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抗日英烈王宗周遗属找到了

2015-08-20 15:23:55来源:燕赵都市报

打印 字号: T|T
本报记者王君星/文赵杰/图
  “抗日英烈王宗周很可能就是我姥爷。”8月14日下午,一名读者拨打本报热线,“我姥爷是元氏县万年村人,有两个女儿,我母亲是二女儿,姥爷姓名、岁数及事迹和要寻找的抗日英烈王宗周基本一致。”记者随后驱车前往元氏县张掖村,见到了王宗周大女儿王新桥,采访了王宗周二女婿王吉庆。两位八旬老人分别向记者讲述了他们记忆中王宗周的故事,并盼望着已故亲人能早日“回家”。
  大女儿:父亲年轻时在外上学教书
  8月17日下午,在元氏县张掖村,记者找到了王新桥(王宗周大女儿)的家,老人今年84岁,身体硬朗。听说记者来打听父亲王宗周的事,她很是激动。
  王新桥的孙子王长宁告诉记者,“我看见报道后,就问奶奶她的父亲叫啥,奶奶刚开始说叫"王世绪",我心想那就不是了,可她说父亲还有一个名儿叫"王宗周",这才对上了。”王长宁说,“奶奶的父亲是属猪的,比奶奶大20岁,与要寻找的王宗周岁数也一致。”
  王新桥老人回忆,从她5岁起,就听村里人说父亲一直在外地上学、教书,村里人都叫他王世绪,可父亲在外名叫王宗周。“大概是我6岁时母亲开始生病,从那时起,父亲就和家里断了联系,过了两年,我母亲去世了,奶奶说直到咽气时母亲还在问父亲在哪儿。直到我十三四岁那会儿,父亲的一位拜把子兄弟从外面捎信儿说父亲很可能死在山西屯留(现位于长治市)了。”“母亲死后我和妹妹一直跟着爷爷奶奶过,想俺爹时,我和妹妹就啼哭。奶奶不相信父亲死了,到处找人打听,"死了没有""死在哪里",日子可苦着咧。”说起这些,老人泪眼婆娑,“到1958年那会儿,爷爷奶奶都不在世了,那时我和妹妹也都嫁人了。”
  二女婿:有战友证实其牺牲在屯留
  王宗周的二女儿叫王蓝桥,去年因白血病去世,她的丈夫王吉庆现住在藁城区,今年81岁。以前,王吉庆曾打听到岳父与姜吉武是一批入伍的八路军,他就来到当时的公社“支左部队”说明情况。“姜吉武是解放后第一任元氏县县长,1939年左右参加八路军,当时在北京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任党委书记,"支左部队"后来派人到北京进行调查。”“之后,姜吉武写了一封证明信,证实我岳父王宗周是和他一批当上八路军的,当年他来到河北一带,王宗周去了山西屯留一带,后来在一次突围中牺牲。但岳父具体哪一年牺牲,证明信中并未提到。”
  拿到这封证明信,王吉庆兴奋地来到省民政厅。“可根据当时政策,必须有两个以上战士证明或有死者直接领导证实才行。”王吉庆说,这封证明信并未令家属成功申请到烈属身份。
  印象:女儿记忆中父亲很会“闹样儿”
  由于时间久远,女儿王新桥已记不清父亲样貌,但在她的记忆中,父亲是个很会“闹样儿”的人。“很小的时候,父亲在外上学,到寒暑假时才回家。”说起父亲的故事,王新桥像个孩子似的捂着嘴笑起来,“他在家的时候不爱出门,自己待在家里写字画画,还经常教我们画画,他还特别爱拍照,以前家里保存着他许多张照片。我奶奶经常夸父亲可聪明了,在外边考试一考就是第一名,后来奶奶老在家念叨,再好也找不着了。”
  王吉庆告诉记者,岳父的父亲曾对他讲,其实在岳父刚参军不久曾偷偷跑回家,告诉家人自己当八路军了。当时元氏县在国民党统治范围内,县里还有日本兵驻守,直到1947年元氏县解放前,家里人谁也不敢对外说起这事,更不敢托人去找远在他乡的儿子。
  心愿:家属盼已故亲人能早日“回家”
  直到解放后,惦记着儿子的王宗周父母才开始托人四处打听,试图找到儿子一丝线索。“为了找父亲,爷爷把家里的二亩地都卖了,可也没有消息。”王新桥告诉记者,很多年后她让丈夫去山西屯留找过,也没有找到。“我的女婿在北京军区司令部政治处工作,上世纪80年代的时候曾到长治县民政局、长治县烈士陵园打听,但也都没有找到。”王吉庆说,虽然这些年家里人不停打听,但始终没有音信,直到他看到报纸,看到在寻找元氏籍抗日英烈王宗周的报道时,才赶紧通知亲属,“王宗周终于找到了。”“能不能将俺爹接回来,安顿在县里的烈士陵园里啊?”采访时,王新桥反复念叨着自己的心愿,“在外这么多年,希望他能早日"回家"。”
  随后,记者联系了元氏县民政局优抚科张科长,张科长表示已前往王新桥家做过调查。“目前,王新桥与王宗周的亲属关系已基本确认,会立即将此情况上报给石家庄市民政局、省民政厅,再做进一步工作。”张科长称。

编 辑:XBJ 标签:遗属 英烈 王宗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