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为盲童撑起一片晴空——济南特教中心王德萍
齐鲁网教育频道12月9日讯 天真可爱的孩子,谁都会喜欢。但是,如果面对一群眼睛失明、容貌并不可爱,亦或伴有按眼睛、身体不停摇晃等习癖,亦或身有多重残疾的盲孩子时,也许人们会同情、会怜悯,却谈不上喜欢,更谈不上爱吧。而济南特殊教育中心的王德萍老师面对的就是这样一群残疾孩子,他们一个一个却都是她心中的宝贝。
孩子们喜欢听她的课,喜欢听她讲话,喜欢听她的笑声,更喜欢抚摸她的脸庞,想象她的模样。在孩子们心中,她是他们的老师,是他们的妈妈,还是他们的好朋友。
盲生班级学生虽不多,学生情况却十分复杂,而且绝大部分学生住校。由于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他们的自理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差,自卑心理重,做事畏首畏尾。有的学生不仅视力残疾,而且体弱多病;有的学生还兼有智力障碍或腿脚不灵便等多重残疾。所以每接一个新班级,王老师都要手把手教他们洗手、洗脸、吃饭,穿衣、叠被、入厕,一旦学生拉尿在衣裤,王老师帮学生换下来后,顺手就洗干净了。学校成为视障学生温暖的家,王老师就是她们的"妈妈"。
在语文教学中,王老师坚持把愉悦的心情、生动的语言带进课堂,让每一个学生在师生间平等、亲切的交流中,快乐地学习;坚持实施分类多层次教学,让每一个学生每节课都学有所获。教学中,凡是学生都能参与的,决不只让部分参加;凡是学生自己通过感官能学到的,决不包办代替;凡是学生不理解的,必须跟上再讲解,再练习,再检查,决不让任何一个掉队。
感性认识贫乏是视障儿童认识上的一大缺陷,王老师尽力帮助他们利用手、耳、鼻等感官去认识周围世界中应该了解和必须了解的事物,以补偿视觉缺陷。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假山石雕,大自然的风声、雨声、雷声、树叶飘落声,都是她引导学生学习的工具。走出校门,眼前的一切更令学生新鲜刺激。
王老师第一次带2003级的学生去逛集市,发现班上的一个同学脸通红、手冰凉。问她怎么了。她说是因为激动,同时又有点害怕。原来这孩子因为害怕别人笑话她,在家时就很少出门。王老师鼓励说,不用怕,有老师在呢。王老师左拉右拽带着几个孩子来到集市上,人们不时向她们投去或同情或好奇的的眼光。为了不让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丝毫的伤害,王老师旁若无人、兴高采烈地为学生介绍眼前的一切。帮助他们选衣服,和商贩讨价还价,教他们认识莴苣、血三七、超大个儿的梨……
她们还买了花种子,一起回到学校动手种在花盆里,还在每个花盆上贴上自己的名字,虔诚地祈祷它能发芽、开花。每当看到孩子们的灿烂的笑脸,幸福之花就会在王老师心田绽放。
送走了一届毕业生,王老师又接了新的班级。这个班级中有几个孩子生活不能自理,第一个月暂由家长陪读。其中,一个极其任性,拒绝接受老师的一切帮助,你说什么,都会换来"不行""我不会""我不学"的回答;一个是因为常年不与人交流,言语出现障碍,性格孤僻,不与人交流,课堂上只要是渴了、饿了、困了、想尿尿了,就发出很大的声音,或爬上桌椅;一个兼有智力障碍、走路不稳等多重残疾。一年级原定的教学计划根本无法实施,集体教学只得改成了个别化教学。
每一节课,学生都状况百出。每一天下班时,王老师都筋疲力尽,嗓子沙哑。一个陪读的家长看到王老师太辛苦了,实在过意不去,提出:"今年带孩子回家锻炼,明年再来报名。"王老师知道家长的心情,对家长说:"我喜欢班里的每一个孩子,我相信他们都能行,再坚持坚持吧。"最后家长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决意带孩子回家锻炼一年再来,王老师耐心地把盲文教给了学生家长,为孩子的康复提出很多建议和方法。王老师希望能为这些盲孩子做些什么,她愿意帮助他们,哪怕这孩子只做了她一天的学生,也要对他负责。
很快,班里最任性的孩子接受了王老师,当那只小手主动抓住老师的手时,脸上流露出的是信任与快乐……
王老师深知,这一辈子是不可能"桃李满天下"的,但她依然满怀着爱心走进校园,在每天平凡的工作中和学生一起品味着成长,在学生的点滴进步中体会着快乐,寒来暑往,春去秋来,心里总是暖暖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