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隋唐时期琅琊王氏的衰亡(二)唐朝时期的琅琊王氏
经过隋朝的短暂统一,历史进入了辉煌的大唐王朝。琅琊王氏由隋入唐,并在唐朝统治者大力推行文治政策的背景下,借助其家学,在唐朝历史上一度显赫,相继出了四任宰相。
唐朝时期,琅琊王氏各分支,以王褒的后人崛起最早,势力最大。
王鼐有八子,长子弘让、次子弘直最为知名,其余六子中,三子弘度、四子弘仁、六子弘训未仕,五子弘义仕至荆王属,七子弘道为丹徒令,八子弘艺为膳部郎中,皆为中下层官吏,他们六人的后代多不显。
王弘让在唐太宗时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他以天子近臣的身份,奠定了子孙显贵的基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弘让子孙可考者四十七人,长子方士仕至临邛令,次子方则仕至光禄卿,三子方泰为太府少卿。孙辈多为州郡官吏,七代以后陷入沉寂。
王弘直,官至魏州刺史,有子五人,其中四子王琳最为知名,其后世子孙也最为昌盛,成为唐朝时期琅琊王氏最有代表性的房支。
王綝,字方庆,有盛名于初唐。王綝“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六《王綝传》称为《杂礼答问》)。”王綝十六岁起家为越王府参军,武则天时,累迁广州都督。广州近海,每年都有一些外国商人携带奇珍异宝来中国贸易,前任都督无不贪求宝货,激化了与商人的矛盾。王綝在镇数载,为政清廉,秋毫不犯,执法严明,境内肃然,“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旧唐书》卷八十九《王方庆传》)。王琳因此受到武则天的表彰,升任宰相。在当时朝中的李、武斗争中,他站到了李氏一边,《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六《王綝传》赞曰:
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远?’对曰:‘庐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以比仓唐悟文侯事。”嗟乎,君子哉!虽造次不忘悟君于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德裕之称,为不诬矣。
王綝的政治建树主要在礼制方面,曾多次据礼向武则天进言,均被采纳。王氏家学中礼制部分仍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王綝的六世孙王玙在唐肃宗时期也曾出将入相,不过他并没有对唐王朝作多大的贡献,其飞黄腾达也与此前所有的王氏子弟不同。《旧唐书》卷一百三十《王玙传》记载:“王玙,少习礼学,博求祠祭仪注以干时。开元末,玄宗方尊道术,靡神不宗。玙抗疏引古今祀典,请置春坛,祀青帝于国东郊,玄宗甚然之,因迁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玙专以祀事希倖,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近于巫觋,由是过承恩遇。”肃宗即位后,笃信道教,王玙投其所好,“肃宗亲谒九宫神,殷勤于祠祷,皆玙所启也”,甚为肃宗赏识。累迁太常卿,兼蒲州刺史,充蒲、同、绛等州节度使,后来便被提拔为宰相。由王玙凭借宗教祭祀活动而得宠来看,王氏家学中的礼制、文学、艺术等皆已不显。
王玙的曾孙王抟在唐昭宗时两度为相,是时,唐王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朋党纷争。王抟与另一宰相崔胤发生了矛盾,被其诬为党附宦官,赐死。
王綝、王玙、王抟在唐朝为相的时间分别是初唐、中唐和晚唐,其家族与唐王朝相始终,又形成了不小的势力,但是,这时的王氏子弟,已不再自称是琅琊王氏后代,而是“咸阳王氏”,特定意义上的“琅琊王氏”已经不复存在。
至于其他支系,分散各地,子孙零落,整理史籍、墓志,可选几位代表性人物简单介绍。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王猛的曾孙王璿在武则天时也曾为相,但史书中既没有他的传记,其他传记中也没有记载他的事迹,想来应该是一个极其平庸的宰相。王璿有七子,长子大有为左卫中郎,次子同人为泗州刺史,三子既济仕至荆府功曹参军,四子休明为南和尉,五子休光为博州别驾,六子休名为相州刺史,七子休言仕至解令,孙辈不显。我们虽不能确定他的郡望,但从王褒的后人也可推知,王璿也不会被称为琅琊王氏,因为特定意义上的“琅琊王氏”已经不复存在。
王仲丘,唐玄宗时历仕左补阙内供奉、集贤惰撰、起居舍人、礼部员外郎等职,曾根据《贞观礼》、《显庆礼》中的典章制度制定《大唐开元礼》150卷,是当时的礼学名家。(《新唐书》卷二百《王仲丘传》)
王无竞,字仲烈,宋太尉弘之十一代孙,父侃,棣州司马。史载“其先琅邪人,因官徙居东莱”。无竞素有文学才华,早年参加下笔成章科举及第,与当时的诗人陈子昂为友,曾参与武则天时期《三教珠英》的修撰。王无竞起家赵州栾城县尉,仕至殿中御史,因得罪宰相宗楚客、杨再思被贬为太子舍人,神龙初年,再贬为苏州司马。张易之被杀后,无竞因曾与张易之等人交往,被贬岭南,死于广州,年五十四。(《旧唐书》卷一百四十《王无竞传》)
王绍宗,“扬州江都人也,梁左民尚书铨曾孙也”。他少年勤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因家贫寓居寺院,靠为人抄写佛经为生,但每月只要赚够生活费,便不再抄经,清净自守,近三十年。徐敬业于扬州起兵造反,听说王绍宗名望甚高,遣使征他为官,绍宗称疾固辞。徐敬业又令唐之奇亲诣寺院逼绍宗就范,绍宗坚持不仕。徐敬业大怒,将欲杀之。唐之奇说:“绍宗人望.杀之恐伤士众之心。”由是获免。徐敬业失败后,行军大总管李孝逸将王绍宗的事迹上报朝廷,武则天召王绍宗赴东都,引入禁中,亲加慰抚,擢拜太子文学,累转秘书少监,侍皇太子读书。绍宗性淡雅,以儒素见称,当时朝廷之士,皆敬慕他,甚至张易之兄弟对他亦加礼敬。张易之被杀,王绍宗因与之交往被免官,卒于乡里。(《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下《王绍宗传》)
王同皎,“相州安阳人,陈驸马都尉宽曾孙也。”唐中宗尚为太子时,同皎尚太子女安定郡主,后与桓彦范、李多祚等大臣共谋诛杀张易之,迎中宗复位,以功拜右千牛将军,封琅邪郡公,安定郡主进封公主,同皎因之拜驸马都尉,迁光禄卿。神龙二年(706),同皎以武三思专权任势,谋为逆乱,于是招集壮士,准备趁为武则天发丧之机劫杀武三思,不料谋泄被杀。睿宗即位后,令复其官爵,追赠太子少保,谥为忠壮。后《旧唐书》和《新唐书》皆将王同皎列入《忠义传》。王同皎子繇,尚玄宗女永穆公主,拜驸马都尉,死后追赠太傅。繇子潜,字弘志。以帝外孙,补千牛将军,选尚公主,固辞。历任将作监、左散骑常侍、泾原节度使,皆能称职。穆宗即位,封琅邪郡公,转为荆南节度使。大和初年,任检校尚书左仆射,死后追赠司空。(《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王同皎传》)
王丘,是王同皎从兄左庶子同睦之子。王丘十一岁时,参加童子举考试,同辈人皆以诵经为主,唯王丘以文辞见长,由是知名。弱冠,又参加了制举,拜奉礼郎。王丘志行修洁,尤善词赋,深为族人王方庆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称赏。长安年间,历任偃师主簿、监察御史。开元初,累迁考功员外郎。此前,考功举人之际,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多至数百人,自王丘上任后,严格考核,登科者每年仅满百人。时人以为自武则天以后数十年间,没有人能超过王丘的。后王丘迁吏部侍郎,典选累年,以平允见称。他擢用的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皆为一时之秀。不久王丘转任尚书左丞,十一年,拜黄门侍郎。是年山东大旱,为安抚百姓,唐玄宗选朝臣为山东诸州刺史,王丘出为怀州刺史,在职清严,吏民皆敬慕之。因政绩卓著,很快入朝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萧嵩与王丘有旧,准备推荐王丘为相,王丘固辞,转而推荐尚书右丞韩休。待韩休为相,遂荐举王丘代崔琳为御史大夫。因丘讷于言词,奏书多不称旨,不久转为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因患病,拜礼部尚书,随即致仕。王丘历任要职,固守清俭,未尝受人馈遗,宅第车马,颇为敝陋。致仕之后,几乎无钱买药,玄宗知道后,专门下诏褒奖其廉洁,并给予全部俸禄。天宝二年(743),王丘病卒,追赠荆州大都督。(《旧唐书》卷一百《王丘传》)
王远知,祖景贤,梁江州刺史,父昙选,陈扬州刺史。远知降生前有许多异兆,据传其母怀孕时,白昼梦见有灵风集于身。有沙门宝志预言:“生子当为神仙之宗伯也”。后王远知成为隋唐时期著名的道士,为道门一代宗师。
王远知从小聪敏,博览群书,入茅山拜陶弘景为师,学习道术,后又师事宗道先生臧兢。陈后主听到远知的名声后,曾召人重阳殿,令讲论道法,甚见嗟赏。杨广为晋王时,镇扬州,曾召见王远知,因他以方术将黑发变白,杨广惧而遣之。杨广即位后,再召王远知,并执弟子之礼,为他在都城建玉清玄坛。李渊图谋起兵时,王远知密传符命,为其制造舆论,唐朝建立后,王远知因此受到历代帝王的礼敬。唐太宗为秦王时,曾与房玄龄微服见王远知,远知告诉他,“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太宗即位后,欲加重位于远知,远知固请归山。贞观九年(635),太宗敕润州于茅山置大受观,度道士二十七人,并降玺书云:“先生操履夷简,德业冲粹,屏弃尘杂,栖志虚玄,吐故纳新,食芝饵术,念众妙于三清之表,返华发于百龄之外,道迈前烈,声高自古。非夫得秘诀于金坛,受幽文于玉笈者,其孰能与此乎!朕昔在藩朝,早获问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近览来奏,请归旧山,已有别敕,不违高志,并许置观,用表宿心。未知先生早晚已届江外,所营栋宇,何当就功?伫闻委曲,副兹引领。近已令太史薛颐等往诣,令宣朕意。”是年,王远知卒,终年126岁。高宗时追赠远知太中大夫,谥为升真先生,武则天时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改谥升玄先生,恩宠不衰。王远知精通《易》学,曾著《易总》一书,已轶。(《旧唐书》卷二百二《隐逸列传·王远知传》)
王定,隋朝时以衣冠子弟入仕,入唐后历任齐府直文学、少府监中署令,加朝散大夫,以绘画著称于世。其子王璀,武则天时为千福寺上座,应是一位佛教徒。(《唐代墓志汇编·大唐故朝散大夫王定墓志》,第8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唐朝时期的琅琊王氏,因社会形势的变化,家族优势不再,琅琊王氏后人凭借家学传承,多以科举入仕,或联姻帝室、名族,曾一度显赫。但唐朝统治者采取的推行科举制、编修《氏族志》等打击门阀制度的一系列措施,使琅琊王氏的个别分支仅可以维持中等士族的地位,其他分支则与庶民无异。唐朝诗人刘禹锡作《乌衣巷》,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恰切的描述了琅琊王氏家族的零落: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唐朝时期,琅琊王氏各分支,以王褒的后人崛起最早,势力最大。
王鼐有八子,长子弘让、次子弘直最为知名,其余六子中,三子弘度、四子弘仁、六子弘训未仕,五子弘义仕至荆王属,七子弘道为丹徒令,八子弘艺为膳部郎中,皆为中下层官吏,他们六人的后代多不显。
王弘让在唐太宗时任中书舍人,专掌机密,他以天子近臣的身份,奠定了子孙显贵的基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弘让子孙可考者四十七人,长子方士仕至临邛令,次子方则仕至光禄卿,三子方泰为太府少卿。孙辈多为州郡官吏,七代以后陷入沉寂。
王弘直,官至魏州刺史,有子五人,其中四子王琳最为知名,其后世子孙也最为昌盛,成为唐朝时期琅琊王氏最有代表性的房支。
王綝,字方庆,有盛名于初唐。王綝“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六《王綝传》称为《杂礼答问》)。”王綝十六岁起家为越王府参军,武则天时,累迁广州都督。广州近海,每年都有一些外国商人携带奇珍异宝来中国贸易,前任都督无不贪求宝货,激化了与商人的矛盾。王綝在镇数载,为政清廉,秋毫不犯,执法严明,境内肃然,“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旧唐书》卷八十九《王方庆传》)。王琳因此受到武则天的表彰,升任宰相。在当时朝中的李、武斗争中,他站到了李氏一边,《新唐书》卷一百一十六《王綝传》赞曰:
李德裕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远?’对曰:‘庐陵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以比仓唐悟文侯事。”嗟乎,君子哉!虽造次不忘悟君于善。及建言不斥太子名,以动群臣,示中兴之渐,所谓人难言者,于方庆难乎哉!德裕之称,为不诬矣。
王綝的政治建树主要在礼制方面,曾多次据礼向武则天进言,均被采纳。王氏家学中礼制部分仍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王綝的六世孙王玙在唐肃宗时期也曾出将入相,不过他并没有对唐王朝作多大的贡献,其飞黄腾达也与此前所有的王氏子弟不同。《旧唐书》卷一百三十《王玙传》记载:“王玙,少习礼学,博求祠祭仪注以干时。开元末,玄宗方尊道术,靡神不宗。玙抗疏引古今祀典,请置春坛,祀青帝于国东郊,玄宗甚然之,因迁太常博士、侍御史,充祠祭使。玙专以祀事希倖,每行祠祷,或焚纸钱,祷祈福祐,近于巫觋,由是过承恩遇。”肃宗即位后,笃信道教,王玙投其所好,“肃宗亲谒九宫神,殷勤于祠祷,皆玙所启也”,甚为肃宗赏识。累迁太常卿,兼蒲州刺史,充蒲、同、绛等州节度使,后来便被提拔为宰相。由王玙凭借宗教祭祀活动而得宠来看,王氏家学中的礼制、文学、艺术等皆已不显。
王玙的曾孙王抟在唐昭宗时两度为相,是时,唐王朝已经到了穷途末路,外有藩镇割据,内有宦官专权、朋党纷争。王抟与另一宰相崔胤发生了矛盾,被其诬为党附宦官,赐死。
王綝、王玙、王抟在唐朝为相的时间分别是初唐、中唐和晚唐,其家族与唐王朝相始终,又形成了不小的势力,但是,这时的王氏子弟,已不再自称是琅琊王氏后代,而是“咸阳王氏”,特定意义上的“琅琊王氏”已经不复存在。
至于其他支系,分散各地,子孙零落,整理史籍、墓志,可选几位代表性人物简单介绍。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王猛的曾孙王璿在武则天时也曾为相,但史书中既没有他的传记,其他传记中也没有记载他的事迹,想来应该是一个极其平庸的宰相。王璿有七子,长子大有为左卫中郎,次子同人为泗州刺史,三子既济仕至荆府功曹参军,四子休明为南和尉,五子休光为博州别驾,六子休名为相州刺史,七子休言仕至解令,孙辈不显。我们虽不能确定他的郡望,但从王褒的后人也可推知,王璿也不会被称为琅琊王氏,因为特定意义上的“琅琊王氏”已经不复存在。
王仲丘,唐玄宗时历仕左补阙内供奉、集贤惰撰、起居舍人、礼部员外郎等职,曾根据《贞观礼》、《显庆礼》中的典章制度制定《大唐开元礼》150卷,是当时的礼学名家。(《新唐书》卷二百《王仲丘传》)
王无竞,字仲烈,宋太尉弘之十一代孙,父侃,棣州司马。史载“其先琅邪人,因官徙居东莱”。无竞素有文学才华,早年参加下笔成章科举及第,与当时的诗人陈子昂为友,曾参与武则天时期《三教珠英》的修撰。王无竞起家赵州栾城县尉,仕至殿中御史,因得罪宰相宗楚客、杨再思被贬为太子舍人,神龙初年,再贬为苏州司马。张易之被杀后,无竞因曾与张易之等人交往,被贬岭南,死于广州,年五十四。(《旧唐书》卷一百四十《王无竞传》)
王绍宗,“扬州江都人也,梁左民尚书铨曾孙也”。他少年勤学,遍览经史,尤工草隶,因家贫寓居寺院,靠为人抄写佛经为生,但每月只要赚够生活费,便不再抄经,清净自守,近三十年。徐敬业于扬州起兵造反,听说王绍宗名望甚高,遣使征他为官,绍宗称疾固辞。徐敬业又令唐之奇亲诣寺院逼绍宗就范,绍宗坚持不仕。徐敬业大怒,将欲杀之。唐之奇说:“绍宗人望.杀之恐伤士众之心。”由是获免。徐敬业失败后,行军大总管李孝逸将王绍宗的事迹上报朝廷,武则天召王绍宗赴东都,引入禁中,亲加慰抚,擢拜太子文学,累转秘书少监,侍皇太子读书。绍宗性淡雅,以儒素见称,当时朝廷之士,皆敬慕他,甚至张易之兄弟对他亦加礼敬。张易之被杀,王绍宗因与之交往被免官,卒于乡里。(《旧唐书》卷一百八十九下《王绍宗传》)
王同皎,“相州安阳人,陈驸马都尉宽曾孙也。”唐中宗尚为太子时,同皎尚太子女安定郡主,后与桓彦范、李多祚等大臣共谋诛杀张易之,迎中宗复位,以功拜右千牛将军,封琅邪郡公,安定郡主进封公主,同皎因之拜驸马都尉,迁光禄卿。神龙二年(706),同皎以武三思专权任势,谋为逆乱,于是招集壮士,准备趁为武则天发丧之机劫杀武三思,不料谋泄被杀。睿宗即位后,令复其官爵,追赠太子少保,谥为忠壮。后《旧唐书》和《新唐书》皆将王同皎列入《忠义传》。王同皎子繇,尚玄宗女永穆公主,拜驸马都尉,死后追赠太傅。繇子潜,字弘志。以帝外孙,补千牛将军,选尚公主,固辞。历任将作监、左散骑常侍、泾原节度使,皆能称职。穆宗即位,封琅邪郡公,转为荆南节度使。大和初年,任检校尚书左仆射,死后追赠司空。(《新唐书》卷一百九十一《王同皎传》)
王丘,是王同皎从兄左庶子同睦之子。王丘十一岁时,参加童子举考试,同辈人皆以诵经为主,唯王丘以文辞见长,由是知名。弱冠,又参加了制举,拜奉礼郎。王丘志行修洁,尤善词赋,深为族人王方庆及御史大夫魏元忠称赏。长安年间,历任偃师主簿、监察御史。开元初,累迁考功员外郎。此前,考功举人之际,请托大行,取士颇滥,每年多至数百人,自王丘上任后,严格考核,登科者每年仅满百人。时人以为自武则天以后数十年间,没有人能超过王丘的。后王丘迁吏部侍郎,典选累年,以平允见称。他擢用的山阴尉孙逖、桃林尉张镜微、湖城尉张晋明、进士王泠然,皆为一时之秀。不久王丘转任尚书左丞,十一年,拜黄门侍郎。是年山东大旱,为安抚百姓,唐玄宗选朝臣为山东诸州刺史,王丘出为怀州刺史,在职清严,吏民皆敬慕之。因政绩卓著,很快入朝为尚书左丞,丁父忧去职,服阕,拜右散骑常侍。二十一年,侍中裴光庭病卒,中书令萧嵩与王丘有旧,准备推荐王丘为相,王丘固辞,转而推荐尚书右丞韩休。待韩休为相,遂荐举王丘代崔琳为御史大夫。因丘讷于言词,奏书多不称旨,不久转为太子宾客,袭父爵宿预男,因患病,拜礼部尚书,随即致仕。王丘历任要职,固守清俭,未尝受人馈遗,宅第车马,颇为敝陋。致仕之后,几乎无钱买药,玄宗知道后,专门下诏褒奖其廉洁,并给予全部俸禄。天宝二年(743),王丘病卒,追赠荆州大都督。(《旧唐书》卷一百《王丘传》)
王远知,祖景贤,梁江州刺史,父昙选,陈扬州刺史。远知降生前有许多异兆,据传其母怀孕时,白昼梦见有灵风集于身。有沙门宝志预言:“生子当为神仙之宗伯也”。后王远知成为隋唐时期著名的道士,为道门一代宗师。
王远知从小聪敏,博览群书,入茅山拜陶弘景为师,学习道术,后又师事宗道先生臧兢。陈后主听到远知的名声后,曾召人重阳殿,令讲论道法,甚见嗟赏。杨广为晋王时,镇扬州,曾召见王远知,因他以方术将黑发变白,杨广惧而遣之。杨广即位后,再召王远知,并执弟子之礼,为他在都城建玉清玄坛。李渊图谋起兵时,王远知密传符命,为其制造舆论,唐朝建立后,王远知因此受到历代帝王的礼敬。唐太宗为秦王时,曾与房玄龄微服见王远知,远知告诉他,“方作太平天子,愿自惜也”。太宗即位后,欲加重位于远知,远知固请归山。贞观九年(635),太宗敕润州于茅山置大受观,度道士二十七人,并降玺书云:“先生操履夷简,德业冲粹,屏弃尘杂,栖志虚玄,吐故纳新,食芝饵术,念众妙于三清之表,返华发于百龄之外,道迈前烈,声高自古。非夫得秘诀于金坛,受幽文于玉笈者,其孰能与此乎!朕昔在藩朝,早获问道,眷言风范,无忘寤寐。近览来奏,请归旧山,已有别敕,不违高志,并许置观,用表宿心。未知先生早晚已届江外,所营栋宇,何当就功?伫闻委曲,副兹引领。近已令太史薛颐等往诣,令宣朕意。”是年,王远知卒,终年126岁。高宗时追赠远知太中大夫,谥为升真先生,武则天时追赠金紫光禄大夫,改谥升玄先生,恩宠不衰。王远知精通《易》学,曾著《易总》一书,已轶。(《旧唐书》卷二百二《隐逸列传·王远知传》)
王定,隋朝时以衣冠子弟入仕,入唐后历任齐府直文学、少府监中署令,加朝散大夫,以绘画著称于世。其子王璀,武则天时为千福寺上座,应是一位佛教徒。(《唐代墓志汇编·大唐故朝散大夫王定墓志》,第88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唐朝时期的琅琊王氏,因社会形势的变化,家族优势不再,琅琊王氏后人凭借家学传承,多以科举入仕,或联姻帝室、名族,曾一度显赫。但唐朝统治者采取的推行科举制、编修《氏族志》等打击门阀制度的一系列措施,使琅琊王氏的个别分支仅可以维持中等士族的地位,其他分支则与庶民无异。唐朝诗人刘禹锡作《乌衣巷》,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恰切的描述了琅琊王氏家族的零落: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