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第十二届论文·试论峄阳王氏文化儒学特色

2015-09-23 11:03:45来源:山东峄阳王文化研究会

打印 字号: T|T
 试论峄阳王氏文化儒学特色
 作者:王明卷   
 
    山东峄阳王氏,俗称小山子王。始居地台儿庄西15公里下所村,发祥地小山子村。自始祖王琮元朝初年迁峄置业,历经艰辛,从农桑到诗书,从淡泊到兴旺,走出一条读书兴家、经营致富之路。积淀形成具有“儒学”特色的峄阳王氏文化。
    峄阳王氏文化,是峄阳王氏世代族人,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或继承其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其形成和发展得益于台儿庄运河文化,得益于发祥地小山子优越的地理环境。小山子依山傍水,坐落在台儿庄运河中段南侧的凤山脚下,土地肥沃,交通方便,系京杭大运河的关节带,开发早文明程度高,文化积淀历史悠久,上呈孔孟之礼、汉王之风,南之吴越文化,北之琅琊传统。具有南北融合兼收优势,孕育形成“读书兴家”、“孝悌竭力”、“事君尽礼”、“博施济众”的社会政治和伦理观念,即峄阳王氏文化的儒学特色。
    数百年来,峄阳王氏文化在鲁南大地上始终以自己的特色存在和发展,诠释着时代文明,激励着族人的正能量。其活力在于它的群众性、民族性。今天仍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可缺失的。所以,研究、探讨、弘扬峄阳王氏文化,对于促进社会和谐、进步,实现中国梦,具有重大的实现意义。
  • 峄阳王氏文化的“读书兴家”
    “溯吾族迁峄,初居下所村”。《四修家谱采访序》“盖由始祖而下,二世至六世皆单传。至八世有逵族、暹族。”《创修家祠碑记》从始祖至八世上下200多年,“初业农桑,罕习读书”。《先德录》人单势弱、小农生活、发展缓慢,始祖迁峄梦想未能实现。九世从兄弟10人,居小山子,人丁兴旺。“先以耕读起家,后复读书长大”。正如十四世王质藻在《先德录》中记述:“吾家实至近山祖。而益振观,后子孙斯文,积德培植气脉”。“守安祖。字小山。延师课授训子姪,俱入黉宫。书香之传,皆少山祖之功”。十世王鸿,字近山、修身励志,苦读诗书,成才入仕,始任寿官。继之,次子守儒,字少山,任省祭官;四子守德,字历山,任守备官;五子守正,字微山,任修职佐郎;长子守安持家经营门户,读书举业、勤劳致富,为家族中兴崛起奠定了基础,从此“十年寒窗无人间,一举成名天下知”。十四世王思良,字维彬,为鼓励族人读书,常教导“穷亦学,富亦学,周而复始,是谓弟子之纪”。世代传承,读书尚学之风越来越浓,读书兴家成为族人的共识。
    自明朝万历初年到民国初年,约300多年间,家族中曾有庠生、贡生、监生、廪生、举人、中专等100余人;有历任寿官、祭官、守备官、昭武都尉、武德佐骑尉、儒林郎、奉议大夫、县丞、孔府百户、管勾、县教谕、训导、教授、少将、检察官等三品至八品以上官员60多人,继仕明、清和民国。为官者清正廉洁,农耕者勤于操作。乾隆年间。峄阳王氏家族成为峄县巨富。十五世王杭,德才兼备,文武方全,任孔府百户,莅官敬业,政绩卓著,诰授昭武都尉。又与71代衍圣公孔昭焕堂妹孔昭祥联姻婚配;乾隆帝御笔赐《龙章置范》匾,家族的声望家喻户晓。
    当时,峄阳王氏府第两处——小山子王府和房下汪王府,飞檐房舍,雕梁楼阁,富丽堂煌。小山子王府东西街道青石板铺造,宽敞整洁,两侧宅院相映,府邸相连,分别为正大门、花门楼、西庄子、草门楼等。正大门前挂有双千顷牌,双狮把门,并有上马石,拴马石,下桥石,庄重威严,堪称鲁南苏北名门望族。至今任然给人们以深刻的记忆。
  • 峄阳王氏文化的“孝弟竭力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儒学”是主流文化。其中孝文化家喻户晓“百行孝为先,百善孝作首”。一直流传孔子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者也,其为仁之本?”。可以说孝悌文化是和人们关系最为密切的,因为人人需要孝父母,人老需要子女孝,上至高官,下至庶民,都是如此。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以儒家忠、孝、仁、爱为核心的正统地位得以确立。此后,这一地位始终得到坚持和稳固。作为“琅琊孝王”之后的峄阳王氏,从始祖迁峄之时就把孝顺当做兴家之本,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王应袞,字华莆,贡生。“一生以德行称,儒学匾之曰:“国课早完,孝道克尽,尤足为吾家之法程”。《先德录》
王伟,字登山,增生。“在彭城授经,闻之祖母病归,与兄佐视汤药,陪伴左右,衣不鲜带,从不怠慢,直到久病祖母故葬。当伯父出贡后,痛大兄之亡而失明,伟以伯父事为己事,教诫诸兄亲授诗书,视吾尤加焉”。《先德录》
王栏,字芳远,监生。“事父母孝,为家督内外无私,与兄弟析产,让肥取瘠。丙午岁饥,捐资赈灾……”。《先德录》
王奉祖,字德训,监生。“因父亲弃世早故,须守家居奉母亲,待四姊妹,情重手足……”。《先德录》
王奉朔,字统一,监生。“痛母失明,绝意进取,左右待奉,陪伴母亲,无间晨昏,十年如一日。后又延师课弟读太学”。《先德录》
王德媛,女。咸丰八年九月,捻军入峄境,媛与母亲、弟妻带家人乘车赴北躲避,路遇捻军掠钱物,军怒以刀欲杀其母,媛愿代母死被拒之。媛急中生智说:“家中有钱愿带取,以放其母。军应之遂跟媛去,约行出六七里后,至亲戚朱家,媛让军在院内槐树下挖金。乘其不备,毅然投井自缢。媛舍身救母事迹受众敬仰。有诗云:峄阳王氏媛/卓为闺中杰/回首顾阿母/生离即死别。《王孝女传》
“孝友家声远,诗书继世长”。峄阳王氏的孝悌竭力传统应该是毫无疑义的。
  • 峄阳王氏文化的“事君尽礼”
孔子说:“民之所由生,礼为大”。“事君尽礼,能致其身”。峄阳王氏起家虽缓,但中兴崛起迅速。其动力读书兴家,事君致其身。曾子说:“事君不忠,非孝也,莅官不敬,非孝也!”从明朝中期到乾隆年间的250多年里,大批族人读书成才,博取功名,入仕做官,或靠军功和专业特长而当官,建功立业,报效国家。如:王鸿、王守德、王建业、王榐、王   、王奉毅、王抚、王迈卿、王荣灿、王克均等。他们都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特别是从戎军旅的族人们,对国家赤胆忠心,英勇无畏的保家卫国事迹,至今仍被传颂。
王守德,字历山,守备官。“明末有泰山土寇数万南下侵掠峄境,王守德导兖州东道标下中军韦祚、韦兴统兵追巢,于沙沟与土寇大战胜之;又与标下副将马岱过运河乘胜追击,大战汴塘胜之,两战大捷,威振鲁南。清朝初年土寇再起掠峄境,王守德亲率将士于曹庄围歼奋战,斩其渠魁,土寇盾逃,保卫了鲁南和平”。《先德录》
王缄,字铭三,号竹坡。“庚申(1860年)九月,南匪从汶上席卷北上,峰火数十里,人心惶恐。王缄时任章邱县训导,不避出位之嫌,建议守险。遂与县丞李及三、典史陈公辅,谋请前任城守郑麟阁趋赴黑峪守定,匪至冲突不得入,势将东破青石关。催督乡团东伏淄川,败匪于慈窑务。复捐俸倡筑长城岭,以章邱为屏障,又作三悬门,以救难民。故博山、邹平诸邑皆焚杀惨毒,而章邱晏然无恙。绅民德之,为制衣伞,立碑记之。王缄老时几次辞官,章人絷维不释”。《先德录》
王迈卿,字次公,县丞。“少有大志,文笔驰骋。视小试为束缚之具,未及弱冠即纳太学。北闱未售,旋考取军机处供职,专司誊录各省督抚摺奏,三年议叙县丞。丁父艰归,诸弟尚幼,居家奉母十余年,弟稍长奉养有人。适值法人为乱,(注:1883年至1885年,因越南主权问题爆发的中法战争)遂投袂而起,从戎海上,为宋大帅庆幕宾,参加对法战争,运筹帷幄,屡著奇功,叠次蒙保举。不幸染疾而牺牲”。《先德录》
王抚,字腾甲。“生而颖异,风度端疑。长而勤学,文情古茂,场屋之荣弗屑也。遭家多变,化危为安,理繁治剧之才也。操办团练,捍卫一方,治国安民之略也。抚院丁保祯保举五品军功,赐《圣世功荣》匾,以旌其门”。《先德录》
族人先世,虽然所处时代不同,但他们事君尽礼致其身,爱国家,爱人民的赤诚之心是相同的,为保家卫国勇于献身精神是值得学习的。
  • 峄阳王氏文化的“博施济众”
王鸿父子们联捷入仕为官,和长子王守安持家经营致富,他们没有忘记先祖淡泊生活的过去。据传王鸿时常叮嘱子孙们:“要勤俭持家,节己顺民,庶足以为望族”。而在为民上,在社会公益上慷慨解囊,捐资建造水漫桥,重修龙泉寺,施义冢地,得到百姓的关注和称赞。使勤俭节约成为家风。从邹维鲁先生所撰《重修龙泉寺记》中得到验证:“公捐资拓土,揆日鸠工,依阜被陵,光希其旧。余因以识王公之德远矣”。以德为本,勤俭持家,赈灾济众的传统代代传承。
王守正,字微山。“明崇祯十三年,岁大饥,人相食。公常施粮米以济饥者,又每晨使人阅视本庄家不火者,以给粮而能食……。”《先德录》
王佐,字靖三。“行事慷慨,为人危则扶之,穷则济之,声望遐迩。尝有所借贷,视册集其实,不能偿者从未及,偿者悉付祝融,并不使外人知焉。”《先德录》
王建业,字伟烈。喜善诗书,尤重纲纪。将族间大事为已任,族人咸依赖之。岁时存恤,每当腊月星回,视贫急者,量其众寡,周济粮米,人忘其困焉。晚年尤重学术,尝开家塾,延师课授。对贫不能学者,招使来学,并资以衣食。盖其与人为善之心,老而弥笃,众称善人矣。”《先德录》
王樽,字献廷。“坦怀乐易,尤轻财好义。一次尝赴兰山探亲,路遇一卖妻养母之人,恻然偿其值,俾一家完聚,临别执手涕泪。”《先德录》
王德源,字伯泉,“光绪二十四年,岁大饥,公有求必应,称贷而益。嗣后售田数顷,代偿焚券,赖公全活者甚众……。《伯泉先生传》
孔子说:“博施济众”、“安百姓”、“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已,而由人乎哉”!峄阳王氏世代践行博施济众的人和事,即便今日也是应该歌颂的。
综上所述,正如一段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这就是历史沧桑积淀形成的中华民族传统中的儒学文化,纯朴的人生真、善、美,是具有传世价值的精神财富,不但过去需要,现在需要,而且将来依然需要。
 
 
 
 
 
 
 
编 辑:wangshi 标签:王氏 儒学 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