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澄迈古代驿道遗址成为申遗考察重点样本

2014-02-27 10:02:22来源: 海南日报 作者:杜颖     

打印 字号: T|T
  不搞大拆大建,不搞“一刀切”,重视古村落自有特色和乡土文化的保护传承,这是我国乡村建设一贯的指导思想。
 
  古村落及其承载的乡土文化,恰恰是“美丽乡村”的灵魂和命脉,是现代文化创意产业的宝贵资源。安徽宏村等江南古村落均是因秉承这一思想,而成功纳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举世闻名的乡村旅游景点。国内古村成功申遗的范例,给澄迈带来了新启示。澄迈在申遗之路上,到底该如何寻“魂”?
 
  为了找到思路和答案,澄迈携手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的专家团队共同为此破题。
 
  基础:人文+历史+自然
 
  曾参与大运河、安徽宏村等地区申遗项目的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院长付崇兰一直非常关注海南的琼北地区。去年的琼北之行,让他印象尤为深刻。
 
  付崇兰认为,在琼北的澄迈,遍布火山石古民居,是澄迈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珍贵资源。澄迈完全可以借鉴《浙江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注重利用专项资金支持等政策杠杆,激励群众自发地来保护历史古建筑,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成本低廉、施工难度低的有限改造,以诗画山水、古风民俗为特色,创建“人文+历史+自然山水”的乡村游线路,以此作好世界文化遗产申报的基础铺垫。
 
  溯源:古村落乡土文化
 
  实实在在留存于人们身边的古村落,恰是海南乡土文化的载体,是申遗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怎么保护?这就需要我们对古村落中蕴含的乡土文化进行深入发掘。”付崇兰认为,要对农业生产生活、民风民俗等开展调查收集,针对二十四节气、民谣农谚、农民艺术、传统手工绝活、标志性民俗活动、有地方特色的农事礼仪、农业文化遗产等,都要展开溯源与整理,逐步修复农村文化延续的断层,研究传统农事民俗文化和现代农村生产方式融合发展模式,发挥其文化价值。
 
  乡村固有的资源、地貌、自然形态以及生物多样性,与农民的生产生活构成密不可分的共生共存关系。付崇兰表示,如今,很多城市地区,大规模的“农民上公寓楼”村庄建设模式,“规模化”的单一农作物种植计划,“工厂化”盲目推行的机械化、电气化,都会破坏村庄、田野与周边自然生态环境的多元化、有机的共生关系。澄迈在乡村跨步发展的过程中,也应对这一现象予以重视,加以回避。
 
  猜想:追寻海上丝绸之路
 
  海南岛是一座移民岛屿,千百年来,一批批中原移民历经海浪颠簸而踏上这座偏居一隅的岛屿,滨水而栖,千古繁衍不息,形成了包括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在内的一座座悠久村落。
 
  在谈到对一些古村庄如何精准定位时,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张朝伟展开了大胆的设想,他认为,“比如澄迈县的马村,濒临琼州海峡,三面环海,与雷州半岛隔海相望。马村港从唐宋时期起,就是各地商贾扬帆云集的繁华港口,至今仍是海南与大陆连接的重要交通枢纽。这样的港口是否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存在了一定的内在联系?”
 
  据马村志记载,马村始祖原籍福建莆田,在宋靖康至建炎元年(1126年-1127年),国家经济重心向南移,北方战祸频繁,很多人为躲战乱而纷纷南逃,大批移居海南岛,尤其是广东、福建等闽南一带的客家人和潮州人,马村始祖也在这个时期落户海南。福建、广东、海南均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张朝伟表示,今年,专家组将从这一切入点介入,进行细致考察,对其考古所产生的效应,相信对当前中央提出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也将起到积极作用。
 
  亮点:多处古代驿道遗址
 
  在此次即将来访澄迈的专家组成员眼中,澄迈拥有的多处古代驿道,也是申遗考察的重点样本,是具有“闪光点”的地方。
 
  古代驿道,主要用于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各种政务、经济、军事等公文信息传递、物资运输、军队调动、军队后勤补给和官员出差、调任与巡视。驿站之设,标志着军队实际控制的地域。所以,驿传系统是中央政府有效统治边缘地区的象征。
 
  张朝伟说,在去年的实地探访中,专家组已经发现,澄迈境内有驿站旧址,有非常值得探讨的历史价值。“王权所集”的“驿传系统”如何展开运作,古时中央政府对偏远边陲地区的管理如何进行,这或在澄迈大丰、罗驿、老城广德桥等古驿道遗址处都能找寻到答案。
 
  而这,也是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能够晋升“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一大亮点所在。(本报金江2月26日电)
 
  点睛
 
  文化生态是古村落之魂
 
  -饶思锐
 
  有网友担心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统一申遗成功后,会成为旅游景区,而不是一个村民生活其间、乐在其中的美好家园。其实,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是活态的文化遗产,其不仅融自然山水、乡土建筑理念于一体,更与其周边厚重而多样的文化积淀、景观以及族群文化交融与互动,形成一个完整、独立的文化生态系统。这一文化生态就是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的“魂”。
 
  显然,当前我们对这一“魂”还缺乏系统的认知,亟需理论建构,促进社会和政府对文化生态作用的更深理解,并从文化生态中找寻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挖掘文化遗产保护的本土认知。
 
  任何文化遗产都不是孤立的文化事象,对其应牢固树立整体保护意识,不仅要强调文化事象之间的关联,而且要凸显文化事象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关联。进入后申遗时期,文化遗产的保护应从重“申遗”转向重保护,要重新认识生产性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等观念,特别是要反思生产性保护中的权益以及其衍生品的经营问题,要从文化生态主体的视角反思和重新认识过去的文化生态保护观念与措施,譬如建立生态博物馆保护模式或文化生态保护区模式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微议
 
  富民让古村落群申遗热情更高涨
 
  @古村落群申遗不仅是政府的事,更是当地村民的大事。把旅游开发同村民增收、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进行顶层设计。真抓实干,破解旅游富民难题。让村民看到希望,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村民会笑在脸上,甜在心里。富民让申遗热情更高涨!(胡俊仁)
 
  古村落群申遗需树立文化品牌
 
  @酒香也怕巷子深!吆喝引人注意,但唯有品牌才能让人长驻足。古村落群申遗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树立文化品牌的过程。找到古村落群原生态的海南元素,找到触动人类美好心灵的那根弦,以市场化手段推开封闭的那扇窗。让人们通过火山岩古村落群能看到文化海南。(白阿君)
 
  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为何申遗?
 
  @强力支持。火山岩古村落群真是上天和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而这些宝贝不仅澄迈有,海口、定安、儋州、临高也有。唯独慧眼识珠者看到了其中蕴涵的无穷的价值,澄迈这次又走在了前面。有一个深谋远虑、高瞻远瞩的领导班子至关重要啊。(黎家美沙酮)
 
  要申遗更要传承
 
  @毋庸置疑,澄迈火山岩古村落群一旦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海南又将增添一大独具特色的旅游亮点。申遗固然很有必要,重视文化传承更具现实意义。它们见证了火山岩时代人们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巧妙利用、和谐共生的历史,加快国际旅游岛开发建设,尽早建成国际旅游大都市,需要的正是这种迎难而进、坚韧不拔、战天斗地的精神和气概。(范子军)
 
  并不“意外”的美丽发现
 
  @澄迈县委书记杨思涛说,火山岩古村落群申遗是无心插柳的美丽意外,在调查当地百岁老人和打造当地农产品品牌时,发现全县分布着许多火山岩村庄。这虽说意外,显然又在意料之中,至少给我们这样的启示,只要常到基层走走,常跟群众叨叨,总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甚至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这也不失为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成果。(高谭)
 
 
火山岩石屋旁,一妇女肩扛柴火回家

 
老人坐在火山岩石屋前编织竹器。
 
 
村民的生产生活用具由火山岩制成。
 
 
深藏于荒郊的大泻瀑布。
  探访
 
  澄迈南轩村:
 
  一帘飞瀑挂断崖
 
  石照壁诉说往日繁华
 
  90岁的王国宽,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拄着拐杖,颤巍巍走到石屋,打开门透风。
 
  “我们家以前是大户人家,原先宅子是四进的大独院,宽敞明亮,可惜在抗日战争年代被日本人烧了。”
 
  王国宽的祖先王讷,在明代崇祯年间曾任江南泸州通判,曾经辉煌一时的王家大宅,如今仅剩下断壁残垣,仅有那块竖立在村口的石照壁,雕刻精美,气势恢宏,默默诉说着昔日繁华。
 
  看似灰头土脸的古建筑,大多时候是静默的,一旦走进,却能看见它们的内力:繁华、热闹、生动,尤其是在阳光的照耀下,流光溢彩。
 
  王家大宅,本是四进的大独院,虽已毁在日本人的一把火下,原先宅院仅剩一块照壁、中庭地板、铺石天井和火山石门槛保存完整,可从垂直美观的墙石、依地势步步升高的石屋门槛,依然看得出这座宅院格局的讲究。
 
  漫步南轩村,明清建筑随处可见。石巷逼仄曲折、穿梭其中、方向难辨。火山石铺就的小道将十几栋石屋连为一体。空巷悠悠,步履匆匆,听到的是穿越时空的跫音。
 
  这座原有1400多人口的村庄,已有一半人口外出打工。剩下的700多人,也有一半搬迁到几公里外的东兴墟居住。仅剩一些老人,割舍不了对石屋的留恋,选择了留守。
 
  平原瀑布颇为神奇
 
  随着人口的减少,往日村落的喧嚣不再,废弃的石屋爬满青苔,唯有放学时刻,几个顽童回村敲打杨桃,嬉闹笑声给空荡荡的村庄带来些许回声。“走了,都走啦,只剩我们这些老人了。只要还有口气在,我都会帮子孙们守住这些石屋。”王国宽说。
 
  逐步走向空心化的南轩村,也在反思未来故土家园的发展走向。人口无法回流,那如何让这些承载文化历史的建筑完整保存下来?
 
  在南轩村村口,村委会主任王国群仔细地将一块火山石推进村道的边缝里。“这些火山石都有百来年历史,是以前古人修的村道材料,以后都还有用处,不可随意扔掉。”
 
  随着越来越多的游客为探究南轩村的石照壁、火山石屋而来,这里的村民意识到,这些老屋,是一笔祖先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南轩村人开始思考,如何将这些宝贵遗产保存下来?唯一的办法,就是让更多的人知道它的宝贵,才能懂得珍惜。
 
  为此,南轩村开始制定村规,村落里的任何古屋不可随意拆除,村道开始进行修整,被废弃的石臼、石桌又被村民们捡回来,大家甚至开始考虑集资开发周边的自然美景。
 
  距离南轩村不足两公里的田洋边,有一处名为大泻的平原瀑布,颇为神奇。本是绵延的溪水缓流,突然在田洋边上出现高达十几米的断崖,原本温顺的溪水在此经历地势落差,成为一匹脱缰野马,在裸露突兀的岩间奔涌直下,飞溅的水花如碎玉散珠般晶莹。
 
  这样绝美的景观至今“养在深闺人未识”,仅是偶尔有几个驴友前来探访。“政府出资帮我们平整了一块地作为停车场,以后还会加大宣传,希望有更多游客前来探寻这不可多见的美景。”村干部王国安憧憬着。
 
  家训传承故土精神
 
  古村落,是保存宗族文化的一份集体记忆,然而,随着村民外迁,如何保存宗族意识,将故土精神代代传承?南轩村,同样在思考。
 
  在王国群看来,家里最为珍贵的物品莫过于他珍藏多年的族谱。这本族谱,在外人看来,仅是一部南轩村的简介资料,而在王国群眼里,族谱则意味着故土精神的传承。
 
  “尊祖宗、敦孝友、重尊长、睦宗族……”年过四旬的王国群,在劳作中已逐渐遗忘学堂里的课本知识,可族谱里的家训,却字字印刻在心。
 
  “无论我们外迁多远,这首家训诗,时刻都要印记在脑中,谨遵家训来孝老爱幼,和睦相处。”王国群说。这一首家训,将散落在外的王氏子弟紧紧相连,血脉相依。
 
  尽管也有一两栋与古村气氛不协调的新式洋楼干扰视线,可漫步在沉静的南轩古村,总会恍惚自己身在何处。
 
  其实,不过30来分钟的车程,便会将我们再度汇入都市的车水马龙,而这种时空,竟使两个繁华时代“断代”。究竟,是当下的繁华封尘了曾经的繁华,还是往昔的繁华衍生出当下的繁华?
 
  古村无语。步出村口时,正午的太阳正好洒在墙角盛放的牵牛花上,安静,却绚烂。(本报金江2月26日电)
 
  在琼州大地上,散落着大量的古村落,它们点缀在山水田园风光中,浑然天成;世代以农耕为主,古风尚存。那里的乡民们,诗意地栖居,无争地生活,他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然而,随着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曾经热闹、繁华的村落逐步走向沉寂。
 
  当人们厌倦城市的喧嚣与拥堵,回身寻找故土家园时,会惊叹于它们的美,又唯恐这千百年来不易保存的古老村落,会面临消失的威胁。
 
  南轩村,便是这样一座昔日繁华不再,面临空心化的文化古村。-本报记者孙慧通讯员黄华师

 
 
  澄迈县永发镇南轩村王讷后人王国宽的石屋内,青苔与坚硬的土质地面,记录着一个村庄与家庭的历史。
 
  连线
 
  申遗要抓好五个关键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副院长张朝伟:申遗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中国社科院当代城乡发展规划院多年来也参与了一些城市和地区的申遗工作,我们认为在申遗起步阶段应该抓好五个关键点,这五点可供澄迈参考。
 
  第一是端正态度,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以成功申遗为目标和动力,做好申遗过程中的各项基础工作,确保改善民生、服务民生。
 
  第二是做好工作动员,激发出澄迈干部群众共同参与、配合的积极性。
 
  第三要事先做好申遗工程各项工作的统筹规划与部署,确保整体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稳步向前推进。
 
  第四是要选定合适科研单位作为智力支持机构和“主心骨”,即可以依靠的核心力量,并通过该机构进一步组织、协调其他关联机构和各界力量,做到“集思广益”的同时,又不“东抓西挠”,集成化、集约化分配使用人力、物力和经费,避免散打和浪费。
 
  第五是应切实按照专家建议的严格标准,推动落实文化遗产恢复、修整、保护、持续监测等各项具体工作要求。本报记者杜颖(本报金江2月26日电)
 
  链接
 
  世界遗产审批标准
 
  凡提名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方可获得批准: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实质的联系。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自然遗产项目必须符合下列一项或几项标准并获得批准:
 
  1.构成代表地球演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有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截至2013年6月,中国已有45处世界遗产,其中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4处,世界自然遗产10处,世界文化遗产28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3处。

  
本版图片均由本报记者李幸璜摄
 
 
 
编 辑:xbj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