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琅玡王氏的早期发展之汉以前的琅邪王氏家族

2014-04-23 08:43:15来源:汉唐时期的琅玡王氏家学研究 孙丽著

打印 字号: T|T
    琅琊王氏在汉代以前的家族世系,《新唐书》卷七十二《宰相世系表》的记载是:太子晋生宗敬,为东周司徒。自宗敬之其后人“以王为氏”,正值春秋战国的混乱时期,故史书对其后的谱系记载不详,宗敬之后有六代人找不到世系传承。秦朝之前的族人。虽有姓名、官职,但事迹大多不可考。   
            (宗敬)八世孙错,为魏将军。生贲,为中大夫。贲生渝,为上将军。渝生息,为司寇。息生恢,封伊阳君。生元,元生颐,皆以中大夫召,不就。生翦,秦大将军。生贲,字典,武陵侯。生离,字明,武城侯。二子:元、威。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临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始家皋虞,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
    王错的事迹见《史记》及《竹书纪年》①,他曾助魏惠王登上王位,任大夫,后又在惠王二年(公元前368年)出奔于韩。王汝涛先生认为,从宗敬到王错,正好处于自春秋向战国过渡时期,世卿世禄制度破坏,封建官僚制度逐步建立,找不到世系传承,也就不足为怪了。王错以后的几代,“都是在魏国为官,到了王翦,才转而成了秦国的武将。因为王息为司寇,战国时只有魏有此官名。”②
    战国后期至秦朝,王氏家族相继出现了王翦、王贲、王离祖孙三代名将。是时,他们还不能称之为琅邪王氏,《史记》卷七十三《王翦传》明确记载:“王翦者,频阳东乡(今陕西省富平县东北人也。少而好兵,事秦始皇。”王翦与白起、廉颇、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大名将,在秦始皇发动的灭六国,统一天下的战争中,王翦与儿子王贲多次担任重要战役的统帅,鏖战疆场,功勋卓著。综合《史记·秦始皇本纪》和《史记·王翦传》的史料,可列出他们作为主将出战的详细时间表。
    秦始皇十一年(公元前236年),王翦受命攻赵国阏与,大败赵军,拔九城。
    秦始皇十八年(公元前229年),王翦率兵攻赵,用反间计使赵王杀名将李牧,次年,秦军长驱直入赵国都城邯郸,俘赵王迁,赵亡。赵公子嘉逃到代郡,自立为代王,灭赵战争仅留下了这个尾巴。
    秦始皇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统军进攻燕国,次年攻破燕都蓟(今北京市),燕王喜逃亡辽东,秦国尽占燕国之地。
    秦始皇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贲率军攻楚,连下十余城。
    秦始皇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贲率军10万攻打魏国,引黄河水灌魏国都城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三个月后城坏,魏王假请降,魏亡。
  秦始皇二十三年(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60万秦军攻打楚国,他采取坚壁不战的策略,消磨楚军斗志,相持一年后,楚军多次挑战无果,只得撤军东归,王翦乘楚军撤退之机迅速出击,消灭其主力,楚将项燕自杀,后来,此战成为“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的典型战例。项燕死后,楚国再也无力抗击秦军,很快,王翦率军攻入楚都寿春,楚王负刍被俘。
  秦始皇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王翦乘胜向楚国在江南的领土以及降服于楚的越国进攻。不久,越军降秦,至此,楚国亡。同年,王贲奉命北击燕王喜于辽东郡,俘获燕王喜,接着挥师南下,进攻代郡,俘获代王嘉,消灭了燕国和赵国的残余势力。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王贲自燕南下攻齐,齐王建投降,齐国亡。
  王翦、王贲父子都是战国后期在实战中崛起的战将,六国中除最弱小的韩国之外,其余赵、燕、魏、楚、齐五国均为他们统军所灭,王翦因之受封武成侯,王贲被封为通武侯,王氏家族成为当时的军功望族之一,史载“王氏、蒙氏功为多,名施于后世。”③
   王翦、王贲父子在秦灭六国后相继去世,具体时间不详④。史书中涉及王贲的最后记载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王贲与其子王离随秦始皇东巡,《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载:
               南登琅邪,大乐之,留三月。乃徙黔首三万户琅邪台下,复十二岁。作琅邪台,立石刻,颂秦德,明得意。曰:
              维二十八年,皇帝作始。……乃抚东土,至于琅邪。列侯武成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
这是王氏家族第一次与琅邪有联系,不管王贲、王离是否属于被迁徙的三万户中,他们随秦始皇留居琅邪郡的三个月中,必然加深了对当地历史、地理和风俗民情的了解,为后来王离之子王元东迁琅邪提供了契机。
   秦二世时,王离仍是秦朝的重要将领,初为蒙恬裨将,驻守上郡(治今陕西省榆林市东南)。秦二世杀蒙恬,用王离统帅蒙恬部众,防备匈奴。秦末大乱时,王离及所部被调回镇压农民起义,在钜鹿城(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被项羽击败,王离被俘,不知所终。秦朝法律严苛,王离战败被俘,其子王元、王威为逃避被族诛的命运,只得远走他乡。“元避秦乱,迁于琅邪,后徙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四世孙吉,字子阳,汉谏大夫,始家皋虞(今山东省即墨市东北部),后徙临沂都乡南仁里。”西汉时期的琅邪郡下辖51个县,郡治东武(今山东省诸城市),大致包括了今山东省临沂市、日照市、青岛市、潍坊市等地的广大地区。不过临沂尚未划归琅邪郡,而是属紧邻琅邪郡的东海郡。据《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东汉时期设琅邪国,治开阳(今山东省临沂市),章帝建初五年(公元80年),将原属东海郡的开阳、临沂、即丘、缯四县改属琅邪国管辖。由上文可知,王元为“避秦乱”而逃到了琅邪郡,至魏晋时期琅邪王氏郡望形成,是指琅邪临沂的王氏,琅邪王氏家族到底何时迁居临沂,史籍无明确记载,一般认为是西汉博士谏大夫王吉之后裔于东汉时期由皋虞迁居琅邪临沂县之都乡南仁里。
 
 
————————
①《史记》卷四十四《魏世家》载:“惠王元年,初,武侯卒也,子瑩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公孙欣自宋入赵,自赵入韩,谓韩懿侯曰:‘魏瑩与公中缓争为太子,君亦闻之乎?今魏瑩得王错,挟上党,固半国也。因而除之,破魏必矣,不可失也。’”范祥雍在《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一书中说:“据《史记·魏世家>》,是武侯时未立太子,及武侯卒,瑩、缓皆据地争立。王错立瑩,即以缓所据之地封之。”裴骃《史记集解》注徐广曰:“《汲冢纪年》惠王二年,魏大夫王错出奔韩也。”《史记》,第1843页。
②王汝涛:《琅邪王氏考信录》,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27页。
③《史记》卷七十三<王翦传》,第2341页。
④公元前222年,王翦还是伐楚统帅,根据琅邪刻石,公元前219年,王翦武成侯的封爵已属其孙王离,故可大体推测王翦当卒于公元前222年至公元前219年之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