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唐朝琅琊王氏人物王方庆

2013-12-24 08:21:10来源:王瑜臻

打印 字号: T|T

 两《唐书》均有传。其父弘直,《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有简单记载:“字长宗,魏州刺史,谥曰孝。”《王方庆传》却未记其为魏州刺史事,只记他先为汉王(李)元昌友,元昌好畋猎,弘直屡谏不听,并被疏远,转荆王友,高宗龙朔中(661至663年)卒。王方庆16岁为越王(唐太宗第八子)府参军,大约是以门荫出仕或由其师任希古荐举(任希古曾为越王记室)。几次迁官,高宗永淳年问(公元682年)已升至太仆少卿。武后临朝,重用他为广州都督,由于广州是海外与唐互市之地,在广州为官的人,无不发财。方庆到任,为政清廉,又能约束下属,当时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以后转洛州长史和并州长史。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为鸾台侍郎,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圣历元年(公元698年)罢相为秘书监,修国史中宗被立为太子,使兼检校太子左庶子。圣历二年(公元699年)正授太子左庶子,封石泉公,兼侍太子读书。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卒。中宗即位,以宫僚之旧,追赠吏部尚书。他的本传中,除了这些官职升迁变动以外,一连记了几件有关朝廷礼制方面的建议。在王方庆提出这些主张时,正是武则天改唐朝为周朝,唐朝宗室,被酷吏杀得差不多了,显著复唐的声音听不见了的时代。另一方面,武则天已经到了耄耋之年,该是考虑把帝位传给谁的时候了。她自己亲生的儿子,杀了两个,都是有贤能之称的,还有两个,表现得顺从,一个被她贬到外地去了。她的两个娘家侄儿,武承嗣和武三思,在朝内把持朝纲,但武则天已经了解他们无德无能。所以在武则天心目中当务之急是将帝位传给儿子,还是传给娘家侄子。酷吏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她得问一下重臣。看《旧唐书·王方庆传》,方庆人相后大谈三礼,仿佛既不是无所事事的大臣,又不参与立太子的事。这里史臣隐瞒了一件颇为重要的事。倒是《新唐书·王方庆传》透露了一点信息:“赞曰:李德浴著书称方庆为相时,子为眉州司士参军。武后曰:‘君在相位,何子之远?’对曰:‘庐陵(即后来的中宗李显)是陛下爱子,今尚在远,臣之子庸敢相近?’以比仓唐悟文候事,嗟乎,君子哉!”又于《狄仁杰传》点明此事:“张易之尝从容问自安计,仁杰曰:‘准劝迎庐陵王可以免祸。’会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日:‘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于市,踰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后怒,罢议。久之,召谓曰:‘朕数梦双陆不胜,何也?’于是,仁杰与王方庆俱在,二人同辞对曰:‘双陆不胜,无子也。天其意者以儆陛下乎!且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危矣。文皇帝身蹈锋镝,勤劳而有天下,传之子孙。先帝寝疾,诏陛下监国,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姪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后感悟,即日遣徐彦伯迎庐陵王于房州。”狄仁杰为了立庐陵王为太子事,两番答武后问,第一次说“天人不厌唐德”,说得太硬了,正招武后改唐为周之忌,所以才大怒,罢议。第二次与王方庆同应对,话就婉转多了,特别立武三思武后不得祔宗庙这个理由,最能打动武后的心,所以她听了立即派人接庐陵王回京。这几句话是谁想出来的呢?说二人同辞以对,同时说话,又说一样的话,是不可能的。应该是二人的答应主旨相同,一个先说,一个补充,观王方庆为儿子在不在身边,借词宛转劝武后,我颇怀疑后几句打动武后心弦的话是王方庆说的,只因为狄仁杰德高望重,所以后人多记在他帐上,不知道王方庆所起的作用了。以后这一段时间,王方庆的处境很微妙。公元697年庐陵王回到洛阳,并没有马上立为皇太子,王方庆却以年老为理由自请罢相。八月,他罢相,任麟台监,修国史。九月庐陵王立为太子,王方庆不修国史了,先任检校太子左庶子。公元698年正授太子左庶子,兼侍太子读书,封石泉公。这里似乎武则天与狄仁杰王方庆有个默契。武则天答应把李显从房州迎回洛阳,并立为太子,没有食言,做到了。接着重用狄仁杰,改任王方庆为太子贴身官的左庶子,一以保护太子,免得出些事故,再被武三思等人乘机请废太子,一以保护王方庆,东宫官又是闲官冷局,可避免旁人嫉妒陷害。但是武则天仍然有自己的打算,她立了太子,是周朝的太子还是唐朝的太子,她没有表白。不过,她仍显示自己没有让权让位的意思。公元700年,狄仁杰死,702年王方庆死,武则天于699年赐皇太子显姓武。700年封太子之子重润为邵王,701年杀邵王重润及皇太子之女永泰郡主,据说是他二人有所图谋。只有在李多祚率领左右羽林军入宫杀了武后宠幸的张易之、张昌宗并以兵力威胁下,武则天才退位,皇太子李显即帝位(后世称之为中宗)。他追念旧德,追封王方庆为吏部尚书。
    王方庆博学好著述,他“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他又是个藏书家,“聚书甚多,不减秋阁。至于图画,亦多秘本。”可惜诸子不重视,都散失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