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两岸接力大爱 瘫女奇迹站起

2015-01-29 15:08:33来源:海峡导报 厦门网-厦门日报钱玲玲 李方芳 通讯员 孙龙炜 常海

打印 字号: T|T


▲治疗前

▲治疗后

昨天上午10时27分,一架从台北飞来的飞机缓缓降落在厦门高崎国际机场,26岁的厦门女孩陈团治走着回家了。

在两岸民间慈善组织的跨海接力下,历经319天、7次手术,这位患有世界罕见疾病“极重度先天性膝反曲”的残疾女孩终于站了起来,两岸民众又见证一个“大爱奇迹”。

6年前 导报率先报道援助

1988年4月9日,陈团治出生在厦门市同安区洪塘镇新厝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患有极重度先天性膝反曲,团治的双腿从膝盖部位向前反转呈现L形,且踝关节有极度严重的马蹄足变形。

无法正常行走,团治只能像个膝上截肢的病人一样,借着双手大力地甩动,进而摆动躯干、骨盆、大腿,贴着地面前进。

在现有的中西医学文献中,这样的症状极为罕见,全世界的病例报告仅出现过两例。加上团治的父母都是种菜为生,无法负担巨额医疗费,这个不幸的女孩不得不“贴地行走”了26年。

2008年5月14日,导报率先报道了《身体“L”形的女孩想独立》,立即引发各界关注。很快,仅仅过了3天,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团治就找到了工作。“从今以后,我独立了,我可以领工资了。我会好好工作,赚钱养爸爸妈妈。”那时候,团治高兴地说。

2013年底,厦门市慈善总会、台湾慈济志工和社会爱心人士了解到团治的病情后,决定送她前往台湾花莲慈济医院进行治疗。

2014年,导报再次对团治赴台治疗进行了跟踪报道。

跨海接力 7次手术获新生

经过一系列的医学检查和评估后,2014年3月,团治踏上了跨海求医之路。临走前,她许下愿望:“我会走着回来的,靠自己的力量走回家去!”

针对团治的“双膝反曲”与双踝“马蹄足变形”,台湾花莲慈济医院专门组建了医疗团队,反复斟酌治疗方案。为了谨慎进行,甚至利用三维软件制造了1誜1的仿真骨骼模型来提高精确度。

从2014年3月12日进行第一次右膝切骨矫正手术开始,团治前后共进行了七次手术,左脚掌矫正70度,右脚掌矫正90度,双膝矫正角度更达到惊人的160度。手术过程痛彻心扉,康复治疗也艰辛而漫长,团治都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

目前,团治的恢复程度超出院方的预期,她不仅如愿站了起来,步伐也越来越稳健,原本只有92公分的身高如今也明显“拔高”,达到了122公分。

医生说,在为团治完成功能性治疗之后,下一步还将为她做腿部骨骼延长手术,最多可延长10公分。这意味着,未来,团治还有望再长高。

导报记者 钱玲玲 李方芳 通讯员 孙龙炜/文 常海军/图


相关新闻:

跪行26年女孩终于站起来 两岸慈善组织助其创造奇迹

 

如今,陈团治已经能自己站立行走。

 

陈团治微笑着“走回”厦门。

厦门网-厦门日报讯 本组文/本报记者 李晓平 通讯员 孙龙炜

本组图/ 本报记者 姚凡

“啊,团治!”、“她真的站起来了,她走出来了”……昨日上午近11时,在亲朋好友的惊叹声中,厦门女孩陈团治拄着双拐,从厦门高崎国际机场到达厅,一步一步缓缓走出来。父亲陈裕荣不停地爱抚团治的头,身子越过栏杆,将她紧紧拥抱。“真是奇迹,这一刻她等了26年了!”陈裕荣在一旁频频抹泪,团治早就激动得泪流满面,说不出一句话来。

“我会走着回来的,靠自己的力量走回家去!”平凡的走路是团治不平凡的心愿,昨日,团治实现了她2014年3月出发去台湾时许下的诺言。到达厅前短短的几步路,却是跨出了团治人生的一大步,由于还不能走太多路,随后她又坐上轮椅。

“跪着”去台湾 “站着”回厦门

继2013年两岸慈善组织携手救治翔安区小伙杨晓东,帮助他赴台治疗重新站立后,2014年3月份,厦门市慈善总会和台湾慈济基金会再度携手,救治厦门同安区残疾女孩陈团治,她得以前往台湾花莲慈济医院进行手术及复健。经历319天漫长的努力,先后经过7次手术和复健,陈团治最终康复,并于昨日从台湾返回厦门。从双膝跪地到脚踏实地,“坐地行走”到“亭亭玉立”。

26岁的陈团治,来自厦门同安区洪塘镇新厝村,因患有极重度先天性膝反曲,双腿从膝盖部位向前反转呈现“L型”,双脚向前翘起,从小到大,她只能靠着双手大力甩动而带动全身跪地而行。在中西医学的文献中,极重度先天性膝反曲的个案极为罕见,全世界医院的病例报告仅出现过两例。

不仅生活能自理 还帮助自闭儿童

虽然双腿残疾,但陈团治坚强乐观,善于助人,一双漂亮的眼睛和一副甜美的笑容,让人深受感染。陈团治不仅生活自理,还能帮助家里干家务。初中毕业后,自力更生的她在天康自闭症儿童学校从事资料员工作,帮助自闭症儿童。由于家庭并不宽裕,团治的病一直无法得到治疗。2013年年底,市慈善总会、台湾慈济志工和社会爱心人士走进了团治的生活,在了解她的病情后,决定送她前往台湾花莲慈济医院进行治疗。

“看到家人,我很开心,感恩所有关心和帮助我的人,如今我的双脚终于可以接触到地板了,以后有机会我也要回馈社会……”在机场接待厅,两岸爱心人士为团治举行了一场温馨的欢迎会,她幸福得一度哽咽难语。

市慈善总会副会长巫秀美说,陈团治的康复重生,不仅是两岸民间慈善组织合作救助治疗成功的又一个案例,也是海峡两岸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合力之举。

 

现场

她26年来 第一次穿上裙子

放开拐杖,团治牵着慈济志工的手,蹒跚迈进位于五缘湾的慈济会所。昨日中午,机场简短的欢迎会结束后,团治在两岸爱心人士的护送下,一起抵达慈济会所。随后两岸爱心人士一起为团治举行了一场温馨感人的庆生会。

庆生会现场,团治上身穿一件桃红色外套,下身穿一件迷你太阳裙。“这是我26年来,第一次穿上裙子。”团治开心地说。以前双膝跪地前行,根本穿不了裙子,只能羡慕人家。“我以后可以经常穿了!”团治说。陪伴她的慈济志工说,每次接受痛彻心扉的手术与康复治疗,勇敢的团治几乎不曾喊过疼痛。

天康自闭症儿童学校副校长陈新回忆,她是在一次自闭症的义工活动现场认识团治的,她的乐观和热心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来的几次义工活动上,她都碰到团治,“她行动不便,但每次都一个人从同安坐车到岛内,坚持参加义工活动。”陈新说团治的笑容和善良感动了她。

庆生会上,团治的父母说得最多的就是“感恩”,其间他们数度落泪。母亲苏选回忆,团治一出生就是双脚朝上,把大家吓坏了,因为很罕见,大家都四处传说。家里的老人和亲戚都为她发愁,问了很多医生,都没有安全的治疗办法,一旁的父亲陈裕荣哽咽道,真的要感恩这么多好心人,给了团治新生。

治疗

319天7次手术 助她“脚踏实地”

2014年3月,在母亲苏选和厦门慈济志工的陪同下,团治动身前往台湾进行治疗。3月12日,在花莲慈济医院医疗团队的安排下,团治接受了“右膝切骨矫正”的第一次手术治疗。

通过视频回放,台湾花莲慈济医院的医师刘冠麟在庆生会现场和大家回忆团治的整个治疗过程。为了这个世界罕见的医疗个案,医院谨慎地制定一连串缜密医疗计划。手术前一天,更召集骨科部、麻醉部、小儿、护理、复健、社服、人文、公传等部科室,透过各项影像报告进行讨论,确定团治手术治疗与后续医疗计划的各项细节。

12日上午10点10分,陈团治走进手术室。11时许,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名誉院长陈英和划下第一刀。由于之前完全没有先例,陈英和在事前经过多次模拟,制定出三个手术计划方向,还依照团治的骨头比例,绘制出一比一的原始比例手术计划图,让医疗团队更清楚手术的每个步骤。

周详的准备让团治的第一次手术取得圆满成功。刘冠麟介绍,经过长达319天的治疗,团治共经过7次矫正手术与长达数月的术后复健,实现两侧膝关节矫正160度,两侧踝关节矫正90度,改变重度变形的膝关节和踝关节,终于实现她多年来“脚踏实地”迈步前行的梦想。

之所以要做多次手术,刘冠麟解释说,如果一次把该切骨的都切到位,可能会造成神经压迫等问题,严重的话甚至需要双下肢截肢。据介绍,后期团治还要进行长时间的康复训练,最后还要回花莲医院进行最后一次手术。至于后期康复的程度,刘冠麟说,可以预见的是,最后团治可以放开双拐正常行走,但是能不能快速走,就要看康复情况了。

照护

她是大家的“宝” 院长买鞋送她

团治能够摆脱病痛,重新站起来,也凝聚了很多爱心人士的心血。“院长爸爸好,我一定努力,希望院长来看我时,我可以放下拐杖!”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名誉院长陈英和是陈团治手术的主治医生之一,治疗期间,他常常鼓励和陪伴团治,帮助她进行艰难的复健。在庆生会上,团治通过连线和陈英和视频通话,并报平安。

2014年4月,团治手术后第一次下床,寻找走路的感觉,开始蹒跚学步;7月份用助步器行走,10月份拄双拐走路,这之后开始训练单拐有时甚至放开拐杖小步一段。多次痛得不禁落泪,但团治始终面带笑容,感染了身边很多护理人员。团治双腿先天长短不一,相差约2厘米,院长为她四处买鞋;因为她腰太细,衣服买回来,慈济志工一针一线为她再加工。得知团治要回来了,两岸爱心人士提前到团治家,对她的生活起居环境进行改善……

医师刘冠麟说,在花莲医院团治是大家的宝,她非常优秀和上进,鼓舞了身边很多医生和护理人员,希望她永不放弃的精神,在她回来后继续鼓舞身边的人。

解释

极重度先天性膝反曲

陈团治因患有极重度先天性膝反曲,双腿从膝盖部位向前反转呈现“L型”,双脚向前翘起,从小到大,她只能靠着双手大力甩动而带动全身跪地而行。在中西医学的文献中,极重度先天性膝反曲的个案极为罕见,全世界医院的病例报告仅出现过两例。

 

编 辑:wdk 标签:两岸 奇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