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艺术辉煌二、绘画理论与创作
中国古代有书画同源之说,能书者多善画。王氏书法名垂青史,长于丹青者亦不少。
较早介入绘画领域的是王虞,王廙“少能属文,多所通涉,工书画。”②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记载:
(王廙)工书画,过江后为晋代书画第一,音律众妙毕踪。元帝时为左卫将军,封武康侯,时镇军谢尚于武昌昌乐寺造东塔,戴若思造西塔,并请廙画。……廙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时右军亦学画于廙。廙画孔子十弟子,赞云:“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羲之可不勖哉!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已之道。”又各为法赞之。
王廙的绘画作品有《异兽图》、《列女仁智图》、《狮子击象图》、《吴楚放牧图》、《鱼龙戏水绢图》、《村社齐屏风》、《犀兕图》等,显见其善画人物、鸟兽和鱼龙。
晋明帝司马绍,是东晋前期的知名画家,《历代名画记》录其《豳诗图》、《史记列女图》、《杂异鸟图》、《杂禽兽图》、《洛神赋图》、《东王公西王母图》、《游猎图》、《殷汤伐桀图》共28副画作,传世作品较多,这显然与其绘画老师王虞的指导、培养分不开。
更为重要的是,王虞将绘画技法悉心传授给王羲之,作《孔子十弟子图》,勉励羲之学画,形成了王氏家族的绘画传统。王羲之少年时期即开始学画,后虽以书法著称,绘画水平也极高,《历代名画记》卷五著录了他的画作有“《杂兽图》、《临镜自写真图》、扇上画小人物,传于前代。”其子王献之“丹青亦工。桓温尝请画扇,误落笔,因就成乌驳牛字牛,极妙绝。又书《柠牛赋》于扇上,此扇义熙中犹在。”只有绘画技术达到相当的熟练程度才能在误落笔之时随机应变,王献之不仅能做到此点,且所画牛“极妙绝”,说明其绘画功力极高。
王氏子弟中最有名的画家则是王微,他在写给何偃的信中说:“又性知画绩,盖亦鸣鹄识夜之机,盘纡纠纷,或记心目,故兼山水之爱,一往迹求,皆仿像也。”②王微喜欢将所游山水描绘下来,是南朝山水画的开创者,他的画作没有流传下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保存了其《叙画》一文,文虽短,却是对山水画艺术创作和鉴赏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
辱颜光禄书:以图画非止艺行,诚当与《易》象同体。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欲其并辩藻绘,核其攸同。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者变。心止灵亡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友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隆准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横变纵化,故动生焉。前矩后方,口口出焉,然后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分。此画之致也。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
在这篇画论中,王微首先确立了绘画的艺术地位。他同意颜延之的观点,认为绘画应与《易》并列,既然如此,那么那些认为书法地位高于绘画的思想就是错误的。接着王微指出山水画与地图迥然不同,画山水不能停留在形似上,而是对于生动变化的大自然心有所感,将山水外在之形同画者精神所寄托之美相融合,这样描绘出来的山水才能富有生机。对于人来说,视觉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所见不周,为弥补自然视觉之不足,只有通过灵动的心去体验,人们可以用一枝笔描绘出蕴含生机灵气的自然山水,就如画人物,通过半身肖像的描绘,从一寸长的眼睛里表现出人的神明一样。画山水时,可将书法的运笔之法引人绘画,文中所言“曲”、“趣”均指笔势,“曲”在用笔上有向内收敛之意,“趣”在用笔上有放笔挥写之意。“叐之画”、“枉之点”均指的是书法的笔画,这样才能取得“横变纵化”的艺术效果。最后,王微提出山水画有“画之致”与“画之情”的区分,即绘画的构图技巧和作画者的精神情感表现。有了“情”,山水画就成为美的存在,它带给人的精神享受与游览自然山水所获得愉悦是不同的,也是音乐、宝玩所不能比拟和代替的。
王微的《叙画》深刻地揭示了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和由此所衍生的艺术效果,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叙画》第一次从美学角度来解读山水画,将此前人们以玄学意识看山水,把山水视为玄意的体现,变为以情视山水,在山水自然上倾注主体感情。王微的论述,把对山水的体认从玄学推进到美学,促进了山水画向抒情方向的发展。
王氏绘画在家族中一直传承不缀,至唐朝时,又出了一位著名画家,王定(580—669年)“琅琊临沂人也,……隋大业年中,以梁陈衣冠子弟,授谒者台奉信员外郎。……自唐家创业,海内安宁……遂征公为前齐府直文学馆……寻改授少府监中尚署令。以公妙娴礼仪,尤擅丹青,起天下之图样,修国家之冠冕,事了加朝散大夫。”③《唐代名画录》载:“王定为中书,常僻于画。公政之外,每图像菩萨、高僧、士女,皆冠于当代。每经画处,咸谓惊人。”《历代名画记》卷九曰:“贞观初得名,笔迹甚快。僧惊云:‘骨气不足,遒媚有余。菩萨圣僧,往往惊绝。’在张孝师上。”据《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中尚署“掌供郊祀圭璧及天子器玩,后妃服饰雕纹错彩之制”,这与墓志所记“起天下之图样,修国家之冠冕”相合。《新唐书·艺文志》记有其画作《本草训诫图》,是太宗贞观年间奉敕而作,其他还有长安寺院中的壁画多处,但所有画迹都已湮没不存。
相较于辉煌的王氏书法,琅邪王氏的绘画艺术成就显然远远不如,但王氏子弟的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无疑对两晋隋唐绘画的繁荣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①《晋书》卷七十六《王廙传》,第2002页。
②《宋书》卷六十二《王微传》,第1669页。
③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大唐故朝散大夫王定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86页。
世界王氏网
较早介入绘画领域的是王虞,王廙“少能属文,多所通涉,工书画。”②据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五记载:
(王廙)工书画,过江后为晋代书画第一,音律众妙毕踪。元帝时为左卫将军,封武康侯,时镇军谢尚于武昌昌乐寺造东塔,戴若思造西塔,并请廙画。……廙画为晋明帝师,书为右军法。时右军亦学画于廙。廙画孔子十弟子,赞云:“余兄子羲之幼而岐嶷,必将隆余堂构。今始年十六,学艺之外,书画过目便能。就余请书画法,余画《孔子十弟子图》以励之。嗟尔,羲之可不勖哉!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吾余事虽不足法,而书画固可法。欲汝学书,则知积学可以致远,学画,可以知师弟子行已之道。”又各为法赞之。
王廙的绘画作品有《异兽图》、《列女仁智图》、《狮子击象图》、《吴楚放牧图》、《鱼龙戏水绢图》、《村社齐屏风》、《犀兕图》等,显见其善画人物、鸟兽和鱼龙。
晋明帝司马绍,是东晋前期的知名画家,《历代名画记》录其《豳诗图》、《史记列女图》、《杂异鸟图》、《杂禽兽图》、《洛神赋图》、《东王公西王母图》、《游猎图》、《殷汤伐桀图》共28副画作,传世作品较多,这显然与其绘画老师王虞的指导、培养分不开。
更为重要的是,王虞将绘画技法悉心传授给王羲之,作《孔子十弟子图》,勉励羲之学画,形成了王氏家族的绘画传统。王羲之少年时期即开始学画,后虽以书法著称,绘画水平也极高,《历代名画记》卷五著录了他的画作有“《杂兽图》、《临镜自写真图》、扇上画小人物,传于前代。”其子王献之“丹青亦工。桓温尝请画扇,误落笔,因就成乌驳牛字牛,极妙绝。又书《柠牛赋》于扇上,此扇义熙中犹在。”只有绘画技术达到相当的熟练程度才能在误落笔之时随机应变,王献之不仅能做到此点,且所画牛“极妙绝”,说明其绘画功力极高。
王氏子弟中最有名的画家则是王微,他在写给何偃的信中说:“又性知画绩,盖亦鸣鹄识夜之机,盘纡纠纷,或记心目,故兼山水之爱,一往迹求,皆仿像也。”②王微喜欢将所游山水描绘下来,是南朝山水画的开创者,他的画作没有流传下来,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六保存了其《叙画》一文,文虽短,却是对山水画艺术创作和鉴赏进行了理论上的总结,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山水画论:
辱颜光禄书:以图画非止艺行,诚当与《易》象同体。而工篆、隶者,自以书巧为高,欲其并辩藻绘,核其攸同。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辩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动者变。心止灵亡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友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隆准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横变纵化,故动生焉。前矩后方,口口出焉,然后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分。此画之致也。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圭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
在这篇画论中,王微首先确立了绘画的艺术地位。他同意颜延之的观点,认为绘画应与《易》并列,既然如此,那么那些认为书法地位高于绘画的思想就是错误的。接着王微指出山水画与地图迥然不同,画山水不能停留在形似上,而是对于生动变化的大自然心有所感,将山水外在之形同画者精神所寄托之美相融合,这样描绘出来的山水才能富有生机。对于人来说,视觉范围有一定的限制,所见不周,为弥补自然视觉之不足,只有通过灵动的心去体验,人们可以用一枝笔描绘出蕴含生机灵气的自然山水,就如画人物,通过半身肖像的描绘,从一寸长的眼睛里表现出人的神明一样。画山水时,可将书法的运笔之法引人绘画,文中所言“曲”、“趣”均指笔势,“曲”在用笔上有向内收敛之意,“趣”在用笔上有放笔挥写之意。“叐之画”、“枉之点”均指的是书法的笔画,这样才能取得“横变纵化”的艺术效果。最后,王微提出山水画有“画之致”与“画之情”的区分,即绘画的构图技巧和作画者的精神情感表现。有了“情”,山水画就成为美的存在,它带给人的精神享受与游览自然山水所获得愉悦是不同的,也是音乐、宝玩所不能比拟和代替的。
王微的《叙画》深刻地揭示了山水画的艺术特征和由此所衍生的艺术效果,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叙画》第一次从美学角度来解读山水画,将此前人们以玄学意识看山水,把山水视为玄意的体现,变为以情视山水,在山水自然上倾注主体感情。王微的论述,把对山水的体认从玄学推进到美学,促进了山水画向抒情方向的发展。
王氏绘画在家族中一直传承不缀,至唐朝时,又出了一位著名画家,王定(580—669年)“琅琊临沂人也,……隋大业年中,以梁陈衣冠子弟,授谒者台奉信员外郎。……自唐家创业,海内安宁……遂征公为前齐府直文学馆……寻改授少府监中尚署令。以公妙娴礼仪,尤擅丹青,起天下之图样,修国家之冠冕,事了加朝散大夫。”③《唐代名画录》载:“王定为中书,常僻于画。公政之外,每图像菩萨、高僧、士女,皆冠于当代。每经画处,咸谓惊人。”《历代名画记》卷九曰:“贞观初得名,笔迹甚快。僧惊云:‘骨气不足,遒媚有余。菩萨圣僧,往往惊绝。’在张孝师上。”据《新唐书》卷四十八《百官志三》,中尚署“掌供郊祀圭璧及天子器玩,后妃服饰雕纹错彩之制”,这与墓志所记“起天下之图样,修国家之冠冕”相合。《新唐书·艺文志》记有其画作《本草训诫图》,是太宗贞观年间奉敕而作,其他还有长安寺院中的壁画多处,但所有画迹都已湮没不存。
相较于辉煌的王氏书法,琅邪王氏的绘画艺术成就显然远远不如,但王氏子弟的绘画创作和绘画理论,无疑对两晋隋唐绘画的繁荣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
①《晋书》卷七十六《王廙传》,第2002页。
②《宋书》卷六十二《王微传》,第1669页。
③周绍良:《唐代墓志汇编·大唐故朝散大夫王定墓志》,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886页。
世界王氏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