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第十二届论文·上海三槐王氏家风家训考录

2015-09-22 08:54:54来源:上海王伯飞

打印 字号: T|T
 江南上海三槐王氏家风家训考录
 
  上海王伯飞
 
  王姓在江南华亭(今上海市)是一大姓。正德《松江府志》五十四卷记载:南宋三槐王奎〈贯靈篇〉蟾谷子王奎 著;〈王復元集〉元朝鄉贡進士王泰来 著。王氏在元代任镇江路总管而致任、也有任崇德州的都目、都目在元代为首主管衙门文书等日常公务,王氏公正廉明,邑人立碑以颂德,其子孙"代有文行,皆潜勿灼"。清《嘉庆·上海县志》与《光緒·南匯县志》卷十八 人物志六  游寓 迁居鹤沙。谱北宋名相王旦二子王冲后裔,汴梁芦城人,逖字仲儒号八三,生二子。北宋靖康元年中进士,通经学,熟掌故,人正直,严操守。官至太常少聊,入居华亭鹤沙为宋室南迁时王氏‘南渡始祖’ 。清《南汇新志》卷之十三王逖卒葬于下沙,始祖墓‘文革’被毁。三槐堂上海县世表图:王言——彻——祜——旦——冲——靖——耆——谞—华亭松江府上海南渡始祖逖(迪)世祖王逖配史氏生二子——公息配万氏——王焕之配张氏——王雋卿配夏氏——王奎配张氏——王泰来——王晓—王謙—生五子。六十年代王氏祠堂内还挂着逖画像,并书匾‘南渡始祖’ 王逖是北宋南渡华亭(上海地区)第一个三槐堂王氏老祖宗。自栖居华亭鹤沙后,子孙繁衍,分居鹤沙、王家刷布场、王家厅、王家厍等及松属上海各地。
  第二支是元朝(1331年)从浙江余姚迁居嘉定安亭.上海安亭镇在昆山与嘉定之间,《三槐王氏谱》是三槐餘姚(今浙江余姚)安亭分支系;五世有諱扈元至順间有官平江、其子王举之迁居昆山的安亭(今上海嘉定区安亭镇)因家在昆山南戴;故里人称南戴王氏。 三槐分詞堂〈世美堂〉惟以"無念爾祖、聿修厥德"之詩。狀公諱扈,字伯廣,號松軒,三槐(懿、旦、旭)十四孫…至順壬申九月七日卒於官享年五十有六。子舉之贅於昆山于氏…娶陈氏,生子一;端卿。瑞卿生天麟;天麟生衡 
    第三支是明朝初(1368年左右)从昆山迁居上海嘉定马陆。昆山嘉定支王氏是三槐王旭后人在北宋迁居昆山地区。清 《方泰志》卷三 《王氏世谱》十八卷 嘉庆六年刊 銭大昕序……盖自宋魏国文正公旦之从子吉夫公始来吴,占籍昆山。三旭,字仲明,赠户部尚书。松太两支皆连登台辅,望重累朝。仲明之子元占籍昆山,亦世为名臣。其在嘉定者,皆御史俊伯公弟芬之胄也。明初; 迁居嘉定, 十三世孙芬生江,江生道宗、义宗、彦宗。道宗留介山墩,义宗居高泾,彦宗居马陆。(今上海嘉定区马陆镇地区)。  
      据考证,王氏的先祖为三槐王旦后裔;北宋未南渡时最初定居在华亭鹤沙镇(今浦东下沙);明举人王祐字天锡;按正德《松江府志》、明·《云间名人传》、明《上海县志》、清《晋江县志》等文献记载:其多德。后曾编修《鹤沙王氏谱》。历史上,大家旺族王氏不仅尚文好学,科第连连,族中见长诗词文章也极富文采,曾出现过不少有文化内涵的族弟子。上海县王氏一族家风极严,子孙以忠厚闻世,太多淡泊名利. 王坤培字元載《述祖德》詩:
吾祖鹤沙支,來隸滬城籍。吴淞一水南,數畝卜安宅。
有明世宗朝,海氛走倭賊。烽火日夕驚,民生悲蕩析。
頻年兵不解,官軍日骚繹。松守令訓練,重門始戒飭。
先人褠屯難,禦侮良孔棘。森然壁壘持,叠石備鋒鏑。
一樓架三層,築垛高於脊。維時士鳳公,敢果禦强敵。
家奴選驍健,環衛表列栅。保障此一隅,賊勢稍辟易。
一夕賊大至,奪門始撞擊。白刃凛如霜,夜氣昏如墨
公身挺然出,奪人先斬馘。 ……。
 
  历代王氏传统家训:如何“齐家”,如何管好妻子儿女;先賢的家训、家诫;仍有许多可资后人借鉴,最著名王家家训有《王祥家训》、《王僧虔家训》与《王旦家训》等;明,文学家归有光字熙甫乙丑举进士,在他的《震川集》十五卷〈 双鹤轩记〉记载:三槐(华亭)上海下沙王氏祖训"如为王氏三槐堂铭,谓〈修徳于身,责报于天〉; 清代范逸在他的诗赞:王谢家聲代有賢、鄰兒喜话捷音傳。王氏公正廉明,邑人立碑以颂德,其子孙"代有文行,皆潜勿灼"。明清代,三槐鹤沙王氏家风<惟忠义傳家宝、尚礼义是正道>;极力鼓励子弟读书;应科举考下取得青紫入仕,所谓‘虽穷,当了包脚布亦须令子弟读书。故家况虽日替,遇到有学业所需,虽典钱质衣曾不稍吝。不才应童子试时遇府试费无所出,吾母辄质金押发以予之’ 出现一批乡贡(举人)与进士。宋靖康丁未進士、太常少卿王逖十二世孫王鉉,赘於上海高古直;多其德,遂承其姓,故曰高王支。王鉉子王祐字天锡号野遗,官东昌知府. 历任广平、东昌二府(东昌府志记载:上海举人高祐),操守如一。晚年居世祖地鹤沙。四壁萧然,家贫如洗,不以介意。他致仕回乡后还为王氏修了一部辑《鹤沙王氏谱》;王坤培字元載《述祖德》詩;《明史》记载上海三槐王氏王域传,字元寿,松江华亭人。举于乡,授宿州学正。流贼至,佐有司捍御有功。屡迁工部主事,榷税芜湖。都城陷,诸榷税者多以自入。域叹 。 
  明,永乐二年1405年甲申水災,元季华亭高士王泳子十世孙王斗文字道衡迁居上海县西南高昌乡二十四保三林塘;王斗文生五子,长子十一世孙王思字念祖号林溪; 明代洪武王思、府志作王忠永春县知县次子王沘字天祥号梅溪,明朝天顺庚辰进士十二世孙王綸字緝之号松軒,王佩字朝儀同科俊成化元年乙酉举人王俊字朝弼,肇庆府同知 弟太平府知府,墓在虹口;。十三世孙王塤号仲英(今上海世博会一带)支系;王斗文一葉扁舟,載妻孥,由鹤沙《松江府志》云:下沙镇避难至此,建留耕堂,有安分齋,懷静軒,望月棲諸腾,三年乙酉夏原吉治水,著《踏車歎》,有‘上洋鑿破范家浦’句。洪武时,张士誠派姚大章攻上海地区。上海县知祝挺出走,王斗文於復縣(上海县)治有功,以明經薦,仕至荆門州知州,卒葬本圖宅後六百八十一號,墳地免科。家有誥命十軸,时为一鄉望族。 明朝中叶嘉靖年间便结束了。朝廷政治日趋腐败,直接的后果海防松弛,沿海边境空虚。因此倭寇有恃无恐,上海地区人们深受其苦。會倭冒盾而進,處士王士鳳持械拨闙出禦,夺刀断四指,血濺堊壁,歷久不湮。處士固勇敢,不为所傷,後募少林僧爲助,多次与倭寇屢創之,为了抗倭上海王氏募捐邀请少林武僧一起;倭不敢至. 明未十八世孙王国宝字爾珍,改名遠;宋三槐太常(丞)寺少卿王逖(迪)十七世孙,王大化子。三边总制、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明季殉难。同邑御史乔时敏作像贊:有赤心身许国,一旦为君亡,至今滻水上,凛凛功寒光语。清《上海县志》记载王智钝字粹儒,号修菴,太学生。他若瞻族黨、助婚葬、出粟助賑.在上海三林塘港南,朱塘港东清康熙時创办義学於本宅,以惠王家子弟,名〈王氏義学〉详见清《上海县志.義学》。王图炳上海金山张堰人;他的爷爷王广心父亲王顼龄在世时,康熙和雍正两位皇帝对其眷顾有加,他与两个弟弟王九龄、王鸿绪三人同朝为官,自己相当于宰相(正一品),王九龄是都御史(从一品),王鸿绪是尚书(从一品),可谓位高权倾一时。另有资料记载,王图炳家族前后出了十名进士,还有不少考取了举人,分别担任中央和地方官吏,堪与《红楼梦》里的王夫人一家媲美。清代诗人时光弼有竹枝词(一种以泛咏风土人情为主的地方叙事诗,语言通俗,韵律轻快)为证:“琅琊门第继三槐,八座声华迹未冷。宰相尚书都御史,至今入耳灌如雷”。“宰相尚书都御史”,即指王图炳的父亲王顼龄和二叔王九龄、三叔王鸿绪三人。王广心及其三个儿子“一家父子四登科、三入词林,亦吾郡近来科名最盛者。”上海王氏家族在清代顺治、康熙、雍乾隆四朝科第蝉联,簪缨鼎盛,传为佳话。
  江南华亭(上海)有两次重大历史事件和人口迁徏对江南文化的发展影响甚巨:一是晋室的南迁;二是北宋未的南渡…前者带来了中原文化的洗礼,把北方士族好清谈、喜文学的风气带到江南地区;后者更把从宋朝开始的尚文传统植入江南,加之南宋以后上海地区经济繁荣…据历史文献记载,唐天宝十年(751年),中央政府下属吴郡太守赵居贞奏朝庭割昆山南、嘉兴东境、海盐县北境(在今上海市松江古道南)设华亭县(上海)除了陆氏、顾氏,原有吴越先民居往外;东晋与北宋未,早期就两次移民高潮;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在松江入海口沪渎西上海浦设立镇治,元至元二十八年(1291)上海正式设县;外地迁入上海规模比较大又时间集中的主要有几次作简介。第一次是在北宋未,1127年因金兵南犯,大批中原土族随皇室迁居`南渡'江南,其中就有不少移居浙西路嘉兴府(元改松江府)华亭县今上海地区;当时三槐王氏宋未`南渡'宋太常寺少卿王逖就是那段时迁移居华亭鹤沙镇,在上海繁衍生息;见明正德《松江府志》。王氏、瞿氏、 张氏、唐氏、李氏等迁居华亭县。第二次是元代,元兵攻克江南,与上海五大盐场 见《元史》,盐业蓬勃发展;上海地方盐司从外县招收大量盐丁(灶丁)来上海落户定居。储氏、潘氏、沈氏、秦氏等迁居上海地区。明初;松江府部分百姓回迁中都。第三次是清代未民国初、由于松江府上海开埠;大批宁波、苏州、苏北外省籍人来此谋生与部分来开垦荒地,荣氏迁居上海。第四批是上海解放后,大批北方南下干部、人员并携着家眷在上海定居。最后一批是上海改革开放。


                     

                  
 
 
编 辑:wangshi 标签:王大 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