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第十二届论文· 明清新城王氏家训门风

2015-10-13 09:07:29来源:新城王氏文化研究会王毓棠

打印 字号: T|T
 《齐鲁文化世家》·明清仕宦望族—新城王氏
新城王氏文化研究会、新城王氏宗亲联谊会  副会长 王毓棠 
 2015年10月
一.积善植德 荫泽后世
新城王氏家族,发祥地属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现为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被齐鲁文化研究院公认新城王氏为《齐鲁文化世家》二十八大家之一。
始祖王贵于明初自诸城徙居济南府新城县开创家业,为人质朴无华,力本重农,乐善好施。
二世祖王伍,性淳谨,尤好施予,世称“菩萨公”、“善行公”、“植德公”。
三世祖王麟,十四岁补博士弟子员,公以《毛诗》起家,考中岁贡,任永平训导升鹿邑教谕,仕至颍川王府教授。王家从此代文墨肇始。
四世祖王耿光,少时家贫,乐施不倦,以孝闻。岁应首貢,让于家贫亲老者,学使嘉其行,旌曰:“让德”。起家岁贡,仕至马湖府经历。世称“让德公”。

二.半朝王家 名门显宦
四世祖王重光,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由工部主事仕至贵州左参议。平抚黑白彝蛮,北京三殿火灾,帝命公留任督木,以身殉国,诏赠太仆寺少卿,敕建忠勤祠于贵州永宁及老家新城,历代春秋祭祀。
五世祖王之垣,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仕至户部左侍郎。
王之猷,万历五年(1577)进士,仕至浙江按察使。
王之都,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开封府知府。
王之辅,举人户部员外郎。
王之城,贡生,淮安府同知等。
六世祖王象乾,隆庆五年(1571年)进士。历任知县、兵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知府、提刑按察使司副使、口北道右参议、加布政使。又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加兵部右侍郎转左侍郎,总督川湖贵州军务兼巡抚四川。万历四十七年(1619 年),朝廷为褒奖公为明王朝建立丰功伟绩而晋爵光禄大夫、柱国太子太保、蓟辽总督、兵部尚书之职(并追赠其父王之垣、祖父王重光、高祖王麟均为其职),在新城敕建 “四世宫保”坊。天启七年(1627年),崇祯即位。公已八十三岁,帝召见于平台,任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太子太师,总督宣大行边视师。崇祯二年,公已八十四岁,上十四道奏疏以疾乞休,帝方准致仕归家。公释褐六十年,居边镇二十年,始终以安抚西部成名。威震华夏,扬厉中外,功高盖世,为明末(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五朝元老。仕至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太子太师,赠太师,官至正一品。崇祯三年(1630年)卒于家,享年八十五岁。讣闻,帝命赐阡祭葬于淄川凤凰山之阳。
六世祖王象晋,进士。由中书舍人仕至浙江右布政使。象晋公集清官廉吏、文学家、农学家、医学家于一身,致仕归里后著书立说,一生著述宏富,著作有《群芳谱》等五十余种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很多宝贵的资料。
六世祖中还有王象坤,进士,仕至山西左布政使。
王象恒,进士,应天巡抚都察院右佥都御史。
王象云,进士,官至山西左参议。
王象丰,武举,临清参将,诰授安远将军。
王象蒙,进士,光禄寺少卿。
王象春,进士,南京吏部考功司郎中。
王象艮,贡生,姚安府同知。
王象復,贡生,保定府同知;
王象贲,荫生,仕至户部员外郎。
王象斗,进士,户部清吏司主事。
王象节,进士,翰林院检讨等。新城王家被誉为“王半朝”、“江北青箱”、“岱宗绣裔”等称号。
八世祖王士禛,号渔洋山人。顺治十五年(1658)考中进士。选扬州府推官,累官至刑部尚书,成为满清当朝内阁重臣。公为官谨慎行事,任督捕,未曾轻提一人。在户部七年,身处脂膏,泥而不滓。督理钱法,禁呈钱样。继掌邦宪,提挈国家纲领法纪,以正大持国体,以和平养元气。政绩卓著,深受康熙皇帝的赏识,亲书“信古斋”、“带经堂”、“清慎勤”匾额并赐以“湘竹金扇”等很多褒奖与封赠。公为官四十五年,廉洁奉公,上不负君,下不负民,宽简慎行,称得起为一代廉吏。
士禛公以文学显,遍览汉魏六朝唐宋以来名家诗词歌赋作品集,汲取精华。公广交天下诗友,遍及各行各业、大江南北。公事之余,手不释卷,诗文著述多达五百余卷,其传世诗作四千余首,独创“神韵”诗学。康熙十七年(1678)被康熙皇帝试诗称旨,帝征其诗三百首作为《御览集》随时批阅。被世人尊为文学泰斗、诗坛领袖。

 三.科甲蝉联 簪缨世家
 新城王氏明清两代科甲蝉联、簪缨不绝、代不乏人,名门世家、长盛不衰。自四世王重光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进士后至清末近四百年,取得功名者1200名:其中考中进士者30人,举人52人,贡生160人,荫生8人,太学生33人,监生230人,廪生32人,增生51人,庠生310人,武生76人,功名不详为官者272人。
 仕宦人员计440人:其中官至一至三品高级官员13人(不含赠至三品以上9人);官至四、五品中上层官员54人(不含赠至五品以上者11人);官至六、七品中下层官员142人(不含赠至七品以上者12人);官至八品、九品低级官员195人(以上数字仅为笔者不完全统计)。
祠堂:新城建有“忠勤祠”、“善行祠”、“让德祠”、“司马祠”、“米脂祠”、“渔洋祠”、“正己祠”等(现有忠勤祠、米脂祠、渔洋祠,其他已毁)。
 功德牌坊:在明朝新城建有七十二座,新城王家就有:“忠勤报国”坊、“四世宫保”坊、“天宠貤封”坊、“三世褒显”坊、“四世都宪”坊、“甲科济美”坊、“岱宗绣裔”坊、“江北青箱”坊、“熙朝名佐”坊、“父子尚书”坊、“殿邦元老”坊、“大中丞”坊、“忠勤弈世”坊、“廉能任事”坊、“纲纪中台”坊、“一门忠烈”坊、还有两座“忠烈”坊和“节烈”坊等。除“四世宫保”牌坊至今巍然屹立于新城,其他均毁。

 四.家训门风 光前裕后
  新城王氏由佣工平民在第三世就转变为江左文化世家、仕宦名门,且近400年长盛不衰、代不乏人,究其根源来自于秉承门风、传承家训、身体力行和严明的家教有着直接的关系。
 自先祖好善乐施,四世祖让德公王耿光以身示范,行善积德成门风,谦恭逊让是天性。
 四世祖王重光曾制定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纵观这则家训,突出“道义、读书”四字箴言。
 五世祖王之垣著有《炳烛编》、《摄生编》、《历仕录》字字珠玑、句句箴言,作为传世家训。之垣公课子殊严:每夜五鼓即起,终年在书房,惟元旦拜家祠与尊长贺礼毕,即入塾肄业,虽至亲近族,罕得会面,一文不佳,责有定数。诸子初不胜苦,久久持之即成习。子弟进入考场,即觉人忙我闲,比在家塾反觉从容。因而子孙科第蝉联,皆因其故。其子王象晋:“已大耋之年犹时时夜梦侍先曾祖司徒府君(王之垣),课业未竟,心中惶惶,或跪受扑责如过庭时云。”之垣公家里存有一《课子图》,诸小儿跪读,垂示子孙,其意深远。一日,某孙穿一绿纱裙,偶然被公看见,大怒,遂令脱下,撕裂寸断。时该孙之父刚为京官,之垣命将碎衣封装一箧内,书寄在京做官之子,责其教子无方。由于他的严格家教,他的三个儿子均功成名就:王象乾,进士,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太子太师:王象晋,进士,浙江右布政使:王象贲,户部广西司员外郎。
 六世祖王象晋正遇明清鼎革时期,公审时度势,致仕归里,合门谢宾,客不为通,教育子孙诗书传家。公盛热夏天,整衣危坐读书不辍。经常举例唐柳名言,告诫子孙无矜门第、自尊自大,务必学习为善。故此其家世代簪缨。公以:“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容忍所不能容,忍人所不可忍”,身体力行。著书立说,言传身教,影响后代,其孙王士禄兄弟有三人考中进士:王士禄,著名诗人,官至吏部员外郎;王士祜,候选中行评博;王士禛,仕至刑部尚书。
 八世祖王渔洋,秉承家学门风。身为高官,平易近人。而对自己与家人生活上节衣缩食,公事之外,布衣粗履,毫不夸矜,公以文学廉吏于一身,对子女后代则身体力行。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三子启汸被任命唐山县令后总不放心,专门写《手镜》五十条戒律,嘱托其为官之道,务必按其遵照执行,今天看来也不失为做官规范。其清慎勤的廉洁之风至今仍可宣扬、借鉴。
 新城王氏秉承家训门风,重学崇儒、成绩斐然,致使王家长盛不衰。为官者洁己爱民、忠心报国,无一贪腐;为学者忠厚敦让、文采出众。著述等身者六十余人,更有王之垣、王象乾、王象晋、王象春、王士禄、王士禛等名家的文学著作、诗学作品影响深远,且至今广为流传和借鉴应用。
 


 
编 辑:wangshi 标签:王大 王氏 仕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