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第十二届论文·隋末著名教育家、思想家王通

2015-08-28 09:23:37来源:临汾市王友明

打印 字号: T|T
王通:隋末著名教育家、思想家
王友明
    王通,字仲淹,生于隋文帝开皇四年(公元584年),卒于隋炀帝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时年34岁,谥号“文中子”。是隋末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其思想蕴涵颇丰,遍涉哲学、政治、伦理、教育等各个方面,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王通出身于儒学世家,从小就受到儒家修齐治平思想薰陶,形成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浓厚的建功立业意识。王通秉承家学,精习《五经》,复得名师指授,曾“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于会稽夏,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颖异勤勉,名动一方。
    王通的《续书》《续诗》《元经》《礼经》《乐论》《赞易》等六部主要著作,在唐代就全部失传了,只留下了众弟子为纪念和弘扬他在儒学发展中所作的贡献,仿孔子门徒作《论语》而编的《中说》(又称《文中子说》)一书。王通处于儒佛道三教争衡碰撞的思想动荡时期,传统儒学教育的正统地位受到严重威胁,而且儒家思想本身也出现陈旧和僵化的现象。为了振兴和发展儒学,王通认为一味地排斥佛道并非良策,而应探索一条融汇三教的合理途径。为此,他明确提出了“三教可一”的主张,以积极的态度吸收佛道思想及方法之长,为儒学的改造和发展提供有益的养料。在哲学上,他提出以气、形、识分别作为天、地、人的特点,含有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因素;在自然观上,他对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说及后来的谶纬神学进行了抨击,在一定程度上使汉代以来神学化的儒学向理学天理论转变,成为“前理学时期”的主要代表人物;在历史观上,他以“道”的主宰取代了“天”的主宰,成为理学天理史观的前奏;在伦理学上,他较早提出“穷理尽性”和“主静”的修养方法,对唐代儒学,特别是宋替代学有着极重要的影响,开了理学某些重要概念范畴,治学方法以及修养方法之先河。
    王通十分注重教材、教法等方面的改造与发展。他一生著述颇丰,在隐居教授之余“续孔氏《六经》近百余类”(王绩《游北山赋》自注),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经学辅助读物。所论虽然在大的框架上未出孔子思想的范围,但在思想内容上确有不少新的见解,特别是注意了历史变迁给社会各方面带来的变化,读后可以开阔思路,从多角度深入地钻研问题。首先,在教法上的改进,王通认为,教学和研究必须要随着时代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可以不断充实和改善教材的内容。否则,不纵观历史和现实的全面,只限于一孔之见、一家之言,不变通而只钻牛角尖,就会在治学和教人时处处碰壁。为了适应他自己提出的“三教可一”思想,在教学中他注意吸收佛、道等其他教派和学派的思想,以佛道的某些可借鉴的内容来丰富和充实儒学,调节思想界长期以儒学为一统的单调乏味的情况。其次,在教学中,王通注重因材施教与兼收并蓄。对于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地点,他的讲说和论证就会有所变化。因人而异地加以解释,效果是很好的。他坚持把求学的重点放在在野的学者、隐士以及佛道高人之中,从他们的各家之言里吸取营养,丰富自己的思想,充实自己的教学。通过这种兼收并蓄,就可以适应各种各样学生和朋友所提问题的挑战,在论道教学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再次,王通提出了穷理尽性的道德修养方法。在一生为振兴儒学奋斗的同时,他非常重视道德伦理方面的建设,尤其重视道德修养问题,并提出了有关的原则和方法。在他看来,人的道心即是人类性善的本源,由此善性便可派生“仁、义、理、智、信”五常。在道德修养方面,王通极力提倡“穷理尽性”的理论,把“知命”→“穷理”→“尽性”看作一个完整的修养过程。此外,王通还提出了与“穷理尽性”相一致的其他修身要求,即主张“正心”、“诚”、“静”、“诫”、“敬慎”、“闻过”、“思过”、“寡言”、“无辨”、“无争”等。王通有关道德修养的主张是其为实现王道而进行的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他儒家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其中的不少概念和提法是有创造性的,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影响,并为后世学者广泛地借鉴。和一般佛、道之人不同,王通并非不识人间烟火之徒,而是比较实际的学者。他所提出的理论既有时代特点,又可避免偏差。
    王通在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后来成为理学思想的观点、范畴和命题,为隋唐儒学从传统的汉魏南北朝经学和玄学中脱胎出来,成为探讨新问题、运用新方法、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儒学”,打下了多方面的基础。王通思想的产生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不仅顺应了国家统一,民心思治的历史趋势,而且在思想上接受了孔孟以来的儒家传统和佛道的某些主张。
    王通不愧为隋朝大儒,是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董仲舒与宋明理学之间的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是中国思想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北宋理学家、教育家程颐曾盛赞王通:“若论其粹处,殆非荀(卿),杨(雄)所及也。”时人邵博亦记载:“程伊川亦曰:文中子格言,前无荀卿、杨雄也。”将王通的地位摆在荀卿和杨雄之上,直承孔孟。明代著名心学大家王阳明
对王通也极为赞赏,认为王通是远远超过韩愈等人的“贤儒”,充分肯定了王通对儒学发展的突出贡献。
编 辑:XBJ 标签:王通 教育家 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