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探访百岁坊村古汀州王氏客家人

2015-06-20 11:58:07来源:继宗论坛

打印 字号: T|T

    古严州府分水县上九管生仙外乡诸睦村,明朝万历年间地方官员和当地百姓为了纪念乐善好施的百岁老人而建“百岁坊”牌坊,此后诸睦村就改称为百岁坊村。
     岁月在平静中流淌,不知不觉到了清朝咸丰时期,安静的山村因为太平天国军队的到来而不太平了。太平天国军蹂躏分水县,分水县从战前的17049户、64172人(1842年)锐减至3093户、10992人(1874年),洪秀全的强将陈玉成扎兵在百岁坊村数年,他们到处滥杀无故,根据百岁坊村前辈言传百岁坊村和相邻的村庄的老百姓被杀的杀,跑的跑,加上瘟疫,到了战乱后期已剩无几了,清政府看到农民起义对国家和人民的危害,为了安抚百姓,只要在荒废无主的土地四至方位插上有姓名的木牌,就发给他土地证,并且免三年税,可是百岁坊村人少土地多,老百姓担忧开荒劳力不足,怕土地圈进太多土地还未开垦种植就过免税的时间了,并且政府要收回土地补缴税金,所以还有大片土地闲置着没人要。就在这时期处州府云邑(现云和县)竹子坪村的王德荣、王德进兄弟闻讯来到了百岁访村,他们把百岁坊村半数以上的土地圈至自己门下,少说也有三四百亩。在当时耕种完全要靠人工操作的年代,少说也要好几十人的壮年劳力。当时的本地人感到惊奇,他们是三头六臂不成?这疑惑你看了下面的内容就明白了。

一、云和竹子坪王氏的溯源
   《中华姓氏谱》一书中,特别记述:“自古以来,在历次改朝换代的历史变革中,都有王姓凸显人物参入,起到了推动促进政权稳定、经济、文化事业发展、社会进步等重要作用,在华夏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辉煌业绩。”
    云和县竹子坪王氏宗族,根据竹子坪《王氏宗谱》中顺治己亥年王氏世谱序记载始于周灵王太子晋,汉朝王晋十五世嗣孙太原郡王威之后,唐朝庐陵王王该(王晋五十世嗣孙)在江西什乡开基定业,王该廿一世嗣孙王均德赴闽武平县任抚民令,《武平县志》王均德公史略中记载“王均德,江西吉安人,宋汀州刺史王继宗之孙,以进士任(抚平)抚民令。元初值寇乱,统十八寨兵民平之。邑民爱戴,遂住归郡里桑梓坑。”王均德遂为武平王氏开基始祖。
    雍正初年(1725),王均德第十六世嗣孙王如上,携妻刘氏和子昌盛、昌九、昌荣自武平县桑梓坑迁徒到处州府云邑(今云和县)大江山(今大岗山)女婿林汉奎家寄居一年左右,因怕住久令人疏厌,且发现附近有块叫菖笋棚的地方苍松遒劲,风景优美,就择此地建草堂而居,在此地开基安家,其时有一小块平地周边长满竹子,遂改名为竹子坪。清朝1879年竹子坪《王氏宗谱》有诗记载:“生闽徒浙到云乡,菖笋崇生号地方;弹丸谷处山区境,翠竹苍松旋绕庄。”
    然而王如上开基定业并非一帆风顺,可谓费尽周折,起初建堂屋,坐乙向辛,风水不合,家属不安,子女们都外迁别地,其中长子昌盛带领妻儿,回迁福鼎县仙浦下圹坪,居三年后,但觉水土不服,事业不成,于是到丽阳庙求神占卜,来云田梦师说“从哪里来回哪里去。”自后兄弟又回竹子坪,再请高明地师把脉风水,将祖堂转向为坐辰向戌,从此才真正安居乐业、繁衍子孙。《王氏宗谱》记载:“斯时也,虎豹远迹兮蛇龙遁藏,鬼神护兮呵禁不祥。迨后,置良田,架廈屋,螽斯蛰匕,瓜迭绵绵,因聚族焉。”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天国战火在处州各邑蔓延,云邑丶九都等处难民都纷纷逃往竹子坪避难,竹子坪王氏族人怕受"长毛"骚扰,决定防御为先,遂聚集乡人在朱村口与“长毛"交战,王氏族人以牺牲三位先贤的代价击败预进犯竹子坪之敌,使敌不再侵犯。
    竹子坪王如上自武平迁徙而带来的三个儿子经过140年繁衍发展,已是大族了,小小竹子坪常常缺水,在干旱天时生活极为不便。在此状况下,王氏前辈考虑寻觅利于发展的新处,在获悉严州府分水县战后人少地多,政府又有政策支持,就派王德荣、王德进叔伯兄弟到严州来察看,他们经过多方考察,决定选择在分水县上九管百岁坊村落脚,在圈得大片土地后,回老家把同族兄弟侄子也带到了百岁坊村共同开荒种地。
       说到这里,当初的疑惑就不用解释了吧。

二、百岁坊村王氏的发展
    清初闽西迁浙江开基始祖王如上子孙后裔,人人取名字辈严密,字辈排行按照:“如昌康生德,国廷阶文明。振世联芳茂,传家大有成。”此字辈排行亦是一首治家激励族人寓意深刻的好诗。他们同操古汀州口音,传承客家习俗,恪守祖训,家风优良。迁徙到分水县百岁坊村的王氏族人是以武平王均德二十世(竹子坪王如上五世)“德”字辈的嗣孙开始,之后历年还有“国”“廷”字辈的同宗族人陆续到分水谋生。“国”字辈的王国宋携大岗山娶的林氏及二子也迁到了百岁坊村,他们看到这里的一切比老家竹子坪好得多,加上人手又不足,就把大岗山的妻舅林氏兄弟也邀到百岁坊村,如今林氏后裔还有不少散居在百岁坊村丶三槐村及其他乡村中。
    分水县百岁坊村的王氏家族鼎盛时期约在光绪18880-1895年间,当时王氏家族不仅拥有大片良田沃土,且与官府的关系也非同一般,当时稀少的磨坊除了分水县城以外的所有乡村只有百岁坊村王氏家族有,并且还有水碓等设施。据王家前辈口传,王家耕田放水的日子,同村异姓人就不敢来参和。鼎盛时期的王氏家族在当时是分水县屈指一首的大富族。如今竹子坪王氏后裔还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当年竹子坪王家子孙如有小孩不听话,那他们的父母亲就会说:“你再不听话,我们就到严州去,让你一个人呆在家里。”这口头禅也是当时竹子坪王氏后裔真正向往的,在那时期王昌盛、王昌九、王昌荣派下的子孙都有很多到百岁坊村落脚,其中“德”字辈有德荣、德进、德高、德发、德龙、德凤、德珍等,“国”、“廷”字辈就更多了。

三、百岁坊村王氏的衰落
       1890年后,百岁坊村王如上七世嗣孙王廷有掌管王氏家业,“廷”字辈的王廷有是从竹子坪迁徙到百岁坊村以来三十年间的第一个王门庠生,他双手同时挥笔写就一幅对联,当时的整个分水县无人能及,但是他嗜赌成性,加上王门的财力雄厚,且与官府的关系也密切,所以他做事变得急燥和狂妄,在百岁坊村王氏家族几百号人里说一不二,目中无人,整个家族完全由他操控一切。
    在1895年前后,一乞丐到百岁坊村王家大院门前乞讨,站立多时未见有人出来招待,便出口骂人,王廷有听到后便叫长工将他拉到牌坊脚教训一顿,不料长工手脚过重,乞丐被当场打死。在当时的王家凭自己与官府的关系,打死一个乞丐是能随便摆平的。但是事出预料之外,被打死的是一个江西籍乞丐,分水县的江西籍同乡蜂涌而至,在王家大吃大喝,并要天价赔偿金。

    清朝太平天国战争后,分水县当地人口锐减,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来客民迁入定居,外来客家移民一度超过原住民,同籍贯的外乡人便组建会馆,以便集会议事,形成一股势力,免受外人欺凌。当时组建江西会馆时内部意见不一,发生矛盾,各不相让。这事分水县协调不好,一直闹到省城杭州。清政府因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而大伤元气,对于农民聚众滋事就比较容忍和谦让,省里就派一名抚台大人到分水协调,最后政府为二派别人按排二处建造会馆。此时恰遇百岁坊王家打死江西籍人,地方官怕江西籍人滋事,无奈向关系很铁的王
家施压,最终王家答应赔偿给江西籍人一笔数目极大的赔款,当时
     王家凑集所有积蓄也不够,不得不把祖业变卖了一大半,才把事摆平。事后,分水县城内的江西籍人实力大增,他们用赔偿金及募集款建造了分水县城内规模最大的会馆,在蟹儿巷内造了一处占地5亩多,有戏台、观戏楼、天井和大厅的会馆。这地方也就是原分水公社办公大楼的旧址。
     经过这次大伤元气的事后,百岁坊村王氏家族内部产生了极大的矛盾,几百号人坐吃山空,不久便四分五裂,分散各自谋生,昔日之辉煌不再矣。
     王氏家族后裔自1865年前后从竹子坪迁徙百岁坊村时,因为人多住在一起不方便,且也住不下,根据1879年《王氏宗谱》记载王昌盛派下的德高、德珍兄弟就居于分水县上九管理麻村(今百岁坊村对面的金坞自然村,家谱上所载的理麻村村名记载填补了分水县志地名的空白,关于分水县理蔴村的记载只有《王氏宗谱》独有),他们虽然分居于百岁坊村、理麻村,但是他们家业共享,所有收支都共同管理的。
     百岁坊村王氏后裔目前知晓的只有王德荣、王德进、王德高三房有后代,其他各房的后裔暂无信息,各位看了这述说后,若有此方面的信息,请你与我联系。
    长房昌盛公派下王德高次子王国松之子王廷珍生七子,他们的子孙大部分还住在百岁坊村金坞自然村,还有一部分移居百岁坊村里面的定源口、孝子堂、陈家等处。
    次房昌九公派下王德荣之子王国良有四个孙子,长孙王阶苟,其后住分水镇内;次子王阶龙,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初跟随中国工农红军方志敏先遣部队寻淮洲师长领导的部队后再无音讯;三子王阶旺,在抗日战争前夕到於潜县城内开饭馆,战争爆发后被日军军机炸死,其子跟随三槐堂村(原山下村,光绪年间因王氏家族移迁此处而改名为三槐堂村,就是如今的三槐村)姑妈,现迁居桐庐;四孙王阶贵,其后现住百江镇广王村。
     次房昌九公派下王德进之子王国有之孙王金荣生三子,他们住分水镇内。
       当初迁徒到百岁坊村的“德”、“国”、“廷”字辈的部分王氏前辈国为各种原因在百岁坊村住了几年后又回到竹子坪,但是他们的子孙还留在分水县各地,比如印渚法道、百江麂坞等处,现未能联系上。
      1942年六月初九日一场大火将百岁坊村王氏两井两厅两开间四楼梯的祖屋烧得一干二净,百岁坊村王氏家族从此走到了低谷,王氏后裔温饱都成了问题,更谈不上与老家联系了,一直至今有七十余年没有联络。但是分水各地的王氏前辈在弥留之际都叨念着想回竹子坪老家去看看,可是他们都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四、百岁坊村王氏后裔与竹子坪老家的续联
   百岁坊村王氏后裔唯一健在的“阶”字辈的王国有之孙女王菊兰,今年87岁,她时常提起百岁坊村王家以前的故事,她叫我一定要到竹子坪去看看,我是她的侄儿,为了了却她的心愿,2015年2月15日我在网上搜索到云和县竹子坪村王文培书记的手机号码,试探地打了电话,并把分水百岁坊村王氏家族以前的情况和他对接,在经过一个多月的频繁联系,云和县竹子坪王氏宗亲于2015年3月14日组团到分水百岁坊村认亲,现在散居于各地的百岁坊村的王氏后裔都与竹子坪宗亲汇聚一堂,共同庆祝失联70余年后又重新续接的这一盛事。

   2015年4月4日,分水百岁坊村的王氏后裔们也组团到云和县竹子坪认祖归宗和清明祭祖,在竹子坪的王氏宗亲热情地设全村宴款待,云和县电视台为这一盛况和竹子坪古汀州客家文化作专题全程采访。
   祖籍地闽武平县均德园理事会也发来贺电庆祝此活动圆满成功。

五、百岁坊村王氏后裔的古汀州客家习俗
    百岁坊村王氏后裔虽然与老家失联70余年,但是他们一直传承着古汀州人的勤劳和温厚纯良。在竹子坪王氏宗祠的正中位置上悬挂着“慎终追远”的牌匾。“慎终追远”一词,它取自于《论语学而》一书:“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慎终其意是谨慎思考人生于天地间,追远的意思是看看老祖宗都留下了些什么,在自身与先贤之间做一个对比,效法先古圣贤,每个人都这样去思考,民心就自然敦厚了。大起大落的百岁坊村王氏宗族的后裔吃一堑,长一智,现在有很多王氏后裔在各地各行业都有很好的知名度。在饮食方面,他们把古汀州丶处州的客家美味融入到古邑分水的地方风味里,做成本地与客家交错的口味。在千年古镇分水镇上,古汀州府武平均德公廿四世嗣孙王卫滨在广电路112号开的阿滨饭店就是传承着古汀州丶处州的口味,我是他的弟弟,也在九龙路48号开了个美味园饼屋,已有十年之久,我和分水镇政府的文化站一起共同开发老分水风情小吃,并且把古汀州丶处州的小吃口味恰好地融入老分水的味道里,古汀州的特有小吃名点“尖宵子”,如果大家想尝尝的话,你到我店里来会如你心愿的。我们兄弟牢记着《王氏祖训》,按照祖训中“积德行善,不惟俗伦。”的思想,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凡是想跟我们学这方面技术的人,我们都会倾心相传的。
    在艺术方面,据《王氏家谱》等史料记载“汀州吹打”始于南宋武宗丁未年(1302年),清初随迁入浙江处州,竹子坪为“汀州吹打”主要承载地这一,王氏族人近半数人能通音律,每逢喜庆、祭祖、出殡必以“汀州吹打”烘托捧场。分水百岁坊村的王氏家族在抗战期间衰落至低谷,“汀州吹打”也随着渐渐消失,现“汀州吹打”已列入“第三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备录。”
    在风俗方面,百岁坊村王氏前辈不仅视过年为最隆重的节日,而且表现得格外细腻和崇敬。入冬以来,大家就要开始准备过年了,榨油、晒番薯片供过年油炸和炒食。“冬至”一到,要炸“尖宵子”(一种用红番薯和精米粉等和制而的手指状小吃),开始酿米酒。腊月里,家家户户要蒸糖糕、做米馃、杀年猪、做豆腐、宰鸡鸭等,欢欢喜喜迎接新年到来,浓浓的年味已弥漫开来。
    下面是他们过新年必做的程序:
    1、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祭灶;
       2、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入年界;
       3、除夕日,穿新衣,贴春联、窗花,过大年;
       4、“点岁火”守岁辞旧迎新;
       5、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大门;
       6、初一初二拜年;
       7、初二祭祖;
       8、正月初五出年界,外出干活可以启程了;
       9、过有汀州吹打、游龙灯、    采茶灯、舞狮等节目的元宵节。
   在春节、清明等重要节日,王氏族人都要举办一场古汀州客家人的公祭仪式。在遇有灾难或不测事件或较凶年份,大家要举办一场祝福活动——打醮。
   打醮:客家人打醮习俗源远流长,百岁坊村王氏族人主要是“平安醮”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要请法师在宗祠设醮坛,活动的流程步骤较为复杂,其核心环节是“炼火”。在坛中央用木炭烧成一堆火,法师施法后,带领一班年轻人赤脚从火堆中间行走而过,来回数次,脚底竞丝毫不受伤害,原因至今无法破解。
   俱往矣,这些都是老辈口中相传,不能眼见了。

六、百岁坊村王氏同宗后昆英才录(部分)
       同为武平均德公之后的一脉宗亲,在明清时期都有不少显赫人物,远古我暂且不说,就说说近代的吧。
       均德公廿一世嗣孙:王香雄、王国忠、王胜少将
                      王大椿核物学专家、教授
       均德公廿三世嗣孙:王集成、王直、王奇才少将
       均德公廿五世嗣孙:王宗槐中将
                      王德林中国核协秘书长
    因篇幅原因,其他的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武平王氏后裔中的显达宗贤,他们对国家、民族都作出卓著的功绩,在此不一一例举了。
   但是他们这一批后昆秀绩,启迪子孙。期盼我王氏代代裔孙,以他们为楷模,“长江后浪推前浪”,接王氏前辈精英的班,光宗耀祖,永创辉煌。

     均德公廿四嗣孙王卫民编写,若有差错,请指正。谢谢!
      王卫民电话:18042025288

 

编 辑:wangshi 标签:王氏 百岁坊 客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