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本网总编参与福鼎市诗词学会柘荣采风

2015-03-16 17:22:42来源:世界王氏网

打印 字号: T|T

    世界王氏网柘荣县讯(王若愚)3月15日,本网总编、中华诗词学会会员王亦鸣应邀与福鼎市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们一起赴柘荣县采风,受到柘荣县文联主席周贻海和仙山村委会主任陆乃超、仙山文化传播公司董事长郑建昱以及柘荣县文体局副局长、铁场村书记等的热情接待。



    柘荣县是长寿之乡,素有小县大城关之称,自然环境生态很美,人口虽仅10多万,历史遗迹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尤其各乡镇山环水秀、人才辈出,引得文人墨客频频来访。今天,福鼎市诗词学会也慕名前来,在福鼎市国家级摄影家吴维泉的联系下,首站抵达知府故里仙山村,在新建的半爿城农家楼房里,聆听村主任陆乃超的村情介绍。



饶有兴趣地参观了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郑氏祠堂,欣赏了福鼎市清朝举人王锡龄为该词题写的对联真迹:“豸史流芳,卜世卜年,德政由来垂古邑,云礽衍派,序昭序穆,馨香自昔享蒲源”。







并游览了小桥流水、古树孕竹、仙源古井、梯田王宅等人文景观,品尝山村柴灶炒出的山茶和农家乐里的山珍。









    接着冒雨参观铁场村,琼云道观,猜道家僻字,补运生辰,读柘荣文联编写的《岁月沧桑》诗词,果然别有一番情调,难怪大家都说柘荣农村是休闲好去处。









    雨乍停,雾又漫,小车缓慢驶向宁德市道教协会所在地清阳观,窗外景色迷人,犹如置身仙境。

    薄暮时分回到柘荣县城,趁着周贻海主席欢送晚餐前的时间,大家又游览了柘荣公园的马仙庙,远眺镇城的宝塔,华灯初上的雨中双城,细品庙门口的对联:“清风卷松涛,涌仙屿古阁,三炉香火烟千缕;明月映柳荫,看双城新姿,十里街灯照万家”。那联家的意境、山城的景色怎能不让人陶醉呢?!美丽乡村游,真好!

附仙山村资料

仙山,位于宁德柘荣东北方,距城关3,5公里,海拔730米,柘荣至浙江泰顺古道的必经之路。全村共有土地面积17812,8亩,有4个自然村,仙山、仙源里、高山、山后,共有7个村民小组,222户778人。该村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整个村落依山傍水,层层迭迭,错落有致。村中小桥流水,曲巷通幽,漫步村中,宛如涉足于一片梦中仙塊,现被列入省级旅游特色村创建、省级生态示范村、市级文明村。
二、历史特色
仙山村环境优美,虽说只是一个很不起眼的小山村,但有著悠久的历史积淀和远近闻名的佳境。村内保存着较为完整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群,外观古朴,乡土气息浓郁。加载典籍的就有半爿城、蒲源八景等:同时还出过多位的能人志士,堪称人杰地灵之风水宝地,有着丰厚的家族文化,生态文化和建筑文化的内涵。
古村落奇观:
1、 北峰洞。位于仙源里村山顶,海拔1200多米,传说马仙先迁入北峰洞(该村人叫牛埕岗),马仙在此洞约数百年,后应东狮山灵岩洞徐洞主之邀迁东山。前几年以东源吴伏球等信士为理事重新修复北峰马仙洞,新建了八仙宫,为马仙行宫。己铺设一条2公里多台阶路,修建了一条5公里多6米宽机耕路,专门雇人看管宫洞,一年365天香火不断,每逢过年、过节数百人到宫洞烧香祷告、扶乩。清朝秀才袁健伦在《柘城志》记载:“柘虽僻处一隅,东据狮子朝天之胜,西拥猛虎出林之雄,南临禄马恃金龟而走蜈蚣,北靠文峰倚碧洞而挟美女,此其大概也。”其中“北靠文峰倚碧洞而挟美女”就是预示北峰山风水特色,一出文曲星,二出美女,2006年郑婷婷为宁徳文科状元,考入北大,现在人民日报工作•;2008年仙源里出现宁德文科状元董英霞,现为北大硕士,在华为工作,应验了“仙山出美女,茅舍出贤人”的古谶。
2、马仙水井。位于仙源里村内,据吴氏宗谱记载:宋景徳年间,马仙(与妈祖、陈靖姑并称宋封福建三大女神)应柘洋百姓祈雨之邀,从浙江景宁往东狮山路经对岸北峰山下的仙山村时口渴,就拔下玉簪在村口挑开一处泉眼掬水解渴,离开时遗下玉簪长成了千年银杏树。明永乐4年即公元1406年吴氏祖宗迁入后,在30年吉庆(1436年)马仙把当年点拨的泉眼,用石砌成水井,园井深约10米,直径约1,6米宽,传说哪方利年水由哪方出。该水有几个特点:秋凉冬热:万人饮用水不浅,千日天旱水不干,以前村里几百人刨地瓜米,一个清晨用水20多吨也不见井水浅多少,前面还灌溉数十吨良田:有始以来,该井面与人行道平髙,在井内从未损失人、畜、禽类等,过去无论何方人接柘荣马仙,都要到此挑水,而该村的人也要思着吃素。以前毗邻的鼎泰一带信者路过村外都要到村内喝—杯水,还用瓶或竹筒装满,带回家供家人饮喝,意思是喝马仙水,保一生平安,有时要往东山还愿,如逢天气不好,而就在水并面祈祷还愿。村里人每逢初一、十五、春节五天、庚申、甲子之日,清展第一支香就点在水并上面。
3、任公岩(又名隐君岩),据原县方志委主任刘康华同志说,由霞浦旧县志记载说“柘洋仙源里后山有个大岩石”,说是汉代朝廷一个大官员避难在此大岩石下住数年,朝廷安定后回去,临走时在岩石上刻了“任公岩”三个字,70年代县有关部门单位派人前往大山寻找未能确认。03年本村村民董岩梓进仙源里竹兰岗里塆砍毛竹时发现原叫金瓮岩壁上有刻几个字,县方志委的陈福柚副主编曾到当地考察过,依稀可见岩壁上刻有“任公凤栖,崖谷清幽”等八字。该岩石距村里不到1公里,在村左上方。据分析大有可能:其一距离村庄不远:其二此地避风,比较暖和住人适宜。
4、牛头山两牛相斗:位于仙源水尾往五蒲方向约2公里处有两座大山,左边溪上顶叫水牛头、右边人行道山顶叫黄牛头。据说从前两头牛毎天晚上两牛相斗,把溪水涨起来,满至仙源桥外,一片像海洋,逢人夜晚要往黄牛头后山路过,天亮两牛各回原处,乃是为仙源大风水,后来罗永夜晚经过此处,觉得不方便,把溪化成水牛绳把水牛拴住,路化成黄牛绳把黄牛拴住,此后两牛再也不能在夜晚相斗,把好风水破掉。后人分析大有可能:其一现有仙源桥外一带地名海子(小海);其二黄牛头后山小路如今称旧路。
5、烟墩:烟墩是封建社会时代交通不便,用来传信号之用。第一个烟墩位于北街境内的旧亭基右山顶上,第二个烟墩位于仙源境冈岭后淇右山顶上与水礁境内牛头山山寨联络之用,烟墩也有几个人常往在山顶上,发现山顶像螺形似,城里发生什么事,旧亭基烟墩就烧火,岭后淇烟墩看见火光他也马上烧火,牛头山山寨看见火光,立即起火让福鼎天竹山寨懂得对方有什么急事而相互支援。
6、白马王:位干仙源村口出去不到2公里的黄牛头半山腰上。传说白马王与岭口境地主陈小二斗法输了才到此洞修道。过去只有仙源里吴恒塗在洞里偷烧香而保佑他余钱剩米,后来被村里人知道,才有几个人上山烧香许愿。由五蒲游石第等信者,筹集新建了白马宮,建了人行道,毎逢初一、十五、春节五天、庚申、甲子之日满山人来人往,烧香许愿、还愿,也有专人看管。
7、半爿城:位于城郊乡山后村,系明代创筑。山后村保存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重修《荥阳郑氏族谱》中绘有“半爿城城图”。城埔沿山后村南面的小溪而建,东西两端与村后门山相接,平面呈半圆形,故称“半爿城”。城埔用毛石砌造,高2,6米,厚1米左右,总长约300米。南面置一拱形城门,高3,2米,宽2,1米。现存城门连接东边连片城墙65米,西边残存部分墙段,两头连接后门山残墙上生长着成片古树。
8、原始森林公园:占地面积50多亩,内有野生动物、飞禽20多种,比较名贵的是雉鸡、竹鸡、松鼠、羟、穿山甲、猴子等,古树名木40多种,其中著名的有红楠、水青冈、米槠、赤皮青冈、青冈、枫香、大叶锥、南方红豆杉、团花冬青、椤木石楠、丝栗栲、刺毛杜鹃、毛八角枫、猴欢喜、山肉桂、波状冬青、南岭栲、甜槠、山合欢、紫楠、桂花、鸡爪枫、荚蒾、三尖杉、大叶冬青、油桐、棕榈、南蛇滕、少叶黄杞、木荷等等。瀑布古桥流水,飞鸟翠竹草径,构成如痴如醉的梦幻家园。
仙山银杏:又名白果,原始生长的全县只有仙山村仙源里有1棵,位干村内。井在后、树在前,由于马仙(其信俗为国家级非遗)定用本水,凡接马仙要此地挑供水,传说:柘荣十三境联合接马仙在仙屿,轮到某境值日,挑供水的偷工减料,只到半路挑一担清洁水代替,而挑到仙屿时桶盖打开一看而变成黄泥水。次日十三境福首就到仙源里在水井前右方约20米远处种一颗银杏树,即种即活、3日出叶、9日分枝,此后凡到仙源里挑供水的人,一定要摘一支银杏树枝做记号,证明你已到此地挑供水了,后来谁也不会偷工减料了。该树头约5米围,高约13米、上分三大榜。树叶、根可配数十种多中药原料,能治高血压、脑血管硬化、等几十种疾病。村里人也不让外人随意乱挖乱摘根叶、枝。县林业局认定树龄500多年,被列入古树保护范围。仙源里毎初一、十五、春节都在树下烧香、许愿、还愿。
仙山栲树:仙源里后山村有一株栲树胸径0,93米,高19米,腹偏空。枝叶茂盛,离地4米树丫伸出成竹,一大一小,长势粗壮。
家族文化奇观:
仙山村的主要姓氏有郑、吴、董、王、陆、孔等6大姓,其中郑氏家史尤为传奇。
郑氏始祖郑少华,浙江平阳州人氏,宋元年中得举人,任福州府水口县(现为宁德古田县)知县,于宋元佑四年告老,经福宁州,悉家乡流行瘟疫,故不能回,后经柘洋到蒲源(现山后)定居,至今已繁衍生息近920年之久,在当时,郑氏家族在柘荣境内,堪称名门望族,如郑仁保,郑仁安兄弟,兄郑仁保中及举人,任浙江平阳州刺史,弟郑仁友曾到山西庐山学法多年,为一代道教宗师,又郑少华第七代孙郑至辉,中及进士,任广东潮州府知府,他们都是柘荣境内最早的朝廷命官。郑氏十六世祖郑文灏,在明万历三十年为防匪寇修筑半爿城堡,城墙沿村前小溪修建,两端与村子后门山相接,平面呈半圆形,故称“半另城”,现遗迹尚存。时光苒荏,从仙山山后迁往外地后裔,由于年代久远很多名人无法联系,单从明朝初郑利红、郑利育、郑利宾三兄弟从山后迁往山东枣庄、江苏沛县发展,据确切统计其子孙达3万多人。现已有北京、山东、浙江等后裔认祖归宗,连年回家祭祖朝拜。郑氏家族之所以在当地能较好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子孙始终遵守始公的家训。

最新推荐

最新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