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峄阳王小山子王之诠释
吾族姓氏是称峄阳王,还是称小山子王族人有争议,众说纷纭,甚至误解为称峄阳王就是不要小山子了等等,其实非也。峄阳王、小山子王是同一姓氏,同一宗族的两种称谓,只是其涵义不同。峄阳王是以郡望冠名的姓氏,而小山子王是以发源地或发祥地为标志的姓氏,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反映的是家族门第等级的不同。从概念上讲,峄阳王是广义的,是指峄县(州)行政区划范畴内的名门望族,小山子王则是狭义的、是俗称,仅是一个家族姓氏的标志而已。
一、峄阳王名称的由来
峄阳指峄山之南。(现属山东台儿庄辖区)。峄山南坡所生的特异梧桐,古代以为是制琴的上好材料。语出《书•禹贡》:“羽畎夏翟,峄阳孤桐”。孔传:“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较早使用峄阳一词有峄阳书院、峄阳中学等。(1)峄山曾建有峄阳书院,传说是梁山伯、祝英台读书的地方,乾隆十一年重修(1746年)。(2)峄县城北门外曾建有峄阳书院,始办时间不详,乾隆十六年(1751年)移建于此。峄阳中学,是峄县士绅武章创建于1926年,校址在山阴。曾向黄埔军校输送20余名学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刘安琪、高魁元、阎玉栋等都是该校输送的学生。
据《峄阳王氏谱》记载,吾族康熙乙亥年(1696年)创修族谱至同治甲戌年(1874年)三修族谱,其谱牒均称《兰陵王氏谱》,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修族谱改为《峄阳王氏谱》。这是吾族首次使用峄阳王称谓,其因,据《峄县志》关于峄县历史沿革述:峄县、兰陵历史渊源,地域多变,密不可分,并多次易名,实属一地;而吾族又久居小山子村,位于峄县南部,据《峄县志》记载,峄州之南称峄阳,故称峄阳王氏。其意峄阳王是兰陵王的延续,也是说峄阳王就是兰陵王。
二、为什么称峄阳王而不称小山子王
峄县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沃土,地当要冲,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山川秀美,历史攸久,名人辈出,文化积淀丰厚。
据《山东通志》记载,峄县夏代境内有鄫子国,殷代有蔇国,春秋时期,境内有四个小诸侯国,即鄫子国、小邾国、偪阳国、薛国(大部分属滕)。战国时期峄县属楚国兰陵;秦统一,实行郡县制,归薛郡;汉代属东海郡称承县(治所在峄城区驻地西),王莽代汉,一度更名承治县;三国时属魏徐州东海郡,西晋、十六国时均属兰陵郡(治所即在今峄城);南朝宋时,东南部为东海郡,西北部为兰陵郡,北魏时为徐州承县;隋代属彭城郡,隋开皇十六(596年)改承县置缯州,大业二年(606年)废缯州,改为兰陵县。唐初复名承县,属河南道沂州;宋朝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唐宋时期,峄县的等级分别为“上”和“望”(据《元和郡县志》载,“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余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金明昌六年(1195年)复改承县为兰陵县,属山东西路邳州;元代属中书省益都路峄州,下领兰陵县;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洪武十八年(1385年)峄县改属兖州府,清沿明制,为山东省兖州府峄县, 经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均称峄县。
《峄县志》曾以隽永的文字,壮丽的诗篇记载了不同时代的才俊豪杰。如:门客三千、持六国相印齐相孟尝君,自学成才的汉丞相、乐安候匡衡,通览古今的汉代经济学大家萧望之,廉政典范汉大司徒司直王良,“博学宏词”大文学家、兵部右侍郎贾三近等。其名胜古迹更是不胜枚举,先祖王德陈绘制的“峄县图”、“峄县八景”享誉国内外,令今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小山子村位于原峄县南部凤山脚下(今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镇),明朝永乐年间立村,以十一世守安祖字小山而得名,均属峄县(兰陵)管辖。《四修家谱采访序》记考:“溯吾族迁峄,初居下所村,七世名讳,湮没无考,家乖缺如,卜吉始大,肇基小山”。 700余年的历史,其发展、建设主要在小山子范围,台儿庄古镇及其它地方留下吾族的建筑古迹、史料极少,甚至没有。可见小山子仅是吾族发源地或发祥地矣。峄阳不仅地域广,更蕴藏着丰厚文化,而小山子区域范围小,文化内涵少,不利于家族的联宗与发展,故吾族称峄阳王,而不称小山子王,也充分体现了先祖的聪明智慧,高瞻远瞩。对弘扬家族文化,扩大家族影响,提高族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豪感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封建门阀制度盛行时期更显得尤为重要。
从家谱谱牒及创修家祠碑记看,吾族姓氏均称峄阳王(兰陵王),无一处称之小山子王。小山子王只是众族姓对我族的俗称,如:峄阳黄氏,俗称坝子黄;峄阳牛山孙,俗称牛山孙等等。
三、郡望。
郡望,顾名思义,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是显姓世族的标志。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建置,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并非所有的姓氏宗族都能用郡望来冠名的。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随唐时,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沿用不变,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其初的含义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望族。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作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吾峄阳王氏始祖元初迁峄居高山社下所村,至明初占籍小山子,发展兴盛于明清时期,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富甲一方,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位居鲁南苏北一带八大族姓之首。高楼庭院、外挂“双千顷牌”、与曲阜孔家联姻、王府门前悬挂乾隆皇帝褒赐《龙章置范》大匾及宫灯,并设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牌坊等。历代曾有庠生、贡生、监生、举人等100余人,明清时期三品至七品官员60余人以及诸多轶事传闻,可谓书香门第,高门大族,家世显赫,令众姓人所敬重和仰望、羡慕,当之无愧鲁南苏北地区之郡望。
峄阳姓氏不仅是家族团结的象征,更具有纪念意义,它是地望的考证,是故事的由来,是家族的历史渊源。正如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曾指出的那样,“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不能割断血脉,丢掉根基”。
峄阳王在海内外已享有盛誉,在世界王氏网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成立了峄阳王文化研究会,要借助这个平台,打造峄阳王氏品牌,把峄阳王氏家族做大做强;要放眼世界,不要禁锢在小山子范围内,做井底之蛙;要走出去,请进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寻求发展空间;要弘扬正能量,只有族人的团结敦睦,家族才有畅旺;只有全族人的齐心协力,家族才能昌隆。
一、峄阳王名称的由来
峄阳指峄山之南。(现属山东台儿庄辖区)。峄山南坡所生的特异梧桐,古代以为是制琴的上好材料。语出《书•禹贡》:“羽畎夏翟,峄阳孤桐”。孔传:“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较早使用峄阳一词有峄阳书院、峄阳中学等。(1)峄山曾建有峄阳书院,传说是梁山伯、祝英台读书的地方,乾隆十一年重修(1746年)。(2)峄县城北门外曾建有峄阳书院,始办时间不详,乾隆十六年(1751年)移建于此。峄阳中学,是峄县士绅武章创建于1926年,校址在山阴。曾向黄埔军校输送20余名学生,国民党高级将领中有刘安琪、高魁元、阎玉栋等都是该校输送的学生。
据《峄阳王氏谱》记载,吾族康熙乙亥年(1696年)创修族谱至同治甲戌年(1874年)三修族谱,其谱牒均称《兰陵王氏谱》,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四修族谱改为《峄阳王氏谱》。这是吾族首次使用峄阳王称谓,其因,据《峄县志》关于峄县历史沿革述:峄县、兰陵历史渊源,地域多变,密不可分,并多次易名,实属一地;而吾族又久居小山子村,位于峄县南部,据《峄县志》记载,峄州之南称峄阳,故称峄阳王氏。其意峄阳王是兰陵王的延续,也是说峄阳王就是兰陵王。
二、为什么称峄阳王而不称小山子王
峄县是一方古老而神奇的沃土,地当要冲,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山川秀美,历史攸久,名人辈出,文化积淀丰厚。
据《山东通志》记载,峄县夏代境内有鄫子国,殷代有蔇国,春秋时期,境内有四个小诸侯国,即鄫子国、小邾国、偪阳国、薛国(大部分属滕)。战国时期峄县属楚国兰陵;秦统一,实行郡县制,归薛郡;汉代属东海郡称承县(治所在峄城区驻地西),王莽代汉,一度更名承治县;三国时属魏徐州东海郡,西晋、十六国时均属兰陵郡(治所即在今峄城);南朝宋时,东南部为东海郡,西北部为兰陵郡,北魏时为徐州承县;隋代属彭城郡,隋开皇十六(596年)改承县置缯州,大业二年(606年)废缯州,改为兰陵县。唐初复名承县,属河南道沂州;宋朝属京东东路沂州琅琊郡。唐宋时期,峄县的等级分别为“上”和“望”(据《元和郡县志》载,“唐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下七等之差,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其余则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为差)。金明昌六年(1195年)复改承县为兰陵县,属山东西路邳州;元代属中书省益都路峄州,下领兰陵县;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降州为县,洪武十八年(1385年)峄县改属兖州府,清沿明制,为山东省兖州府峄县, 经民国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均称峄县。
《峄县志》曾以隽永的文字,壮丽的诗篇记载了不同时代的才俊豪杰。如:门客三千、持六国相印齐相孟尝君,自学成才的汉丞相、乐安候匡衡,通览古今的汉代经济学大家萧望之,廉政典范汉大司徒司直王良,“博学宏词”大文学家、兵部右侍郎贾三近等。其名胜古迹更是不胜枚举,先祖王德陈绘制的“峄县图”、“峄县八景”享誉国内外,令今人感到骄傲和自豪。
小山子村位于原峄县南部凤山脚下(今枣庄市台儿庄区涧头镇),明朝永乐年间立村,以十一世守安祖字小山而得名,均属峄县(兰陵)管辖。《四修家谱采访序》记考:“溯吾族迁峄,初居下所村,七世名讳,湮没无考,家乖缺如,卜吉始大,肇基小山”。 700余年的历史,其发展、建设主要在小山子范围,台儿庄古镇及其它地方留下吾族的建筑古迹、史料极少,甚至没有。可见小山子仅是吾族发源地或发祥地矣。峄阳不仅地域广,更蕴藏着丰厚文化,而小山子区域范围小,文化内涵少,不利于家族的联宗与发展,故吾族称峄阳王,而不称小山子王,也充分体现了先祖的聪明智慧,高瞻远瞩。对弘扬家族文化,扩大家族影响,提高族人的社会地位和自豪感都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封建门阀制度盛行时期更显得尤为重要。
从家谱谱牒及创修家祠碑记看,吾族姓氏均称峄阳王(兰陵王),无一处称之小山子王。小山子王只是众族姓对我族的俗称,如:峄阳黄氏,俗称坝子黄;峄阳牛山孙,俗称牛山孙等等。
三、郡望。
郡望,顾名思义,就是一郡之望族的意思,是显姓世族的标志。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建置,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国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古称郡中为众人所仰望的贵显家族,并非所有的姓氏宗族都能用郡望来冠名的。
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随唐时,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沿用不变,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的特有范畴。其初的含义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这些宗族世代聚族而居,人才辈出,冠盖连绵,门第高贵,家世显赫,为当地郡人所敬重和仰望,亦名闻天下,为世所称颂,一个郡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望族。后来郡望又有了另一层含义,就是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一个姓氏或家族的郡望,就是指这个姓氏或家族所发源的某个郡,因此,当郡作为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一直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作为各姓各族寻根的依据。
吾峄阳王氏始祖元初迁峄居高山社下所村,至明初占籍小山子,发展兴盛于明清时期,人丁兴旺,枝繁叶茂,人才辈出,富甲一方,是当地有名的大财主,位居鲁南苏北一带八大族姓之首。高楼庭院、外挂“双千顷牌”、与曲阜孔家联姻、王府门前悬挂乾隆皇帝褒赐《龙章置范》大匾及宫灯,并设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牌坊等。历代曾有庠生、贡生、监生、举人等100余人,明清时期三品至七品官员60余人以及诸多轶事传闻,可谓书香门第,高门大族,家世显赫,令众姓人所敬重和仰望、羡慕,当之无愧鲁南苏北地区之郡望。
峄阳姓氏不仅是家族团结的象征,更具有纪念意义,它是地望的考证,是故事的由来,是家族的历史渊源。正如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曾指出的那样,“无论社会如何变化,都不能割断血脉,丢掉根基”。
峄阳王在海内外已享有盛誉,在世界王氏网中占有一席之地,并成立了峄阳王文化研究会,要借助这个平台,打造峄阳王氏品牌,把峄阳王氏家族做大做强;要放眼世界,不要禁锢在小山子范围内,做井底之蛙;要走出去,请进来,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寻求发展空间;要弘扬正能量,只有族人的团结敦睦,家族才有畅旺;只有全族人的齐心协力,家族才能昌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