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青岛:大师王献唐的故居
王统照故居
在寻访王献唐故居之前,记者先找到了王献唐的三儿媳安可行女士。安可行如今已是年过八旬的老人。她告诉记者,王献唐当年在山东青岛时虽然年纪尚轻,但已有两个儿子,拖家带口的,急需一处宅第安置,便与友人一同在观海山半山坡上选址自建了几间平房(今观海二路13号甲)。“那时邻居中还有王统照、闻一多、臧克家等人,他们几人隔几天就要相互走动走动。”在安女士的记忆里,院子里有柏树和藤萝,还有一个小亭子。
在青医附院平原路出口的马路对面,有一段石阶可以直通观海二路,石阶尽头观海山公园脚下的老宅便是王献唐故居。虽然王献唐的后人如今多数都在青岛生活,但故居早已易主。透过紧锁的红色漆门,只能依稀看到院里的一方青翠,却不见了亭子的影子,而当年知名的王献唐的书斋“双行精舍”更是无缘得见。
王献唐,山东日照人,著名的考古学家、图书馆学家、版本目录学家,精通文字、音韵、金石学,又通典籍,兼长诗文,并且还是公认的书画家和篆刻家、国学大师。安可行拿出一封我国著名学者张政烺的手笺给记者看,上面称赞王献唐是“山东近几百年来罕见的学者”。而据了解,我国现代著名学者叶圣陶、顾颉刚、夏鼐、唐兰等人也都曾撰文给予王献唐同样的评价。
这位在各个文化门类中兼收并蓄的大家,在青岛留下了一段深深的印迹。
1907年,11岁的王献唐就来到青岛,入学礼贤书院,之后考入青岛特别高等学堂(德华大学),学习土木工程专业,但因家庭经济困难,未能完成学业。因德文出色,王献唐肄业后曾应天津《正义报》之约赴津翻译德文小说。1918年,王献唐任济南《商务时报》、《山东日报》编辑,第二年,他便以两报特派记者身份回到了青岛,在此长居。1922年,青岛被中国政府从日本手中收回,王献唐作为接收代表之一,留任胶澳督办公署帮办秘书,此后又任青岛财政局股长,直至1925年离青赴京。
王献唐的大儿子、二儿子在战火中牺牲,三儿子也早在“文革”期间过世,唯一在世的四儿子在南京潜心教书,不问世事。于是,年迈的安女士带着孙辈成为整理王献唐各种著作、遗墨和研究成果的主力。由于观海二路的故居早已易主,他们最终选择在大学路7号青岛市美术馆院内成立了“王献唐研究会”。
“老先生为保存齐鲁文脉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当年在青岛还成立过中德学社,想方设法截留了日本人企图运走的秦汉砖瓦,搜集‘山左先哲遗书’,写就《公孙龙子悬解》……”安女士说,作为后辈人,他们有义务不让一代大师的历史功绩和思想精髓湮灭于黄土之中。
“文学圣殿”破败惨淡
在记者走访的名人故居当中,王统照的故居大约是光景最为惨淡的一处。
王统照的学生、友人,无不对观海二路49号这座小院怀有深深的感情与清晰的印象,因为这里曾经是青岛一代文学青年的启蒙殿堂和登攀阶梯。然而,当年的“文学青年聚集地”,如今已被一面锈迹斑驳的铁门从里面反锁上了,记者趴在门锁上方的一处孔洞努力向里面望进去,看到主建筑已经破败得相当厉害,房顶洞穿,发黑腐朽的几根屋梁都露出来了,似乎随时会坍塌的样子。而房子旁边一棵不知何时因何故躺倒的大树,几乎要将这摇摇欲坠的房屋压垮。
有外地的背包客从此经过,看到记者的流连也凑过来观望,惊讶得不由得脱口而出:“原来这是一处名人故居啊!”随后,惋惜的表情从他们脸上流露出来,让记者也有些赧然。
人们对王统照的熟知,是因为他是我国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社团——文学研究会的组织者,是知名长篇小说《一叶》、《黄昏》和短篇小说集《春雨之夜》、新诗集《童心》的作者。可以说,他是中国新文学第一批成名的作家。而作为“五四”前后名噪京华的唯一一位山东籍作家,他对青岛的贡献在于对这座城市现代文学的启蒙。
青岛大学退休教授刘增人是研究王统照的权威学者,据他介绍,王统照的母亲早年就在青岛的上海路、陵县路一带买下过一处房产,但王统照接手后,觉得原有的房舍地脚一般,且地势低洼,便在观海山西坡近山顶处买下十多亩地,建成一座小院。他把自己的书房自名为“望海楼”,还在书房外特地修了一个小平台,叫做“望海台”,不时与朋友们登台望海,品茗话旧,畅谈社会人生与学术文艺。1927年,王统照又把宅子进行翻修,当时这处住宅门牌号为观海二路19号,后来改为49号。
刘增人在他的著作 《王统照传》里对王统照在青岛的故居有详细描述:门口竖立着两堵用粗糙的白石砌成的墙柱,朴素稚拙,凝重沉静。进得门来,是一道又高又陡的石头阶梯,两边有红漆木制扶手。沿石阶走上去,右边是三间敞亮的客房。如鱼脊般横贯小院的,是一系列居室,包括王统照夫妇的卧室、孩子们的卧室、仆人的卧室……上世纪50年代,王统照曾在友人寄给他的49号寓所照片上题诗:“卅载定居地,秋晖共依栏。双榆仍健在,大海自安澜。风雨昔年梦,童孙今日欢。夕阳绚金彩,天宇动奇观。”
但是,这样的景致再也见不到了。
刘增人也十分痛心地告诉记者,前些年他曾多次造访这所具有青岛现代文学“发源地”美誉的故居,有时是带着外地慕名而来的友人同往,但从来就未能如愿——不仅有 “铁将军”把门,门内还有一猛犬狂吠驱赶。他绕到故居背后的观海山上俯瞰,发现故居早已形同废墟,里面的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混在一起,让人看着心寒,从此再也没去过。回想起他曾和王统照的两个儿子就在故居里品茶闲话,畅想着把故居打造成一处纪念馆,如今物是人非,心头不禁涌起无尽的沧桑之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