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南平王堂选义声载道

2013-12-11 15:00:14来源:闽北日报

打印 字号: T|T

  三千八百坎是闻名的闽赣古道,因昔日从岭脚至岭顶要登三千八百坎而得名,远近流传着一则动人的故事。

  话说清朝末年,延平茫荡山上筠竹坪住着善良勤劳的王满科一家人。王满科乃闽越王王审知第四十一代孙,他家六个孩子三十多口人,以狩猎与种养为生。那年正月初一,兄弟六人拜祭家中猎神,请猎神给兄弟六人指点前程。没想到,猎神却道出老二王堂选有二十年的乞丐命。大家觉得不可思议,王堂选亦想,我已有妻室,膝下也有一娇女,家中虽不算富足,生活也还殷实,何以要行乞呢?然而既为命中注定,又岂能违?他再三思索方解猎神所指之迷津。

  当时,拔地千丈、天梯般盘旋而上的三千八百坎及筠竹村周边古道,因年久失修,加之早年传说“三千八百坎,坎坎出黄金”,远近贪财之徒扛起锄头不分昼夜到坎中求宝。虽伴随着失望而去,然古道亦被挖得面目全非,蜿蜒崎岖,险象环生,令行人苦不堪言。王堂选想,猎神所指,应是令我行乞,捐资修复古道,行善积德,也不枉为人一世。

   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开始,王堂选出其毕生胼胝之所蓄杉木,卖了五百余银元作为启动资金,又向四邻八乡募捐筹资,风餐露宿,不畏艰难险阻,亲率工匠跋涉于奇峰绝壁、苍林险瀑间,反复勘察设计,凿岩削壁,筑铺石阶。然而工程浩大,实非旦夕所能完成。资金不足停工时,他就用竹筒带饭,坐到坎头古堡边,将黄布修路告示用竹竿挑起,地上放一竹篓,用来装人们捐的款,边上放一功德簿,由捐资者自行记载:何方人氏,某公,捐若干钱用于修路。后将所有捐资人情况均刻于坎头下第一亭木牌上(文革时被毁),所捐资金全部用于修复古道。而他自己省吃俭用,从不用所募捐的一分一毫,所食一小块豆腐干比食盐还咸,分着四小块就着山泉下饭。

  王堂选的行为令所有石匠及路人敬仰。当时一担谷子值两块大洋,而每一坎成本就需一块大洋。为安全便民,每级石阶高度降为15厘米左右、增宽至1米,因而级数增为五千五百三十六坎。每级石阶用一或两块石条砌成,平均三步就有一坎用一长石条,工艺美观。王堂选亲自督工,若有不固者,必令其改置,因而十里石阶工程坚固。他苦心经营,二十年如一日,累年不懈,至1921年王堂选66岁时,方将三千八百坎和筠竹坪周边古道全线贯通。千里峭壁化险为夷。

  过往商贾、行人无不为王堂选之义举而肃然起敬,有口皆碑。众人皆提议为王善士请褒扬颂。可他却说:“此乃我之分内事,只为行人方便,以求心安。吾现无子,何名之敢冀?”他生性乐善好施,若遇他人有难处便解囊相助,因而人们更加敬重他了。

  当时南平名人林升平(原清朝拔贡)和省议员郑元祯(原清朝进士,当过县令)等联名上书省府以表王堂选之功德,1923年,省长萨镇冰有感于王堂选之义举,题“义声载道”,立碑于坎头古堡下约三百级道旁,并上报请求嘉奖王堂选之功绩。1924年,临时大总统曹锟题褒“义问宣昭”横匾,中间玉印“文典之玺”,此匾今存古堡观音庙正厅上方。

  王堂选过70岁生日时,南平县令亲自沿三千八百坎而上到筠竹坪他家祝寿。王堂选享年76岁,葬于筠竹坪坪路。因其没有儿子,筠竹王姓后人为纪念他的功德和延续其香火,每家第二个孩子均过继于他的名下,以光大他的美名,继承他那修桥铺路、行善积德的优良传统。

 

编 辑:wangshi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