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家族的两岸情结

2014-04-30 14:00:16来源:民建闽訊 王增颐

打印 字号: T|T
    2013年4月,我有幸赴台湾自由行,与在台的所有亲人相聚。同年11月,在福州举行的一场两岸亲人大聚会。对我来说,可算是实现了多年来的夙愿。
   台湾对我而言,既熟悉又陌生。1948年初,我的二叔、三叔赴台谋职,第二年,奶奶与五叔也去了台湾。在福州的有我父亲、三叔及两位姑姑等亲属。福州解放后,两岸断了音讯。从此,我这个家族被分隔在海峡两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的乡愁渐渐成了四代人心中的牵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受极左思潮的;中击,在福州的亲属因“台湾关系”的牵连,不同程度上受到了不公正的待遇。因此,我从心里抱怨怎么扯上了这样的“关系”。八十年代以后,两岸关系不断改善,特别是随着两岸三通事业的迅猛发展,两岸在各方面的交往日益频繁。我这个家族的两岸亲人在分隔四十年后也终于重逢了。使我深深地体会到,家族的命运与国家的富强、统一大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013年4月,我登上福州至台北的航班,开启赴台自由行,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飞机降落在桃园机场时,我顿时意识到,终于踏上了这块既熟悉又陌生的土地。我以渴望、好奇的眼光捕捉映入眼球的所以信息。在台的10天里,我饱览了宝岛的名山秀水。台湾的山水秀丽,但我更感兴趣的是历史、文化等。在游览神奇的阿里山风光时,当我看到当年日本人侵占台湾时为砍伐阿里山神木而修建的小铁路,不由地联想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百余年来中华民族饱受的欺凌、屈辱。据介绍,首先把台湾称之为宝岛的是日本人,因为台湾气候宜人、物产丰富,被侵略者视之为一块大肥肉。关于台湾的状况,以前只是在书报上略知皮毛。如今,可以走八基层,走到街巷,走进家庭,零距离地亲闻目睹它。在与计程车司机、售货员、义工等交谈中,当他们得知我们是来自福建的游客时显得特别亲切,言谈中真诚地表达出闽台一家亲的情感。在捷运车站等人时,只停留片刻便有义工前来询问需要什么帮忙?据介绍,台湾的义工服务工作开展较成熟,不同年龄的人都积极地投身到这项服务中,其中不乏有退休人员,他们从事维持交通秩序、照顾失能的老人等服务,很令人敬佩。这样好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借鉴。台湾民众的环保、节能意识很强。比如,他们会自觉地把瓶装矿泉水喝干净后扔进分类垃圾桶。总之,台湾之行收获甚大,给我留下亲切感人的深刻印象。
    同年11月底,由于我的三叔、四叔是同月同日生。家族成员商议决定在福州举行一场两岸亲人大聚会来祝寿。聚会上,歌舞、诗朗诵表演、播放老照片光碟等节目均由家族成员自编自演,自始至终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我们还安排台湾亲属游览了马尾、鼓岭、三坊七巷等处。向他们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我的堂弟系社会学博士,他说:“这些年数次来到大陆进行交流课题调研等。每次都感受到了大陆确实变化很快、进步很大,现在台湾的经济依赖大陆。”我的叔叔漫步在三坊七巷流连忘返,他深情地说:“福州是个好地方,是块福地。俗话说,七溜八溜不离福州。只要能走动,我一定要多回家乡走走看看。”他还说:“在台湾说我是外省人,在大陆说我是台湾同胞。太复杂了,到底都是中国人吧!”是啊,两岸骨肉同胞都是炎黄子孙”,可谓同根同祖,一脉相承,手足情深,血浓于水。
    退休后几年来,我参加了省姓氏源流研究会和王审知研究会活动,对闽台渊源有了更深的认识。福建是中原姓氏迁播的重要驿站。也是中华文化传播的中转站。历史上,有三次中原人民的大规模入闽,其后裔迁往广东、海南及港澳台地区,并侨居东南亚各国,已经形成了与福建相互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台湾同胞中80%以上的祖籍地在福建,台湾地区政要王金平家族就是其中之一。其家族从福州仓山先迁前往龙海白礁,再迁至台湾高雄。王金平先生表示溯源追宗,欣然为藤山开闽王祠和藤山王氏族谱题词。福州市晋安闽台王审知研究会自2D08年起,先后组团护驾王审知金身巡安金门、澎湖、马祖和台湾本岛等。王金平先生每次都亲自抬送迎驾王审知金身。巡安活动所到之处盛况空前,呈现出两岸同根、闽台一家的感人情景。
   “海峡两岸正春风”。当前,两岸和平发展日益加强,两岸关系发展前景良好。我们高兴地看到,两岸同胞正携起手来,为构建和谐两岸、合作共赢而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作者系民建省委原办公室主任)
编 辑:xbj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