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王氏渊源
早在1000多年前,王姓就开始渡海迁琼,现已查明历朝历代的迁琼祖有90多位,他们的后裔繁衍生息,目前在海南的人口达到了90多万人,在海南王氏中,历代都有不少名垂青史的人物,尤其是在科举的年代,自宋至清,王姓曾有11人考中进士,最早的是北宋1126年的乐会(今属琼海)人王志高;定安有3名,除了明代南京礼部尚书王弘诲之外,还有清代的“父子进士”王映斗和王器成。历史上海南王氏还出了79名举人,其中“武举”有9人
家住海口市琼山区委大院的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现已年近古稀。他曾在原琼山县宣传部工作20余年,总爱阅读、查找和研究有关海南历史人文的书籍资料,而且勤于笔耕,已有《海南移民史志》等多部学术专著出版
据临高县皇桐镇富雄村的《王氏宗谱》记载:他们的祖先是王琳,东汉时期从福建莆田甘蔗园渡琼,任“南黎总管”,居住在澄迈县容里乡宝登村(后改为富雄村,归临高皇桐镇管辖);王琳的后代分“客公”、“县公”和“艳公”三支,世代蔓延,除了散居在临高皇桐、新盈和临城等乡镇外,在儋州等地也生活着王琳的后人。
海南迁琼王氏始祖王居正
据《宋史》记载:王居正原籍江苏扬州,高宗时官至兵部侍郎兼权直学士院,因力主抗金,又与宰相赵鼎有牵连,为秦桧所忌,于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被贬来琼。王居正的子嗣先是落籍在府城潭谢村。
王居正的二十二代世孙王之藩,琼山县永都杨苍坊(今海口市秀英区永兴镇)儒老村人,生于清代乾隆元年(1736)。清同治五年(1866)重修的《王氏族谱》对其这般记述:“公性聪明,少年为文便有空群之概。十八岁孤,抚两弟两姑完婚毕嫁。家虽贫而学不辍,业虽难而志不纷。” 1761年,和弟弟王之垣双双考中廪生,入读琼州府学;1774年,他在乡试中中举,名列第34位。王之藩在琼山西北各乡都设馆讲学,不少登科学子都被他教过;并与吴典、王斗文等同邑学子研习学业。1778年,在亲友的资助下,赴京参加会试,落第
王斗文与京城“琼州会馆”
王俞春说:“在海南王氏先人中,有一位英年早逝的进士王斗文,尽管他的生命只有33年,但在生前极负盛名,最大的贡献是资助吴典等人,在京城建起‘琼州会馆’,方便海南学子在京的读书、住宿和互相照应。”
在查找道光《琼州府志》时,发现书中均有王斗文的传记:“斗文质学纯粹,为文笔致秀妍。肄业琼台书院,院长武林、吴光升深器之。乾隆戊子,以春秋领乡荐,辛卯恩科进士。在京资助建琼州会馆于灵中坊。归,卒于家,年三十三。”于辛卯年(1771)恩科进士,而吴典则早他2年,即在乾隆己丑年(1769年)中进士。
据吴典撰写的《京都琼州会馆记》介绍,“琼州会馆”是在1772年购置房产创建的,得到了许多在京琼籍人士的捐助,使得“琼人万里而来者,息肩投足,至若家居,乡语喧哗,忘其为客,不复有湫隘杂沓之虞,与夫要挟苛索之患矣。”
王斗文在海南王姓世系中哪位渡琼祖的后代呢?在海口市长流镇那秫村的后人称,他们有可能是王居正的后代,但在族谱里找不到确切的记载。
从王树藩的孙辈王克慎(69岁)提供的资料来看:三亚街的王树藩一门的始祖王克慎是福建甫田人,明朝嘉靖二十四年从内地迁到海口,在新埠岛白沙村桥旁入籍,即现在的三亚街。王树藩宅里所居住的王家在清代曾经很有名望。他是迁居海口三亚街的王氏第十七代孙。
王树藩是王泰来第14代孙,是清代举人,生有8个儿子5个女儿,曾任广东茂名府教谕。父子在清代名噪一时。大儿子王鸿庞清宣统三年毕业于广东高等警察学校,早期追随孙中山加入同盟会,长期担任国会参议员职务,62岁时在广州湾赤坎埠客寓病故。
资料里记载,王树藩的四子王鸿饶辛亥年毕业于广东高州崇实中学校,癸丑年于广东陆军速成学校炮兵科毕业,转送琼崖警备队第三营十一连任第一排长,巳未年被选为广东第二届省议会会员。日本侵琼前夕,王鸿饶担任那大团管区司令兼第二统辖区正副指挥。1926年1月率国民革命军新编第九旅自广东雷州半岛从海南儋县登陆,征讨海南军阀邓本殷部,月底平定琼崖。1942年,率部队在保亭抗战牺牲,葬于保亭县属禄马村,年仅52岁。
七子王涛上世纪二十年代赴法国勤工俭学,周恩来和邓颖超为其学长、学姐。获得博士学位回国后,长期在教育界供职。
明朝进士 王弘诲
王弘诲,字绍传,人称“忠铭先生”。明朝进士,教育家。海南定安人。嘉靖四十年(1561?雪,19岁便考取乡试第一名(解元)。嘉靖四十四年(公元1565年),他考中进士,时年23岁。
万历四年?穴1576?雪季节,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临高知县杨址带着数百名儒生渡海赴雷州,准备参加一年一度的岁试,不料船至中游遇到狂风巨浪,连同县令在内全部葬身琼州海峡。 为此,王弘诲上书朝廷希望朝廷能在海南单独设立院试、乡试考场。此举得到万历皇帝允准。
史料记载, 在明代有个宰相十分专权,王弘诲便写了《火树篇》和《春雪歌》来讽刺他,遭到该宰相打击和压制达14年之久。直到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那名宰相死后,他才得到解脱,并开始从政坛,并先后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南京吏部侍郎、礼部右侍郎等职务。万历十七年(公元1589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这是他的政治巅峰期。
王弘诲生前,琼州学子已在定安县城建生祠祀之,死后,百姓为之罢市。朝廷追赠太子少保。作为明末的一位文化高官,著有多部著作。
王氏渡琼始祖王宗达公
海南澄迈博潭村王氏渡琼始祖王宗达公,祖籍江苏太仓州人,原迁居福建莆田县,为宋解元,任闽省莆田县防总。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被改调琼防二府管军事务,携三子问渡来琼。两年后,宋失其政,为分散生存,和长子朝铣以官家潜居澄迈沟前;次子光祖潜居乐会(今海南琼海市)新寨;三子子瑞潜居定安(今海南定安县)南狗。当今,其王氏子孙分居海南澄迈县、琼海市、定安县等地,繁衍发展。其中,长子朝铣传至今日已阅世732年,后裔分居海南6个市县,总人口1万余人。
博潭村王氏大宗祠,始建于元朝,毁于元朝兵乱。明崇祯四年(1631年),王可良四十而无子,慷慨捐金十两入祖建祠;王宾贺也将历年铢累寸积六丁铢,捐入祖建祠。崇祯十五年(1642年),建王氏大宗祠于南墩村。崇祯十七年(1644年),战火硝烟,宗祠成了废墟。至清朝嘉庆六年(1801年),王煦、王朝瑛两公倡议邀集宗亲再建祖祠,并与王文彪公、王春和公诸兄弟,不辞劳苦,沿村串户,奔走集资,积腋成裘。嘉庆七年(1802年),博潭村王元侖公献出奄前地基一块,约有3.5亩,于嘉庆八年(1803年),在博潭村建起一间五帖的“王氏大宗祠。”
至道光五年(1825年),王元清公和王试公邀集王氏宗亲捐建一间五帖王汉统公支祠于始祖祠之下,与始祖祠一连晋之奉祀。博潭村有两口自然水塘,一东一西,王氏宗祠位于东塘北堤,面临水塘,碧波倒影,风景壮观,尽收眼眸。不久,王试公、王如天公抽祖祭五百余千,加建东西二廊及围墙。
光绪十八年(1892年),王生安公牵头抽祖祭,将王氏宗祠升高尺余,顶峰塑造一个葫芦宝,葫芦下刻“王氏宗祠”四个正楷大字。门墙两边用瓷砖刻上,国民党陆军少将王家槐撰写的对联“澄海腾蛟,迈山起凤”,内门上边用木刻王家槐题的“孝廉家风”四个隶体字。宗祠正堂中央神坛上摆着重刻的上宗下祖神牌,供全族子孙奉祀。神前正中掛着海南清朝探花张岳崧题写“永缵前微”和派诗的匾额,下掛楹联,琳琅满目,气势雄伟。宗祠大门前的水塘中建腾跃双鲤鱼雕塑,意在鲤鱼跳龙门。象征和盼望英才辈出,丕振宗风。
王勇
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宋末任琼防千户候。宋末元初(1260~1278年)落籍澄迈县今金江镇钟寨村。生三男:王应嘉、王应珂、王应璋。次子迁居儋州,季子应璋乃居钟寨村。其后裔定居金江镇钟寨村、地坡村(已废)、大催村;福山镇东潮村等村庄。
王震
唐代大常寺卿,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迁琼落籍会同县(今琼海市)水头村。其后裔王妥(何),于明代建文四年(1402年)从会同县(今琼海市)迁居澄迈县加乐垌罗央村。王妥后裔主要散居于加乐镇加玉村、吉坡村、彰坡村、昌尾村;太平乡加潭村;仁兴乡美厚村等18个村庄(墟),总人口约4000多人。
王天祥
宋末将军,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原籍福建省莆田县。宋咸淳六年(1270年)奉命来琼“平乱”,后落籍今址澄迈县金江镇高山村。其后裔主要散居澄迈县金江镇高山村、墩山村、黄龙村;山口乡文头山村;加乐镇桂村园村、新坡村;中兴镇加富村、福来墟、美荣村;仁兴乡松头村、仁兴墟、美厚墟等20多个乡村。总人口约5000余人。
王光政
原籍大陆(省籍不详),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迁居澄迈县金江市。
王宏泽
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迁琼落籍琼州府乐会县(今琼海市)。其后裔王定统,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从乐会县迁居澄迈县沙墩村。后散居长安镇南洋村、长安墟;金江镇富朗村、加笼园村等8个村庄,总人口约1000余人。
王宗达
字德昭,号诚之,宋解元,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祖籍京都太苍州(今江苏省太苍县),后迁居福建省莆田县甘蔗园村。南宋德禧二年(1276年)出仕琼州,后落籍澄迈县今金江镇沟前村。其后裔主要散居金江镇博潭村、黄龙村;长安镇南墩村、仁格村、许居岭村;加乐镇王美丰村、石头村;文儒乡加味村;石浮乡栖雁岭村;中兴镇大园村、积坡村;山口乡孔水村等28个村庄(墟)。为澄迈一大望族,总人口约1万余人。
王居凤
原籍福建省甘蔗园村,元大德年间(1297~1307年),从福建迁居澄迈县福山蕃华村(今芬华村)。其后裔迁居仁兴乡仁坡村。
王居正
字习之,族人称悦公,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原籍江苏省扬州市,后迁居福建省莆田县七芳村。宋元祐二年(1087年),出生于官宦世家。宋政和二年(1112年)中第四名进士,曾在朝廷任兵部侍郎。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2月被贬来琼,同年3月在琼山县府城病逝。次子王斗赳后来迁居浙江。长子王斗魁定居琼山县府城东南郊潭社村,生有九个男孩。王居正的后裔布遍全岛各地。宋宝庆十一年(1235年),悦公后裔王居朝从琼山县迁居澄迈县太平乡大潭村后,裔孙和次子王斗赳的后代陆续移居澄迈,散居全县十八个乡镇,聚居于长安镇长坡村、合福村、长村村;加乐镇茅坡村、加志村、加桐村、上位村、产坡村;文儒乡南林村、加雕坡村;太平乡大潭村、塘北村;金江镇塘口村;山口乡山口村、加巨坡村;美亭乡大美村、扬坤村;老城镇玉堂村等360多个村庄(圩)。为澄迈最大氏族,总人口约6万余人。
王朝英
又名王钦命,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南宋淳熙年间(1174~1189年),渡海来琼,落籍今址澄迈县美亭乡黄竹村。其后裔主要散居美亭乡黄竹村、加岑村、北让村;马村镇东水港;金江镇大催村等村庄。
王德裕
系王姓渡琼始祖之一。迁琼落籍琼州府琼山县。后裔王兆运,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从琼山县迁居澄迈县福山龙云村。此后,王德裕后裔又从各地迁居澄迈县中兴镇南仙村,桥头镇坡村,山口乡美万村等9个村庄。总人口约1000余人。
王渊
新安都文头山村(今署山口乡)人。明成化十年(1474年)甲午科乡试中举,任广西南宁府永淳县知县。在新安都文头山村立“桂芳坊”一座纪念。
王乃谦
字吉士,号牧南。新安都地坡村(今属金江镇)人,地坡村荒废后,裔孙迁富朗村。少生聪慧,14岁应童子试列备取,16岁县试第一,录取批首院试。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选取拔贡,道光十九年(1839年)已亥科乡试中举,名列第六。任直隶一等平谷县(今北京市辖)知县,兴利革弊,民众爱戴,卸任后旋归故里。闭门潜心耕读。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被聘任琼台书院(今琼台师范学校前身)讲席、掌教(即今校长)四年,其门出名徒数十,生员称颂。在家病逝,享年54岁。
王子朝
安宁都(今属美亭大美村一带地区)人。明永乐元年(1403年)癸未科乡试中举。任广东肇庆府高要县教谕。在安宁都立“鹏抟坊”一座纪念。
王元侯
字承弼。保义正都(今属长安镇)人,后裔迁居南黎正都(今加乐镇)石头村。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癸酉科乡试中举,任保昌县教谕,迨任陕西汉中府洋县知县。在任上为官清廉,下令豁除杂税,深得人民爱戴。史载他去任时,全县“绅民泣送数十里。”
王民俊
新安都(今属金江镇)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甲午科乡试中举。《光绪澄迈县志》录其诗《挽贞烈——为林煌春妻徐氏作》。
王赞襄
钦赐举人
王彝教
安宁都(今属美亭乡)大美村人。
王如玉
新安都(今属金江镇)高山村人。
王所贵
新安都(今属金江镇)南口村人。
王之璠
西黎正都(今中兴镇)多镰村人。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中戊子科武举。
王世亨
安宁都(今属美亭乡)大美村人。明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中癸卯科武举。
陵水王晏公派
1368 -1398年间先祖从福建莆田县坎头村迁居琼州琼山县(今琼山市卜昌村)。明正德元年(1506)王晏(洁授明邑奉政大夫,六品职衔)来到陵水供职陵水县邑距主簿。
史书记载,海南王氏来自福建。安马村是以王氏居多(酸粉的起源地,改革之前全陵水县就我们村的才会做酸粉及宰牛制牛肉干),并且建有王氏宗祠,我们的祖普上也注明我们是来自福建,南下到琼山后我们的王晏公搬到陵水传衍生代,王晏公也因此成了到我们陵水的第一代,至我这一代是20代。王晏公还有兄弟在琼山。现其子孙最大的心愿就是王氏能像曾氏一样全省统一字派(辈)。
王瑄
王瑄 (1648-1730)字玉斯,尊称“玉翁先生”。王晏九世裔孙,王可之孙,王良漠之男,公元1617年(清朝顺治五年戊子年)生于安马村。清代贡生,候选翰林进士,官居广东肇庆府广宁县(现广东省四会县)司训。在肇庆府时,选送多名文士上京参加科举考试,许多人考取进士,进入翰林院。回故里陵水掌学时,着力培养人才,其中有保送黄开秀入试,取得岁贡生。
瑄公自幼聪敏,悟性超凡,读书过目成诵,文对应感妙出,工诗赋书画,琴挥弹雅成,文行超群出众。从小跟随父亲泮游从学,接触面大,见识广,参加科考入庠、入禀、入岁贡,成名食禄,轻而易举。康熙时知县李聘锦书赞翁曰:“乐琴书,工诗赋,怀方谔谔。司牧之庭,非公不至。余乐引为澹台灭明。”由于文行兼优,才华拔萃,被广东破格选任肇庆府广宁司训,督教蛋人(即讲粤话的广东人)。公在广东从教多年,举荐学生入庠禀贡生员众多,朝考入举中进土皆有,因有蛋师名望而誉称“玉翁先生”。
康熙帝年逢文化昌盛时代,公晚年退居故里,正处陵水蛮贼海贼作乱,知县李聘集力应付,县内文事托与瑄公协议,为了陵水家乡,公不辞受托,鼎督毓陵水才人,料理文行正序;不顾年老奔波考察山明水秀的家乡,挥笔写下《陵水八景诗》,启导县民以景迹生书院、学校、寺奄、祠堂、檀塔等古迹,丰富多彩的农闲民间文化活动,蔚起云涌,满足县民的精神生活,一派升平景象是陵水史上最佳年代。
公元1708年(康熙45年)瑄公元六十加一大寿,知县李聘带众耆儒登门,制锦长序瑄公功德曰:
恭祝岁进士候选外翰玉翁王老先生老年台荣寿序。
学院之旌于翁者曰“熙朝签俊”,太守之旌于翁者曰“岁贡进士”,前令尹之旌于翁者曰“蜚声翰范”,余亦手书“名重木天”于其匾以族。翁固知,翁之胸装二酉,腕奔五云,可起衰,可式摩,以移风易俗,雅为史治。所敬求,可以敦诗说礼,尤为士林所推重,故能来学士大夫之旌……。
公元1738年乾隆五七年陵水志记载瑄公:性明敏,通经史,工诗赋,文行兼优,从学者诸生多所成就。先是蛋人例不与考,有黄开秀能文,瑄保送,试得入学,逐得岁贡,自是文才蔚起,至今不替瑄功也。时县中事繁数,一切皆待瑄谘议,胥协于理,与长史学传,往来每以诗歌相赠和……。”
开闽王 由义王氏
始祖王新六于宋代由长坑草苑王氏分衍而来,明季乱,十世王义愈,复回故土,并改原称(刘也)为『由义』。从此人丁兴旺。月星大宗祠坐落于安溪县剑斗镇月星村。厅内挂开闽三王彩色像,祭祖之日,择农历元月十五日。轮值用『官祭』仪式行礼就祭,并择定元月初三、初四,轮值醮主行佛事活动。四世王范英任广东琼州府文昌县知县,轻徭薄赋,六世王基英升建昌同知执盐铁课务,廉洁奉公;七世王重炊任宣仪司,清正有为;八世王明琴授万州正学,功绩昭著;九世王正因官宣仪司特授宣仪司镇守福州、漳州,兴利除弊;二十五世王星恒任邵武府儒学正堂训导诰赐修职郎,勤奋务实;二十七世王学获例授修职郎南北围侯儒学,奉公为民;二十八世王臣号钦赐副举人,功勋卓越;二十七世王秉恪任南安知县及广东戒烟大巡,造福桑梓。本宗现有人丁5万多人,分布大陆各省、港、澳、台地区及世界各地。本祠从二十七世起至三十七世的辈分序是:佑显谟烈继承集瑞徵诗礼 。

最新推荐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
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里,酒肯定不可或缺。这不,离春节 [详细内容]
- ·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了过年的主题
- · 图解:春节到来,福利应该怎么发?
-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
- · 本网总编深入市县向有关企业社团拜年
- · 习近平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 勉励他们
- · 南京,一座有趣的城市。
- · 什么是“绝日”?为何农村老人说,今年二十
- · 人生,多做这“四善”,终会善有善报!
- · 六种错误锻炼加速衰老
- · 过年入寺拜佛烧香,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
最新排行
- · 海南王氏渡琼各祖派实录
- · 海南王氏渊源
- · 海南王氏渡琼先祖一览表
- · 拜访入琼始祖恂公支派修谱理事会
- · 南京王耿教授为海南王氏族谱编排字辈行第
- · 海南王氏渡琼始祖探讨
- · 海南王氏家族千年兴衰录
- · 溯根谒祖寻莆田王潮开闽宗支
- · 三槐堂在海南
- · 关于海南王氏谱牒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