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王氏——明清仕宦望族

新城王氏家族,发祥地属今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新城镇,现被列为中国百家历史文化名镇,新城王家并被列为山东省历史文化世家二十八家之一。
始祖王贵于明初自诸城徙居济南府新城县(今桓台)开创家业。传三世至王麟,以《毛诗》起家,文墨肇始。四世王重光考中进士,仕至贵州左参议,因平蛮督木殉国,诏赠太仆寺少卿,敕建忠勤祠于贵州永宁及老家新城,历代春秋祭祀。王重光所生八子,除两子早夭,其余六子均功成名就,位列高官;孙凡十九人无有不显,最著者莫如王象乾,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太子太师、赠太师,官至正一品;王象坤、王象晋均为布政使;王象恒应天巡抚;王象復同知;王象贲、王象蒙、王象斗、王象节、王象艮、王象丰、王象春等均为京内要员。被誉为“王半朝”、“江北青箱”、“岱宗绣裔”等称号。更有八世王渔洋为清初文学泰斗、诗坛领袖,独创诗学“神韵”,现存传世诗作五千首。
自王重光嘉靖二十年(1541年)中进士后至清末近四百年,考中进士者30人,举人52人,贡生160人,荫生8人,太学生33人,监生230人,廪生32人,增生51人,庠生311人,武生76人,功名不详为官者272人。
仕宦人员数目更为惊人:官至一至三品高级官员13人,赠至三品以上9人;官至四、五品中上层官员54人,赠至五品以上者11人;官至六、七品中下层官员139人,赠至七品以上者11人;官至八品、九品低级官员198人。(以上数字仅为笔者不完全统计,后将附录具体名讳)
在明朝新城建有七十二牌坊,新城王家就有“忠勤报国”坊、“四世宫保”坊、“天宠貤封”坊、“三世褒显”坊、“四世都宪”坊、“甲科济美”坊、“岱宗绣裔”坊、“江北青箱”坊、“熙朝名佐”坊、“父子尚书”坊、“殿邦元老”坊、“大中丞”坊、“忠勤弈世”坊、“廉能任事”坊、“纲纪中台”坊、“一门忠烈”坊、两座“忠烈”坊和“节烈”坊等。除“四世宫保”牌坊至今巍然屹立于新城,其他均毁于文革或之前。
新城王氏明清两代科甲蝉联、簪缨不绝、代不乏人,名门世家、长盛不衰。究其根源来自于严明家教、行善积德、荫泽后世。自始祖、二世好善乐施;四世王耿光首贡让德,以身示范;王重光制定家训:“所存者必皆道义之心,所行者必皆道义之事,所友者必皆读书之人,所言者必皆读书之言”;五世王之垣之《历仕录》为后人座右铭;六世王象晋:“绍祖宗一脉真传克勤克俭,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身体力行;八世王渔洋《手镜》一文,做官规范谆谆善诱,为官清正廉明、谦虚谨慎、勤政爱民。
新城王氏秉承家训门风,重学崇儒、勤奋上进、成绩斐然,致使王家长盛不衰。为官者洁己爱民、忠心报国,无一贪官;为学者忠厚敦让、文采出众,著述等身者五十余人,更有王之垣、王象晋、王象春、王士禄、王士禛等传世名作著述宏富、诗文佳词誉满大江南北,其文学、诗学作品至今广为流传与借鉴。


撰稿:新城王氏第十七世孙 新城王氏宗亲联谊会副会长 王毓棠 2014年11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