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行受旌表 黄县不乏人
在封建时代,“义居”指孝义之家世代同居不分家,是古时践行孝文化的重要做法。《新唐书》云:“事亲居丧著至行者……数世同居者……天子皆旌表门闾,赐粟帛,州县存问,复赋税,有授以官者。”也就是说,对“义居”做得比较地道的人家,当政者是要表彰一番的,藉此教化民众。
同治《黄县志》记载:“义门山:西南二十里。相传有王姓者居此,三世不异产,故名。”如今,“义门山”这个名字在地图上已经找不到了,按其位置,当在龙口南山风景旅游区中卢山一带。所谓义门,是因为义居而被皇帝旌表门闾,故称义门。只是县志所记载的大概仅是依据故老相传,所以失之简略。实际上,黄县义门王氏的记载,数见于史书。
对于孝子的旌表,唐代的制度是:“其义必须累代同居、一门邕穆、尊卑有序、财食无私、远近钦承、州闾推伏。州县亲加按验,知状迹殊,充使复问者,准令申奏。其得旌表者,孝门复,终孝子之身也。”获得旌表门闾的孝子,享受终身免除赋税的待遇。
据《册府元龟》记载,后唐明宗天成四年(929年)九月,“登州黄县累世义居人王义云,下所司旌表门闾。”实际上,这是黄县义门王氏第二次受到朝廷旌表。据王义云的孙子、明经生王守诚的叙述,唐睿宗李旦载初元年(690年),王氏“远祖六代同居,有白雀嘉禾之瑞。”曾经受到过旌表门闾。有意思的是,这次旌表,曾让后唐政权很是为难,因为迭经丧乱,朝廷文书档案中虽然还有关于旌表的条文,却没有具体的做法制度了,旌表的式样更是不存。幸好,王氏在载初年间旌表门闾尚保存完好。唐明宗遂令节度使房知温派画工到黄县王义云家里,画出门闾式样献给皇帝,有关部门的旌表工作才得以继续进行。两次旌表合并计算,王氏义居足有四百多年,约十四五代,县志所说“三世不异产”,显然不够准确。按照记载,“登州义门王仲昭六代同居,其旌表有厅事步栏,前列屏树乌头。正门阀阅一丈二尺,二柱相去一丈,柱端安瓦桷墨染,号为乌头。筑双阙一丈,在乌头之南三丈七尺。夹街十有五步,槐柳成列。”王仲昭大概就是唐代载初年间的受旌表人。据宋代《营造法式》,乌头门,也称乌头大门,俗称棂星门。其形式为:在两立柱之中�一枋,柱端安瓦,柱出头染成黑色,枋上书名。柱间装门扇,设双开门,门扇上部安直棂窗,可透视门内外。其上部有成偶数的棂条,下部有涨水版。柱头多有装饰纹刻。乌头门多用于官邸之前。
到了后晋石敬瑭天福四年(939年)七月,朝廷讨论李自伦义居七世,准敕旌表门闾一事时,又举出黄县王氏的例子来。石敬瑭认为,“王仲昭正厅乌头门等制”“不载令文,又无敕命,既非故事,难黩大伦,宜从令式,只表门闾。”从这段话可以看出,他是觉得黄县王氏的旌表工程过于复杂,所费太多。本着“创业之朝,求理是务,静执守常之本,动为经久之期,志在普励人情,永孚王化”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一切从简,将李自伦旌表简化为“高其外门,门外安绰楔。门外左右各建一台,高一丈二尺,广狭方正,称台之形,圬以白泥,四隅漆赤。其行列树植,随其事力。”
因义居而被旌表的,黄县并不止义门王氏一家。例如,后唐明宗天成二年(927年)九月,登州黄县人��因为四世义居,所居地名改为“和孝乡邕顺里”。和孝乡邕顺里,就在今天龙口市诸由观一带。从这些历史记载中,龙口孝德之风的源远流长,也足见一斑了。
烟台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