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琅琊王氏在南京的兴与衰

2013-07-18 13:11:37来源:南京日报

打印 字号: T|T

  最近在燕子矶一带发现的一个南朝坟墓,引发世人关注。这处墓葬本身陈设简陋,陪葬品亦不算丰富,墓主人的身份却颇为特殊,墓志显示其为1700年前南京城中地位最为显赫的家族之一――琅琊王氏的成员,和先后辅佐三代皇帝的宰相王导、大书法家王羲之等都有血缘关系。其实,琅琊王氏原本生活在北方,如何会在江南扎下根来?这个家族是如何在南京走向兴盛,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没落的呢?
 
  缓解南北矛盾,
 
  王导为东晋坐稳江山打下基础
 
  琅琊王氏,中国古代最知名的家族之一。出自姬姓,为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的后人,为避秦末战乱迁居琅琊郡(今山东胶南),遂得名。自东周至唐,家族中能人辈出,出将入相。而这个家族会迁居南京,从此与南京结缘,和一个人有关。那就是王导。
 
  王导,字茂弘,公元276年生于山东临沂。成年后,他承袭祖父爵位任东阁祭酒,并与当时皇族成员、琅琊王司马睿相交甚笃。此时正是西晋末期。311年,匈奴攻破都城洛阳,俘获晋怀帝。王导劝司马睿南渡长江避难,随之迁往南方的士族数以百家,史称“衣冠南渡”。西晋灭亡之后,王导趁势劝司马睿在南京称帝,建立了东晋王朝。
 
  这个江南政权成立之初,根基甚是不稳。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地位和名望并不高,拥戴他的只是一同南渡的北方士族。而当时南北士族之间成见极深,以致于司马睿称帝一个多月,仍没有南方士族前来拜见他。王导是个善于从大局着眼考虑问题的人,于是尽心竭力笼络南方士族,缓解南北矛盾。
 
  首先是提高司马睿威望。三月初三的“禊节”是当时江南的盛大节日,全城男女老少都会到长江边修禊祈福。在王导策划之下,到了那天,司马睿乘坐金碧辉煌的肩舆前往,极具威严,身后还跟着王导以及手握重兵的名将王敦等一大群北方名士。南方望族看见这种声势,非常震撼,纷纷在路边下拜行礼。此后,王导又立刻着手回访,亲自拜见南方士族里最年高德勋的两位名士,请他们出来做官。这样一来,吴地的士人纷纷跟从。
 
  除了炫耀威严以外,王导还努力拉近南北两族的距离。一次,南方名士刘惔来访,正值炎夏,王导故意在院子里光着膀子,用肚皮偎着冰凉的石棋盘,用吴语说道:“何乃渹!”意思是“好凉快”。回去以后,有人问:“你觉得王导这人怎么样?”刘惔说:“没有特别的,会讲几句吴语。”可见,作为北方名士、堂堂宰相,能放下架子学说吴语,让南方士族们大受感动。
 
  虽然经受了不少嘲讽,王导的这些“小伎俩”最终缓和了与南方士族之间的紧张关系,为东晋在江南坐稳江山打下基础。由于王导的地位无人可及,司马睿甚至曾邀请王导与之平起平坐,共受百官朝拜,在民间留下了“王与马,共天下”的说法。在晋元帝司马睿之后,王导又继续辅佐了晋明帝司马绍和晋成帝司马衍,开创了东晋百年的基业,相对稳定的政权也为此后数百年间南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王导的堂兄王敦同样也为东晋立下大功。通过攻占荆州等重镇,他将东晋的势力范围由长江下游一隅扩展到了长江中游。
 
  随着东晋政权的逐渐稳固,琅琊王氏也在南京扎下了根,进入兴盛时期,作为地方“第一望族”在以后的数百年中尊享殊荣。
 
  东晋建立后,为安置来自琅琊郡的北方士族,晋元帝在江乘县(如今的仙林大学城一带),设立了“南琅琊郡”。琅琊王氏的家族成员,许多便居于此处,世代繁衍生息。
 
  此外,许多琅琊王氏成员入朝为官,分居于南京城内,出现许多房支。这些房支依据所住之处得名,名称颇有南京城地方色彩。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支,居住于城南秦淮之畔的乌衣巷。唐刘禹锡诗云:“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说的就是他家,以及同样名人辈出的士族陈郡谢家。此外,还有居于“晋中里马粪巷”的一个房支,代表人物为王导的玄孙、王羲之的四世族孙、齐朝书法家王僧虔。
 
  然而,盛极而衰乃是世间常理。随着东晋的灭亡与南朝的建立,原先的门阀贵族体制渐渐衰微。南朝的皇族都出身于庶族,打破了士族的垄断地位。因而士族的势力逐渐衰落,琅琊王氏也不能例外。王导之后,王姓士族虽然还是出了不少朝廷官员,如王融、王冲等,保持了一些上等士族的门面,但是朝廷的实权已经落在了出身低微却具有真才实干的庶人官员手中。
 
  王家最大的浩劫来自震动江南的“侯景之乱”。叛军四处劫掠屠杀,作为首都的建康城中,居民几乎被屠戮殆尽。当年来自北方的降将侯景初投梁朝,便狂傲地提出要与王谢家族联姻。梁武帝告诉他说:“王谢门高非偶,可于朱张以下访之。”意思是,王谢家族地位比较尊贵,不能与他联姻,可以选择其他小家族来满足他的需求。侯景私下里气急败坏地表示:“会将吴儿女以配奴!”攻破了建康的侯景,果然对琅琊王氏下了狠手。据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常年养尊处优的王姓士族,骨脆筋柔,连逃跑的本领都没有。留在南京城内的王谢两家几乎亡族。
 
  其后,经历了梁陈两朝更替以及北方王朝的入侵,南京地区王氏的兴盛由此终结。许多王氏族人迁出了南京,前往荆州、江陵等地或回到北方定居。直到宋朝以后,迁居他地的琅琊王氏支系如三沙王氏、三槐王氏等才逐渐重拾往日大族的辉煌。
 
  南京仍有琅琊王氏后裔,家谱代代相传
 
  在如今江宁区禄口街道境内,有个村庄紧靠秦淮河,叫山阴村,村里居民多姓王,他们是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后裔、琅琊王氏的传人。
 
  据传这个村子就是王羲之的三子王徽之最早定居此地所建。东晋太元五年(380年),王徽之与东晋著名军事家、与王氏家族并称“王谢”的陈郡谢氏后人谢安,一同由朱雀桥乘船,沿秦淮河行至铜山上岸。王徽之见此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就定居下来,取名道德村。南宋时,该村又改名为山阴村。
 
  该村村前有王家渡,据传为王徽之当年弃舟登岸处。村后有竹墩山,是王徽之栽竹之处,也是他的归葬地。如今,山阴村王氏从45代孙“采”字辈到53代孙“远”字辈共9代同村,这在全国极为罕见。
 
  目前,山阴村保存着《王氏宗谱》37本。这些谱书中有一部分是1868年、1892年、1920年重修的。这些家谱得以保存至今很是不易。“文革”期间,红卫兵听说山阴村有古代家谱,要来“破四旧”。恰巧这天凌晨,家谱保管人王采金前屋失过火。他急忙将家谱藏在后屋写有毛主席语录的大牌匾后面,然后告诉红卫兵说家谱在火灾中被烧毁,《王氏宗谱》这才逃过一劫。
 
  2007年,这份珍贵的家谱又经历了一场风波。每年,负责保管家谱的后人们都会将家谱取出晾晒。这一年的晾晒日到了,保管家谱的老人打开保管箱,竟发现家谱不翼而飞。这可急坏了村民,遂分头寻找。有人说是老人孙子偷拿了,一查果然是孙子以1000元价格卖给了铜山镇上的收藏爱好者。后经法院裁定,山阴村以2000元赎回了《王氏宗谱》。
 
  《王氏宗谱》有序、记、题、跋;有世系表、先祖像、家训等;还有皇帝敕诰、圣谕。谱为木刻楷书印刷,内容翔实、图文并茂。1977年,铜山与石湫两镇为两地山田归属发生争执,后竟依据《王氏宗谱》所给田产图,解决了纠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