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紫金县王氏
一、王氏来源
王氏其来源较多:一支是商朝比干丞相的后裔,称为汲郡王氏,后裔分迁各地称天水王氏、中山王氏等。
一支以尧舜为祖先,妫姓的后代,被舜封于陈国,至陈厉之子陈完避难于齐,齐恒公赐邑于田,九世孙篡齐,自立为齐王,后被秦所灭。其子孙为纪念该王,遂姓王氏。
一支出自周文王十五子毕公之后,子孙称为京兆王氏、河间王氏、山阳王氏等。另有部分少数民族其子孙也称王氏。
另一支太原王氏,出自黄帝的裔孙。黄帝生有廿五子,其中一子名玄嚣,字少昊。少昊裔孙姬昌即周文王。周文王裔孙周灵王,是太子晋的父亲。太子晋姓姬,名晋,字子乔,生子名敬。子乔天性聪明,喜吹笙,作凤凰吟。因谏诤忤君,遭废,贬居边塞。姬敬因父遭贬,出奔齐国,官至司徒。因为王者后代,遂姓王。追封其父姬晋为受姓始祖。因世居太原,称太原王氏。后至魏晋大始元年封琅琊郡,子孙又以“琅琊”为郡,称琅琊王氏,同出太原,属姬晋一脉。
二、迁徙史略
王氏十二世祖王翦为秦朝名将。王氏十三世祖王贲、十四世祖王离秦始皇封镇远大将军。西汉时,王氏二十六世祖王霸,因族人王莽篡位而隐居山林。
东晋,京都南迁至南京,王导为东晋相。子侄皆显贵,称“乌衣王氏”,族人都跟着南移。后来散居江苏、江西、湖广、浙江、福建等地。
五代十国(约公元847~925年),王建在四川建立前蜀国。王审知在福建开发八闽,建立闽国而称王。
北宋时,王氏六十七世祖王荆,字玉文,任吏部尚书,始居南京,后迁福建邵武府宁泰县上杭兰家渡,生七子:长王景佩、次王景俞、三王景瞑、四王景瑛、五王景炎、六王景璋、七王景灵。六子王景璋于北宋末叶,由福建宁泰县石壁村,迁往河南开封府祥符县。而后被贬为广东潮州府教授,遂带领子侄十三人,再由河南开封祥符县随任到潮州。此十三人分为十三户,散居古循州(即惠州、龙川、兴宁、嘉应州)等地立居。六十九世王甫闻,字钦哉,即王景璋之长子,移到兴宁县栅里建祠开基立业。
三、迁入紫金概况
迁入紫金王氏大多由兴宁迁入,其次由福建、江西省迁来。
(一)王钦哉裔系
共10支,皆由兴宁迁来紫邑各地。
元朝时期,七十四世王包,号继宗,生五子:长王聪、次王明、三王达、四王成、五王崇。王聪后裔七十九世王庭实,为明朝正德丙子(1516年)举人。
1、王聪后裔,八十二世即加琏之子王法喾,明朝末年,社会大动荡时由兴宁迁入永安西门外温仔约黄坭塘(今附城蓝坑村)立祠开基。
2、王聪后裔,八十一世王加瑚,由兴宁迁来永安县(现紫金县)古竹约榕树下(今古竹榕丰村)立基。
3、七十九世王庭佩、王振、王加昌、王宾、王汉、王受权、王厉盛后裔,皆由兴宁迁来中坝镇松梓村立祠。
4、另一房王受职、王受璋一脉由兴宁迁入上义吉洞。
5、七十七世王署仕、王庭玉、王才、王加宠、王利、王梦荣、王清皆由兴宁迁入下黄沙麻竹角(今九和幸福)。另一房在凤安下石立祠。
6、七十五世王明后裔,由兴宁县迁移上黄沙白梅树(今瓦溪高田村)立祠。
7、王庭俊之子,七十四世王才用后裔王崇乾,在上石约(今凤安镇上石村)雅陂立祠。
8、王庭俊之子,七十四世王才得后裔,由兴宁移入上濑富竹溪(瓦溪镇上濑村)立祠。
9、七十五世王成后裔,由兴宁移瓦溪庄塘转水角(今瓦溪镇瓦溪村)立祠。
10、七十八世王经后裔由兴宁迁来乌石荷岗立居。
(二)王祥一后裔
王祥一由江西兴国迁来义容镇义容村屯下立居。
(三)王文升后裔
六十四世王文升后裔从福建迁来蓝塘老围立居。
(四)王德二后裔
王德二后裔由福建永定县窑巷移入林田下老屋。王德二郎,原居福建。传至王月山、王龙山、王全山兄弟三人,于明末清初,带父母金骸由闽初迁于惠州府永安县柏埔约,后王龙山迁至附城林田鸡公嶂石头屋立祠,王全山移连平立业,王月山迁居附城林田约下墩立祠。
四、堂号、祠堂与堂联
(一)堂号
“三槐堂”相传王氏五十二世王祐,为后唐进士,有大功而得不到升迁,而在自己庭前亲手种植三株槐树。说:今后吾子孙必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果然状元及第,封“太子大保文正公”。生子皆高官,父子同朝,官至尚书,在宋仁宗时盛极一时。王氏“三槐堂”堂号由此而得。
(二)祠堂、堂联
1、紫邑总祠
紫城祠堂座落在紫城镇西栅街,城隍庙背,连接龙腾街。祠宇座北朝南,有上三间下二廊,面积约100平方米。该祠建于明朝,永安县建城之初。2005年秋迁建县城西郊林田咀头。1949前,每年正月元宵节,全县各地族亲聚集霄灯会,并设有以各地征尝堂产资助读书的“竹林会”。
大门联:三槐世第,两晋家风。
顶梁联:
鲤跃著家声,念先代望隆宰辅,爵赏亭候,桂馥兰馨,世泽流芳光两晋;
龙腾光祖德,羡此地前拱官山,后环人岭,嵩生岳嶂,人才济美耀三槐。
副梁联:仰止缑岭笙调古;当追乌巷锦文流。
2、林田新祠
顶梁联:
太原嫡系,世代公卿,经闽赣,移兴迁紫,立业林田,喜先祖聚一堂,安享俎豆,从而奋起开新纪。
笔架雄峰,蜿蜒地脉,出嘴头,前屏后幛,盘踞秋江,得龙虎护两侧,山水钟灵,当之振作创辉煌。
五、家训、故事
(一)家训
1、王氏廿三世祖王昶遗训
违夫物律速成则疾亡,晚成乃善终。朝华之草名为零落,松柏之茂隆冬不衰,是以君子戒之。夫能以屈为伸,以让为德,弱以为强,鲜不遂意。毁誉者爱恶之源,而祸福之机不可轻也。人或毁己,当反而求之以身,若已真有所毁其言当矣,如无所毁则其言妄,当恕彼,妄则无害以身也。又何报焉?彦云: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修身。斯言当矣!
2、王氏六十五世祖王庭秀(明洪武贡生)垂戒后人诗
鉴古观今事罕同,浮生历历踵环中,能存正直神灵佑,尚务凶邪法不容。为士为农须尽孝,学文学武要成忠,我行虽未光宗谱,继述全资大造功。
又勉学诗:基业相传事何如,儿孙须早教读书;囊萤映雪追贤士,凿壁断机赞大儒:学不专心空企仰,行非正道枉奔趋,亲贤如入芝兰室,彼此何人思丈夫。
(二)故事
1、王胡易居故事
相传,温仔约黄坭堂开基始祖王法喾,乃王加琏之子。为避祸乱携眷由兴宁迁来永安,途中与冷水坑胡姓祖公同行,二人投缘结为异姓兄弟。胡家原本居黄坭塘,王法堂居冷水坑。黄坭塘当时叫白芒坝,全是芒头中间一条通道,胡家人经常都要受往来土匪的拢乱。当时刀耕火种所得无多,胡氏不堪其扰。而王氏祖公是道教徒,会一些道法。主动提出与胡氏地盘相调,冷水坑当时是土匪少去的地方,自成一村,可安居乐业。王法喾叫度水法三郎,土匪不敢随便惹他们。
后来,王氏就在白芒坝立祠,叫“王槐堂”。此事,胡氏始祖感之不尽,在其族内许下誓言“胡王两姓永为兄弟”,至今如此。
2、联语故事
手植庭槐,树应三公佳兆;才称珠树,雄居四杰先班。
注:后唐王佑,字景淑,为相十六年,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三公者,后果应其言。唐王勃,字子安,文章与杨炯、卢照灵、骆宾王齐名称四杰。
笔视精良健若银钩铁画,神姿高彻朗如玉树瑶林。
注:晋王羲之,字逸少,攻经史,学书法,论者称其为铁画银钩。王衍,年少时丰姿神韵极美,称之为瑶林玉树。
孝德肫纯金友玉昆并美,阴功高厚名马绣被标奇。
注:宋,王铨,字公宏与第王锡、字公嘏,兄弟齐行孝道,时人皆知其事迹,赞曰:铨、锡兄弟乃金友玉昆也。汉,王肫,字少林,游学京都。旅舍遇一书生病危,语肫曰:袋中有金相赠,乞殡我,言毕即逝。肫解一两殡他将全金置棺中。后署大度亭长有名马自来绣被风吹至脚下。
守荆恶潜善政感物,卧冰鱼跃纯孝格天。
注:王业,为荆州刺史时,清廉公正严明。山上蝮蛇、豺狼以往都伤人畜,其时皆潜藏不敢出。江中鲸鲲也波浪不兴。晋王祥,事继母至孝,卧冰上哭泣求鱼,隆冬为母求鱼,终有一鱼跃出。
诗里画画中诗,苏评摩诘之笔;镜中人冰上吏,民歌大守之清。
注:唐,王维,字摩诘,官至尚书左丞相。苏东坡云:咏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宋,王觌,为苏州知府时,发奸摘仗,一郡肃然。民歌其政云:有吏立冰上,人在镜当中,举止了然。
六、紫金王氏人物简介
王传政1931年生,古竹镇榕丰村人,曾任紫金县副县长。
王校1931年生,瓦溪镇上濑富竹溪人,曾任深圳市委组织部部长,深圳市建设银行行长。
王秉修1931年生,瓦溪镇上濑富竹溪人,曾任深圳建设银行行长。
王胜鹏1945年生,乌石镇荷岗人,曾任紫金县政协副主席、县委统战部部长。
王纯青1943年生,中坝镇松梓人,现任惠州学院副教授。
王国赍1941年生,瓦溪镇高田白梅树人,曾任广州市人大科教文卫办主任。
王国恩1932年生,瓦溪镇高田白梅树人,曾任惠州市气象局局长。
王家传1932年生,瓦溪镇围澳村人,曾任国家航天部高级工程师。
王耀松1933年生,附城镇衙前村人,曾任北京国家公安部研究员。
撰稿:王道元
编辑:龚火生


最新推荐

王德明·忠孝廉臣王忠
王忠孝生处乱世,又遭倭患,家道中落。他放弃学业,担起家庭重担 [详细内容]
- · 王德明·忠孝廉臣王忠孝
- · 带你走进宁化王氏家庙,见证王家辉煌
- · 101岁的李王氏:苦水里长出幸福花
- · 王阳明:做个心中永远有光的人!
- · 解决问题最高明的方法,就两个字!
- · 太原王氏与“太原堂”、“琅琊堂”由来
- · 龙虎年才晒谱修谱,了解下少数民族那些特别
- · 祭祖礼仪与流程,值得收藏!
- · 传承宗亲文化的必要性
- · 族谱四种常见格式,哪一种最适合现代修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