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王肃、王褒与江南文风的北传
永嘉以后,晋室南渡,文化重心也随之南移。自此中国南北长期对峙,北朝政治、经济、文化、民族风尚、自然环境与南朝大不相同,受其影响,南北方文学差别很大。
江南山明水秀,春雨、杏花引人入画。南朝政权虽有更迭,但多集中于上层,战乱较少,更兼统治者多注重文化,文人士子,咸以文学相尚,名家辈出,佳作频现。《南史》卷七十二《文学传序》曰:
自中原沸腾,五马渡江,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至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于俱集。
北方塞外苦寒,秋风、铁马一片肃杀。自永嘉之后,十六国翎战乱不息,生灵涂炭,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的更替,政局动荡,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士人心存疑忌,文士屡遭杀害,人们汲汲于保全性命,无暇搞文学创作, 《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序》云: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
直到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尤其是迁都洛阳后,才开始重视文学。
及太和在运,锐情文学,固以颉颃汉彻,跨蹑曹丕,气韵高远,艳藻独构。衣冠仰止,咸慕新风,律调颇殊,曲度遂改。
当时,由于政治和地域的不同,南北文风迥异。《隋书》卷七十六《文学传序》曰:
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这就是说,南朝文学文辞清丽婉约,南朝民歌以情歌为主,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情调宛转缠绵,不同于北朝文学文辞刚健质朴。北朝民歌题材广泛,语言质朴,风格直率豪放。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从声音、地理、创作等方面解释了南北文学不同的原因:
声音既殊,故南方之文亦与北方迥别。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尚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①
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各自封闭的地域观念被逐渐打破,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南北融汇。如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变迁之大势》中所说: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粱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之影响特甚焉。自后世交通益通.文人墨客,大率足迹走天下,其界亦寝微矣。②
在南北交往过程中,入北的南方士人,将南朝文学介绍到北方,令北朝人叹赏不已,即所谓“衣冠仰止,咸慕新风”。在这一文风转输过程中,琅邪王氏家族的王肃和王褒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王肃(463—501年),字恭懿,初仕南齐,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永明十一年(493年),任雍州刺史的王肃父王奂,因擅杀部属而招致家族大难,齐武帝遣军征讨,王奂死于乱军之中,其子融、琛、彪、爽、弼及女婿殷敬皆被杀,王肃幸得逃脱,投奔北魏。
当时正是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他锐意改革,积极吸收先进的汉文化。王肃到北魏后,得到孝文帝的垂青,升迁迅速,直至宰辅之位,在孝文帝全面汉化的过程中,熟悉江南国典朝章的王肃,成为北魏改定官制的总设计师,为北魏的政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详见第七章王氏青箱学)
王肃将先进的南方文化带到北方,在南北文化交流过程中起了沟通作用,影响所至,并不仅仅限于典章制度,他还对北魏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魏书》卷八十二《祖莹传》载:
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王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
王肃初入北魏时,塞北的风雪、严寒和荒凉给久居江南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作了《悲平城》,这首诗大概是仿用南朝民歌《华山畿》的句式,首句三言,后三句五言,全诗于阴深荒凉的景象刻画中暗寓着悲凉的情感。尽管彭城王元勰(魏孝文帝的六弟)记错了诗名,但他对王肃的诗“甚嗟其美”,以“吟咏情性,声律殊佳”来评价概括此诗,说明他体悟到了南朝诗风的特质。王肃此诗创作后在北魏产生了较大影响,祖莹为元勰解围仓促所作的《悲彭城》,全仿此诗的形式。另外据《魏书》卷二十一《彭城王勰传》记载,彭城王元勰奉孝文帝之命作了一首《问松林》③,体制也全仿王肃此诗。
《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王肃孤身人魏后,娶北魏陈留长公主为妻,在他临死前,他在南朝所娶的夫人谢氏(谢庄之女)带着儿子王绍和两个女儿到了北方,见王肃尚公主,乃作五言诗赠之:“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谢氏诗仿照南朝吴歌,采用“丝”与“思”谐音双关,暗示对丈夫王肃的思念之情,语言清新,含蓄委婉的表达了自己与丈夫重新团聚的期望。陈留公主看到了这首诗后,以王肃的名义,写了一首诗作为回答:“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拒绝与谢氏共侍一夫。此诗完全效仿谢氏而作,同样采用隐语与双关,而且仍按谢氏诗韵,两人以诗达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以陈留公主为代表的北魏上层人物对南朝诗歌的学习过程。
此外,据《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冲觉寺”条,清河王元怿爱宾客,重文藻,海内才子,莫不辐辏,王肃侄王翊,“风神秀立,好学有文才”,为“清河王友。”④同样说明北方贵族对南朝文学的欣赏态度。
王肃诸人的诗歌,带有明显的南朝文风,颇为北人欣赏,但他们并不以文学见长,在南北文学交流过程中虽对诗歌形式和诗风产生了一定影响却并不显著。梁末人北的王褒则是当时的文学大家,他和另一位文学家庾信在南北文学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推动了江南文风的北传,促进了北朝作品在形式技巧上的发展,对相对滞后的北方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王褒以亡国之臣的身份被俘北上,终身未归,饱尝了羁旅生涯的苦痛,再加上受到北朝质朴文风的影响,他入北后自身文风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展现出与南朝时期迥然不同的崭新面貌,他的文学作品,成为南北文风融合的代表。
王褒字子渊,曾祖王俭,祖父王骞,父王规,均扬名于江左。王褒生于高门望族,深受家学影响和熏陶,他幼有高名,“七岁能属文。外祖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⑤成人后“识量渊通,志怀沉静。美风仪,善谈笑,博览史传,尤工属文。”梁武帝爱其才艺,妻以弟鄱阳王恢之女。王褒起家秘书郎,转太子舍人,袭爵南昌县侯,历秘书丞、宣城王文学、安成内史等职。梁末,侯景攻入建康,尽占三吴,随后兵进江州、郢州,西攻荆州,宗室贵戚相继投降,而王褒却“辑宁所部”,力抗侯景,“见称于时”。后梁元帝萧绎嗣位于江陵,因与王褒是旧友,又赏识王褒的才学,便将他调到江陵,拜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褒既世胄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相推挹,故旬月之间,位升端右。”⑥王褒在江陵期间,曾力劝元帝还都建康,但未被采纳。
554年,西魏丞相宇文泰发兵五万进攻江陵,梁军挡不住魏军攻势,梁元帝无奈率文武百官出降,不久即被处死,王褒与王克、宗懔、殷不害等亡国之臣被带到了长安。是时北方自北魏末年军阀割据,内战不断。东魏占据了北魏时代文化最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文荟萃,文学发展较快,而宇文泰控制的关陇地区文相对落后,在攻克江陵以前,还没有值得一提的作家,文学创作也处于一片沉寂之中。为了与东魏、梁朝相抗衡,宇文泰在推行政、经济等改革的同时,也注意招揽文人学士。因王褒文才甚高,甚为宇文氏父子看重。《周书》卷四十一《王褒传》载,宇文泰见王褒等人大喜曰:“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又对王褒与王克说:“吾即王氏甥也,卿等并吾之舅氏。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宇文泰以王褒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入北周后,明帝宇文毓“笃好文学。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等赋诗谈论,常在左右。”武帝即位后,“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治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高祖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东宫既建,授太子少保,迁小司空,仍掌纶诰。乘舆行幸,褒常侍从。”王褒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的建树,所谓“颇参朝议”。不过是写写“诏册”的杂事而已,基本上扮演的是文学侍从的
角色。
王褒出身于世胄名家,曾是江陵政权的核心人物,被迫入北朝后,凭着自己文学书法上的才能而获得统治者赏识,力图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争求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又使他不能忘情于过去,在矛盾与无奈之中思念故国、慨叹身世,并付诸于文学作品之中。
王褒的作品,原有集传世,但史籍记载不一。《隋书·经籍志》著录其集共二十一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有二十卷。王褒现存的作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周诗》录其诗48首,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周文》卷七录其文25篇。
王褒现存的作品中,散文除了《与周弘让书》和《幼训》以外,绝大多数是应用性的骈体文,虽语言典雅,但形式单一,文学价值不高,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诗歌。
王褒幼习家学,其父王规属昭明集团.王褒势必受其古典文风影响。入仕后,初侍太子萧纲,后奉梁元帝萧绎,此二人都倡导宫体诗,王褒自然深受宫体诗风的影响。然而他人东宫时,宫体诗已经蔚然成风,徐摛、庾肩吾、庾信、徐陵等人已创作了大量作品,因此,王褒虽属萧纲文学集团,在宫体诗的初创期和成熟期却缺少贡献,徐陵所编的宫体诗的标志性读物《玉台新咏》中,王褒的作品无一首入选,而与之齐名的庾信则被收录有13首之多,这是王褒非宫体文学主流的重要证据。虽然现存的王褒诗歌,没有一首真正可称为宫体诗,但在崇尚浮靡轻艳的文风中,以文采富赡而享有盛誉的王褒绝不可能不作宫体诗,只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他在粱朝时的诗作保存下来的较少,有明确记载的是《燕歌行》,《周书》卷四十一《王褒传》云:“褒曾作《燕歌行》,妙尽关塞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而竞为凄切之词。”
《燕歌行》
初春丽景莺欲娇,桃花流水没河桥。
蔷薇花开百重叶,杨柳拂地数千条。
陇西将军号都护,楼兰校尉称嫖姚。
自从昔别春燕分,经年一去不相闻。
无复汉地关山月。唯有漠北蓟城云。
淮南桂中明月影,流黄机上织成文。
充国行军屡筑营。阳史讨虏陷平城。
城下风多能却阵,沙中雪浅讵停兵。
属国小妇犹年少,羽林轻骑数征行。
遥闻陌头采桑曲,犹胜边地胡笳声。
胡笳向暮使人泣,长望闺中空伫立。
桃花落地杏花舒,桐生井底寒叶疏。
试为来看上林雁,应有遥寄陇头书。⑦
表面上看,这确是一首描写塞北苦寒、征战艰辛的七言歌行体边塞诗,王褒虽经历过梁末侯景之乱,对于战争有所体会,但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金戈铁马的边塞生活,因此边塞风景描写较为空泛,只是借助一系列历史典故间接的表现战争。实际上,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征夫思妇相思之苦的诗作,从后方写到边塞,再由边塞写回闺阁,王褒极为娴熟的运用了在写宫体诗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音韵、对仗、用典等诸方面的手段和技巧来处理边塞题材,将边塞生活同闺中相思相结合,较为成功地刻划了一个丈夫从戎,独守空房的思妇复杂、细微的心理状况。全诗以写景起句,开头四句即用轻柔的景物、华艳的字眼、浓丽的色泽描绘了早春景象,集中体现了宫体诗的手法特征。接着便点出离别之怨,中间数句写亲人远征的战斗经历以及思妇思念征战亲人时的各种想象及心理活动,边地、闺阁交相描写,南方春色和塞北寒苦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突出了征战的艰难困苦。尽管战争本身是诗人虚拟的,然而它仍是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总体看来,这首诗讲究对仗和用典,音调婉转流畅,深具南方文学的写作技巧和审美情趣。此诗写出后,曾被广泛传诵,在当时影响很大,萧绎及诸文士均曾唱和,但诸篇之中,一般认为仍以王褒原作为佳。
王褒成长于齐梁时期华丽文风之中,其诗作得江左文学之精髓,入北后自然将南方文学的风格带到了北方,如其人北后所作《高句丽》诗:
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
倾杯覆碗濯濯,垂手奉袖婆娑。
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⑧
这是一首六言三韵诗,前二句用典,化用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造成一种雄浑悲壮的气氛,但转而却于“燕赵”写其“佳人自多”。中间两句描绘了佳人轻盈的舞姿:“垂手奉袖婆娑”,南朝宫廷诗风的痕迹显然较为明显。结尾两句抒情,人生短暂,岂能虚掷光阴,蹉跎一生。全诗对仗工整,音节婉转,衔接自然,表现出纯熟的写作技巧。这种南朝的诗风以及高超的写作技艺令文学创作颇为贫乏的北周王公贵族及文士耳目一新,从而引发了学习模仿南方文学的风气,使得北周的文学形势为之一变。《周书》卷四十一史论云:
唯王褒、庾信奇才秀出,牢笼于一代。是时世宗雅词云委,滕、赵二王雕章间发。成筑宫虚馆,有如布衣之交。由是朝廷之人,闾阎之士,莫不忘味于遗韵,眩精于末光。犹丘陵之仰嵩岱,川流之宗溟渤也。
世宗是指周明帝宇文毓,《周书》卷四《明帝纪》称其“善属文,词采温丽”,北周开国后,周明帝对汉文化尤其是齐梁诗歌艺术非常景慕,急于仿效,此处所谓“温丽”即指其诗文学习齐梁诗风,具有南朝风格。周明帝诗歌现存三首,其中就有《和王褒咏摘花诗》,诗云:“玉碗承花落,花落碗中芳。酒浮花不没,花含酒更香。”诗是典型的“齐梁体”,笔触轻灵,饶有情韵,完全是一派南方诗歌风味,显然是模仿和学习王褒诗作的结果。除了周明帝外,滕王宇文迪、赵王宇文招也热衷于学习南方诗风,赵王“博涉群书,好属文。学庾信体,词多轻艳。”滕王“少好经史,解属文。”⑨王褒还与赵王有相互唱和之作,赵王诗已不存,王褒诗现存有《奉和赵王途中五韵诗》⑩、《奉和赵王隐士诗》两首,前一首为军旅之作,后一首乃吟咏隐士之诗,前诗中的“村桃拂红粉,岸柳被青丝”,后诗中的“清襟蕴秀气,虚席满风飚”,均未脱南朝宫体诗风气。虽然赵王此诗已不存,但从王褒和作中,我们不难推测出对王褒、庾信极为推崇的赵王所写诗歌内容以及它的艺术风格。总之,王褒北上之初,在宴集中赋诗以及同北周鲜卑贵族赠和酬唱的诗作,明显带有南方文风,为北方贵族和文士钦慕和效仿,引发了他们学习南方文学的屡l潮。
与此同时,因为自然环境、社会地位的改变,以及亡国寄居的生活经历所导致内在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得王褒入北后对现实的感受较深,诗歌内容由局限于宫廷生活扩展为政局、军旅、边塞、游侠、羁旅生活、乡关之思、闺思、风景、光阴等方面的关注,诗风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多北方风光的描写,特别是一些边塞诗,写的苍茫刚健,毫无齐梁诗歌中的绮靡浮艳。如他作为亡国之臣被押送长安的路上,目睹北地萧瑟的秋色,思及亡国之痛,写成了著名的《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⑾
秋风吹动枯叶,黄河水拍,勾起王褒对南国洞庭湖的回忆,可一看到黄河边上的亭障哨卡,又使他知道自己已经身在北国。远离故土,听到陌生的异方音乐和凄凉的《陇头歌》,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天色已晚,老马也不知何处而去,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人生失落、无可奈何的悲哀。诗中以北地风物衬托家国之思,既有苍茫雄阔之美,又充斥着沉郁悲凉的情绪,与前期柔媚艳丽的官体诗风.大相径庭。
王褒人西魏不久,北周建立,“时陈氏与朝廷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庾)信等十数人。高祖(宇文邕)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留而不遣。”⑿王褒以亡国之人的身份客居北方,在北周政权中文学侍从的身份无法和梁朝时期的朝廷重臣相提并论,失落、感伤之情在所难免,再加上对江南故乡和亲友的深深思念,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常萦绕心头,故此其诗歌中常常流露出思乡、悲凉的情绪,如《送别裴仪同诗》,王褒向同是羁旅客乡即将出发戍边的故人裴氏袒露了浓浓的乡情:“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亲”。《咏雁诗》表达自己返回故土的坚决心箩:“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送观宁侯葬诗》和《送刘中书葬诗》是为客死异乡的故友萧永、刘璠所撰写的悼诗,以《送刘中书葬诗》为例:
昔别伤南浦,今归去北邙。
书生空托梦,久客每思乡。
塞近边云黑,尘昏野日黄。
陵谷俄迁变,松柏易荒凉。
题铭无得迹,何处验龟长。⒀
王褒在诗中以刘瑶梁时旧职称之,借刘瑶而自伤,表达了强烈的思归之情。但北周的留而不遣让王褒南归的希望彻底破灭,想到多年后连墓前的碑上铭刻的文字都湮灭了,自己也将成为异乡的孤冢野鬼,心中之痛彻自不待言。
再如《赠周处士诗》:
我行无岁月,征马屡盘桓。
崤曲三危岨,关重九折难。
犹持汉使节,尚服楚臣冠。
巢禽疑上幕,惊羽畏虚弹。
飞蓬去不已。客思渐无端。
壮志与时歇,生年随事阑。
百龄悲促命,数刻念余欢。
云生陇坻黑,桑疎蓟北寒。
乌道无蹊径,清汉有波澜。
思君化羽翮.要我铸金丹。⒁
《周书》卷四十一《王褒传》载:“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弘让兄弘正自陈来聘,高祖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在这首诗中,王褒向江南故人周弘让倾诉了自己身在北国但却魂系故国的情怀,表达了对江南故土和亲友的无限思念,以及羁旅异乡的忧惧和南归无望的感伤。
王褒的散文《与周弘让书》也充满了羁旅之恨和乡关之思:
嗣宗穷途,杨朱歧路。征蓬长逝,流水不归。舒惨殊方,炎凉异节,木皮春厚,桂树冬荣。……顷年事遒尽,容发衰谢,芸其黄矣,零落无时。还念生涯,繁忧总集。视阴偈日,犹赵孟之徂年;负杖行吟,同刘琨之积惨。河阳北临,空思巩县;霸陵南望,还见长安。所冀书生之魂,来依旧壤;射声之鬼,无恨他乡。白云在天,长离别矣。会见之期,邈无日矣。援笔揽纸,龙钟横集。⒂
文章开始,王褒以“穷途”、“歧路”、“长逝”、“不归”等词语的运用,渲染出悲痛绝望之情,结尾用“河阳”、“巩县”、“霸陵”、“长安”四个地名借以表现自己难以掩饰的怅思故乡的悲哀情绪,以及在人北途中所见到的触目惊心的离乱景象。他归南的希望因周武帝的“留而不遣”彻底破灭,绝望之时,王褒唯有希望自己的鬼魂能够返归故里,所云“旧壤”、“他乡”之语,犹为沉痛之极。加上紧凑的四言句式使全文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更加反衬出王褒内心的深沉哀痛。《与周弘让书》既是王褒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也代表了那些被迫人北文士的共同心声。
王褒流寓北土,异域风情、乡关之思的强烈感情冲击,使他创作出了大量文学作品,这些诗赋文章中,既有南方的华美文风,齐梁文学中声律、词藻等文学技巧,又吸收了北方诗歌悲凉、慷慨的格调,将南北文学融合起来,在当时影响很大,时人以为他和庾信“奇才秀出,牢笼于一代”,⒃成为隋唐融合南北诗风的前奏
——————————
①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黄侃刘师培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57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2·中国地理变迁之大势》,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6页。
③《魏书》卷二十一《彭城王勰传>载:“后(孝文帝)幸代都,次于上党之铜
鞮山。路旁有大松树十数根。时高祖进伞,遂行而赋诗,令人示勰日:‘吾始作此诗。
虽不七步,亦不言远。汝可作之,比至吾所,令就之也。’时勰去帝十余步,遂且行且
作,未至帝所而就。诗曰:‘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魏
书》,第572页。
④《魏书》卷六十三《王肃传》,第1413页。
⑤《梁书》卷四十一《王规传附王褒传》,第583页。
⑥《周书》卷四十一《王褒传》,第729、730页。
⑦《北周诗》卷一,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4页。
⑧《北周诗》卷一,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3页。
⑨《周书》卷十三《文闵明武宣诸子传》,第202、206页。
⑩《诗纪》云:庾信集亦载此首。
⑾《北周诗》卷一,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40页。
⑿《周书》卷四十一《庾信传》,第734页。
⒀《北周诗》卷一,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9页。
⒁《北周诗》卷一,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6页。
⒂《周书》卷四十一《王褒传》,第731页。
⒃《周书》卷四十一《王褒庾信传论》,第744页。
世界王氏网
江南山明水秀,春雨、杏花引人入画。南朝政权虽有更迭,但多集中于上层,战乱较少,更兼统治者多注重文化,文人士子,咸以文学相尚,名家辈出,佳作频现。《南史》卷七十二《文学传序》曰:
自中原沸腾,五马渡江,缀文之士,无乏于时。降至梁朝,其流弥盛。盖由时主儒雅,笃好文章,故才秀之士,焕于俱集。
北方塞外苦寒,秋风、铁马一片肃杀。自永嘉之后,十六国翎战乱不息,生灵涂炭,北魏、东魏、西魏和北齐、北周的更替,政局动荡,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族士人心存疑忌,文士屡遭杀害,人们汲汲于保全性命,无暇搞文学创作, 《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序》云:
既而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
直到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尤其是迁都洛阳后,才开始重视文学。
及太和在运,锐情文学,固以颉颃汉彻,跨蹑曹丕,气韵高远,艳藻独构。衣冠仰止,咸慕新风,律调颇殊,曲度遂改。
当时,由于政治和地域的不同,南北文风迥异。《隋书》卷七十六《文学传序》曰:
彼此好尚,互有异同。江左宫商发越,贵于清绮,河朔词义贞刚,重乎气质。气质则理胜其词,清绮则文过其意,理深者便于时用,文华者宜于咏歌,此其南北词人得失之大较也。
这就是说,南朝文学文辞清丽婉约,南朝民歌以情歌为主,多用双关隐语,语言清新自然,情调宛转缠绵,不同于北朝文学文辞刚健质朴。北朝民歌题材广泛,语言质朴,风格直率豪放。刘师培在《南北文学不同论》中从声音、地理、创作等方面解释了南北文学不同的原因:
声音既殊,故南方之文亦与北方迥别。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间,多尚虚无。民尚实际,故所著之文不外记事、析理二端;民尚虚无,故所作之文或为言志、抒情之体。①
随着南北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融合,各自封闭的地域观念被逐渐打破,促进了文学风格的南北融汇。如梁启超在《中国地理变迁之大势》中所说:
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于诗于文于赋,皆南北各为家数。长城饮马,河粱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人之情怀也。散文之长江大河,一泻千里者,北人为优,骈文之镂云刻月,善移我情者,南人为优。盖文章根于性灵,其受四围社会之影响特甚焉。自后世交通益通.文人墨客,大率足迹走天下,其界亦寝微矣。②
在南北交往过程中,入北的南方士人,将南朝文学介绍到北方,令北朝人叹赏不已,即所谓“衣冠仰止,咸慕新风”。在这一文风转输过程中,琅邪王氏家族的王肃和王褒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
王肃(463—501年),字恭懿,初仕南齐,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永明十一年(493年),任雍州刺史的王肃父王奂,因擅杀部属而招致家族大难,齐武帝遣军征讨,王奂死于乱军之中,其子融、琛、彪、爽、弼及女婿殷敬皆被杀,王肃幸得逃脱,投奔北魏。
当时正是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他锐意改革,积极吸收先进的汉文化。王肃到北魏后,得到孝文帝的垂青,升迁迅速,直至宰辅之位,在孝文帝全面汉化的过程中,熟悉江南国典朝章的王肃,成为北魏改定官制的总设计师,为北魏的政权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详见第七章王氏青箱学)
王肃将先进的南方文化带到北方,在南北文化交流过程中起了沟通作用,影响所至,并不仅仅限于典章制度,他还对北魏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魏书》卷八十二《祖莹传》载:
尚书令王肃曾于省中咏《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王勰甚嗟其美,欲使肃更咏,乃失语云:“王公吟咏情性,声律殊佳,可更为诵《悲彭城诗》。”肃因戏勰云:“何意《悲平城》为《悲彭城》也?”勰有惭色。莹在座,即云:“所有《悲彭城》,王公自未见耳。”肃云:“可为诵之。”莹应声云:“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肃甚嗟赏之。勰亦大悦,退谓莹曰:“即定是神口。今日若不得卿,几为吴子所屈。”
王肃初入北魏时,塞北的风雪、严寒和荒凉给久居江南的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作了《悲平城》,这首诗大概是仿用南朝民歌《华山畿》的句式,首句三言,后三句五言,全诗于阴深荒凉的景象刻画中暗寓着悲凉的情感。尽管彭城王元勰(魏孝文帝的六弟)记错了诗名,但他对王肃的诗“甚嗟其美”,以“吟咏情性,声律殊佳”来评价概括此诗,说明他体悟到了南朝诗风的特质。王肃此诗创作后在北魏产生了较大影响,祖莹为元勰解围仓促所作的《悲彭城》,全仿此诗的形式。另外据《魏书》卷二十一《彭城王勰传》记载,彭城王元勰奉孝文帝之命作了一首《问松林》③,体制也全仿王肃此诗。
《洛阳伽蓝记》卷三记载,王肃孤身人魏后,娶北魏陈留长公主为妻,在他临死前,他在南朝所娶的夫人谢氏(谢庄之女)带着儿子王绍和两个女儿到了北方,见王肃尚公主,乃作五言诗赠之:“本为箔上蚕,今作机上丝。得路逐胜去,颇忆缠绵时。”谢氏诗仿照南朝吴歌,采用“丝”与“思”谐音双关,暗示对丈夫王肃的思念之情,语言清新,含蓄委婉的表达了自己与丈夫重新团聚的期望。陈留公主看到了这首诗后,以王肃的名义,写了一首诗作为回答:“针是贯线物,目中恒任丝。得帛缝新去,何能衲故时。”拒绝与谢氏共侍一夫。此诗完全效仿谢氏而作,同样采用隐语与双关,而且仍按谢氏诗韵,两人以诗达意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以陈留公主为代表的北魏上层人物对南朝诗歌的学习过程。
此外,据《洛阳伽蓝记》卷四“城西冲觉寺”条,清河王元怿爱宾客,重文藻,海内才子,莫不辐辏,王肃侄王翊,“风神秀立,好学有文才”,为“清河王友。”④同样说明北方贵族对南朝文学的欣赏态度。
王肃诸人的诗歌,带有明显的南朝文风,颇为北人欣赏,但他们并不以文学见长,在南北文学交流过程中虽对诗歌形式和诗风产生了一定影响却并不显著。梁末人北的王褒则是当时的文学大家,他和另一位文学家庾信在南北文学交流中发挥了特殊的作用,推动了江南文风的北传,促进了北朝作品在形式技巧上的发展,对相对滞后的北方文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同时,王褒以亡国之臣的身份被俘北上,终身未归,饱尝了羁旅生涯的苦痛,再加上受到北朝质朴文风的影响,他入北后自身文风亦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展现出与南朝时期迥然不同的崭新面貌,他的文学作品,成为南北文风融合的代表。
王褒字子渊,曾祖王俭,祖父王骞,父王规,均扬名于江左。王褒生于高门望族,深受家学影响和熏陶,他幼有高名,“七岁能属文。外祖司空袁昂爱之,谓宾客曰:‘此儿当成吾宅相。”’⑤成人后“识量渊通,志怀沉静。美风仪,善谈笑,博览史传,尤工属文。”梁武帝爱其才艺,妻以弟鄱阳王恢之女。王褒起家秘书郎,转太子舍人,袭爵南昌县侯,历秘书丞、宣城王文学、安成内史等职。梁末,侯景攻入建康,尽占三吴,随后兵进江州、郢州,西攻荆州,宗室贵戚相继投降,而王褒却“辑宁所部”,力抗侯景,“见称于时”。后梁元帝萧绎嗣位于江陵,因与王褒是旧友,又赏识王褒的才学,便将他调到江陵,拜侍中,累迁吏部尚书、左仆射,“褒既世胄名家,文学优赡,当时咸相推挹,故旬月之间,位升端右。”⑥王褒在江陵期间,曾力劝元帝还都建康,但未被采纳。
554年,西魏丞相宇文泰发兵五万进攻江陵,梁军挡不住魏军攻势,梁元帝无奈率文武百官出降,不久即被处死,王褒与王克、宗懔、殷不害等亡国之臣被带到了长安。是时北方自北魏末年军阀割据,内战不断。东魏占据了北魏时代文化最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人文荟萃,文学发展较快,而宇文泰控制的关陇地区文相对落后,在攻克江陵以前,还没有值得一提的作家,文学创作也处于一片沉寂之中。为了与东魏、梁朝相抗衡,宇文泰在推行政、经济等改革的同时,也注意招揽文人学士。因王褒文才甚高,甚为宇文氏父子看重。《周书》卷四十一《王褒传》载,宇文泰见王褒等人大喜曰:“昔平吴之利,二陆而已。今定楚之功,群贤毕至可谓过之矣。”又对王褒与王克说:“吾即王氏甥也,卿等并吾之舅氏。当以亲戚为情,勿以去乡介意。”宇文泰以王褒为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入北周后,明帝宇文毓“笃好文学。时褒与庾信才名最高,特加亲待。帝每游宴,命褒等赋诗谈论,常在左右。”武帝即位后,“作《象经》,令褒注之。引据该洽,甚见称赏。褒有器局,雅识治体。既累世在江东为宰辅,高祖亦以此重之。建德以后,颇参朝议。凡大诏册,皆令褒具草。东宫既建,授太子少保,迁小司空,仍掌纶诰。乘舆行幸,褒常侍从。”王褒在政治上并没有多大的建树,所谓“颇参朝议”。不过是写写“诏册”的杂事而已,基本上扮演的是文学侍从的
角色。
王褒出身于世胄名家,曾是江陵政权的核心人物,被迫入北朝后,凭着自己文学书法上的才能而获得统治者赏识,力图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争求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历史与现实的反差又使他不能忘情于过去,在矛盾与无奈之中思念故国、慨叹身世,并付诸于文学作品之中。
王褒的作品,原有集传世,但史籍记载不一。《隋书·经籍志》著录其集共二十一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有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则著录有二十卷。王褒现存的作品,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周诗》录其诗48首,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全后周文》卷七录其文25篇。
王褒现存的作品中,散文除了《与周弘让书》和《幼训》以外,绝大多数是应用性的骈体文,虽语言典雅,但形式单一,文学价值不高,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诗歌。
王褒幼习家学,其父王规属昭明集团.王褒势必受其古典文风影响。入仕后,初侍太子萧纲,后奉梁元帝萧绎,此二人都倡导宫体诗,王褒自然深受宫体诗风的影响。然而他人东宫时,宫体诗已经蔚然成风,徐摛、庾肩吾、庾信、徐陵等人已创作了大量作品,因此,王褒虽属萧纲文学集团,在宫体诗的初创期和成熟期却缺少贡献,徐陵所编的宫体诗的标志性读物《玉台新咏》中,王褒的作品无一首入选,而与之齐名的庾信则被收录有13首之多,这是王褒非宫体文学主流的重要证据。虽然现存的王褒诗歌,没有一首真正可称为宫体诗,但在崇尚浮靡轻艳的文风中,以文采富赡而享有盛誉的王褒绝不可能不作宫体诗,只是由于战乱等原因,他在粱朝时的诗作保存下来的较少,有明确记载的是《燕歌行》,《周书》卷四十一《王褒传》云:“褒曾作《燕歌行》,妙尽关塞寒苦之状,元帝及诸文士并和之,而竞为凄切之词。”
《燕歌行》
初春丽景莺欲娇,桃花流水没河桥。
蔷薇花开百重叶,杨柳拂地数千条。
陇西将军号都护,楼兰校尉称嫖姚。
自从昔别春燕分,经年一去不相闻。
无复汉地关山月。唯有漠北蓟城云。
淮南桂中明月影,流黄机上织成文。
充国行军屡筑营。阳史讨虏陷平城。
城下风多能却阵,沙中雪浅讵停兵。
属国小妇犹年少,羽林轻骑数征行。
遥闻陌头采桑曲,犹胜边地胡笳声。
胡笳向暮使人泣,长望闺中空伫立。
桃花落地杏花舒,桐生井底寒叶疏。
试为来看上林雁,应有遥寄陇头书。⑦
表面上看,这确是一首描写塞北苦寒、征战艰辛的七言歌行体边塞诗,王褒虽经历过梁末侯景之乱,对于战争有所体会,但并没有亲身经历过金戈铁马的边塞生活,因此边塞风景描写较为空泛,只是借助一系列历史典故间接的表现战争。实际上,这是一首典型的描写征夫思妇相思之苦的诗作,从后方写到边塞,再由边塞写回闺阁,王褒极为娴熟的运用了在写宫体诗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音韵、对仗、用典等诸方面的手段和技巧来处理边塞题材,将边塞生活同闺中相思相结合,较为成功地刻划了一个丈夫从戎,独守空房的思妇复杂、细微的心理状况。全诗以写景起句,开头四句即用轻柔的景物、华艳的字眼、浓丽的色泽描绘了早春景象,集中体现了宫体诗的手法特征。接着便点出离别之怨,中间数句写亲人远征的战斗经历以及思妇思念征战亲人时的各种想象及心理活动,边地、闺阁交相描写,南方春色和塞北寒苦形成强烈的对比效果,突出了征战的艰难困苦。尽管战争本身是诗人虚拟的,然而它仍是社会生活的高度概括,具有极强的真实性和艺术感染力。总体看来,这首诗讲究对仗和用典,音调婉转流畅,深具南方文学的写作技巧和审美情趣。此诗写出后,曾被广泛传诵,在当时影响很大,萧绎及诸文士均曾唱和,但诸篇之中,一般认为仍以王褒原作为佳。
王褒成长于齐梁时期华丽文风之中,其诗作得江左文学之精髓,入北后自然将南方文学的风格带到了北方,如其人北后所作《高句丽》诗:
萧萧易水生波,燕赵佳人自多。
倾杯覆碗濯濯,垂手奉袖婆娑。
不惜黄金散尽,只畏白日蹉跎。⑧
这是一首六言三韵诗,前二句用典,化用诗句“风萧萧兮易水寒”,造成一种雄浑悲壮的气氛,但转而却于“燕赵”写其“佳人自多”。中间两句描绘了佳人轻盈的舞姿:“垂手奉袖婆娑”,南朝宫廷诗风的痕迹显然较为明显。结尾两句抒情,人生短暂,岂能虚掷光阴,蹉跎一生。全诗对仗工整,音节婉转,衔接自然,表现出纯熟的写作技巧。这种南朝的诗风以及高超的写作技艺令文学创作颇为贫乏的北周王公贵族及文士耳目一新,从而引发了学习模仿南方文学的风气,使得北周的文学形势为之一变。《周书》卷四十一史论云:
唯王褒、庾信奇才秀出,牢笼于一代。是时世宗雅词云委,滕、赵二王雕章间发。成筑宫虚馆,有如布衣之交。由是朝廷之人,闾阎之士,莫不忘味于遗韵,眩精于末光。犹丘陵之仰嵩岱,川流之宗溟渤也。
世宗是指周明帝宇文毓,《周书》卷四《明帝纪》称其“善属文,词采温丽”,北周开国后,周明帝对汉文化尤其是齐梁诗歌艺术非常景慕,急于仿效,此处所谓“温丽”即指其诗文学习齐梁诗风,具有南朝风格。周明帝诗歌现存三首,其中就有《和王褒咏摘花诗》,诗云:“玉碗承花落,花落碗中芳。酒浮花不没,花含酒更香。”诗是典型的“齐梁体”,笔触轻灵,饶有情韵,完全是一派南方诗歌风味,显然是模仿和学习王褒诗作的结果。除了周明帝外,滕王宇文迪、赵王宇文招也热衷于学习南方诗风,赵王“博涉群书,好属文。学庾信体,词多轻艳。”滕王“少好经史,解属文。”⑨王褒还与赵王有相互唱和之作,赵王诗已不存,王褒诗现存有《奉和赵王途中五韵诗》⑩、《奉和赵王隐士诗》两首,前一首为军旅之作,后一首乃吟咏隐士之诗,前诗中的“村桃拂红粉,岸柳被青丝”,后诗中的“清襟蕴秀气,虚席满风飚”,均未脱南朝宫体诗风气。虽然赵王此诗已不存,但从王褒和作中,我们不难推测出对王褒、庾信极为推崇的赵王所写诗歌内容以及它的艺术风格。总之,王褒北上之初,在宴集中赋诗以及同北周鲜卑贵族赠和酬唱的诗作,明显带有南方文风,为北方贵族和文士钦慕和效仿,引发了他们学习南方文学的屡l潮。
与此同时,因为自然环境、社会地位的改变,以及亡国寄居的生活经历所导致内在思想感情的变化,使得王褒入北后对现实的感受较深,诗歌内容由局限于宫廷生活扩展为政局、军旅、边塞、游侠、羁旅生活、乡关之思、闺思、风景、光阴等方面的关注,诗风也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他的诗歌中,有很多北方风光的描写,特别是一些边塞诗,写的苍茫刚健,毫无齐梁诗歌中的绮靡浮艳。如他作为亡国之臣被押送长安的路上,目睹北地萧瑟的秋色,思及亡国之痛,写成了著名的《渡河北》:
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常山临代郡,亭障绕黄河。
心悲异方乐,肠断陇头歌。
薄暮临征马,失道北山阿。⑾
秋风吹动枯叶,黄河水拍,勾起王褒对南国洞庭湖的回忆,可一看到黄河边上的亭障哨卡,又使他知道自己已经身在北国。远离故土,听到陌生的异方音乐和凄凉的《陇头歌》,怎不令人肝肠寸断。天色已晚,老马也不知何处而去,表达了对故国的思念,和人生失落、无可奈何的悲哀。诗中以北地风物衬托家国之思,既有苍茫雄阔之美,又充斥着沉郁悲凉的情绪,与前期柔媚艳丽的官体诗风.大相径庭。
王褒人西魏不久,北周建立,“时陈氏与朝廷通好,南北流寓之士,各许还其旧国。陈氏乃请王褒及(庾)信等十数人。高祖(宇文邕)唯放王克、殷不害等,信及褒并留而不遣。”⑿王褒以亡国之人的身份客居北方,在北周政权中文学侍从的身份无法和梁朝时期的朝廷重臣相提并论,失落、感伤之情在所难免,再加上对江南故乡和亲友的深深思念,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常萦绕心头,故此其诗歌中常常流露出思乡、悲凉的情绪,如《送别裴仪同诗》,王褒向同是羁旅客乡即将出发戍边的故人裴氏袒露了浓浓的乡情:“行路皆兄弟,千里念相亲”。《咏雁诗》表达自己返回故土的坚决心箩:“霜多声转急,风疏行屡稀。园池若可至,不复怯虞机。”《送观宁侯葬诗》和《送刘中书葬诗》是为客死异乡的故友萧永、刘璠所撰写的悼诗,以《送刘中书葬诗》为例:
昔别伤南浦,今归去北邙。
书生空托梦,久客每思乡。
塞近边云黑,尘昏野日黄。
陵谷俄迁变,松柏易荒凉。
题铭无得迹,何处验龟长。⒀
王褒在诗中以刘瑶梁时旧职称之,借刘瑶而自伤,表达了强烈的思归之情。但北周的留而不遣让王褒南归的希望彻底破灭,想到多年后连墓前的碑上铭刻的文字都湮灭了,自己也将成为异乡的孤冢野鬼,心中之痛彻自不待言。
再如《赠周处士诗》:
我行无岁月,征马屡盘桓。
崤曲三危岨,关重九折难。
犹持汉使节,尚服楚臣冠。
巢禽疑上幕,惊羽畏虚弹。
飞蓬去不已。客思渐无端。
壮志与时歇,生年随事阑。
百龄悲促命,数刻念余欢。
云生陇坻黑,桑疎蓟北寒。
乌道无蹊径,清汉有波澜。
思君化羽翮.要我铸金丹。⒁
《周书》卷四十一《王褒传》载:“初,褒与梁处士汝南周弘让相善。及弘让兄弘正自陈来聘,高祖许褒等通亲知音问。褒赠弘让诗。”在这首诗中,王褒向江南故人周弘让倾诉了自己身在北国但却魂系故国的情怀,表达了对江南故土和亲友的无限思念,以及羁旅异乡的忧惧和南归无望的感伤。
王褒的散文《与周弘让书》也充满了羁旅之恨和乡关之思:
嗣宗穷途,杨朱歧路。征蓬长逝,流水不归。舒惨殊方,炎凉异节,木皮春厚,桂树冬荣。……顷年事遒尽,容发衰谢,芸其黄矣,零落无时。还念生涯,繁忧总集。视阴偈日,犹赵孟之徂年;负杖行吟,同刘琨之积惨。河阳北临,空思巩县;霸陵南望,还见长安。所冀书生之魂,来依旧壤;射声之鬼,无恨他乡。白云在天,长离别矣。会见之期,邈无日矣。援笔揽纸,龙钟横集。⒂
文章开始,王褒以“穷途”、“歧路”、“长逝”、“不归”等词语的运用,渲染出悲痛绝望之情,结尾用“河阳”、“巩县”、“霸陵”、“长安”四个地名借以表现自己难以掩饰的怅思故乡的悲哀情绪,以及在人北途中所见到的触目惊心的离乱景象。他归南的希望因周武帝的“留而不遣”彻底破灭,绝望之时,王褒唯有希望自己的鬼魂能够返归故里,所云“旧壤”、“他乡”之语,犹为沉痛之极。加上紧凑的四言句式使全文具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更加反衬出王褒内心的深沉哀痛。《与周弘让书》既是王褒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也代表了那些被迫人北文士的共同心声。
王褒流寓北土,异域风情、乡关之思的强烈感情冲击,使他创作出了大量文学作品,这些诗赋文章中,既有南方的华美文风,齐梁文学中声律、词藻等文学技巧,又吸收了北方诗歌悲凉、慷慨的格调,将南北文学融合起来,在当时影响很大,时人以为他和庾信“奇才秀出,牢笼于一代”,⒃成为隋唐融合南北诗风的前奏
——————————
①刘师培:《南北文学不同论》,载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黄侃刘师培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第757页。
②梁启超:《饮冰室合集2·中国地理变迁之大势》,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86页。
③《魏书》卷二十一《彭城王勰传>载:“后(孝文帝)幸代都,次于上党之铜
鞮山。路旁有大松树十数根。时高祖进伞,遂行而赋诗,令人示勰日:‘吾始作此诗。
虽不七步,亦不言远。汝可作之,比至吾所,令就之也。’时勰去帝十余步,遂且行且
作,未至帝所而就。诗曰:‘问松林,松林经几冬?山川何如昔,风云与古同。’”《魏
书》,第572页。
④《魏书》卷六十三《王肃传》,第1413页。
⑤《梁书》卷四十一《王规传附王褒传》,第583页。
⑥《周书》卷四十一《王褒传》,第729、730页。
⑦《北周诗》卷一,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4页。
⑧《北周诗》卷一,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3页。
⑨《周书》卷十三《文闵明武宣诸子传》,第202、206页。
⑩《诗纪》云:庾信集亦载此首。
⑾《北周诗》卷一,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40页。
⑿《周书》卷四十一《庾信传》,第734页。
⒀《北周诗》卷一,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9页。
⒁《北周诗》卷一,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第2336页。
⒂《周书》卷四十一《王褒传》,第731页。
⒃《周书》卷四十一《王褒庾信传论》,第744页。
世界王氏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