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迈王氏火山岩古村落群申遗
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申遗优势多 文化原创沉淀深厚
-本报记者范南虹通讯员陈超
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申遗,有多大的胜算?海南省旅游委巡视员陈耀的回答是:有胜算,但难度很大,澄迈县委县政府还需下苦功夫。
文化原创沉淀深厚
“将火山岩古村落群统一申遗,这是澄迈的创举,我为澄迈喝彩。”谈到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的胜算,海南省旅游协会秘书长王健生首先肯定的是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原创的火山文化。
“海南火山地区有4500平方公里,这一区域地表覆盖着大量的火山岩。火山岩建筑就是当地居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体现。他们就地取材,灵活应用,在长期的生息繁衍过程中创造了独特的火山文化,具有原创性。”对应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王健生认为,火山岩古村落群申遗要突出自己的原创文化优势,它丰富了人类文化,是对世界文化的贡献。尤其是火山岩房屋,直接将火山岩垒成房屋,还历经百年风雨不倒,这种建筑文化世界独一无二。陈耀还对比了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西递、宏村),认为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在申遗上与它们有文化的共性。不仅就地取材创造性地修建火山岩房屋,还利用火山岩雕刻。相比之下,西递、宏村的建筑更精美、庞大,文化更系统更丰富,在历史的沉积中发掘得非常充分。一句话,这两种村落代表了中国一北一南不同区域,在历史上各自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陈耀说,海南火山文化经过长期沉淀,内涵深厚。可惜,没有进行专门的、系统的梳理,缺少深度发掘。如果在申遗工作中,做好了这项工作,将为申遗大大加分。
传承有绪源远流长
基于对海南旅游的研究,王健生曾多次考察海南火山岩古村落,对当地村民进行走访。“海南火山岩古村落历史悠久,很多村庄有数百年、上千年历史,比如罗驿村建于南宋,南轩村有700多年历史。”
更为关键的是,王健生认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相对闭塞,澄迈火山岩古村落基本上是当地居民代代延续居住,有家谱、族谱,有宗祠、塔楼,有碑刻、有牌坊,有流传经年的村规民约等,历史传承有绪,没有断代。这种文化至今仍在延续传承,源远流长。
本报记者探访南轩村时,村民们就能熟练地背出族谱上的祖训;美郎村的村规已延续了300多年,仍为村民所遵守。
尤其是罗驿村,历经元、明、清三朝600多年间,罗驿村出过3名举人、34名贡生、18名廪生、78名监生、129名庠生。这些古代的文人仕子,走出家乡后,并没忘记家乡。他们在家乡兴教倡学,建宗祠、学堂、牌坊等,使村落变迁等历史印记得以深深铭刻,能够追本溯源。
“厚重、古朴!”中国书画研究院研究员在采风时,就被火山岩古村落厚重的历史感和纯净古朴的风格所倾倒,激发了创作的灵感。对艺术家、文学家来说,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审美感受,都能激发创作激情,唤起情感共鸣。他认为,给人独特审美的火山岩古村落,连片规模弘大,整个琼北地区都有分布。申遗,当之无愧!
地质遗迹科研标本
“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申遗有现成优势可利用。”陈耀告诉记者,澄迈申遗胜算之处,雷琼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就是其一。它属地堑—裂谷型基性火山活动地质遗迹,也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全新世(距今1万年)火山喷发活动的休眠火山群之一,具有极高的科考、科研、科普和旅游观赏价值。
“不管怎么说,火山岩古村落群所处的地区已经是地质遗产了。”但作为一种地质遗产而言,并没有人文活动的痕迹,而火山岩古村落群就集合了地质遗产、人文遗产在内,陈耀建议,澄迈在申遗行动中,要拓宽思路,不要仅仅将民居作为文化遗产来申遗,要善于利用雷琼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这一优势,走黄山申遗之路。(备注:黄山是世界地质公园,也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遗产。)
除了上述种种优势,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认为,火山岩古村落群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一种优势。“空气清新、生态良好、零污染,土壤富含硒,最宜人居,在这片土地上百岁老人比比皆是。”杨思涛说,澄迈的百岁老人所占人口比例比广西巴马高出很多,而澄迈也已经取得了“世界长寿之乡”的称号。在这个过程中,澄迈积累了丰富的申报经验,也创造了不少有利条件。他说,澄迈对申遗,有信心!(本报海口2月27日讯)
澄迈县金江镇大美村碧水环绕火山岩石屋。
点睛
申遗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饶思锐
对照世界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其评选标准,我们不难发现,就地取材的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正是“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不仅如此,它还是一种建筑风格特征的杰出范例,更是传统人类居住地、土地使用开发的杰出范例,代表着一种文化或者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由此观之,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统一申遗已然胜算在握,但我们还必须正视,每年能够跻身于世界文化遗产目录的名单是如此之少。在“僧多粥少”的现状之下,我们既要深入、系统地研究火山岩古村落文化及其文化生态,做好随时“擦枪上阵”的准备,又要下大力气创新文化生态的保护模式,加大火山古村落的保护力度,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更要下功夫在世界范围内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做好这些,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申遗可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海南省首个世界文化遗产也就指日可待。这“东风”就是世界范围内的火山岩古村落文化再认知,“东风”一到,就可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微议
期待申遗为海南乡土文化带来繁荣的春天
澄迈申遗备受关注,人们纷纷将视线关注到澄迈乃至海南乡土文化传承,人们期待申遗能否为海南乡土文化带来繁荣的春天。申遗能否使文化得到传承乃至发展,关键就在于决策者是出于什么样的考虑,决策和执行是否科学合理。(谓之)
自然生态文化的和谐是申遗核心所在
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申遗,离不开一个核心问题,那就是如何保证自然生态文化的和谐,不因申遗而受到破坏。澄迈携手中国社科院相关专家团队,并准备借鉴成功的经验,也将自然生态文化和谐纳入议事议程,对此,我们报以期待。(肖时平)
申遗也要讲好故事
火山岩古村落风貌独特,承载着原始的火山文化。文化是“魂”,要寻“魂”,不妨追踪驿道上的足迹,探究古迹背后的秘密,挖掘石屋里的变迁。斑驳时光里,有历久弥香、回味悠长的故事。让百姓讲故事,让访客听故事,还要把故事梳理入册,流传子孙。活态传承才是保护的根本。澄迈申遗,准备好讲故事了嘛?(霍筱薇)
申遗要注意保护和惠民的双赢
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是自然的杰作,更是火山文化和当地村民情感长期交织衍生的结晶。如何将改善村民生活的关注贯穿申遗过程,实现保护和惠民的双赢,不仅决定申遗成败,对当地政府也是智慧考量。(安琪)
古村落旅游为海南文化旅游加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海南需要推出更加多元化的旅游产品。古村落作为海南时代的历史印记,蕴涵多重历史文化、生态元素,又是海南真实乡村生活场景的真实写照。回归历史、回归文化、回归乡村、回归自然,古村落旅游将会为海南文化旅游添光彩,也会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海南。(百阿君)
澄迈大美村:
祭祖大典重现祭祀古仪
探访
有村落,就有宗祠,这是海南古村落的一大特色。宗祠,以恢弘的建筑布局、精美的工艺和一脉相承的家族情节,展示古村落独有的民俗风情和人文景观。
在古代,宗祠是宗族的圣殿,宗族在宗祠里组织管理村落的社会事务,宗祠里记录着宗族的辉煌与传统,是宗族文化的延伸。
而到了现代社会,年轻人离开村落,外出谋生成为一种常态,宗族文化会随着他们的迁徙而消失吗?记者来到澄迈的大美村寻找答案。
-本报记者孙慧通讯员陈泽雄
700年王氏宗祠意喻深远
初到大美村,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村口的水塘。水塘如村庄般精致婉约,弯月形状,水波微荡,妇女们蹲在水塘边洗涤衣物,叽叽喳喳,家长里短,好不热闹。
沿水塘走上台阶,踏入村里传承已700余载的王氏宗祠。宗祠面积约300平方米,内建两廊,外置照壁,照壁顶上有双龙戏珠,外镶八卦图,内设福字,寓意着村庄的长寿、福气、和谐。
农历正月二十八,大美村村民们迎来了他们一年中最热闹的一天,也是最期待的日子——王氏宗祠祭祖。
今天上午,在海口长大的王美芳和往年一样,跟着父母回到村里宗祠拜祖。“其实住在城里,春节也有逛庙会等很多热闹的场面,可这里总是不一样,能有一种寻根的感觉。”
大美村祭拜的祖先叫王恂,在南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带领官军渡琼,剿擒匪徒,安抚百姓,安居乐业。
宗祠带有家庙与崇文尚教双重性质,敬仰先祖与教育后辈成为宗祠的主要功用。同时,宗祠的繁盛与否,是宗族兴衰的标记。
在中国乡间,大多数村落是通过宗族群体连接到一起的,大美村也不例外。每年祭祖,无论身在何方,大美村的王氏后代都会赶回家乡,一起祭拜先祖,诵读家风,恪守王氏宗族的祖训家规。
“我们村所有人都是宗族兄弟,是一家人,村里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大家都会去帮忙。”村民王儒忠说,随着时代发展,王氏宗族不断有人向外迁移,可无论迁到何方,族谱、家训、家风都会成为这个宗族连接血脉的纽带。
祭祀猪肉先分老人再赐子孙
恪守祖训家规的大美村,每年祭祖庆典,都会严格按照族谱上所记录的祭祀仪式进行。所有子孙都要聚集祠堂,行完祭祀之礼后,按照“尊老、抚孤、重教”规例,把祭祀的猪肉分到各家各户,称之为“分胙”。
按照规例,60岁以上的老者各加肉一份,70岁以上者加肉二份,80岁以上者加肉三份,90岁以上者加一副猪头猪脚,百岁以上则奖励一头全猪,寡妇肉一份,余以颁赐诸子孙。
百岁村民王克运,今天在宗祠领到了他的“百岁大奖”——一头全猪。“今天最高兴,回家把这头猪猪肉分给子孙吃,大家吃了都有福气,长命百岁!”在全村人的祝福下,老人健步如飞,带领村民敲锣打鼓,把全猪抬回了家。
从大美村的“分胙”仪式中,就可看出这个村子敬老爱老的优良传统。早在多年前,这个村庄就被评为澄迈十大“长寿第一村”。村民们按照年龄,把60岁的老者尊称为下老,70岁为中老,80岁为上老,90岁为上上老,100岁为太上老。
在这样的爱老敬老气氛中,大美村的村民们都很“争气”,年龄最大的102岁,80岁以上的老人50多位。老人们身体大都很健康,平日里爱凑到村口的大榕树下品茗谈笑,形成了一个其乐融融的寿星群。
古村每隔30年修一次宗谱
在大美村里,每家每户都保存着一本宗谱。修宗谱,是大美村里最重要的事情,每隔30年左右,大美村就会集资修一次宗谱。因为宗谱,完整记录了整个家族的每一位成员,是宗族文化的载体。
在研究村史的热心村民王儒忠家里,保存着3个版本的王氏宗谱,最早的版本为光绪28年修,最晚的版本是2006年。“之前的族谱,在文革时被毁掉了,后来我们找到王氏其他的分支保留下来的宗谱才补完整。”王儒忠说,宗谱记载了王氏世代传承繁衍的历史,对于整个宗族有着不可替代的凝聚力和亲切感。
年老村民有着强烈的宗族意识,那么在外闯荡的村民呢?
46岁的王光强早年外出闯荡、功成名就后,他回到大美村,个人出资20万元修缮宗祠。“我经常告诉我的孩子们,即便我们的家不在这里,但是我们的根在这里。”
山在村外,一池映出倒影,水在山间,一渠引入村来。行走大美村,感觉到这里的村民们,经由优美的山水、古朴的生活熏陶,养成了一种独特的气质。他们欣赏保护着自然景观,也代代传承着人文景观。
大美村正应了王氏宗谱里所记载的,祖先王武功当年选址立村于此的感慨:“族盛则弥大,里仁斯为美。”(本报金江2月27日电)
大美村村民一大早就起来准备祭祖。
村民按祭祀古仪式祭祖。
村里10名长寿老人一起参加祭祖活动。
村民敲锣打鼓把全猪送到百岁老人家。
大美村石屋、石路均由火山岩打磨而成。
连线
让村民回归让村庄活化
海南省旅游委巡视员陈耀:申遗是一种态度,一种行动。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说明他们认识到了火山岩古村落群是一种遗产。而遗产,在保护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为了继承。科学利用,就是对遗产的最好保护。
人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栋房子,长期无人居住,最后就会荒废直至坍塌。火山岩古村落亦如是,如果人们都离开了它,弃之不用,久了,就是一片破损、坍塌的老屋。在琼北火山岩古村落,我们经常看到只剩下半截石墙的废弃火山岩房屋。
遗产,用了,才会活起来。好比一笔财富,存着不用,就是死的。这方面,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的西递、宏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蓝本,人们不仅保存好那些上百年、数百年的建筑物,而且延用不衰,是活着的古村。
海南火山岩古村落由于受历史经济发展所限,火山岩房屋结构简陋、生活设施缺乏,不宜人居,年轻一代逐渐远离火山岩房屋,使得一些火山岩古村落成为留守村落。申遗,就必须科学利用火山岩古村落,让人们回归,使村庄“活”起来,不要让其成为文物遗产。
本报记者范南虹(本报海口2月27日讯)

最新推荐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
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里,酒肯定不可或缺。这不,离春节 [详细内容]
- ·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了过年的主题
- · 图解:春节到来,福利应该怎么发?
-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
- · 本网总编深入市县向有关企业社团拜年
- · 习近平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 勉励他们
- · 南京,一座有趣的城市。
- · 什么是“绝日”?为何农村老人说,今年二十
- · 人生,多做这“四善”,终会善有善报!
- · 六种错误锻炼加速衰老
- · 过年入寺拜佛烧香,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