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对兰州新城王氏族人归宗考辨

2015-08-28 15:10:28来源:王毓棠

打印 字号: T|T

古语云:“水有源,树有根,国有史,邑有志,家有谱。水无源而涸,树无根则萎,家无谱则亲疏难别、昭穆难分。”追根溯源,人之本性。理清自己的身世,一直是良知人的心愿,也是中华民族的光荣美德。……
《新城王氏世谱》立谱于万历三年(1575),是新城王氏第五世祖,时任户部左侍郎王之垣所撰。在立谱序言中曰:“善乎苏老泉之言曰:情见乎亲,亲见於服,服尽则亲尽,亲尽则情尽,情尽则涂人也。吾之相视如涂人者,其初兄弟也,其初一人之身也。若是而谱可无作哉?谱一作使后之人按图而披,寻原而绎。恻然动木本水源之感,蔼然兴敦宗睦族之思。近之而笃亲叙伦,远之而维风弘化,恒必繇之。”
康熙五十五年岁次丙申(1716),新城王氏十世祖兆榘公在第三次续修《新城王氏世谱》序中曰:“族谱之作,亲亲也。何言乎亲亲?自吾之身以逮吾伯叔之子孙,五十年中,已由期功而缌麻,由缌麻而袒免矣。况等而上之。支流愈远,情谊愈踈,终其身不相往来,觌面而不知其为谁何人者乎。而原其始,则固一人之身也。夫以一人之身,不数传而递至于此。揆诸祖宗在天之灵,未有不恻然心伤者。然则居今日而欲萃既涣之人心,莫如俾支分流,远之众群,晓然於同气连枝之义。而后,亲者可以无失其为亲也。故曰:族谱之作,亲亲也。虽然,尤有进焉。若是而谱可无作哉! 诗曰:‘无念尔祖,’又曰:‘子子孙孙,勿替引之。’吾於后人有深望矣。”可见先祖对续修族谱认识是何其重要焉。
纵观谱中,能入谱的人数十之有三就算多说,大多数人员因迁出、失联或当时对续谱不够重视等诸多原因而放弃了入谱机会。时过境迁就不知出于何支哪份,就现在说,不知其祖父者有之,不知其曾祖父者甚多,能说过上五代者寥寥无几。在旧社会,战乱频仍、交通阻塞、信息不通、生计窘困等诸多原因,失续者枚不胜举,造成了有家难归,有亲难认的局面。犹如《新城王氏世谱》第二代,贵公第四子只注明:行四,失讳,移居陕西兰州府。
盛世修谱,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家谱的续修工作,寻根问祖已成为全国性广大民众之风。对于兰州新城王氏后裔更是倍加重视,特别是近几年来,兰州毓祝、锡中、立喜、立珍、王文等多人通过网上、电话及亲自来新城相商此大事(人数最多一次是2014年9月16日,甘肃的王钰等12位宗亲前来新城寻根拜祖),终因兰州谱中上源世系续接有误作罢。本次由兰州族人代表王(履)立珍,在2015年6月6日,带来了不少有关我族兰州方面记载的资料,翔实可靠,证据充分,现将有关资料记载摘要记述如下:
一.贵方提供的万历八年(1580)王宁公(兰州五世祖)在《王氏源流记》中序云:“我高祖讳存,生子二:长曰训(州门支祖),次曰詠(南园支祖),家居大城。啇(读音:shì,意:和)义(同议)与同户祖新关创建家庙,教训子孙。做范文正公故事,中有不公不法,遵照家法处治。东郊泥窝儿择吉地,修筑佳山,建设立明堂,乃孝思之至。意葬曾祖训左詠右者,以照派脉枝叶于不紊耳……”。(家庙明确供奉始祖是王存公,第二代王训、王詠分为两大支)。
二.在乾隆六年(1741),时任中宪大夫,前刑部郎中分守荆南道襄阳府按察使副使相州宗亲王槩(相州王氏第九世孙,曾与兰州西谷公王效通同在刑部任职),在《金城王氏族谱》序中的《瑯琊王氏家谱序》云:“瑯琊王氏族姓繁衍,其迁而四方者,所在多有。如诸城之小店村初家庄,支派难分,而木本水源均出瑯琊。顾以初迁时族人业农者多,读书者少,其世系因以不传数世。而后有由小店村而移于本县之相州镇者;有由初家庄而移于新城县者;新城一支又有远徙秦省之兰州者。族愈望,支愈繁矣。于是新城司徒公(即王之垣公)作新城王氏谱,相州水部公(相州六世孙王开基公)亦作相州王氏谱;唯兰州去山左数千余里,新城谱内仅志其迁移之地,而未详其宗派之流传。即新城与相州亦各为谱而未合为一也,合之则自吾祖任庵公(相州第七世孙王钺公)与新城阮亭公(王渔洋公)始矣,兰州一族亦新城之嫡派也。任庵公与阮亭公既接谍叙雁行,使新城与相州两支,喜也相庆,憂也相吊,亲爱之风数十年如一日。而兰州瓜瓞缺焉,未讲其于先人合谱之初心毋亦有,未能畅然而满志者乎。兰州西谷公(王效通公)慨然有敦宗睦族之思,欲举(相州、新城、兰州)而合谱之,盖承祖德者于此,即启后昆者亦于此矣。因述本末,以附于谱之后云。”(确立相州、新城、兰州王氏本是一家,根连根、心连心)。
“喜也相庆,憂也相吊”一词,出自:“吊有憂,贺有喜”;“喜,可庆贺的事情;憂,指父母之丧;吊,哀悼死者”。见白蛇传戏曲词:“喜相庆,病相扶,寂寞相陪,直到终老”;另见有名的“仁恕堂山东旦镇司氏族谱序:族兴殷藩,且徙居异地者亦复不乏,由是一族之人,喜也而不相庆,憂也而不相吊,患难也而不相惆恤,甚至同室操戈阋墙生变,则亲族而路人之,骨肉而寇仇之,不思水源分派、木根别枝”。王槩公用以上八字,涵盖了异地族人续谱的重要性。;再如:刘安《淮南子·说林训》 :“汤沐具而虮虱相吊,大厦成而燕雀相贺,忧乐别也”。槩公原意是指新城、相州两地族人虽隔数百里,确属一家,心心相印。自打相认后,互通往来,做到了同喜同忧、同苦同乐。唯独兰州一族未能相认合谱而深感遗憾。
三.乾隆五年(1740),时任中宪大夫,刑部广西清吏司郎中(九世祖)效通公,在《王氏家谱》谱序中记载:“王氏凡二十一望,唯太原、瑯琊二郡实为一宗,今皋兰一支即太原瑯琊之本支也,考自瑯琊公讳贵,由诸城移居山东之新城,是为新城之始祖……。考兰州旧谱则云,宋末元初迁居兰州,再考新城新谱又云,有明之初始去新城。其中是非,代远年湮,效通不敢擅为剖别,故于迁兰始祖亦未敢定何代也。惜乎!曾王父中宪公守分淮海时曾有新谱,支分派别最为详悉,遭家难失去……”(效通公早已发现谱中续接有问题,因两谱始祖始迁时间不一,未敢确定哪个为准。但在续写新谱时将迁兰始祖的始迁年代省去,只重视了两地的接续。由于备员时间有限,并未深入考证金城瑯琊王氏宗亲的连宗问题,不敢擅自决定。尊重先辈遗言,只能将错就错,误将宗族迁兰始祖先昇公记为新城贵公之四子)。
四.在乾隆四十六年(1781),第十世祖光晟公(州门支)在《皋兰王氏世系碑记》中明确镌定:“一世祖讳存,子二:长讳训;次讳詠;训子三:长讳仲宣,子一,移居河北;次讳仲良,子一,讳应平,即本支祖;三讳仲安,子二,无嗣;詠子四:长讳仲才,仲才子讳应均,应均子讳寵,寵子讳延春,为南关一支;余三支俱乏嗣;本支应平生子五:长即先高祖合阳公,其所自出者,前明王府教授公讳寅也;次讳甯,乏嗣;三讳宪;四讳宜;五讳宁,俱住长川,子嗣无考难叙。教授公生四子:长讳际春,廪贡生,子二;次讳遇春,游学于外,莫知所终;次讳迎春,字珍环,子三:先高祖为季子,讳仝春,合阳其字也,顺治拔贡,令宝应分刺山清,升遵义太守,子三:长先曾祖也,讳基厚,字克达,廪贡生,教习,候选知县,子二;次讳基远,子一;次讳基宽,子二。先祖为克达公,冢嗣讳绶,字佩可,号诫亭,甲子乡魁,司谕渭南尹,太原调平遥,升辽州牧,卒于官宦,橐萧索不能归兰,辽人士爱戴哀留,适堪舆家语以福地遂窆(biǎn,即埋葬)焉。子二;先叔祖讳綖,子二;先君讳效通字文幼,号西谷,别号斯觉,内廷史馆议叙任秋官正郎,子四人,夫晟,本农家耳,至教授公始显,于时官虽微,而师道之尊严,固楷模于藩邸矣,嗣后高曾祖父,其学品宦绩则异同不一焉。合阳公以宏通著有逸齐诗文传;诫亭公亦以渊博称,著作俱精奥;西谷公亦善于诗赋。合阳公精书法,作斗大千文镌石宝应学宫,亦工八分篆体刻;西谷印谱行海内。合阳公乐于贤俊处,一时雅士名流居常满座;西谷公亦交满长安名公巨卿,争相晋接。诫亭公性慷慨,为人排难解纷,捐千金而不惜;西谷公亦轻财好义助频仍。合阳公以刚介之性守廉洁而持公正,善政多端;诫亭公亦剔弊除奸豪强敛迹,历任有路碑生祠,此皆其同也。至于骑射精能,则合阳公技长专擅;需次未仕则克达公与文述公及族中之庠员、雍员皆藏器以需,此乃其异也……”。(光晟公此次碑记详细记载了从王存始祖开始,各支各份居住地、名人记载、世系辈份。相当明确提出,王存公应为新城王贵公第四子。但受当时封建礼教思想的束缚,父言难违,在碑记中仍以效通公所述为记。直至嘉庆二十五年,新关支第十五世孙王元善公续修谱,发现金城瑯琊王氏宗族,在康熙年间因摊丁入亩税赋政策的改革而分门《拨分田地清册》,始知联宗这一氏族文化现象,从而理清了金城四门王氏之间的关系。但此时四门王氏族裔已亲如一家,故均采用州门支抄录的新城王氏辈绪,形成了今人所称的庞大的皋兰王氏)。

五.《合阳公传》载:“刺史王公仝春,字合阳,起先山左新城人,世所称渔洋先生即其族也。明初祖西徙遂占籍皋兰……父寅,明经,为王府教授……公戊子岁以乡进士,授司李,改令宝应。历任七载,惠政啧啧,人口能声,闻于朝,优升淮安府司马。勤其官,护理淮徐道,篆筑堤捍河决,民德之,谓其堤曰:‘王公堤’,擢四川遵义府知府。公故善书,父老乞书者常满庭下,时人比之坡公。在宝应,日书千字文一帙,勒石学宫,署曰:‘心远堂’法帖今传于世。又往来姑苏,书‘虎丘’二字,大颜其额,笔法森劲可爱,吴中人多称‘墨妙’。子四:长曰基厚,官教习;知县冢孙绶能文,所交皆名流,著《停云堂诗文集》,由平遥令擢知辽州,有政声……”。(仝春公与渔洋公同朝为官,确立血缘关系,诗文交往较为密切)。
六.乾隆四十六年(1781),十世祖光晟公在《皋兰王氏家庙碑记》中云:“先世祖讳贵者居山左新城,为新城支……。新谱一世祖讳存,子二:长讳训;次讳詠,居大城,与同户祖新关创建家庙,兵火之后旧址湮没无存,乾隆(八年)癸亥(1743),族叔祖钧,字公直,叔作德,兄凤华,同族间五人,经营布置,卜地于泥窝儿先茔之侧,复建家庙……”(碑记证明王存公确是新城王贵公嫡派)。
七.光晟公《续辑家谱凡例》十二则:“谱内出行谊不能备载,知者稍详,余则略记数语,未免挂漏,实以限于篇幅,原无成心……吾家自先世来,名讳行辈同字率多画一,隐寓同气连枝之义,兹于维字辈以下公议:‘茂树毓锡履,克绍嘉宏文’十字,以便各支起名,不致异同参差。以上(凡例)十二则录自新城家谱,亦新谱应遵为例者”。(此凡例十二则略,全文参见《新城王氏世谱》照搬,一词未改),非常严格规范地执行新城王氏大家族所规定的条律。
八.光晟公《续辑家谱凡例(在‘新城王氏世谱·凡例十二则’之外另加)六则》中特别记载:“……金城源出新城,谱系亦应与新城相仿,是以世系、世谱均照新城程式,其中微有变易,非敢故为更张,亦随时损益耳……。新城金城行辈序之,自阮亭公与晟祖诫亭公始,阮亭公为叔辈,曾为诫亭公点定《停云堂诗稿》。按晟之光字辈与新城之祖字同辈,故维字辈以下,悉遵新城谱内拟定十字挨用,(即新城谱中的公议十字:茂树毓锡履,克绍嘉宏文)孰可敦万派一源之义”。
九.从辈绪看,光晟公抄录使用的“茂树毓锡履,克绍嘉宏文”十字,当时仅用于州门支族裔。至嘉庆二十五年(1820),新关支(先昇公直系后裔)续修谱后,辈绪被整个宗族族裔广泛使用。后又增加十辈,为王树中(州门支第十五世孙,光绪年间进士,为官太和县知县闻名,皖人称之为“王青天”)在辛亥革命成功后,解任历险曾赴新城朝祖时抄录:“振兴在彤庭,念徳永清芬”,此十辈乃在同治三年(1864)新城王氏第六次续修世谱时公议所定。但又在民国三年(1914)新城王氏第七次续修世谱修改为:“振兴在继述,念徳永承先”。兰州金城王氏未知新城谱中更改,至今辈绪未变。
十.乾隆四十六年续谱序文记载:自称十世孙光晟公,算来是以王存公为始祖。从以上记载可以推算出,光晟公直属世系如下:始祖存公——二世训——三世仲良——四世应平——五世寅——六世仝春——七世基厚——八世绶——九世效通——十世光晟。从存公至光晟公正好是十世。(而不是旧谱始祖为王先昇,与新谱多九代,已经明确划清世系,不与先昇公直系牵连)。
十一.兰州诫亭公,名绶,字佩可。曾请渔洋公评点《停云堂诗文集》,称渔洋公为叔父。从兰州谱得知绶公为兰州八世,放在新城则是第九世,渔洋公是新城第八世,绶公称呼渔洋公为叔父无悖。由此看来,在康熙年间双方已经明确了认识,兰州族人为新城嫡派。从王存公开始论起,辈份关系已经清晰而不紊。诫亭公与阮亭公同朝为官,诗文俱佳,族内以叔侄相称,由此可见阮亭公并非对诫亭公诗文只是点评而已,他们二人定有深交。由于诫亭公身处朝堂与葛礼(满洲正红旗)之间两头受气,最终因葛礼贪污案受牵连而被罢官,不为重用,卒之日两袖清风,无力还乡安葬,辽州人士资助葬于辽州,后诰封奉政大夫。这或许是新城谱中无记的原因吧?
十二.当时金城王氏联宗续谱的背景  据兰州族人立珍分析:王氏四门家谱序中记载,我王氏旧称为四门:曰新关;曰南园;曰州门;曰冰林沟。然究不知其原原本本,果於何属。一日敬阅祖遗拨分田地清册,始知国初按籍均賦之时,有四门:继宗公、承志公、庆云公、增福公此四公者皆先昇公之嫡派,寔阖族之权与也。昔因按簎均賦之时,遂分为四门…….。这里的四门皆指的是全为嫡派,嫡是指正妻所生之子,即为直系关系。也就是阖族首要条件是四门四公者,全都必须承认先昇公为直系先祖。在按四门均分土地、粮食及银钱时,正赶上国初按籍均赋之时。原来我们从先辈口传中了解的受当时生计、形势所迫,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
据兰州族人立喜说明:旧谱所称原祖先昇公,与新谱一世祖王存公的牵连之处:先昇公宋末元初迁兰,祖籍济南新城,见于正统年间的碑记。而存公是景泰年间或稍后时间,以籍丁成军户,先屯兵戍边陕西都督府靖虏卫(今靖远县)平滩堡,后迁于(皋兰)兰州卫。此后废卫改州,即新城谱中所载陕西兰州府。正因如此,弘治年间(1488—1505年),族祖籍地在济南(或新城)的布兰族众,通过联宗,合族兴权,简单而言就是形成了一个在兰的新城王氏帮派。当然他们因迁兰时间不一,故不全为贵公之后裔。
愚以为先昇公是否新城,还需考证,因中华王氏研究中心称:金城王氏祖籍应是南京无锡,最起码先昇公不是王贵之子,更不是王贵先祖,祖籍新城一说很不确切。本不是同宗,强拉硬拽不可,应理顺。另据《新城县志》记载:新城一地名始于南宋绍定元年,金正大五年(1228),蒙古析长山、高苑两县各一部地域,始置新城县,隶属济南总管府。始祖存公迁兰时间是景泰年间或稍后时间(据推算应是成化年间更为确切)。
从以上诸多记载中可以看出,几代先辈们曾经做过多少努力想统一族谱,增强大家族意识。双方均热切期望能够谱中团圆,汇其源而能澽其流也。真正实现两地族人虽异地千里而本是一家、血脉相连、心系一致,做到喜则同喜、忧则同吊,共圆水源木本之思,加深同气连枝之义。
至此经我方曾几度考证且多次开会商议,同意并尊重兰州族人代表的要求并达成《备忘录》,后将载入家乘。不管兰州方称为是金城王氏还是皋兰王氏,我们同为新城王氏始祖王贵公之后裔,本是同根同源、同宗同族、血缘亲情、一脉传承。
仅此一举,意义深远。完成了两地同族人的共同心愿,实现六百年来几代人盼望而未甦的团圆梦,上可告慰祖先,下可流传千古。望今后两地族人应互通信息、加强联系、携手并肩、共商族事。祝愿我族后起之秀,继承门风、继往开来、人才辈出、重振家声、光宗耀祖、再创辉煌。
 

注:
文章注解之中曾结合了兰州族人立珍公、立喜公的意见。但因本人才疏学浅,根据有限的资料分析当初社会背景,只是粗浅的见解而已,很不成熟,肯定谬误难免,仅供参考。希望在兰族人多提宝贵意见,我认为有争论才能出真知,是好事,两地族人共同深入探讨研究我们的家族史。并敬请有关研究专家、学者及有识之士不吝赐教,本人将对所有指正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撰稿者为:  新城王氏第十七世孙  宗亲联谊会副会长   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