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论文·隋末大儒王通故里考
隋末大儒王通故里考
王友明
王通,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卒于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时年34岁,谥号“文中子”,隋河东郡龙门县万春乡甘泽里第(原山西省河津县,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人。因了王通的盛名,其故里之争,一直以来,未曾间断。一是通化说,二是襄汾说。为了弄清王通故里的真实所在地,5年时间内,我3次赴万荣县通化镇通化村、1次赴襄汾县南贾镇万王村,实地考证王通故里的点滴踪迹。
2006年1月20日,第一次去通化村我,是在运城市文联副主席王英母亲的带领下,前往王通庙参观的。祭拜完王通、王绩、王勃等先祖,走出王通庙,天色已晚,便只好与老人告别。这次考证,虽然是走马观花,可我相信,王通故里在通化。
5月底,不经意间,我阅读了晋国史专家、襄汾县离休干部邱文选先生撰写的《“文洞墨香”与王通家世辨》。于是,6月18日,我按照邱文选先生文章中的地址,专程到襄汾县南贾镇万王村进行了考证。党支部书记尚新胜以毋庸置疑的口气说:“王通,确实是我们万王人。王通庙和坟墓,原来就在村东南方向,可惜早就毁掉了。”为了说得更清楚些,尚书记打电话把71岁的族人王中杰叫过来。王中杰回忆说:“从小,我就听爷爷说,这里就是文中子的家。记事起,村东南方向就有3间文爷庙(即王通庙),庙里还有文爷的泥塑像。西面几十米的地方就是王通的坟墓。小时候,我经常到那里去玩。”我问起“文爷庙”和坟墓毁坏的年代,王中杰伤感和气愤地说:“那是可恶的日本鬼子,在我五六岁时给破坏的。从那以后,那里变成了地,种上了庄稼,遗迹慢慢也就没有了。”得知“文爷庙”和王通墓早已被毁灭,我心中不禁生发出一缕凄凉悲伤之感,更勾起了我前往遗址探究的欲望。看到我如此虔诚,王中杰便亲自带路,把我引到了王通庙和坟墓的遗址。驻足遗址,引颈张望,下面就是弯弯的汾河,看不到涟漪,看不到波涛,明明亮亮,平平静静,从万王村的脚下,欢唱着流向远方。面对着缓缓流淌的汾河水,思考着悠悠逝去的沧桑岁月,我真有一种“人生如梦”的感觉!在王通庙和坟墓遗址,我们老王家照了几张合影,是想把先祖的遗址,永远留存在记忆的底片。
考证回来,我感觉襄汾县南贾镇万王村应该是王通的故里,并写出《王通故里在襄汾》的文章,发表于2008年1月15日的《山西日报》。即刻,在万荣县引起轩然大波,“三王研究会”专门组织有关人员,撰写了《王通故里在通化》的文章,发表于3月23日的《山西日报》,反驳我的“王通故里襄汾说”。《发展导报》记者李江、王鹏,也专程进行了实地采访,并于4月15日,发表了题为《万荣VS襄汾:王通故里之争》的考察文章。看了文章,我暗自高兴,因为,真理愈辩愈明。说实话,我撰写《王通故里在襄汾》的文章时,心里也不是拿得很准,曾存有一丝疑虑。之所以要在《山西日报》发表出来,目的就是想引起一番争论,帮我更加澄清事实。
但我认为,襄汾县南贾镇万王村,肯定与王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里即便不是王通的出生地,也或是王通的暂住地,或是王通的教授地,或是王通后裔避难时的迁居地。否则,一个偏僻的乡村怎么会有王通祠、王通墓及与王通有关的景点?清光绪版《太平县志》又怎么会重重地记载一笔?
2011年2月25日,我第二次去了通化村,族人王中先生带着我参观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王通庙。王通庙占地千余平方米,大门庭堂三间,正殿三间,中间塑文中子王通坐像,左边塑其弟王绩坐像,右边塑其孙王勃坐像。祠庙围墙高耸,红砖青瓦,庄严肃穆;院内古柏参天,蓊郁葳蕤,气势不凡。正殿前沿廊下白色墙壁上,由书法家抄录王勃杰作《滕王阁序》,笔力遒劲,挥洒飘逸。正殿内左右立柱挂木刻金字对联一副:教衍河汾门罗将相,道存子集名著隋唐。庙前台阶下右前方丈余远,有高七八尺的土丘,名星星山。丘前朝东有一座石碑楼,碑中间阴镌着隶书“王文中子故里”六个大字。可惜这些文物古迹在“文革”期间多被破坏,只有王通庙还屹立于村东高台之上。
随后,我又参观了王通墓、“三王”亭—享亭等古迹,追忆了王通、王绩、王勃的丰功伟绩。出了通化村,穿过公路西行不远,我便来到王通学校。学校内有王通、王绩、王勃的半身塑像和王通故事牌。我一点一点地观看,一点一点地记录。最后,驱车来到万荣县文化广场,在王通、王勃半身塑像前,拍了几张照片,以留作永恒的纪念。
回家后,我立即翻阅开清光绪版《河津市志》和1995年版《万荣县志》,查找有关资料。上面对王通庙、王通墓、王通著述均有记载,并为王通立了传,称其故里在通化村。我又索要了一本2011年4月,由《方志出版社》出版的《襄汾县志》,志书为王通立了传,称其出生于太平县(今襄汾)万王村王族世家。也有王通、王绩、王勃的著作记载,称其为唐太平万王人。可我查阅旧版《襄汾县志》,却对王通、王绩、王勃的情况,没有一个字的记载。显然,王通、王绩、王勃的资料是新版《襄汾县志》加上去的,不足为信。
王通故里究竟在哪里?说法不一,难以定论,我总感觉心里不踏实,便又找来清康熙版•孔尚任总纂的《平阳府志》。《平阳府志》如此记载:“文中子故里,县西南三十里通化村。又太平县亦同名。”一个“又”字,让我看出了端倪。
2011年11月2日,抱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我第三次去了通化村,考证了“三王”亭—享亭的有关资料。据载,这里是王通、王绩、王勃经常读书的地方,有《重修通化享亭碑记》为证。
由此,我坚定地认为,王通故里在万荣县通化村,而不是在襄汾县万王村。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
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里,酒肯定不可或缺。这不,离春节 [详细内容]
- ·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了过年的主题
- · 图解:春节到来,福利应该怎么发?
-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
- · 本网总编深入市县向有关企业社团拜年
- · 习近平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 勉励他们
- · 南京,一座有趣的城市。
- · 什么是“绝日”?为何农村老人说,今年二十
- · 人生,多做这“四善”,终会善有善报!
- · 六种错误锻炼加速衰老
- · 过年入寺拜佛烧香,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