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王绍据与全国的“造福工程”

2014-07-04 08:54:50来源:中国记协网

打印 字号: T|T

 原标题:一封人民日报读者来信引发一项"造福工程"
 
  下山溪村,地处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的一个畲族自然村。改革开放之初,大山深处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落后的生产方式、思想观点,把下山溪人定格在"特困"二字之中。

谁也没有料到,一个基层通讯员对这个贫瘠不堪小山村的一次采访,不仅将他们从住了数百年的穷山村"解救"出来,而且点燃了全国扶贫的"导火线"。正是从宁德开始,通过多年的扶贫,创造性地总结实施以搬迁移民为主要扶贫内容的"造福工程",从根本上解决了"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存条件,并引导他们走上了致富道路。

这位名叫王绍据的基层通讯员,也已成了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高级记者,担任过福建省宁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闽东日报总编辑。他见证了宁德市(地区)扶贫攻坚的艰难历程和取得显著成效。

一封读者来信

引发全国扶贫工作

1984年5月的一天,作为一个基层通讯员,当时还是福鼎县委报道组组长的王绍据,听说位于太姥山麓的磻溪镇有个畲族自然村,"挂"在1000多米海拔的山上,"种粮没田,买盐没钱"。

王绍据决定去村里看看。他带着干粮,一个人从县城坐了两个小时汽车到 溪镇,再从镇里步行18公里,来到了"挂"在深山峡谷中的下山溪村进行采访。

在下山溪村,见到的是一幅令人难以置信的贫穷心酸场面:一条羊肠小道崎岖不平,全村望不到一丘水田,唯有祖宗留下斗笠式的小块农地,除了红薯、青菜,什么都不长;全村18户、81口人,居住的全是破烂不堪的茅草房;村里人衣不遮体,一条补了又补的棉裤,竟是一家5口人冬天里谁出门才能穿上的唯一御寒物;家境好一点的吃的是地瓜米饭,差些的便是野菜充饥;村里居然没有一盏电灯,靠的是竹篾点火。村里人呆呆的目光里有些麻木,更充满着渴盼。

目睹了村里人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艰难生活,回到县城宿舍的晚上,王绍据辗转难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农村各地有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出现了万元户、亿元村,农民富裕起来了。但在不少地方,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还有像下山溪村那样连温饱问题都未解决的村子,群众过着如此贫穷的生活。

在解放30多年后的革命老区,更不应被人遗忘。他大胆执笔反映实情,连夜赶出一篇《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的文章。文章以读者来信的形式,反映下山溪村的贫穷事实,表达穷山村群众的愿望。

王绍据赶到省城投稿时,一位编辑就曾劝道:"你这样披露农村贫穷阴暗面,就不怕有人说你给大好形势抹黑吗?"编辑最后退回了稿子。他思前想后,索性直接投寄人民日报编辑部。没想到人民日报很快在内参上刊登,中央领导对此专门作了批示。

紧接着,人民日报6月24日在一版显著位置公开刊登《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这封来信,并为之配发一篇颇有分量的题为《关怀贫困地区》的评论员文章。评论中承认"过去那种报喜不报忧的毛病,至今没有很好克服"。

这封普普通通的信,引起了党中央和全国的广泛关注。福建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省地县也立即行动起来,请王绍据带队当向导,深入到下山溪村调查研究,商讨帮扶对策。

同年9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下发了《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福建省委随后也作出《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少边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决定》,全国规模的扶贫工作拉开了大幕。
 

图为当年22户88名下山溪人搬入长安新村

十年扶贫经验

引出整村移民搬迁

一场大规模的全国扶贫工作随即展开,福鼎下山溪作为全国最早一批被扶贫的对象,得到了多种形式的扶持与帮助。

扶贫之初,各级党委、政府把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现年64岁的下山溪畲族村民李先如回忆,当时政府无偿提供杉树苗和羊崽,希望能给村民找到致富路。

杉树苗栽下去,一株成材的也没有;山上茅草粗硬,山羊的嘴都啃烂了,最后全死光了;种下的庄稼被野猪啃拱……下山溪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村民刚被鼓起来的激情,很快就消退了。10年过去了,一直到1994年底,各级有关部门对下山溪村进行多方的扶持,由于下山溪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村民生产、生活举步维艰,人均年收入仍不足200元,就地脱贫希望渺茫。

这10年间,从福鼎县委报导组调任《闽东日报》社负责工作的王绍据,多次深入下山溪村调查研究。当村里人对脱贫信心不足时,他写了《烂泥也能糊上墙》的言论,鼓励村里人立志;当下山溪村在多方的关照下仍然贫穷如旧时,他到村里呆了相当长一段时间,写出了《十年贫困帽为何摘不掉》的长篇通讯,提出了另一种迁村扶贫思路。

扶贫工作仅仅依靠"输血",缺乏"造血"功能,是难以摆脱贫困面貌。在总结多年来扶贫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当时的宁德地委于1994年作出决定,在全面开展扶贫工作中,要攻关那些交通特别闭塞、自然条件特别恶劣的穷村落,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举村搬迁的"造福工程"。

 "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这个不得不承认的现实摆在人们面前。1995年,福鼎县政府在山下的赤溪村召开了现场会,决定在赤溪村划出一片平原地段,作为下山溪村民的迁入安置点,还腾出40亩农地给村民耕作。

王绍据又多次奔波找地区民政部门及有关领导,协同县、镇各级单位共商搬迁事宜。经过多方努力,筹集资金30多万元。由政府财政负担安置建房水泥、钢筋、青砖费用,加上村民自己提供木料和投工投劳辛勤努力,两幢22溜砖木结构的统一格式楼房,经过半年多时间就陆续落成。

 1995年5月4日,下山溪再次引起全国的关注。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旮旯的22户88名下山溪人,这一天终于告别昔日低矮破旧的茅草房,实行整村搬迁到赤溪村5公里外的新家园,欢天喜地住上宽敞舒适的新楼房,开始新的生活。这是宁德市总结10年扶贫经验创造性引出整村搬迁下山扶贫攻坚的结果。

安置点取名为"长安新村",是希望这些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旮旯里的村民,举家搬迁到宽敞舒适的砖瓦房里长久安居。"乔迁那天晚上,我们几个男人都没睡,在街边聊天聊到了天亮。"李先如说,几百年了,他们是搬下山来的第一代。

迁移到平原宜居的地方以后,下山溪村民们如鱼得水,沐浴着党的改革开放春风,因地制宜抓发展,尽情地辛勤劳作,寻找出外打工、做买卖等各项尽快致富的生产门路。没过多久,有的人就已率先脱贫致富了,实现了"以搬迁促发展、以发展促脱贫"的良好效应。

在下山溪之后,又相继迁入13个生产小组,"长安新村"也随之不断延伸,从最初的22户到如今的400多户,新迁入的大都是跟下山溪一样,在深山老林里住了数百年的畲族村庄。


 

编 辑:wdk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