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临沂孝友祠 千年古祠的孝悌秘密

2015-10-02 12:18:23来源:中国网

打印 字号: T|T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有个白沙埠镇。千年古祠堂就在白沙埠镇的孝友村。

  往事越千年。孝友村原名双湖村,所以叫成现在的名字,还是因为这座古祠堂。古祠堂是王氏家族的祠堂。一般的祠堂,王家的就叫王家祠堂,李家的就叫李家祠堂,可这古祠堂却叫孝友祠堂。而且还因为这祠堂,双湖村也更名为孝友村。

  这是为什么?

  原因还颇有点来头。这要追寻到古代的二十四孝。二十四孝有一孝《王祥卧冰》,那故事就发生在早年的双湖村。

  故事的主人公王祥,字休征,晋代人。他出世后不久,生母不幸病故,父亲娶来了继母朱氏。朱氏生了个儿子叫王览,为了让亲生儿子独得家产,她便想谋害王祥。她三番五次地说王祥的坏话,父亲受她影响,渐渐对王祥也产生了成见。王祥失去了父爱,日子过得战战兢兢。天降暴雨,继母逼迫王祥去李子树下守护,如若有李子掉下就要把他打死。无可奈何的王祥只得冒着倾盆大雨在树下死守。说也奇怪,风吹雨打却一颗李子也没掉下。至今,村中还有纪念王祥守李的石碑。

  王祥性情和善,对继母的狠心虐待从无一句怨言。他一如既往地恭敬孝顺,精心侍候父母二老。一天,患病的继母突然想吃鱼。时值隆冬,河流早就结了冰,到哪儿去弄鱼?王祥得知,跑到了河边,脱去外衣躺倒在冰上,用身体的温暖去融化坚硬厚实的冰层。待到冰融化时,他浑身早冻得麻木了。说来也巧,冰面一裂,居然蹦出了两条鲤鱼。就这样,王祥的继母吃到了鲜鱼,治好了病痛。王祥孝敬继母的事迹传开去,受到皇帝的重视,宣他入朝为官。后来,官至太保,爵封睢陵公。

  王祥的事迹不算新鲜,和二十四孝头一孝虞舜的故事不乏相似之处,与之大相径庭的是他的弟弟王览,王览和舜的弟弟象却完全两样。象是与母亲一起谋害哥哥,而王览却千方百计地卫护哥哥。一次,母亲在酒里下了毒药要王祥喝。王览觉得怪异,便把毒酒夺过来自己要喝,母亲慌忙把酒打翻在地,这才救了哥哥的性命。随着王祥的出名,王览也出名了,也被举荐为官。不仅他做了官,而且福荫后世,他的子孙九代都是公卿。

  兄弟二人一位以孝闻名四方,一位以悌成为楷模,并且都入朝当了高官,因此在故乡建个王家祠堂不算稀奇。稀奇的是这王家祠堂后来更名为孝友祠。切莫小看这更名,据说这是明代嘉靖皇帝敕封的,而且还亲笔题写了祠名。当然,嘉靖皇帝敕封和题写祠名不仅仅是为了褒奖先贤,在他挥毫题写时,光阴已过了近千年,王祥兄弟两人声名再显赫也没有什么价值了,重要的是用他们的事迹教化后人,形成一个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良好社会风尚。闻知此情,我的脚步尚未跨进孝友祠就感慨良多,感慨这古老的祠堂凝聚着美好的道德传统。

  孝友祠前有一条河,就是王祥卧冰为继母求鱼的那条河。河不甚宽,水也不大,原先连个名字也没有。因为王祥的孝敬之举,它才得名孝河。如今的孝河上建有一座亭子,亭上有尊碑石,上书几个大字:晋元公王祥卧冰处。站在亭上观望,河水潺潺。我到来的时候,虽无别样红的映日荷花,却有无穷碧的接天莲叶。最迷人的还不止这优美的风景,而是,莲叶下那洁白的莲藕。村里人告诉我们,外地的莲藕都是8个眼,而孝河的莲藕却是9个眼。我问为什么?村人笑笑才说,那一个眼就是多出的一份孝心啊!我无法赞同这有些牵强的说法,却也无法否认这附会颇为精明。这也是一种文化,一种民俗文化,将深奥的义理,枯燥的说教,大化开来,延展开去,大化延展到凡俗的物事上去,让人们在司空见惯的物事上感受礼仪道德。真不知道这是皇家的英明,或是官员的睿智,还是百姓的聪慧?但是,我实在敬慕我们的先祖这种寓理于趣的教化方式。

  孝友祠不大,进入大门,穿过花木葱茏的小径,就是大殿。大殿里供奉的当然有王祥、王览兄弟二人,我默默地向二位远去的先贤致意、敬礼,他们用自己的行为,给当时也给后世树立了一尊道德的标杆。蓦然回头,居然发现了书圣王羲之。莫非这位彪炳千秋的书圣就是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仔细一看,正是!他不仅是王家的后人,而且是王览的四世孙子。刹那间,我心头豁亮,真没有想到一个困扰我好久的难题会在这不起眼的小祠堂里迎刃而解。

  在此之前,王羲之这位书圣早就屹立在我的艺术世界里了。他那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墨色,不知醉倒了多少文人书痴。尤其是那篇随兴写来的《兰亭集序》,将世事沧桑全然挥洒进去了,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唐太宗李世民爱之如命,竟然用作他的陪葬品,与之厮守与地下。在这个世界上,能够舞文弄墨的人不能说少,可有几人能享有他这么高的声誉?世人评价他的书法气势雄健,风骨卓然。我认同这种评价,但我觉得还不尽意,总觉得那风骨气势背后还蕴涵着难以度量的温厚,却不知道这温厚来自何处。为解读这温厚,我去过绍兴的兰亭,却只能从那山水之中捕捉到气势风骨中的灵秀;我去过临沂的墨池,却只能从幽深的清流之中体味到雄健卓然里的恒久。无疑,墨池的恒久磨练了他,兰亭的灵秀滋润了他,那么,那一份温厚到底来自何方?

  这小小的祠堂告诉了我,那一份温厚就来自这里,来自先祖的血脉。在人类的进化史上,后人的肢体无不流淌着前人的血液。用时下的话说就是携带着祖先的基因,王羲之当然也是一样。是先人王览身躯里的宽怀豁达传给了他,带着祖上的精髓他临池习练,观鹅舞笔,自然的风韵和先祖的骨血凝结在心胸,化育为神魂。那神魂驱动着他挥毫,驱动着他舞墨,是舞墨,不是泼墨,他没有狂放到泼墨的境地,可是在舞墨的世界里他却创造了胜似泼墨的奇崛风姿!哦,我终于领悟了在书法墨意中王羲之能够成为天下第一行书的秘密。真没有想到孝友祠,这小小的祠堂会集纳这么深沉的道理。当然,这道理王览不会知晓,他不会想到他恭敬呵护兄长的行为中会潜隐着滋养后人的无穷的活力。他更不会想到,他的行为是在堆筑中华书法史上的金字塔。那高耸的塔尖固然令人炫目,但是,离开了他早年的奠基,就不会堆垒起高耸云天的塔体啊!

  孝友祠,别开生面的千年古祠堂。或许当嘉靖皇帝泼墨时,只是想将王家这道义泼洒到天涯海角,却不会想到他的匠心之外还潜隐着耐人寻味的伏笔。我久久地咀嚼这伏笔,在前天,在昨日,一直到今夜……

  (作者乔忠延 为著名作家)人民日报海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