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羊羽 谈名人信札收藏

2015-03-14 09:34:41来源:博宝艺术网

打印 字号: T|T
记者:近年来手稿信札的收藏逐渐升温,您作为收藏手稿信札方面的行家,能谈谈将手稿信札作为收藏项目的原因吗?

王羊羽:首先,信札的收藏有很深厚的历史,现在存世的早期书法墨迹遗存和拓本法帖大多数是书信。比如魏晋时,被称为墨皇的《平复帖》、乾隆收藏的三希堂三件墨迹《快雪时晴帖》、《中秋帖》、《伯远帖》都是书信。宋代苏黄米蔡四大书家、元代赵孟頫也有很多尺牍传世,在其墨迹中占很大比例。但是收藏者都是当做法帖来收藏,看重的是其书法价值,没有重视到其信札自身的其他诸多价值。将信札当做信札来收藏的时间出现的比较晚,大概出现在清代中晚期,到民国时期是第一个高潮。
其次信札内涵文化信息量很大,有书法价值、有文学价值、有历史价值、有学术价值、有文献价值;可观艺术之美,可补史书文献之缺失,可见风土人情,零距离接触前人之性情,还可赏不同时期之精美笺纸。
再次它具有很鲜明的民族性。像中国的书信文化是在世界文化史上独树一帜的。尤其是在精美的笺纸上用毛笔书写的信札是东方独有的文化。在中国信札文化里体现的中国儒家的“卑己尊人”的处事哲学,体现中国式礼节和思维。
以上等等一切因素决定了中国名人信札会单独成为一个重要的收藏研究的门类。

记者:手稿信札的收藏范围很大,就您而言,在手稿信札收藏方面的收藏有什么偏好?您是如何建立自己的收藏体系的?

王羊羽:信札收藏的范围确实很大。从时间上说,宋元信札在市场上存世量极少,想形成收藏体系基本不可能,严格意义上它属于高古书画收藏范围。明代尺牍的系统收藏从清代开始就有,现在台湾的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就收藏有丰富的明人尺牍。如果现在从零开始想系统收藏明代信札,也是不太现实。何先生他们这种藏家已经“先下手为强”了。现在我的主要收藏时间段定在清代民国,这是一个重要的时间区间。如果市场有合适的清代之前尺牍出现我肯定也收藏的,包括建国后的文化人士的信札我也略有涉猎,但我挑的很严格。所以清代民国这个时间区间也不是绝对的。总的来说我收藏的范围还是相对宽泛的,并不想把它定的过窄。因为我收藏的出发点是基于研究和弘扬中国书信文化,只要我认为在书信文化的角度来说这通信札对于我有意义就收藏。我的主张是“广收精选”四个字。比如以书信者身份而论,从文人学者到僧道野逸等等都可收集,有的信札书法、内容好或是笺纸优美我也收,等等。我认为收藏体系的形成不是一开始就能预定好的,必须在长期的收藏过程中不断地过手、领悟、整理、淘汰的这么一个过程,也是通过对藏品研究的逐渐深入,不断的修正,去粗取精,调整收藏结构的一个过程。目前我正在准备出版我的第一本信札收藏集《群彦豪翰--百牍千函斋藏名人手札集》,即将会向大家见面。

记者:民国手稿信札是市场上的很大部分,在您的收藏中民国名人是否在列?民国时期文化繁荣,学者、政要、作家等人才辈出,您的收藏体系中主要进行选择?

王羊羽:严格意义上应该把晚清也放进去,也就是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国门被打开之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已经开始。晚清民国是联系在一起的,不能断然分开。晚清民国时期信札在信札收藏里面确实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我个人收藏里面占的比例而最大的。
因为晚清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对于中国社会、中国文化来说是很特殊的一个时期,是中西文化交融碰撞的时代,是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可以说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一个灿若烟霞的时代。这个时期的信札的名头非常广,内容非常丰富,收藏价值也非常高,存世量也相对较大。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的文化信息与现在人离得很近,有一种亲近感。
在信札收藏史上这个时期也很重要。一是出现自觉性信札收藏,出现了最早的信札收藏小群体;二是晚清民国时期也是继晚明清初以来的信笺纸制作史的第二个高峰期。晚清民国时期信札笺纸业非常发达,文人的提倡和参与设计,信笺纸张、品种及装饰工艺获得重要发展。
将信札当做“信札”来收藏的时间出现的比较晚,大概出现在清代中晚期,到民国时期是一个高潮。由于从西方引进了石印、影印等印刷技术,此时出现了最早的个人信札收藏集。虽然当时信札收藏地位仍然是不高,且附属于古籍、书画之下,但是出现了自觉性信札收藏。晚清民国时期现代邮政的出现,人们之间信息交流主要媒介是书信,书信交往十分频繁。有一部分信札收藏者是出于对文献资料的一种保护,对友朋之间的交往纪念或是对父兄、祖辈或是乡贤的崇敬之心而保留整理下来。如民国时期陈蓝洲就将同僚、师友等寄予他的书信二百余札整理后出版了《冬暄草堂师友笺存》及谢行惠家藏的时人寄予其父的信札也出版了《谢氏家藏同光诸老尺牍》。民国时期潘博山、潘景郑、钱镜塘、丁辅之、彭谷声等藏家则不局限于与友朋间书信往来的收藏,他们会主动自觉地收集前人或同时期人信札,在当时算是信札收藏巨擘,数量大、名头广是其特点。

记者:在进行收藏时,真伪考证是一个重要方面。您在进行收藏时是如何进行考证的?

王羊羽:相比名人字画而言以前名人信札作假很少,特别是清代民国信札赝品很少,因为没有太大的买卖市场所以作假情况很少。由于信札收藏市场的好转,名人信札收藏的火热,所以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大量名家信札赝品。近年来对名人信札研究有所深入,特别是公私机构馆藏信札的高清图片相继出版面世,这也对造假者提供了方便。目前对于名人信札鉴定的理论研究是相对滞后的。对于信札鉴定首先要借鉴古书画鉴定的基本方法,因为它是书法鉴定的一个分支。另外要注意到信札与普通书法作品在鉴定侧重点上的不同。
收藏信札第一步要定真假。首先要收集资料,掌握大量信札的图片资料,多看名人信札的权威出版物(包括晚清民国时期的石印、珂罗版信札册)及流传有序、来源清晰的名家藏品。通过考证筛选出可靠的真迹标准器。然后将需要鉴定的信札与其同时期的标准器在书法风格和笔法上做比对。如果某个人的信札存世量很少也可拿他的其他书法墨迹作品比如对联、扇面、中堂或是题跋等作品作为鉴定的比较依据。这种情况就是要注意一点,有的个别书家的信札书写相对随意自由,少拘束或与他的平时严谨书法创作作品风格稍异,要注意这种细微区别。
其次要从信札书写材料和信札内容来考察信札的真伪或是考证作者。信札鉴定很重要的一个辅助依据是笺纸。信笺纸也有时代性,不同时期信笺纸有不同的纹饰、制作工艺和时代特色。如果笺纸是作假、做旧或是前代人用了后来才出现的信笺纸可证此信札必为伪作。也有用同时代老信笺纸来对着真迹临摹作伪,一般这种伪作墨新而浮,用笔迟缓犹豫,书法细微使转和牵丝映带会不自然。还有一种臆造伪作信札可从文字内容,考证其是否有矛盾或文辞违规常理之处来考证真伪。另一种情况就是信札的代笔问题,尤其以清代官员间,有一些高级官员的互贺节令或是寿喜升迁等来往应酬信,有幕僚代笔的现象,代笔主要是用馆阁体小楷书写。代笔信札和亲笔信札在价值上是有所区别的。
第二步就要考证作者、收信人。因为信札落款一般不落全名,有只落字号或是字号的一个字,或是根本就不落款,另外古代信札出于对收信者的尊重基本不会直呼名讳,而代之以字号或官爵。这样就需要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结合书信内容考证书信者和收信者的身份。考证时需注意同名情况不可贸然妄定。第三步就是分类整理,深入研究了。

记者:同样是信札,其书信内容对于价格的高低起到的作用大不大?其他影响其价值的还有哪些?

王羊羽:信札因为其有文献性,所以其内容很重要。比如信札有的内容有史料价值,有的内容有学术价值,有的内容有文学价值等等。随着时代的转变,信札收藏家对信札内容的趣味性也很重视。我就见过一通俞越的信札其中专门谈到他喜欢吃的一种腌制的咸菜的制作方法和使用的器皿。所谓信札内容的价值也是仁智之见,但是一般的应酬信,空洞无物,满纸客套,肯定是不太受人喜欢。但除了信札以文献价值为基础的内容很重要外,其他还有别的因素值也得关注不能厚此薄彼。

记者:随着市场的升温拍卖公司的手稿信札专场也越来越多,您觉得这几年手稿信札市场行情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王羊羽:建国后至九十年代初艺术品市场兴起这段时期是信札收藏的低谷,没什么人收藏信札,价钱也非常便宜。此时信札藏家很少,凤毛麟角。像田家英出于清史研究的目的收藏了很多清代学者信札(其后人现已整理出版《小莽苍苍斋藏清代学者信札》)。像郑逸梅、彭谷声之子彭长卿及王凤琦等几位先生算是在文革后重检收藏而影响很大的。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年出版了《郑逸梅收藏名人手札百通》、彭长卿藏《名家书简百通》两书。这两本书意义很大,都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信札收藏家本人出的个人收藏集。等有了文物交流市场以后,在一些旧书摊里开始有一些信札交易。1990年代以后出现了艺术品拍卖公司,特别是有了专门的古籍拍卖之后,一些名人信札手稿依附于古籍善本的拍卖中,比如2002年嘉德秋拍的古籍善本拍卖中上拍的钱镜塘藏明代名人书札。同时开始出现了一批新的信札收藏家。直到2010年以后渐渐信札拍卖开始受到重视,乃至现在拍卖公司在古籍拍卖中单独分离出名人信札的专场拍卖、外国名人手迹专场拍卖,这标志着名人信札拍卖在艺术品拍卖市场上的逐渐成熟。

记者:相比书画,信札和手稿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只能算是艺术品市场上的“配角”。然而在艺术品市场趋冷的情况下,名人信札的价格却一路飙升,您认为哪些原因推动了手稿信札的上涨?

王羊羽:建国后信札收藏市场一直处于低谷,远远滞后于其他艺术品拍卖门类。当别的艺术品门类在拍卖市场上价格很贵了,人们回过头来发现名人信札还是相对便宜很多。再者传统文化热,也带动了人们对名人信札价值的重新认识,名人信札的文化内涵要比单独书法作品丰富,但价格比书法作品价格要低很多,所以在艺术品市场中性价比很高。比如现在买一个当代书法家很一般的书法作品或画家的书法作品所用的钱能买数量不少的清代名人信札,那么收藏者们就会重新权衡了。
我觉得近年来信札收藏市场的火爆和价格的上升,是名人信札价值上的回归和补充式增长。还有一点是近年一些“明星”信札拍品或是信札专场在拍卖市场上的高价成交,引起了人们对名人信札的关注,这对推动信札市场也是有积极作用的。比如陈独秀致胡适信札,鲁迅致陶亢德信札,梁启超家族旧藏信札专场等等。但是我要强调的一点的是,除了少数的明星信札或人们耳熟能详的名人信札的价位确实这几年价位很高,增长很快,但是清代民国大部分的信札价格,就是现在也还处在较低的价位。因为清代民国信札涉及到的人物范围远远比同时期书法家人数要多得多,有些人在当时社会或是在自己的领域里有很高的影响和知名度,所以名人信札就像一个未被完全挖掘的宝藏,还是需要藏家的再发现。

记者:相比其他艺术品来说,很多人都认为手稿信札收藏很小众,您认同这种观点吗?

王羊羽:信札收藏相比书画、瓷器等大宗艺术品门类确属小众。因为信札收藏对收藏者的个人修养要求比较高,需要收藏者首先要有文化情怀和文艺情结,其次要懂书法,再次要有很丰富的文史方面的知识储备。所以信札收藏是对收藏家有门槛要求的。但是在现阶段信札收藏在资金的要求上的门槛与其他高端艺术门类比是相对较低的,所以信札收藏容易走向大众。

记者:在艺术市场趋冷的情况下,手稿信札成为一个亮点,是不是也说明了其受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不大呢?信札手稿的热度您认为会一直持续下去吗?

王羊羽:现在的艺术市场趋冷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其中经济因素应该是占到很重要的地位。任何艺术品门类都会受到影响。但是信札收藏受到拍卖市场的追捧,我觉得还是因为以往信札收藏未被重视,市场价格还远远处在低谷的原因。与西方信札手稿拍卖交易成熟市场比起来中国的信札手稿市场发展程度还是有滞后性的,比如西方也就有专门的名人手迹鉴定机构为市场服务。国内只是近两年开始名人信札得到拍卖市场重视,设立信札专场拍卖,并积极引进外国名人手迹拍卖专场,我想以后市场还有很大发展空间。现在不光是很多图书馆、大学等公立收藏机构将馆藏的名人信札整理出版,还有私人藏家出版信札收藏集,这对信札收藏研究和推动信札收藏市场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我认为当前信札的收藏和研究热当是继民国以来信札收藏的第二个高潮,我个人十分看好它的前景。
(访谈人王羊羽为独立艺评人、鉴赏家、信札收藏家)
编 辑:XBJ 标签:信札 名人 王羊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