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三槐堂”王氏及其在琼后裔

2014-12-30 15:59:23来源:转载

打印 字号: T|T
“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三槐王氏宗族的历史,而且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何为“三槐堂”?“三槐堂”的根来自何方?囿于历史久远,派系芜杂,史料残缺,见仁见智等原因,人们对何为“三槐堂”?“三槐堂”根系何方?“三槐堂”在海南的支系发展如何?为何“三槐堂”的名号在海南如此响亮等问题,知之甚少或失之谬误。本文仅从个人的一管之见,对上述问题作抛砖引玉式的探讨。

  一、王氏三槐堂之根
    山祖昆仑,江河祖海。然而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本支三槐堂王氏,是琅琊王氏(注:仍存另一说是太原王氏的分支)的分支,系由爵位而来,意指“帝王之裔”或“王家之后”。但追本溯源,都是黄帝后裔。黄帝,仍少典次子,姓公孙,氏轩辕氏,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又改姬姓,这就是姓的来源。其当时,炎帝神农氏国运衰弱,诸侯相互侵伐,而以蚩尤暴虐为最。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蚩尤伏诛,诸侯咸尊黄帝(姬轩辕)为天子,代替了炎帝神农氏。黄帝即位后,会诸侯于釜山,经略四方。融黄、炎于一炉,遂开中华一统之局面,因而被尊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黄帝居轩辕之丘故为轩辕氏,娶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玄嚣(即少昊)、昌意,其后皆有天下。玄嚣为尧、商、周之祖。昌意为舜、夏之祖。此乃姓与氏起源之根曰。
二、王氏世系来源之脉
    王姓是中国第一大姓,人口将近9600多万,自汉代以来,王姓有至少21个著名望族,其中如琅玡王氏、太原王氏、三槐王氏、开闽王氏等,王姓是中华民族众多姓氏中文化最为渊深的姓氏,群星璀灿,光耀华夏,数千年来人才辈出,可称王者之族。
     王姓的来源很复杂(1)出自妫姓,相传为古帝虞舜之后;(2)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3)出自子姓,为商朝王子比干之后;(4)历史上的外族姓氏,如王氏高丽(今朝鲜)的开国君主王建,西魏王频氏之祖王雄,钳耳氏之祖王季等。(5)王者之子孙多号王氏,常以为姓。(6)赐姓,如汉代燕王丹的玄孙嘉,王莽时被赐姓王;(7)冒姓,如隋代王世充本姓支氏,五代 王保义、原名刘去非,皆冒姓王氏,(8)历史原因,为避仇、逃命而改姓王氏等等。
     王姓从史传上可知,中华王姓大多是“王者之后”,即为帝王的后代。如古帝虞舜之后、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之后、商朝王子比干之后等。学界比较认可的吾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太子晋为周灵王姬泄心的太子,姓姬,名晋,字子乔,又称王乔、王子乔或王子晋。大约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549年。史载太子晋“幼有成德,聪明博达,温恭敦敏”。十五岁以太子身份辅佐朝政,灵王重之,诸侯从之。当时晋平公使师旷见太子晋,师旷问以君子之德,太子晋侃侃而答曰:“如舜的为人,仁德配于天道,虽固守其岗位,却处处为天下人着想,使远方的人,都能得到他的帮助而受他的仁政。仁而合于天道。此谓之天。如禹的为人,圣劳治水而不自居功,一切以天下为本,取予之间,必合于正道,是谓之圣。再如文王,其大道是仁,其小道是惠,三分天下已有其二,依然是无比谦恭,服事于殷商。既拥有拥戴的群众,而反失其身,为暴纣囚禁,不动干戈,此谓之仁。又如武王,义杀暴纣一人而以利天下,百姓各得其所,是谓之义”。师旷称善不已。灵王二十二年(前551年),谷、洛二水泛滥,将毁及王宫,灵王决定以壅堵洪。太子晋进谏曰:“不可。曾听自古为民之长者,不堕高山,不填湖泽,不泄水源。天地自然有其生生制约之道。”并提出聚土、疏川、障泽、陂塘等方法,来疏导洪水。同时以“壅堵治水”而害天下的鲧和周室历史指出灵王所为“无过乱人之门”,“皆亡王之为也”。
    太子晋的直谏,触怒了灵王,被废为庶人,由是郁郁不乐,未及三年而薨。师旷朝见太子晋时,见太子色赤,不寿。太子晋说:“我再三年之后,将上天到玉帝之所。”果然不到三年,太子晋公年十七而卒,讣报的使者就到了晋国。因太子晋能预卜生死,后人便说他成了神仙。《列仙传》记载,太子晋好吹笙,作凤凰鸣,游伊、洛间,道士浮丘生引上嵩山,三十年后见到恒良,太子晋说:“可告我家,七月七日会我于缑氏山麓”。其当时,果然身乘白鹤立于山巅,可望而不可达,数日方去。太子晋卒后不久,周灵王驾崩,其弟贵继位,是为景王。当时委任晋公长子宗敬,出任为司徒。然而当时诸侯争霸,王室日衰,宗敬知国事已不可为,遂上表便请老致仕,避居于太原。因而世人以之为王者之后,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是以太原为天下王氏之始祖,所后人并尊晋公为王氏“系姓始祖”,也是三槐堂氏最早的始祖。
    武则天登封改元,封禅嵩岳时封太子晋为升仙太子,为他特别立庙。圣历二年(699年)再幸,立制御书《升仙太子碑》。现河南偃师县缑氏山升仙太子庙,亦称仙君观。两千多年来,太子晋成了正义的象征。屈原在《远游》诗中表达了他对太子晋的景慕赞:“轩辕不可攀援兮,吾将从王乔而娱戏。”伟大诗人李白亦写道,“吾爱王子乔,得道伊洛滨。”新加坡当代学者王秀南先生礼赞道:年少册立,辅政英明,诸侯慑服,万方狄听,为因谷洛,水利民生,极谏堵塞,有违君命,竟遭父王,贬作庶民,裔迁太原,王家频称,因以王姓,代出群英,簪缨相继,为国干城,本支百世,独负盛名,钦水思源,我祖德馨。
    宗敬死后,葬于晋阳城北五里,其墓地称“司徒冢”。宗敬的后裔,瓜瓞绵绵,人才辈出,成为太原之著姓。其后子孙蕃衍,遍布各地。太原遂为王氏二十一地、望之首,且为王氏之总号。而后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翦公为大将军,贲公封典武侯,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始皇论功行赏,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离公为大将军。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离公兵败自殉。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琅琊(今属山东省),是为“琅琊王氏始祖”。
 三、三槐王氏是世界王氏的主要支系之一
    王离公次子王威公28世嫡裔王祐 ,祖籍莘县(宋时属大名府,今属山东省),以文学见长。五代时先仕晋,后及汉、周,北宋立国,宋太祖赵匡胤拜其为监察御史,颇得赏识,官职不断升迁,以尚书兵部侍郎知制诰。乃举家迁来京城,落户开封。
    宋乾德三年(965年)至开宝二年(969年)之间。宋开宝二年(969年),有人密告魏州节度使符彦卿谋叛。魏州即大名(大名县亦名魏县),宋太祖乃派王祐权知大名府。那个时候,莘县一带归属大名府,宋太祖要王祐衣锦还乡,许以“便宜”行事,并以赵普(一说王溥)相位相许,其真实用心在于除符,王祐自是心知肚明。但王祐至大名接任后,明察暗访,却查无实据,数月无闻。宋太祖乃驿召面问,王祐直言禀报,符彦卿无谋叛事实,并以自己全家百口性命担保。甚至直谏太祖吸取晋、汉(五代)皇帝因猜忌而滥杀无辜的教训。太祖听后很不以为然,乃把王祐改派知襄州。如此以来,王祐升迁宰相的许诺当然是落空了。
    王祐赴襄州任前在其宅院内,手植槐树3棵,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以三槐比拟三公确是无疑的。后来的事实果不出其所料,他的儿子王旦在宋真宗年间做了宰相,封魏国公,其时政治清明,天下大定。王旦的儿子王素,封懿敏公,奉事仁宗皇帝,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待从孙三十多年,爵位还不足以与他的德行相称。王祐的第六世孙裔王居正官拜兵部侍郎、大学士兼枢密察,使他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三槐堂不仅成了王祐一支的堂号,而且成为整个王氏大家族中很重要的一个分支:三槐王氏。
    三槐王氏闻名天下,是世界王氏最大的一支。其枝繁叶茂,槐荫万代,致使冠以“三槐堂”堂号的王氏宗亲占了世界王氏子孙近三分之一。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曾以生花妙笔写下《三槐堂铭》。其铭曰:“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荫;封植之勤,必世乃咸。既相真宗,四方砥平。为视其家,槐荫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这篇千古雄文,让世人对文武双全的晋国公王祐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
四、海南三槐王氏主要先祖居正公
    王居正(悦公)是王祐的第六世孙裔。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王居正省试中举人,次年京都礼部会试中第四名进士。同年四月参加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复审中定为“二甲龙图”即探花之后的传胪。1130年王居正任翰林院编修。三年后被封为兵部侍郎。嗣后又封为文华阁大学士兼枢密察。    
    王居正在朝中和岳父李纲与主战派岳飞,力争抗金护国,被奸臣秦桧诬告陷害,于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奉高宗皇帝之命来广东,交付监察史安置。同年二月王居正由于在各种政治压力下,携夫人李氏和二个儿子王斗魁、王斗赳渡过琼洲海峡达琼州府(今琼山城区)述职。因遭受政治迫害,而又怀忧国忧民之思,加上年老长途跋步,于同年三月因病驾鹤西去。享年65岁。逝后被皇帝赐封为文义公,诰封李氏为开国夫人。当年十二月,皇帝令进士陈诚携带谕祭文来御祭。见碑文:“帝遣赐进士陈诚之谕祭兵部侍郎赠观文殿大学士王居正曰:‘惟尔人龙著瑞,文虎标奇,绣斧扬威乘鹭车而密察金瓯,应卜衔风,诏以宣猷。声名争日月之光,勋业焕钟鼎之峙。敬敷五典,方膺芸省之荣;弼亮一人,特重沙堤之拜。触邪佞而请上方之剑,贞僚属以淳下士之风。两登戎府,皆值艰危,一斥蛮荒,遂成永诀,特颁御祭,爰贲始终。”从皇恩赐文可见王居正的爱国恤民之心上撼圣群,下感群僚,可钦可敬!
    居正公的仲子斗赳后来迁居浙江。长子斗魁定居原琼山东南郊潭社村。育有九子:尚仁、尚义、尚礼、尚智、尚信、尚忠、尚质、尚文、尚和,这便是海南移民史上有名的“九子王”。除尚和没有后裔外,其他八兄弟都在海南繁衍后代。其后代约四十万人,遍布海南及东南亚各地,历代都出了不少名人、居士、贤臣,从宋代起中进士就有九人,中举人亦有二十五人。
    三槐堂王氏,在海南92万王氏群体中约占有百分之四十左右,其后裔除海南本岛外,在东南亚各国和地方都有分布。近千年来海南三槐堂王氏文化蕃隆,人才辈出。他们在开发海南、建设海南、联系东南亚各国的友善中,都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这些杰出人物中,古代有明朝的王弘诲,定安人,进士出身,官至吏部左侍郎、礼部尚书;王佐,临高人,20岁中举人,30岁后出仕,曾任广东高州、福建邵武、江西临江同知,因正直廉明深得民心,多地皆建祠纪念。他的成就主要在文学方面,与丘濬、海瑞、张岳松并称“海南四大才子”;近、现代有大革命时期的王海萍,海口市长流人,1922年往上海求学期间加入中共,是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曾成功领导福建震惊中外的“闽西暴动”和“厦门大劫狱”。曾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福建省委军委书记,福建省委书记,1932年被捕牺牲;王国兴,白沙黎族自治县人,1943年领导著名的“白沙起义”,创造了被周恩来总理高度称赞的“少数民族起义主动寻求共产党领导”的先例。曾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长;王越丰,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人,先祖是王居正公的孙裔,后从琼海入黎,曾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长,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副省长、中共中央候补委员等职;王学萍,白沙黎族自治州人,先祖是王居正公孙裔,曾任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州长、海南省委常委、海南省副省长、全国人大常委、中共中央委员等职,等等。他们都是海南人民的骄傲和光荣。

参考资料:
王晓家、王大良有关姓氏论淡、
三槐王氏开派始祖王祐名讳考辨  .世界王氏网 .
词条标签:
王氏: 三槐堂 在海南, 王祐
2013年7月6日

编 辑:XBJ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