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唐时期的琅玡王氏家学研究》引言
琅邪①王氏是汉唐期间著名的门阀士族,相传为周朝王室后裔,至西汉昭帝、宣帝时期,王吉以儒学显达,王氏家族开始崭露头角。东汉时期,王氏家族一度衰落。魏晋之际,王雄和王祥、王览兄弟以才干和德行显名,琅邪王氏家族再度崛起。西晋时期的王戎、王衍既为名士,又相继为三公,琅邪王氏由此成为一流高门士族。两晋之际,王导、王敦辅佐司马睿建立了东晋政权,分别把持东晋的政权和军权,开创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局面,将琅邪王氏推到了它的巅峰。王导死后,王氏家族的政治地位降低了,但其江左第一高门的社会地位未变。晋宋之际,王弘、王昙首和王华兄弟积极参与了晋宋禅代和刘宋初的宫廷政变,成为宋初权臣,将琅邪王氏推向了又一个高峰。宋齐之际,王俭辅助萧道成建立萧齐政权,并为相十年,对齐初的政局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此后的王氏子弟在政治上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但他们“平流进取,坐致公卿①,与南朝相始终。与此同时,流亡北方的王肃和王褒等人,凭自身的才学,成为南北文化交流的使者,在北朝亦获得了较大的声望。经过短暂的隋朝,到唐朝时期,王氏家族又出了四位宰相,显赫一时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之一,但琅邪王氏却能长期显赫华贵,三百余年间始终居于一流高门的地位。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为王氏家族成为这一时期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大族奠定了基础。沈约感慨:“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国学屡兴屡废,文化主要通过世家大族的家学传承和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授受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③琅邪王氏家学中的儒学、玄学、文学、艺术、史学、宗教等诸多成就,是中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为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发展的缩影,同时,深厚的家学渊源又在琅邪王氏家族社会地位的确立、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该家族在政治上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文化实力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琅邪王氏家族的文化,包括王氏儒学在汉唐时期的发展演变、玄学的引入与淡出、文学的起步与兴盛、辉煌的艺术成就、史学建树、王氏清箱学的形成与发展、在家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且对其他组成部分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信仰。在不同的专题中,介绍琅琊王氏家族以文化兴起,凭借文化实力确立了江左第一高门的社会地位,其家学演变对当时的施政方针、文化潮流以及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影响颇巨。
————————
①《汉书》、《晋书》、《资治通鉴》、《世说新语》等历史文献,临沂的古地名作“琅邪”,《现代汉语词典》中“邪”作地名解时与“琊”相通,今人多用“琅琊”。本书以古文献为据,用其“琅邪”旧称。后文中恕不一一注明。
②《南齐书》卷二十三,史臣曰,第438页。(笔者按:本书所用二十四史的史料,皆引自中华书局的标点本,故文中只注明页码。)
③《梁书》卷三十三<王筠传>,第487页。
④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页。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乱世之一,但琅邪王氏却能长期显赫华贵,三百余年间始终居于一流高门的地位。优越的政治、经济条件为王氏家族成为这一时期影响最大、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大族奠定了基础。沈约感慨:“吾少好百家之言,身为四代之史,自开辟已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氏之盛者也。”②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国学屡兴屡废,文化主要通过世家大族的家学传承和发展。陈寅恪先生指出:“盖自汉代学校制度废弛,博士授受之风气止息以后,学术中心移于家族,而家族复限于地域故魏、晋、南北朝之学术、宗教,皆与家族、地域两点不可分离。”③琅邪王氏家学中的儒学、玄学、文学、艺术、史学、宗教等诸多成就,是中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堪为魏晋南北朝文化多元发展的缩影,同时,深厚的家学渊源又在琅邪王氏家族社会地位的确立、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成为该家族在政治上能长期立于不败之地的文化实力基础。
本书主要介绍琅邪王氏家族的文化,包括王氏儒学在汉唐时期的发展演变、玄学的引入与淡出、文学的起步与兴盛、辉煌的艺术成就、史学建树、王氏清箱学的形成与发展、在家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且对其他组成部分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教信仰。在不同的专题中,介绍琅琊王氏家族以文化兴起,凭借文化实力确立了江左第一高门的社会地位,其家学演变对当时的施政方针、文化潮流以及南北文化交流与融合方面,影响颇巨。
————————
①《汉书》、《晋书》、《资治通鉴》、《世说新语》等历史文献,临沂的古地名作“琅邪”,《现代汉语词典》中“邪”作地名解时与“琊”相通,今人多用“琅琊”。本书以古文献为据,用其“琅邪”旧称。后文中恕不一一注明。
②《南齐书》卷二十三,史臣曰,第438页。(笔者按:本书所用二十四史的史料,皆引自中华书局的标点本,故文中只注明页码。)
③《梁书》卷三十三<王筠传>,第487页。
④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版,第20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