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明代海南著名诗人:王佐

2015-06-26 23:55:35来源:广西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临高透滩村,是远近闻名的文化村,这里宁静幽雅,民风淳朴,是著名诗人王佐的故乡。

村东边一处牌坊,在坊额正面,用楷体横书有“礼魁”二字。围绕“礼魁”坊一周,该坊有四柱三门,设有防风掌,还有三间瓦楞式石雕顶盖,但一副次间却已不知了去向。

王佐20岁时考中了礼经魁,后入国子监深造。学校每年举行考试,他都名列第一。明景泰5年,政府推行“崇节俭”的政策,对国学生进行甄别,裁减了大部分生员,但王佐却以出色的才学留了下来。

实行淘汰与鼓励政策同时,代宗皇帝御令监察御史王烈等人,千里迢迢从京城来到透滩村,建竖“礼魁坊”。

王佐7岁丧父,8岁时母亲唐氏带他到琼山冯源教谕处接受启蒙教育,深得冯老师喜爱。

王佐儿时大部分岁月生活在琼山外祖家,前后接受琼山两位名士唐舟和丘濬的训诲。有了良师谆谆教导,加上自身孜孜以求,王佐文思大进,既学得处世道理,也探索到上进道路。

明正统十二年,20岁的王佐到广州参加考试,考中了礼经魁。翌年,参加京试,王佐考进士,没有入选,便留京进入国子监深造,以备三年后再考。

王佐在国子监深造期间,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曾有“学冠两监”的雅称。王佐曾到内阁大臣胡先生家做客,一进门,看见墙上画中有一对丹顶鹤,立即驻足吟诗:“头戴红冠穿白衣,徘徊岸上立窥鱼……”为了切断王佐诗路,胡老先生拿起墨汁泼向画中的丹顶鹤,于是王佐灵机一动,顺水推舟续吟:“只因贪食归来晚,落入文官洗砚池”。胡老先生听后,连连点头,夸赞王佐有才。

王佐在国子监,经历了正统末到景泰、天顺三朝,在北京太学一呆就是19年,却始终没有考取进士。

明代科举考试,以八股文作为应试内容。这些规定在王佐看来,既不是衡量才能的实际标准,也未必能测出真正的学问。

王佐一生官运不佳,年近40岁才开始步入仕途。他在粤闽赣三地为官的经历中,所任官职也都不大,且一直只是副职。

王佐最初是到广东高州任职,当时广西边境扰攘,高州、化州一带动荡不安。王佐到任后,就深入乡间,认真了解地方动乱根源。随后呈上《边情策》一文,提出一系列治理的意见。都御史看后,十分赞赏王佐的见解,照着《边情策》策略实施,结束了高、化频繁动乱的历史。”

王佐在高州、化州生活了3年,频繁出巡,写下了《吴川归舟》、《信宜道中》等爱国忧民的诗篇。

离开广东后,王佐又先后到福建、江西任职。在福建,他出任福建邵武府同知,这同样是一个给地方决策者提供咨询服务的官职。虽然又是副职,但王佐同样干得有声有色,深得民众爱戴,官民齐声称赞他是“仁明司马”。

这一时期,王佐正当壮年,他四处巡访,行踪所至,诗性唤起,写下了哲理诗《建阳道中步黄内翰仲昭韵》,还写出了《光泽道中纪事》、《上杭道中》,以及政论文《名实辨》等著作,王佐的才华与名声也因此传遍八闽大地。

王佐62岁改调江西,伴他上路的,依然是个知府同知的副职,和两袖清风以及舟船上满箱的书籍。

三地为官,王佐始终坦荡耿直,既不趋炎附势,又不阿谀奉承。他为官勤恳,政绩廉明,为官20年虽不得升迁,但却毫不在意,始终把行道惠民当作为官之道。

因此,即使他官位不高,每一离任,也总有人为他修建祠堂,以作纪念。

 

 

 

 

 

 

 

 

 

编 辑:wangshi 标签:王佐 海南 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