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巧佩】为“折翼”天使扬起希望风帆

2015-09-13 09:13:45来源:韶关日报作者:李佳

打印 字号: T|T
缝纫课上,王巧佩老师耐心指导学生缝纫技巧
  16年前,刚刚从湖南师范大学服装设计与工艺教育毕业的王巧佩第一次走进韶关市特殊教育学校(原市启智学校),开始了人生的第一份工作。16年来,她既是残障学生的老师,又是他们的“家长”。青春韶华转瞬即逝,她却说自己收获了满满的幸福与成就感。
  用爱温暖残障学生
  刚到市特殊教育学校时,王巧佩不懂手语,但学校大部分学生是聋哑儿童,要上好课必须得过手语关。
  为此,王巧佩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坚持每天去课堂听课,一边学习手语,一边学习上课技巧。再加上反复练习,她的手语水平突飞猛进。第二个月,她便接到了学校的任务——当一年级的班主任。“开始,与学生沟通要比学习手语难得多。”王巧佩回忆说。
  第一天上课,班上学生便给了王老师一个“下马威”。一个小男生动手打同学,王老师赶紧上前喝止,没想到的是,小男生踢了老师一脚跑出教室,这让王老师感到有些郁闷而且莫名其妙,但她压制住情绪追了出去。追上后,王老师打了个手语说“对不起”,小男生立马笑了。原来,小男生是被同学气急了动手,王老师不分青后皂白地呵斥让他更加气恼,但随后的道歉则平息了他的愤怒。
  这件事让王巧佩发现,先天或后天的生理缺陷让残障学生在行为认知、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心理困扰,他们较为自卑且敏感。她开始注重培养与学生交流的技巧,常常与学生开展心理辅导,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生理缺陷,教他们如何与正常人交往。
  王巧佩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在她看来,这不但能帮助自己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的书写能力。在特殊教育学校,手语是沟通交流的“第一语言”,但与外界正常人交往时,文字显得尤为重要。王老师的良苦用心正是为学生融入社会做准备。
  手把手教授生存技能
  作为该校缝纫职业课程的老师,王巧佩在大学所学专业的基础上,根据残障学生的身心特点,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耐心细致地手把手教给学生缝纫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他们今后回归社会能更有尊严地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对正常人而言,残障学生学习缝纫需要花费更多时间与精力。刚开始学习缝纫时,班上学生小兰就因无法用机车缝成直线而垂头丧气甚至厌学。王老师发现后,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谈心,在课堂上耐心指导,手把手教学,还利用下班时间进行辅导。经过王老师和小兰的共同努力,小兰同学不仅娴熟地掌握了缝纫的基本技能,还能创新缝制出具有现代风格的实用性布艺作品,她制作的布艺抱枕还在“广东省残疾人艺术作品展”中获奖。
  在市特殊教育学校,不论男生、女生,学生们的手工活都很厉害。王老师告诉记者,学生身穿的校服、表演时的演出服、寝室内的被套、被单均是自己动手缝纫制作,这都是不断学习、练习的结果。
  凭借着在特殊教育中的突出表现,2013年,王巧佩被授予“广东省特殊教育优秀班主任”称号。她说,作为一名特教老师,或许无法感受普通学校老师桃李满天下的喜悦,但每每听到毕业生顺利找到工作、通过双手创造美好生活时,幸福与喜悦便扑面而来。

编 辑:XBJ 标签:风帆 天使 王巧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