭守正所编。其中,“山南”即唐夫人,为“女孝子”之楷模也。在封建社会里,“孝于家”才能“忠于国”。所以,按照儒家的传统道德标准解释,即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用现代语境释义,就是:认识事物,才能明白道理;明白道理,才能诚心诚意;诚心诚意,才能作风正派;作风正派,才能修身养性;修身养性,才能管理家庭;管理家庭,才能治理国家;治理国家,才能统一天下,宣传了正能量。这也就是儒家经典著作《礼记》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和随之而来的国家“大一统”的美好政治理想。对此,宋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欧阳修撰有《正统论》一篇,论述说:“正者,所以正天下之不正也;统者,所以合天下之不一也。”此说见《欧阳文忠公集》卷16。由此,中国古代的仁人志士,就希冀国家统一,天下归心,也即三国时代魏武帝曹操诗中所说:“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王祥、王览他们兄弟二人,生于汉末,恰逢乱世。王隐所修《晋书》和唐代山东籍的宰相房玄龄所修《晋书》,均有记载,说王祥扶后母朱氏、携幼弟王览,避地庐江(今安徽舒城),隐居30余年,后来,徐州刺史吕虔檄为别驾(刺史的属官),以“年过五十”岁的高龄出仕做官,后来官至太保,位列三公。当时,便有这样的民谣:“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王祥的一生,身为人子,孝行天下;身居高官,“高洁清素,家无宅宇” 。如此,在当今时代,也是一位值得效法和学习的楷模。王祥之孝与其弟王览的友谊,辉耀千古。
如果说,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的历史渊源基于传统的孝亲美德,那么,其家训渊源,便可上溯到其上祖王吉、王骏、王崇、王遵这些宗尚儒学的汉代著名经学家了。据历史文化典籍记载,王祥、王览的10世祖王吉(笔者最新考证),汉宣帝时官至谏议大夫,不仅以经学著称,而且道德品质优秀。《汉书》卷72王吉传记载,王吉年少时,就勤学好问,宗儒读经,“居长安。东家有大枣树垂吉庭中,吉妇取枣以啖吉”。后来王吉知道了这件事情的原委,便把夫人赶走了。邻居知道后,就把枣树砍掉了,加上众邻里共同劝说,王吉才允许夫人回家。所以,里中人们互相赞扬:“东家有树,王阳妇去;东家枣完,去妇复还。”王阳即王吉。而最有说服力的是《汉书》卷76王尊传记载:涿郡高阳人王尊由郿令迁任益州刺史,因为王吉曾经做过益州刺史,因孝行引退,回到家乡(《汉书》王吉本传说因病引退),王尊到今四川赴任,不畏险途,一片爱国之心,遂叱其驭曰:“王阳为孝子,王尊为忠臣。”王尊是东海即今山东日照、江苏连云港一带当路王氏始迁祖,其上祖王陵在西汉惠帝时官右丞相,王陵祖上王蠋是王吉上祖秦朝大将王翦的叔父,均是周灵王太子姬晋即王子晋的后裔。由此可见,王祥、王览的上祖王吉不仅是一位儒臣,以著名经学家的身份出任身兼文武的刺史一职,并且还是一位受人尊崇的大孝子呢!所以,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除了历史渊源外,在家训渊源上,也是继承了祖上孝友传家的优秀传统。
三、孝友文化家训的社会内涵及其文化意蕴
在“以孝治天下”的汉、魏、晋期间,王祥之“孝”和王览之“友”,标志着一个历史时代。由此,关于王祥、王览的有关问题,我们可以结合其功名和勋业,进行一番研究和考证。
先谈王祥之孝。
王祥(184—268),字休徵。王融长子,母薛氏,不仅事父母至孝,而且治国甚勤,克勤克俭,廉政爱民,表现出了中华民族固有的传统美德。他虽然在汉末隐居20多年(有史书又作30余年),于魏文帝曹丕时年逾5旬才出仕。可他一但出仕做官,就显示出了非凡才能。他先出任徐州刺史吕虔的属官别驾,后又由一个县令(河南温县令)到司空、太尉、太保这样的高级职务,达到“九品中正制”(又作“九品中人法”)的最高品位(官阶),进爵为公,除了声名外,其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在汉末、魏、晋侈糜风气盛行的情况下,他能够提倡俭朴,不尚奢华,并做为家训流传后世,当是难能可贵的。
关于王祥的为人处世方法以及持家治家态度,《晋书·王祥传》较为详细地记述了他临去世前告诫子孙克勤克俭的家训,这对琅琊王氏后人的道德品行和性格形成,都有很大影响。《晋书》记载王祥病危时的言行以及对当时的影响,训导家人并著家训说:“及疾笃,著遗令训子孙曰:‘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不有遗言,使尔无述。吾生值季末,登庸历试,无毗佐之勋,没无以报。气绝但洗手足,不须沐浴,勿缠尸,皆浣故衣,随时所服。所赐山玄玉佩、卫氏玉玦、绶笥,皆勿以敛。西芒上土自坚贞,勿用甓石,勿起坟陇。穿深二丈,椁取容棺。勿作前堂、布几筵、置书箱镜奁之具,棺前但可施床榻而已。糒脯各一盘,玄酒一杯,为朝夕奠。家人大小不须送丧,大小祥乃设特牲。无违余命!高柴泣血三年,夫子谓之愚。闵子除丧出见,援琴切切而哀,仲尼谓之孝。故哭泣之哀,日用降杀,饮食之宜,自有制度。夫言行可覆,信之至也;推美引过,德之至也;扬名显亲,孝之至也;兄弟怡怡,宗族欣欣,悌之至也;临财莫过乎让。此五者,立身之本。颜子所以为命,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其子皆奉而行之。泰始五年薨。诏赐东园秘器,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三十万,布帛百匹。时文明皇太后崩始逾月。其后诏曰:‘为睢陵公发哀,事乃至今。虽每为之感伤,要未得特叙哀情。今便哭之。’明年,策谥曰元。祥之薨,奔赴者非朝廷之贤,则亲亲故吏而已,门无杂吊之宾。族孙戎叹曰:‘太保可谓清达矣。’又称:‘祥在正始,不在能言之流。及与之言,理致清远,将非以德掩其言乎!’祥有五子:肇、夏、馥、烈、芬。”
《晋书》叙述了王祥要求家庭和睦的遗言,做为王氏家训,当是由他倡导并发扬光大之。《晋书》说王祥于晋武帝“泰始五年薨”,泰始五年为公元269年,享年应为85岁,由此上推85年,王祥当生于汉灵帝刘宏中平二年即公元185年;而临沂孝友村明刻棠棣木版《琅琊王氏宗谱》则说他于晋武帝“泰始四年四月卒”,由此相差一年。我想,这大概由周岁与虚岁之间推算上的不准确性所致。不过,临沂孝友村《琅琊王氏宗谱》并有“泰始四年四月卒”的具体时间。泰始四年为公元268年,上推85年,他当生于公元184年,应是正确的。不过,《三国志·吕虔传》注引王隐《晋书》则说:“泰始四年,年八十九薨。”这与《晋书》王祥本传记载的生年相合,即谓:“时文明皇太后崩始逾月。”考:文明皇太后驾崩泰始四年,王祥同年而薨。由此薨年上推89年,王祥便生于汉灵帝刘宏光和三年即公元180年,按卒于泰始四年即公元268年计算,为89岁。以上几种说法,均为正史记载,似乎都有道理。但,笔者还是倾向于王祥享年85岁之说。因为以上谈到,《晋书》记载王祥“疾笃”“著遗令训子孙”即家训的话,有“夫生之有死,自然之理。吾年八十有五,启手何恨”的话。据有关历史文献典籍记载,王祥病重著“遗令”后,不久即逝世。由此可见,王祥生卒年为公元184年至公元268年,享年85岁,是正确的;而生卒年为公元185年至公元269年一说,或生于公元180年,卒于公元268年,享年89岁一说,则不够准确或是错误的。据临沂孝友村《琅琊王氏宗谱》记载,王祥逝世后葬在离故里东孝友村3公里处的临沂城北八字山下(考:王祥卒葬今河南洛阳北芒山,山东临沂八字山下应为衣冠冢或回葬,待考)。
王祥不仅孝行天下,而且在做官期间,勤于职守,德高望重。他与其弟王览,一个以“孝”著称,一个以“悌”显名,成为“孝友”之家。也就是说,王祥以孝名显扬,王览便也以悌扬耀。这便是琅琊临沂王氏宗族自晋代就称“孝感王”的缘故。历代帝王特别是汉、魏、晋至南北朝期间,虽然社会动乱,政权交替,但都倡导“以孝治天下”。在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和道德标准修养中,孝做为一种历代沿袭的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文化之精华。有对父母的孝亲美德,才能忠于国家。做为一种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或传统美德,上行下效,世代相传,严格说起来,肇始发韧于孔子,而在理论上弘扬光大并且进行躬身实践之,则要数王祥了。
关于王祥的孝行,《晋书》卷33《王祥传》记载说:“父融,公府辟不就。”这就是说,王祥的父亲王融,虽然经过地方政府官员的举荐,但却始终没有应聘而出仕做官。是否受因父母在堂不远离的传统观念所影响?值得研究。《晋书·王祥传》又记载说:“祥性至孝。早丧亲,继母朱氏不慈,数谮之,由是失爱于父。每使扫除牛下(打扫牛棚),祥愈恭谨。父母有疾,衣不解带,汤药必亲尝。母常欲生鱼,时天寒冰冻,祥解衣将剖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之而归。”这便是王祥“卧冰求鲤”的传说故事所本。对此,晋人干宝所著《搜神记》一书,也有类似的记载。此外,还有“黄雀入幕”、“风雨守柰”等动人的民间传说故事,也孕涵着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意蕴。在汉末、魏、晋动乱年代,王祥做为一个大孝子,有着相当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化)才能。他老年出仕,认真做官,不搞浮夸,非常务实、勤谨。他一出仕,就身手不凡,名震遐迩。捕盗靖安,带兵破贼,文治武功,贡献卓绝。谈到孝亲美德,固然要靠环境条件;但是,应该说,主要靠自身修养。王祥之所以成为辅佐汉、魏、晋的“三朝元老”重臣,并且以自身实践克制了当时混乱腐败的流风,起到匡正时弊、身为楷模的作用,主要靠了自己的才能和修养。正是王祥的事后母至孝,治国甚勤,廉政爱民,克勤克俭,才发扬光大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特别是弘扬了孝亲美德。
对于王祥的孝亲美德和做官为宦的廉洁自律,除了《晋书》立传记述外,南朝宋刘义庆所著《世说新语》卷1《德行第一》记载也较为详细,都说王祥之孝感天动地。这在兵戈纷攘的汉末、魏、晋乱世年代和奢糜风气盛行的享乐时代,无疑,是一种警示。奢糜,为败家丧国的根本也。
对于王祥的事业,除了正史记载外,明人舒祥在咏《王祥墓》的诗中说:“荒丘经岁久,衰草锁寒烟。事业归三箧,衣冠贲九泉。鹤随华表失,狸傍断碑眠。多少当时事,都凭故老传。”诗中说,在明代,王祥墓寒烟衰草,狐狸眠居,一片荒凉景象;历史时代的变迁,把王祥轰轰烈烈的事业推上了衰草荒坟,使人感慨万端。不过,王祥的事业毕竟载入了史册,以此激励后人。王祥卒葬洛阳北邙山,衣冠入葬临沂祖茔,王祥的许多遗闻轶事和孝亲美德,却代代相传,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说,王祥的孝亲美德、人心思治和忠心为国为民思想,作为正能量,不仅是教育后人的好教材,而且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物典章制度、思想发展源流,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种传统的孝亲美德理念和忠心为国为民思想,是中国几千年来传统儒家文化精华的积淀,值得我们弘扬和效法。
再谈王览之友。
王览(206—278),字玄通。王融次子,母朱氏,王祥的同父异母兄弟,其生卒年月,比较清楚。《晋书》卷33《王祥传》附载王览的事迹说:“览字玄通。母朱,遇祥无道。览年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其母少止凶虐。朱屡以非理使祥,览辄与祥俱。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而共之。朱患之,乃止。祥丧父之后,渐有时誉。朱深疾之,密便鸩祥。览知之,径起取酒。祥疑其有毒,争而不与。朱遽夺反之。自后朱赐祥馔,览辄先尝。朱惧览致毙,遂止。览孝友恭恪,名亚于祥。及祥仕进,览亦应本郡之召,稍迁司徒西曹掾、清河太守。五等建,封即丘子,邑六百户。泰始末,除弘训少府。职省,转太中大夫,禄赐与卿同。咸宁初,诏曰:‘览少笃至行,服仁履义,贞素之操,长而弥固。其以览为宗正卿。’顷之,以疾上疏乞骸骨。诏听之,以太中大夫归老,赐钱二十万,牀帐荐褥,遣殿中医疗疾给药。后转光禄大夫,门施行马。咸宁四年卒,时年七十三,谥曰贞。有六子:裁、基、会、正、彦、琛。裁字士初,抚军长史。基字士先,治书御史。会字士和,侍御史。正字士则,尚书郎。彦字士治,中护军。琛字士玮,国子祭酒。初,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虔谓详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固辞,强之乃受。祥临薨,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足称此刀。’览后奕世多贤才,兴于江左矣。”
这里,如果把王祥的卒年按《晋书》、《三国志》及有关谱牒所载,经考证,定为“泰始四年”即公元268年,那么,卒于晋武帝咸宁四年即公元278年的王览,较之王祥卒年相差10年,王览享年73岁,为圣贤年也,当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一年即公元206年,王祥享年85岁,当生于汉灵帝中平三年即公元184年,在王祥22岁的时候,其继母朱氏生其弟王览。不过,以上谈到,如果按《三国志·吕虔传》注引王隐《晋书》的说法:王祥于“泰始四年,年八十九薨”,即公元268年去世,那么,卒于咸宁四年即公元278年的王览,较之王祥的卒年虽然相差10年,享年73岁的王览生于公元206年,享年89岁的王祥生于汉灵帝光和三年即公元180年,由此推算,在王祥26岁的时候,其继母朱氏才生其弟王览。由此看来,后者《三国志》注引有误,笔者当从前说。
关于王览其人其事其功名业绩,仅逊色于其兄长王祥。临沂孝友村《琅琊王氏宗谱》所载与《晋书》大致相同:“览字玄通。融次子,祥异母弟。性孝友。母朱氏,遇祥无道。览数岁,见祥被楚挞,辄涕泣抱持。至于成童,每谏其母,少止凶虐。朱每以非礼使祥,览与俱往。又虐使祥妻,览妻亦趋之。祥丧父后,渐有时誉,母深嫉之,密便鸩祥,览知之,取酒自饮,祥疑有毒,争不与,母夺而反之。自后,母赐祥馔,览必先尝。母惧览致毙,遂止。”
南朝宋刘孝标注《世说新语》引虞预《晋书》说:“祥以后母故,陵迟不仕,年向六十,刺史吕虔檄为别驾,时人歌之曰:‘海沂之康,实赖王祥;邦国不空,别驾之功。’累迁太保。”王祥做为吕虔的属官,政治教化,捕盗擒贼,立下了不朽功勋。为此,他临终时曾将吕虔所赐佩刀授给了他的同父异母兄弟王览。临沂孝友村《琅琊王氏宗谱》不仅有所记载,而且对王览的风尚大加赞誉说:“先为咸阳令,缙绅称其廉,转莅刑曹,同官让其才,英声茂蔚,贤誉赫濯,封即邱子,累迁光禄大夫,卒谥贞公。”还说:“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登三公,可服此刀。谓祥曰:‘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固辞,强之乃受。祥临卒,以刀授览曰:‘汝后必兴,可称此刀。’墓在兴国寺南。南梁天监四年,敕有司立庙于孝友村,春秋致祭,历代因之。至上巳日、重九日,奉祀生同官致祭。生六子:裁、基、会、正、彦、琛。”
为此,琅琊临沂王氏宗族的堂号又有“宝刀堂”之称,而且使“宝刀”代代相传。
对于吕虔送给具有“公辅之量”的王祥“佩刀”的说法,何法盛《晋中兴书》卷7《琅琊王录》也有记载:“初,魏徐州刺史任城吕虔有佩刀,工相之,以为必三公可服此刀。虔谓别驾王祥曰:‘苟非其人,刀或为害。卿有公辅之量,故以相与。’祥始辞之,虔固强与,乃受之。祥为司空。及祥死之日,以刀授其弟览,曰:‘吾儿凡,汝后必兴,足称此刀,故以相与。’览后奕世贤,兴于江东。”
以上文字,又见《初学记》卷22、《太平御览》卷263、卷345所引。任城,为今山东省济宁市。这是说,吕虔也是山东人。而在中国古代,特别是战国时代以后,宝刀的社会影响和用途,较之春秋时代宝剑的社会影响和用途,日益提高。这是因为,在战争中,随着骑兵的出现,骑兵代替车战,在战场上短兵相接、互相砍杀中,双面刃的短武器宝剑不如单面刃的短兵器宝刀力度大、份量重,随着实用价值即实战需要而来的是在战场上的宝剑逐渐被淘汰,成为一种单纯佩带的装饰品,以至晋人有的佩带木剑(宽袍大袖服饰的装饰品)(《晋书·舆服制》),而离王祥所处的魏、晋时代较近的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命名匠蒲元在汉中斜谷锻造“宝刀”3000口,称为“神刀”,锋利无比,削铁如泥,以供蜀军作战所用(所以,历史上的关羽在戏曲舞台上用长炳大刀夸张、形容)(《三国志·蒲元传》)。因此,吕虔授给王祥的佩刀,便是非常认真、郑重其事的重大举措和道德行为;而王祥又把宝刀“授其弟览”,也是经过考虑再三、深思熟悉后,才做出传刀于弟王览而不给自己诸子的正式决定呢!
事实证明,吕虔一诺千金,慧眼识人;王祥深知其子,心领神会,临终前便授刀其弟王览,以“公辅之量”为人做事,致使宝刀在琅琊临沂王氏宗族中,代代相传,象征其基业的兴旺发达。果然,不负吕虔、王祥所望,三代之后,王览之孙王导辅佐晋元帝司马睿成就了东晋帝业,成为“中兴之主”司马睿的佐命功臣,先为骠骑将军,赠司徒,位至丞相。“中宗渡江,王导群从翼戴”,使时人有“王与马,共天下”(《晋书·王导传》)之称,实现了王祥关于“汝后必兴,足称此刀”的预言,使琅琊临沂王氏家族在王览之后“奕世贤,兴于江东”。由此,琅琊临沂王氏家族被称为“宝刀堂”之后,代代相传。据族人传说,到了明、清时代,每一代都有一个世代相传的秀才执掌此刀(多为族长担任),俗称“铁头秀才”。如今此刀早已经不知去向,但研究其来龙去脉,也能说明一些问题。
四、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谈到孝友文化和王氏家训对后世的影响及其发展前景
王祥、王览所居住的琅琊临沂都乡南仁里,即是现在的山东省临沂市以北10公里处的白沙埠镇孝友村。因为王祥是二十四孝中的人物,又是汉末、魏、晋的三朝元老重臣,在当时和后世,声名都很大。因此,山东临沂城内崇祀乡贤,一是有我们以上谈到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赐给的“孝友格天”匾额,便改南仁里为孝友村了;二是清高宗乾隆皇帝弘历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南巡时,将王祥、王览兄弟题入临沂“五贤祠”(又名“景贤祠”),与诸葛亮、颜杲卿、颜真卿并庙,并且立有乾隆皇帝的御碑手书:“孝能竭力王祥、览,忠于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做为被奉为历史文化名人的诸葛亮,声名很大。除了晋人陈寿《三国志》及其南朝宋裴松之的注释等正史外,一部半白话文、半文言文的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把诸葛亮神化了,使之成了智慧的化身,几乎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加上戏曲舞台上的《空城计》等“三国戏”以及“死诸葛能擒活司马”等民间传说故事,还有当今拍摄的电视连续剧《诸葛亮》、《三国演义》等,如果说,做为对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如此推崇宣传;那么,做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孝友美德的王祥、王览兄弟,在“以和为美”的当今社会,为了宣传正能量,也应该大力加以弘扬,以此匡正时弊,发扬光大。
关于王祥、王览兄弟孝友即孝悌以及王祥“卧冰求鲤”孝敬后母的故事,在今山东省临沂市一带,有不少谚口俗碑即所谓民间故事在流传。孝友村的地理位置很好。村前有一条河,名叫“孝感河”,又称“王祥河”、“卧冰河”,简称“孝河”。孝河北岸的东、西孝友村(曾一度改名王家双湖),便是王祥、王览兄弟的故里,也是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的故里。王羲之是王祥的曾从孙、王览的曾孙。王羲之除了少年时代在此居住外,在山东临沂城里即当时的开阳城(当时临沂城在今临沂城北白沙埠镇一带),尚有居处,是他少年时代读书的地方,今名“洗砚池”。西晋末年,社会动乱,王羲之与父亲王旷、二叔王廙、三叔王彬,从伯王导、王含、王敦,从叔王舒、王邃、王舆、王尚、王棱、王侃等人,随晋元帝司马睿渡江南下,于建康(今江苏省南京市,三国至西晋初名建业,后为避晋愍帝司马邺讳改名建康)建立东晋政权。当时,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谓!这里,便舍宅为寺,名曰“普照寺” ,为“琅琊八景”(后称“沂州八景”)之一。王祥、王览所居孝友村,至今,每逢春、夏,鸟语花香,杨柳依依,荷叶翩翩,荷花映红,鱼儿游弋,风光旖旎,实系旅游之胜地也。为此,明代诗人戴燝《琅琊北望》诗中有“卧龙跃鲤皆祠庙”之句呢。“卧龙”,指三国时代蜀汉丞相诸葛亮,他是今山东沂南人,所谓“生在琅琊,长在隆中”。诸葛亮从南阳隆中(今湖北襄樊)隐居,受到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出山辅佐,按照《隆中对》的既定方针,西定巴蜀,使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后来,他为蜀国定策,联合东吴,北伐中原,对抗曹操,准备统一天下,无奈天时、地利、人和不在巴蜀,司马氏借中原地利,统一了中国,称为晋朝。而在蜀汉丞相诸葛亮死后不久,王祥便也由魏入晋,官拜太保。这里,所说的“跃鲤”,则是指王祥未出仕建功立业之前的“卧冰求鲤”孝敬后母的故事呢。明代另一位诗人周京在《卧冰河》一诗中,也有“跃鲤河边树色苍”的佳句,使人浮想联翩。王祥河里的鲤鱼4个鼻孔,与一般的鲤鱼有些特别;而所产藕,则有9个孔,也算是有点儿特别了。这虽然是民俗学、神话学上的范畴;但是对于研究王羲之的家世以及成长过程等环境制约条件,也是颇有意义的。据《临沂县志》记载:“孝感河,源出城北桃花岭。东南经孝友村,村为王元公故里,河所由名也。”王元公就是指的王祥,王祥的同父异母兄弟王览,则被封为“即邱公”(在中国古代,山东临沂一带有侯国——即邱国)。而《沂州志》则记载说:“冰冻天地,王祥卧冰之处,宛若人影,即为王祥精神所化。”显然,这是带有神话色彩的民俗传说故事;但是,也由此说明,近两千年来,人们对于中国传统孝亲美德和兄弟友谊的向望、追求和赞扬,当然,也是小康社会所需要的一种道德风尚和道德情操——这也是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发展经济和文化,提高国民素质的需要。而在冬季,孝河里无论冰冻严寒,还是大雪纷飞,有一处总是不结冰,大约有四五平方米。因为下临深渊,大概水中通温泉,水深气暖,适应冬日鱼儿活动,故有冬日鱼出的现象,这便是王祥“卧冰求鲤”的地方。此处又因名“孝河凝冰”,便被列为“琅琊八景”之一了。在这里,往昔,文人雅士,经常光顾,吟诗联句,题咏甚多。在孝友村,直到清末民初还有“王祥庙”即“孝友词”。动乱年代,文物遭到破坏,十分可惜。旧址在“卧冰河”北面,庙内祀有王祥、王览、王导、王羲之等名人塑像。河上除了石碑题“晋元公王祥卧冰处”外,还有“风雨守柰处”(后来修复,两处碑文,均为笔者所撰)。如今,这里称为孝河公园,又恢复了“王祥词”和“晋元公王祥守柰处”等旅游景点;还有临沂市柳琴剧团创作演出的以王祥、王览为题材的柳琴戏卧冰求鲤。王览做为王羲之的曾祖父,有6子:长子王裁,次子王基,第三子王会,第四子王正,第五子王彦,第六子王琛。王裁的第四子王正,就是王羲之的祖父;王正的长子王旷,便是王羲之的父亲。在琅琊王氏宗族中,因为出了一个大书法家王羲之,其《兰亭序》法帖则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传颂千古,至今是人们临摹、学习的范本……在琅琊王氏家族中,除了王祥与王览以孝友显外,王羲之与王祥、王览,一个以书法传世,造诣很高;两个以孝友标榜,成为楷模。他们祖孙三人,互相映辉,光耀千秋。
至于以孝友文化和书法艺术为缘起的王祥、王览、王羲之故乡的发展前景,因篇幅所限,将另行具论。
参考文献:
(1)《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本,1997年3月版。
(2)《三国志》之《魏书》、《吴书》、《蜀书》,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本,1982年7月版。
(3)《九家旧晋书辑本》,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8月版。
(4)《晋书》王祥传、王览传,中华书局标点二十四史本,1993年10月版。
(5)《世新说语》,中华书局影印本,1992年2月版。
(6)《搜神记全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4月版。
(7)《夜航船》,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年9月版。
(8)《临沂历代诗词选注》,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9)《临沂县志》,临沂市地名委员会办公室依据1916年版重印。
(作者为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总编撰)
编 辑:wangshi
标签: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
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里,酒肯定不可或缺。这不,离春节 [详细内容]
- ·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了过年的主题
- · 图解:春节到来,福利应该怎么发?
-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
- · 本网总编深入市县向有关企业社团拜年
- · 习近平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 勉励他们
- · 南京,一座有趣的城市。
- · 什么是“绝日”?为何农村老人说,今年二十
- · 人生,多做这“四善”,终会善有善报!
- · 六种错误锻炼加速衰老
- · 过年入寺拜佛烧香,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