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氏寻访三槐宗亲记
尊祖敬宗,正本清源乃人伦之本也。木有本,水有源,家谱之序,即为寻根求源的依据。国有史,能载一个国家的改朝换代,世代更替;县有志,能载一个县的地域性文化流传发展;家有谱,记载着姓氏家族历史源流,繁衍生息脉络和血缘的延伸。
1987年7月,王羲之学术研讨会在临沂召开,本人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有很多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到孝友村去寻找王羲之的出生地——南仁里(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寻找王羲之生卒年的记载,了解王羲之的迁徙。开会时,他们都把所掌握的资料在大会上发言。当地人们虽然生活在这里,知道的甚少,提供不出什么资料。
我们所保存王氏族谱经过十年浩劫,再加上保管不善,早已残缺不全。通过对王羲之学术研讨,了解到家谱的重要性和祖先辉煌的历史。倘若谱牒再不修复,愧对祖先。至此,下定决心,倾其毕生精力专攻此也。受修谱委员会的委托,对各支系进行逐一落实。通过对照各地谱牒、对琅琊王氏族谱进行查漏补缺,历经两载,终于告竣。
在修谱过程中,探析谱中迁往各地的记载是否准确,逐步由近及远进行考证,发现大部分记载属实,有些离得较远的则考证难度大些。
据谱载“王琮元初迁居峄阳”, 在对王琮迁居峄阳寻访时,因为对峄阳不了解,人生地疏,只是查阅地图方知现枣庄市境内是原峄县辖区。既然是峄阳,可能距此不远,为此、开始对枣庄峄阳王氏进行多次走访。1992年秋,本人从临沂乘车直达峄县。第一站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前王家村寻找,找到王文田老先生,经他介绍:不知道峄阳王氏在什么地方。他所属王氏不属峄阳王氏。接着下午又到了峨山后村找到王光配那一支系,只知从临沂迁来,具体什么村庄不知,后找王善民座谈,均无结果。此次峄城逗留两天,走访了5个村庄没有达到目的。想峄阳王氏乃历史悠久,会不会改写地名呢?又想不可能。于是终日疑虑重重,放之不下。
第二次是在1994年四月初九,再次乘车从临沂达台儿庄到前王家村找王文田,落实始迁祖名讳时无意中谈到王家居住最多的村庄,偶然说出小山子王姓人最多也最集中,是当时峄县有名的望族之一。由此心头豁然开朗:这一支是否乃峄阳王氏?本想宿于前王村,遂变主意,还是到峄城去。翌日一早在峄城公交车点找到通往台儿庄经小山子的车,到达小山子时已是早上8点,来到族贤王明秀老人的家,说明来意,老人家热情招待。早饭后亲自带我到祖茔瞻仰陵墓、查勘碑记,王明秀讲,我们原称《兰陵王氏》,始祖最早是从临沂来的……。在其带领下又来到祖茔西2华里的村庄同几位宗亲老人座谈 ,探讨峄阳王氏的繁衍兴旺,所在的村名当时未予记录。下午我要到台儿庄住下,经人介绍,来到孙苏庄王克金家,王老先生马上把新修族谱陈列目瞻。看了许久未发现“三槐堂”字迹,但发现序言有多处共同点。
下午4点,王克金说其家谱乃其弟王克银操办,又说明了王克银之住处,即台儿庄台湾街东头清真寺东50米,第一户楼即是。因为孙苏庄距王克银住处交通方便,很快与王克银会面,把所带家谱让王克银看查看。“王琮元初迁居峄阳”,王克银阅后,非常高兴地说:早就听说是从临沂迁来的,我们这支“三槐堂王氏”很早以前,人们都在背褡上写着“三槐堂记”4个字,这是公认的事实。晚餐后又安排了住宿。
第三次是在2009年春,临沂市政府正式出版《琅琊王氏文化志》,上面详细记载了琅琊王氏与三槐堂王氏的关系。我又和王克银通了电话,当时他让带去一本给他看看,我给他送去5本。翌年春,也就是2010年元月,王克银带领宗亲一行6人来临沂考查,开展祭奠活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族谱的记载。因为族谱是家族源流迁徙繁衍流传千古的档案。2012年秋,我们研究会一行5人奔赴聊城市莘县对三槐堂发祥地进行考证,出乎意料的是,群贤堡的族人早就把存放近千年的老族谱陈列桌案,等待目瞻,那上边详载了三槐堂是琅琊王氏后裔。当时倍感欣慰,还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午餐前,首先对王旦祖茔坟墓进行祭拜。回来时,还送给我们一部《三槐王氏通谱》。回临沂后,我马上和王克银通话,让他知道峄阳王氏乃是正宗的三槐后裔。时隔一月,莘县族人又来孝友祠进行了祭祖活动。
通过以上综述,老谱王琮30世,参照《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新修编的新谱世系一线表:祥、览——裁——导——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鐬——王搏——王言——王彻——王祐(三槐堂开基祖)——王旦——王素——王巩——王琳——王铨——王公富——王琮32世(峄阳王氏基祖)
关于寻找峄阳王氏均依据谱牒,条理清晰,上承宗谱,下接世系,有条不紊,行辈分明,传于后世。
查考依据是《临沂琅琊王氏族谱》和《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上记载。
敬请斧正。
2012年12月5日于临沂、
(作者系临沂琅瑘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临沂市兰山区望族研究会会长 王羲之学术研讨会理事王孝俊)
1987年7月,王羲之学术研讨会在临沂召开,本人有幸参加了这次会议。当时有很多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到孝友村去寻找王羲之的出生地——南仁里(今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白沙埠镇孝友村),寻找王羲之生卒年的记载,了解王羲之的迁徙。开会时,他们都把所掌握的资料在大会上发言。当地人们虽然生活在这里,知道的甚少,提供不出什么资料。
我们所保存王氏族谱经过十年浩劫,再加上保管不善,早已残缺不全。通过对王羲之学术研讨,了解到家谱的重要性和祖先辉煌的历史。倘若谱牒再不修复,愧对祖先。至此,下定决心,倾其毕生精力专攻此也。受修谱委员会的委托,对各支系进行逐一落实。通过对照各地谱牒、对琅琊王氏族谱进行查漏补缺,历经两载,终于告竣。
在修谱过程中,探析谱中迁往各地的记载是否准确,逐步由近及远进行考证,发现大部分记载属实,有些离得较远的则考证难度大些。
据谱载“王琮元初迁居峄阳”, 在对王琮迁居峄阳寻访时,因为对峄阳不了解,人生地疏,只是查阅地图方知现枣庄市境内是原峄县辖区。既然是峄阳,可能距此不远,为此、开始对枣庄峄阳王氏进行多次走访。1992年秋,本人从临沂乘车直达峄县。第一站枣庄市峄城区底阁镇前王家村寻找,找到王文田老先生,经他介绍:不知道峄阳王氏在什么地方。他所属王氏不属峄阳王氏。接着下午又到了峨山后村找到王光配那一支系,只知从临沂迁来,具体什么村庄不知,后找王善民座谈,均无结果。此次峄城逗留两天,走访了5个村庄没有达到目的。想峄阳王氏乃历史悠久,会不会改写地名呢?又想不可能。于是终日疑虑重重,放之不下。
第二次是在1994年四月初九,再次乘车从临沂达台儿庄到前王家村找王文田,落实始迁祖名讳时无意中谈到王家居住最多的村庄,偶然说出小山子王姓人最多也最集中,是当时峄县有名的望族之一。由此心头豁然开朗:这一支是否乃峄阳王氏?本想宿于前王村,遂变主意,还是到峄城去。翌日一早在峄城公交车点找到通往台儿庄经小山子的车,到达小山子时已是早上8点,来到族贤王明秀老人的家,说明来意,老人家热情招待。早饭后亲自带我到祖茔瞻仰陵墓、查勘碑记,王明秀讲,我们原称《兰陵王氏》,始祖最早是从临沂来的……。在其带领下又来到祖茔西2华里的村庄同几位宗亲老人座谈 ,探讨峄阳王氏的繁衍兴旺,所在的村名当时未予记录。下午我要到台儿庄住下,经人介绍,来到孙苏庄王克金家,王老先生马上把新修族谱陈列目瞻。看了许久未发现“三槐堂”字迹,但发现序言有多处共同点。
下午4点,王克金说其家谱乃其弟王克银操办,又说明了王克银之住处,即台儿庄台湾街东头清真寺东50米,第一户楼即是。因为孙苏庄距王克银住处交通方便,很快与王克银会面,把所带家谱让王克银看查看。“王琮元初迁居峄阳”,王克银阅后,非常高兴地说:早就听说是从临沂迁来的,我们这支“三槐堂王氏”很早以前,人们都在背褡上写着“三槐堂记”4个字,这是公认的事实。晚餐后又安排了住宿。
第三次是在2009年春,临沂市政府正式出版《琅琊王氏文化志》,上面详细记载了琅琊王氏与三槐堂王氏的关系。我又和王克银通了电话,当时他让带去一本给他看看,我给他送去5本。翌年春,也就是2010年元月,王克银带领宗亲一行6人来临沂考查,开展祭奠活动。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重视族谱的记载。因为族谱是家族源流迁徙繁衍流传千古的档案。2012年秋,我们研究会一行5人奔赴聊城市莘县对三槐堂发祥地进行考证,出乎意料的是,群贤堡的族人早就把存放近千年的老族谱陈列桌案,等待目瞻,那上边详载了三槐堂是琅琊王氏后裔。当时倍感欣慰,还受到了他们的热情接待。午餐前,首先对王旦祖茔坟墓进行祭拜。回来时,还送给我们一部《三槐王氏通谱》。回临沂后,我马上和王克银通话,让他知道峄阳王氏乃是正宗的三槐后裔。时隔一月,莘县族人又来孝友祠进行了祭祖活动。
通过以上综述,老谱王琮30世,参照《中华琅琊王氏通谱》新修编的新谱世系一线表:祥、览——裁——导——洽——王珣——王昙首——王僧绰——王俭——王骞——王规——王褒——王鼒——王弘直——王綝——王曒——王宠——王仲连——王绍——王玙——王及——王鐬——王搏——王言——王彻——王祐(三槐堂开基祖)——王旦——王素——王巩——王琳——王铨——王公富——王琮32世(峄阳王氏基祖)
关于寻找峄阳王氏均依据谱牒,条理清晰,上承宗谱,下接世系,有条不紊,行辈分明,传于后世。
查考依据是《临沂琅琊王氏族谱》和《中华琅琊王氏通谱》上记载。
敬请斧正。
2012年12月5日于临沂、
(作者系临沂琅瑘王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临沂市兰山区望族研究会会长 王羲之学术研讨会理事王孝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