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琅邪王氏述考(五)
庾亮之弟庾翼死后,会稽王司马昱录尚书六条事,以亲王而掌大权,这已是(穆帝)司马聃以冲龄(二岁)即位以后了。昱是皇族,从而短期摆脱了琅邪王氏、颖川庾氏大族掌权的局面,但是他也要倚靠亲信。首先,他重用“弱冠有美名”,父死后庐墓十年的殷浩为建武将军,扬州刺史(实际上“参综朝权”,常在台中辅佐司马昱)。同时也重用谯国桓氏的桓温以夺庾翼儿子爰之之权。桓温被任为安西将军,假节,都督六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后,渐渐不听司马昱、殷浩的约束,举兵伐十六国中的成汉(立国巴蜀),拜表即行,只用了4个月,就占领了成都,俘成汉君主李势。灭蜀之后,声名大振。殷浩忌惮他,用荀羡为吴国内史,王羲之为护军将军,以巩固扬州的地位。司马昱用人很宽松,桓氏而外,陈郡谢氏渐露头角,欷鉴的子孙渐居重位。王氏子孙出仕的也不少。王珣为桓温幕僚。王劭也很受桓温器重,由丹阳尹迁吏部尚书,尚书仆射,领中领军。王荟为建威将军,吴国内史。王胡之为丹阳尹。王彪之为廷尉,转吏部尚书。但这几个人已经分别参加到桓温一边和司马昱、殷浩一边,成为幕僚一类人物,自己不能左右朝政了。只有王羲之为了将相和睦,劝殷浩不要猜防桓温,但没有起到作用。
永和八年(352年)后赵灭。北方大乱,殷浩出兵北伐,九年大败,十年桓温上疏数其罪行,浩被免为庶人。桓温逐渐过问朝廷大计。为了立个能力弱的人为扬州刺史,他选用了王述。从此以后太原王氏势力日增,导致了这个家庭尔后成为继桓氏谢氏以后掌握朝政的门阀士族。桓温有野心,他志在北伐建立大功,提高威信,建立新王朝。故朝政仍由司马昱掌管,他只领兵在外。十年,北伐,一度战胜十六国中的前秦,打到长安附近的灞上,因缺粮而退兵。十二年(356年),又一次北伐,在洛阳打败姚襄,无大成就而退兵。海西公司马奕太和四年(369年),北伐前燕,在枋头退兵,至襄邑而大败,威名受损。却于371年废司马奕为海西公,立司马昱为帝(史称简文帝)。不到一年,司马昱死去,立其子司马昌明为帝(史称孝武帝)。373年桓温死,虽然他的诸弟桓豁桓冲等仍掌荆州、江州兵权,朝廷中已是谢安、王彪之执政了。当桓温大权在握时,王羲之为王述所排挤,弃官,誓于父母之墓前,永不为官,不久死去。王胡之升司州刺史、西中郎将,代替谢尚领兵北伐,未动身便病死。王彪之因为得罪了桓温,官职几上几下,始终为司马昱所信任,遇到大事能决策,故能与谢安共掌朝政,在这段时间内,王羲之子凝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都已经出仕,只知其中徽之的起家官是桓温的参军,献之的起家官为州主簿。王恬已死,王洽被任为中书令,苦辞,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卒于建武将军吴郡内史任上。其子王殉为桓温橡(幕僚)掌军中机务,转大司马参军。王珉,以州主簿起家。虽然除了王彪之、王胡之、王洽以外,王氏第五代官职都不高,但是仍然维持了王导、王旷、王廙、王彬四支于不坠。
王彪之于孝武帝太元二年(公元377年)死去后,谢安以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执政。这时前秦苻坚统一了北方,有吞佛东晋之意,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谢安指挥谢玄,取得了淝水大捷。王献之很受谢安器重,前后两次为谢安军府长史。但他不喜欢任幕僚,改官为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因而,他未参与淝水之战。这时,王氏其他成员官居何职不可考。王献之死于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当时他官居中书令。自太元8年起孝武帝便让自己的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欲夺谢安的权。淝水之战后,他更嫉妒谢安的功勋,一力排挤谢安。谢安死在王献之前面,王献之这个中书令是无实权的,王献之死后,王珉接替了中书令,二年以后死去。在谢氏掌政的这一段时间,琅邪王氏虽然出了两个中书令,实际上已呈中衰之势了。
随着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太原王氏当权开始。孝武帝司马昌明的皇后王氏与会稽王司马道子妃王氏,分别出于太原王氏的两支:
咸: 柔一机一默一佑一讷一濛—蕴—恭
泽一昶一湛一承一述一坦之—国宝
孝武皇后是王恭的妹妹,司道道子妃是王国宝的妹妹。司马道子与王国宝同掌朝政,朝政昏乱。孝武帝却培养外镇势力,以郗恢镇襄阳,以殷仲堪镇江陵,以王恭镇京口,与之相抗。公元396年,孝武帝死,司马德恭即位(史称安帝),他是一个白痴,司马道子大权独揽。397年,王恭举兵讨王国宝,司马道子不得不杀王国宝及其弟王绪。398年王恭又起兵,以讨王愉、司马尚之、司马休之(三人都是司马道子新的亲信)为名,联合上游荆州殷仲堪、桓玄(桓温之子)两路来攻建康。俘王愉。这时司马道子已将大权交与儿子司马元显,元显买通了王恭手下大将刘牢之倒戈,王恭被擒,满门俱死。王国宝一支在王恭起兵时,亦满门俱死。这样太原王氏除了被桓玄俘获的王愉以外,两大支自相火併,全都死亡。王愉后来也被刘裕杀死。从此太原王氏在南朝(宋、齐、梁、陈)中完全消失了。在王恭王国宝互相残杀中,琅邪王氏只有一人参与其中,即王荟之子王廞。他先助王恭,后来又上表司马道子欲讨王恭,被王恭部下刘牢之所杀。还有一个王珣,要调停于王恭与王国宝之间,既被王恭讥为像胡广一样圆滑,谁也不得罪,又差一点被王国宝杀死。王恭第二次起兵,他便不得不接受王恭委任的都督琅邪水陆军事了。幸而桓玄器重他,得以寿终,死后赠车骑将军(三 品)。他的几个儿子,显名于刘宋王朝。
另外,一个简接受到影响的人,人们不大注意到他,这便是王凝之。他是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大约才气平庸,一结婚便被妻子才女谢道蕴所嘲笑:“想不到天地之间还有这么一个(无才能的)王郎”。但是东晋时越是这种胡涂人越容易升官。太原二王相争时,他为江州刺史。司马元显为了控制上游,派太原王氏的王愉为江州刺史,代替了他。他被任为左将军,会稽内史,这是398年的事,399年,孙恩起义,攻会稽,王凝之被杀。他要是仍在江州呢,可能躲过这一劫,王羲之一脉也不至于完全衰败。
再以后,桓玄攻人建康,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桓玄篡位,国号楚。三年,刘裕等发兵攻桓玄,破建康,又破荆州,迎回晋安帝复帝位。杀桓玄。些后,刘裕有大功,已经安排取晋而代之了。这过程中一件有意思的事是:桓玄篡位,王导的孙子王谧奉上安帝的传国玺。刘裕攻入建康后,他又推荐刘裕为扬州刺史。从此开了南朝政朝换代,必有琅邪王氏中有地位者劝进的先例。
研究琅邪王氏一族在东晋的兴替浮沉,不可不与当时掌权的其他门阀士族作对比研究。综计门阀士族前后掌握政权的有: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殷浩执政的时间太短,就不计入了。五大门阀中,颍川庾氏与太原王氏的结果是几乎全族覆没。谯国桓氏在桓玄失败后,除了桓谦北投姚兴以外,也是全族覆灭。只有琅邪王氏、陈郡谢氏,进入南朝以后,仍为大族,阮裕曾说谢万是“新出门户”,而琅邪王氏不仅与东晋一朝相终结,更可上溯至两汉,门户的源远流长,在谢氏之上。
今为作一简要概括如下:
东晋王朝,在八王之乱中,得以南渡,在建邺站往脚跟,得力于王旷的献策、王导王敦的辅佐。故王朝建立之初,王氏布列于朝中。内有王导,为丞相20余年,对稳定新建立的王朝,起了很大的作用,外有王敦,扬州之外,又取得了荆州、湘州、江州,形成了南朝的格局。其后的王彬、王彪之、王献之、王珣、王珉、王嘏、王谧等人,或为尚书仆射、或为中书令,或为司徒,虽权势有大有小,都居于中枢决策之位。外有王舒、王廙、王含、王邃、王允之、王恬、王羲之、王劭、王胡之、王凝之,都担任过刺史、太守和各种名号的将军,统领兵马,镇守重要州郡。因此,在整个东晋王朝中,几个大门阀家族,族起族灭,琅邪王氏,却在每代皇帝治下,都有辅弼人才,到南朝时,仍为四大姓(王谢袁萧)的首姓。有人称此现象为细水长流,以区别太原王氏那其兴也忽焉,其灭也倏然。然耶?否耶?此处不具论了。
永和八年(352年)后赵灭。北方大乱,殷浩出兵北伐,九年大败,十年桓温上疏数其罪行,浩被免为庶人。桓温逐渐过问朝廷大计。为了立个能力弱的人为扬州刺史,他选用了王述。从此以后太原王氏势力日增,导致了这个家庭尔后成为继桓氏谢氏以后掌握朝政的门阀士族。桓温有野心,他志在北伐建立大功,提高威信,建立新王朝。故朝政仍由司马昱掌管,他只领兵在外。十年,北伐,一度战胜十六国中的前秦,打到长安附近的灞上,因缺粮而退兵。十二年(356年),又一次北伐,在洛阳打败姚襄,无大成就而退兵。海西公司马奕太和四年(369年),北伐前燕,在枋头退兵,至襄邑而大败,威名受损。却于371年废司马奕为海西公,立司马昱为帝(史称简文帝)。不到一年,司马昱死去,立其子司马昌明为帝(史称孝武帝)。373年桓温死,虽然他的诸弟桓豁桓冲等仍掌荆州、江州兵权,朝廷中已是谢安、王彪之执政了。当桓温大权在握时,王羲之为王述所排挤,弃官,誓于父母之墓前,永不为官,不久死去。王胡之升司州刺史、西中郎将,代替谢尚领兵北伐,未动身便病死。王彪之因为得罪了桓温,官职几上几下,始终为司马昱所信任,遇到大事能决策,故能与谢安共掌朝政,在这段时间内,王羲之子凝之、肃之、徽之、操之、献之都已经出仕,只知其中徽之的起家官是桓温的参军,献之的起家官为州主簿。王恬已死,王洽被任为中书令,苦辞,升平二年(公元358年)卒于建武将军吴郡内史任上。其子王殉为桓温橡(幕僚)掌军中机务,转大司马参军。王珉,以州主簿起家。虽然除了王彪之、王胡之、王洽以外,王氏第五代官职都不高,但是仍然维持了王导、王旷、王廙、王彬四支于不坠。
王彪之于孝武帝太元二年(公元377年)死去后,谢安以中书监、骠骑将军,录尚书事执政。这时前秦苻坚统一了北方,有吞佛东晋之意,太元八年(公元383年),谢安指挥谢玄,取得了淝水大捷。王献之很受谢安器重,前后两次为谢安军府长史。但他不喜欢任幕僚,改官为建威将军,吴兴太守,因而,他未参与淝水之战。这时,王氏其他成员官居何职不可考。王献之死于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当时他官居中书令。自太元8年起孝武帝便让自己的同母弟会稽王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欲夺谢安的权。淝水之战后,他更嫉妒谢安的功勋,一力排挤谢安。谢安死在王献之前面,王献之这个中书令是无实权的,王献之死后,王珉接替了中书令,二年以后死去。在谢氏掌政的这一段时间,琅邪王氏虽然出了两个中书令,实际上已呈中衰之势了。
随着司马道子录尚书六条事,太原王氏当权开始。孝武帝司马昌明的皇后王氏与会稽王司马道子妃王氏,分别出于太原王氏的两支:
咸: 柔一机一默一佑一讷一濛—蕴—恭
泽一昶一湛一承一述一坦之—国宝
孝武皇后是王恭的妹妹,司道道子妃是王国宝的妹妹。司马道子与王国宝同掌朝政,朝政昏乱。孝武帝却培养外镇势力,以郗恢镇襄阳,以殷仲堪镇江陵,以王恭镇京口,与之相抗。公元396年,孝武帝死,司马德恭即位(史称安帝),他是一个白痴,司马道子大权独揽。397年,王恭举兵讨王国宝,司马道子不得不杀王国宝及其弟王绪。398年王恭又起兵,以讨王愉、司马尚之、司马休之(三人都是司马道子新的亲信)为名,联合上游荆州殷仲堪、桓玄(桓温之子)两路来攻建康。俘王愉。这时司马道子已将大权交与儿子司马元显,元显买通了王恭手下大将刘牢之倒戈,王恭被擒,满门俱死。王国宝一支在王恭起兵时,亦满门俱死。这样太原王氏除了被桓玄俘获的王愉以外,两大支自相火併,全都死亡。王愉后来也被刘裕杀死。从此太原王氏在南朝(宋、齐、梁、陈)中完全消失了。在王恭王国宝互相残杀中,琅邪王氏只有一人参与其中,即王荟之子王廞。他先助王恭,后来又上表司马道子欲讨王恭,被王恭部下刘牢之所杀。还有一个王珣,要调停于王恭与王国宝之间,既被王恭讥为像胡广一样圆滑,谁也不得罪,又差一点被王国宝杀死。王恭第二次起兵,他便不得不接受王恭委任的都督琅邪水陆军事了。幸而桓玄器重他,得以寿终,死后赠车骑将军(三 品)。他的几个儿子,显名于刘宋王朝。
另外,一个简接受到影响的人,人们不大注意到他,这便是王凝之。他是王羲之的第二个儿子,大约才气平庸,一结婚便被妻子才女谢道蕴所嘲笑:“想不到天地之间还有这么一个(无才能的)王郎”。但是东晋时越是这种胡涂人越容易升官。太原二王相争时,他为江州刺史。司马元显为了控制上游,派太原王氏的王愉为江州刺史,代替了他。他被任为左将军,会稽内史,这是398年的事,399年,孙恩起义,攻会稽,王凝之被杀。他要是仍在江州呢,可能躲过这一劫,王羲之一脉也不至于完全衰败。
再以后,桓玄攻人建康,元兴二年(公元403年),桓玄篡位,国号楚。三年,刘裕等发兵攻桓玄,破建康,又破荆州,迎回晋安帝复帝位。杀桓玄。些后,刘裕有大功,已经安排取晋而代之了。这过程中一件有意思的事是:桓玄篡位,王导的孙子王谧奉上安帝的传国玺。刘裕攻入建康后,他又推荐刘裕为扬州刺史。从此开了南朝政朝换代,必有琅邪王氏中有地位者劝进的先例。
研究琅邪王氏一族在东晋的兴替浮沉,不可不与当时掌权的其他门阀士族作对比研究。综计门阀士族前后掌握政权的有:琅邪王氏,颍川庾氏,谯国桓氏、陈郡谢氏,太原王氏。殷浩执政的时间太短,就不计入了。五大门阀中,颍川庾氏与太原王氏的结果是几乎全族覆没。谯国桓氏在桓玄失败后,除了桓谦北投姚兴以外,也是全族覆灭。只有琅邪王氏、陈郡谢氏,进入南朝以后,仍为大族,阮裕曾说谢万是“新出门户”,而琅邪王氏不仅与东晋一朝相终结,更可上溯至两汉,门户的源远流长,在谢氏之上。
今为作一简要概括如下:
东晋王朝,在八王之乱中,得以南渡,在建邺站往脚跟,得力于王旷的献策、王导王敦的辅佐。故王朝建立之初,王氏布列于朝中。内有王导,为丞相20余年,对稳定新建立的王朝,起了很大的作用,外有王敦,扬州之外,又取得了荆州、湘州、江州,形成了南朝的格局。其后的王彬、王彪之、王献之、王珣、王珉、王嘏、王谧等人,或为尚书仆射、或为中书令,或为司徒,虽权势有大有小,都居于中枢决策之位。外有王舒、王廙、王含、王邃、王允之、王恬、王羲之、王劭、王胡之、王凝之,都担任过刺史、太守和各种名号的将军,统领兵马,镇守重要州郡。因此,在整个东晋王朝中,几个大门阀家族,族起族灭,琅邪王氏,却在每代皇帝治下,都有辅弼人才,到南朝时,仍为四大姓(王谢袁萧)的首姓。有人称此现象为细水长流,以区别太原王氏那其兴也忽焉,其灭也倏然。然耶?否耶?此处不具论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