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敬达:秉承祖传工艺打造名牌挂面

2015-08-24 09:34:43来源:王友明

打印 字号: T|T

 
    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尖冢镇尖冢村,坐落着一座京卫手工空心挂面厂,它是“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该空心挂面,首创于明万历年间,历经400多年,主要以家族性的传承方式:首创人王氏28世祖王恒,生于明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文庠生。29世祖王廷铨,子承父业,使工艺日臻完善,产品随大运河流入北京,传进皇室。万历帝食用后喜其爽滑可口,柔软清纯,随口吟联一副“宫廷玉液酒,尖冢空心面”,随即封为贡面,乾隆年间又被指定为“贡品”。自此,30世王见龙、31世王璲、32世王汝檜、33世王燕、34世王飞鹏、35世祖王宗良、36世祖王呈彰、37世祖王毓生、38世祖王元友、39世祖王树檀,均子承父业。
    历史的车轮滚动到了1961年出生的第40世王敬达一代,不仅子承父业,而且在此技艺濒危的状况下,秉承祖传工艺,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使生产工艺,更加科学化、成熟化。他潜心研发出贡面、福面、空心面等系列挂面,更成为地方著名传统特色食品。娶妻申荣梅后,夫妻相濡以沫,同甘共苦,精心经营,不断创新。王敬达的大女儿王巧、女婿刘伟增,三女儿王婷、女婿张贵涛,儿子王佰哲、儿媳张俊蕾,更是全部参与其中,同舟共济,苦心孤诣。
    尖冢镇尖冢村,位于东经115°18'—115°45',北纬36°44'—36°57'间,地处温带,属亚热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主要种植小麦、玉米、谷子、高粱、林果、棉花。我国“世界遗产”大运河是境内主要河流,历史上的“隋阳河”永济渠段纵穿中部。京卫手工空心挂面以当地优质小麦为原料,在当地乃至周边城市及地区名声大振,历年来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赞美与好评。
    面条源于我国,始于东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东汉“煮饼”、“汤饼”,非常著名。北宋有诗云:“汤饼一杯银丝乱,萎蒿数筋玉簪横”。明代面条制作又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明《多能鄙事》中就有很多饼饵史料,而且已有挂面问世。临西县京卫手工空心挂面,就是由我国古老面条制作技艺发展而成的,也是我国历代的代表性名面,至今完全使用手工制作,且保留着初创时期古人对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制作技艺,它经过10个主要环节,29道工序精心呵护,劳作而成。从原料到餐桌,每一道工序,每一根面条都融汇着第12代传承人王敬达探索的心血和辛勤的汗水。
    尖冢地处华北平原腹地,为两省三县交界之地,是一个历史重镇。元末明初,此地是著名的水路码头,当时尖冢的两条南北主街和一条东西大街两旁楼房林立,店铺毗连,数百亩大的货场物资云屯,南北客商摩肩接踵,当地人用“一京,二卫,三尖冢”来形容当时的兴盛局面。燕赵、齐鲁、三晋、中原等地域文化在此交融升华,汉、回等民族和睦相处,造就了人们富于开拓、创新、进取的精神;崇文尚武,敢于抗争压迫的任侠精神;善于纳新,无门户之见的包容精神;国而忘家,敢于担当的爱国精神。运河尖冢段出土过大量陶片、瓷片、古代砖瓦、宋井(十多眼)、广福寺门头、大量的铜钱、冶炼锅、石锤、石权等。当时商业的兴盛也带动了当地饮食文化的发展,一时间尖冢京卫空心面、尖冢杠子馒头、尖冢粉皮、尖冢豆腐、尖冢小炸鱼等成为了当地著名传统名吃,它是我们祖先劳动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一项传统绝活。同时,也是整个中国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做手工空心面条非常辛苦,每天晚上两点就要开始和面,要经过拌、和、醒、压、轧、揉、搓、发酵、盘、切、拉、挂、晾晒等20多道工序的精心劳作,每道工序的每根面条的每一段,都要细心呵护。在空气、温度变化的影响下,有时早饭就顾不上吃,一直到中午11、12点钟才能急忙吃上一顿简单的饭,忙到晚上10点左右,才能完成一天的辛苦劳作。每道工序的细腻程度和要求之高,是局外人难以想象的。一家人忙里忙外干一天,还不如一人外出打工干一天挣得工资多,所以现在的年轻人已没人愿学这门手艺了。如今,农民外出打工已渐渐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打工收入与在家做空心面所得之间的巨大反差,使这一技艺陷入了危机。为了传承祖传工艺,王敬达和儿女们放弃一切,专心做面,做好面,目的就是要使这一频临灭绝的传统技艺重现生机与蓬勃,让它好好的服务于百姓,并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正因京卫手工空心挂面配料考究,严格独特,制作工艺复杂,才称得上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一项传统绝活。它更符合现代人们日常生活需求,它的传承将带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还可带动种、养殖加工业和供人们参观旅游。从种、养、加工到人们餐桌的全过程,即开辟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新途径,又带动了当地群众的致富,也满足了现代人们追求天然的需求,所以它将有着很高的现实价值。京卫手工空心挂面,食之爽滑、筋道,回锅如新,好消化、易吸收,方便快捷,滋补健胃,富含多种营养成份。面条长如丝发,神奇而中空,这种手工技艺是用现代技术与机械无法代替的,堪称一绝,它将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经济开发价值,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开发。数百年来,其制作技艺未有改变,由于它产自大运河畔的尖冢村,也是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代表作,它也充分见证了大运河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工程技术及功能逐渐演变的历史文化过程,京卫手工空心挂面自古至今都是当地百姓的名贵礼面。在当地和周边地区已形成一大习俗,无论达官贵人,还是普通百姓,探亲访友时都把京卫手工空心挂面作为馈赠的最佳选择。现在超市虽有很多高、中挡营养品,在当地百姓心中总不如喝上一碗香喷喷、热乎乎的传统面舒心。尤其是婴幼儿、孕产妇和上了年纪的老人,更是喜爱食用京卫空心面。因为它是绿色食品,吃得更放心,当地老百姓已经把它铭刻心中,成为永远也解不开的情结。在老百姓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日子里,具有着悠久历史的京卫空心面,正在为老百姓温馨、美味而又丰富多彩的生活凭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京卫手工空心挂面制作技艺,包含了物质水平、历史传统、文化心态、民族习俗、自然物质等众多因素,是一项“活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不仅见证着当地百姓的喜与乐,而且见证着悠悠的百姓家史与社会的发展史。


    自1991年成立以来,多次受到各级有关部门及众多媒体的关注。《河北日报》《河北工人报》《邢台日报》《山西广播电视报》《冀南文学报》《临汾日报》《央视网》《邢台新传媒网》《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半壁江原创文学网》《岁月文学论坛网》《黄河新闻网》和邢台市电视台《八面来风》栏目等报刊网站相继予以报道。2007年,被河北省消费者协会授予“河北省第八届消费者信得过产品”荣誉称号;2007年,被邢台市政府公布列入《邢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被河北省政府公布列入《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获得河北省文化厅颁发的“为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与弘扬做出积极贡献”荣誉证书,载入了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燕赵手艺》一书;同年11月,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亚太经济时报社、世界华人当代企业家协会、影响力人物杂志社、中国时代新闻人物征评活动组委会等单位联合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隆重举办的“影响中国•第9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颁奖盛典暨2009中国精神高峰论坛上,京卫手工挂面厂负责人王敬达荣获“影响中国第九届中国时代新闻人物”称号,并作为获奖代表晋京参加了颁奖仪式,走向庄严而神圣的领奖台,一展其风采,受到全国政协副主席阿不来提•阿不都热西提、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怀西等领导的接见并合影留念。其业绩被载入《共和国杰出艺术家作品博览》和《卫水秋韵》;同年,又载入《临西文史》;2011年,被邢台市委宣传部、邢台市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授予《文化手工艺示范企业》和《文化手工艺领军人物》;同年,载入《临西神韻》;2013年,载入《河北名优特和绿色食品精选大全》;同年,列入“邢台辖区内的特色小吃”。京卫空心挂面,作为“河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北省级知名土特产”、“河北地方名吃”,已经通过经营在周边城市开花结果,并得到了当地百姓和全国食客的认可。
    这正是:贡品挂面名扬四海,京卫字号誉满八方。


作者(中)参观挂面厂
编 辑:XBJ 标签:挂面 名牌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