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会论文· 中华王姓主体支派的血缘与地缘之根

王大良
中华王姓主体支派的血缘与地缘之根
至于王姓的根,或者说王姓主体支派的血缘与地缘之根,我们很容易想到唐朝大诗人李白《感遇》诗中那著名的两句:“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短短的10个字就已经把王姓之根进行了高度概括。诗中所说的“王子晋”即太子晋,他亦即王姓的血缘之根;“伊洛滨”也就是伊水和洛水流域,特指太子晋生活的东周国都或其附近,亦即今天的河南洛阳市一带,这也是王姓的地缘之根。另外,李白说王子晋于伊洛之滨得道,实际上也是认为王姓发源于此,血缘和地缘之根都在这里。但对于李白或与李白相近的关于王姓之根的说法,无论在他之前还是在他之后都有不同的理解,甚至有人还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观点。因此,在王姓的寻根活动开展得越来越深入的今天,我们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王姓主体支派的血缘和地缘之根?究竟怎样面对古今在王姓之根问题上的不同观点和争论?等等,许多问题都需要每个王姓人用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认真进行思考,或根据历史发展的线索对不同观点一一进行梳理,直到得出最为接近事实、能够经得起推敲并被大多数人接受的结论。正是出于上述考虑,本文在笔者多年研究的基础上,拟从血缘和地缘两个方面探讨王姓之根,并对相关的争论问题略陈管见,以此就教于广大王姓宗亲。
一、太子晋与中华王姓的血缘之根
关于太子晋是王姓人血缘之根的说法,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记载大约出自东汉人王符所撰的《潜夫论·志氏姓》中,此后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扬光大,隋唐以后成为共识。综合来看早期的相关文献、谱系、墓志、佛经、诗文等,尤其是《潜夫论·志氏姓》,唐欧阳询《艺文类聚》引晋孙绰《丞相王导碑》及陈徐陵《晋陵太守王劢德行碑》,明陶宗仪《古刻丛钞》收录《齐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铭》,梁陶弘景《真诰·延象篇》,现代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收录《北魏王绍墓志》及《王诵墓志》,南朝昭明太子萧统《文选》收录任昉《王文宪集序》唐章怀太子李贤注引《琅琊王氏录》,唐林宝《元和姓纂》、李白《感遇》、刘禹锡《王质神道碑》,北宋邵思《姓解》、欧阳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南宋郑樵《通志·氏族略》,等等,都对太子晋和王姓的关系作了大致相同的记载,也是今天许多人自称是太子晋后代的基本依据。作为一位王姓先祖,太子晋在千百年前就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另外,太子晋又被称为王子晋、王子乔、王乔,事迹在《逸周书》、《国语》、《楚辞》、《列仙传》、《风俗通》等更早期文献中也多有记载。综合各书的相关记载,我们可以对他的一生有个大致的了解。尽管这些说法有时还存在相互矛盾之处,关于他的身世也有不同的说法,甚至有人认为王子乔或王乔与太子晋根本不是同一个人,但其中至少把他的身份记载为周灵王的太子,说他是一位聪明早惠、忧国忧民、令人敬仰的的王家太子,国家储君,可惜生在多事之秋,又不长寿,让人深感惋惜,这些都是基本可信的。至于说他死后得道成仙等等,则都是我国早期神仙信仰时代的说法,传说的成分居多,我们对此也不必深究。
太子晋之所以被许多王姓人当作血缘祖先,其原因正像唐代的另一位大诗人刘禹锡在《王质神道碑》中所说的那样,王质“始得姓自周灵王太子晋,宾而天仙,时人号曰王子,因去姬而为王氏”。也就是说,太子晋开始从周王族中分出,子孙也不再以周朝的国姓“姬”为姓,而是以王为姓,他也因此成为王姓人的祖先。此外,他的后代到秦汉时又进一步分为琅琊、太原等郡望,魏晋时再分为东海等郡望,南北朝隋唐及以后又分为中山、河东、河内、邺郡、开闽、三槐等多个支派,明清及以后更向海外各地发展,从而形成了今天子孙众多、人口近亿、分布广泛的突出特点。
当然,在太子晋之前,王姓还有不少祖先,但无论影响还是作用都无法与太子晋相比。如太子晋的父亲周灵王,虽然贵为一国之君,在位27年,但一生的事迹为我们所知甚少,对王姓而言最值得关注的也只是他在继位后的第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废掉太子晋,另立次子贵为太子。据说太子晋的被废和不久后的去世对他打击很大,以至神情恍惚,到二十七年(前545年)十一月的一天深夜梦见太子晋骑着白鹤来迎接他,惊醒后不久便病死。后人把他葬在京师洛阳西南的周山,庙号“灵”,所以才被称为周灵王。
周灵王之外,与王姓有关的重要祖先还有黄帝、后稷、公刘、古公亶父、周文王、周武王等人,他们的事迹大多见于《史记·五帝本纪》、《周本纪》以及历代编修的王姓家谱中。其中,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之一,后稷是周朝的始祖,公刘和古公亶父是周部族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人,周武王是周朝的开国之君。至于从周武王到周灵王以前的这段历史,已经大多见于各种史书,不必我们再加赘述。
二、中华王姓血缘之根再探讨
中华王姓主体支派的血缘之根在太子晋,本来是古往今来大多数人的共识,但由于年代久远或史书记载不详、后人理解角度不同,以致出现了其他一些说法。这些说法中的有些说法是由太子晋延伸而来的,有些则是太子晋作为王姓祖先问题的进一步深化。比如说,有种说法认为王姓得姓始祖不是太子晋,而是太子晋之子,其依据便是前述《潜夫论·志氏姓》中的一段记载。这段记载说“周灵王之太子晋,……世人以其豫自知去期,故传称王子乔仙。仙之后,其嗣避周难于晋,家于平阳,因氏王氏”。也就是说,《潜夫论》的作者王符认为在太子晋去世以后,他的后代到晋国避乱,定居在平阳,然后才姓王。可见,这种说法与我们前举李白、刘禹锡的说法都不相同。那么,这种说法究竟有什么依据呢?其依据是否能站得住脚?由于这种说法与王姓的血缘之根密切相关,我们有必要进行更为深入地探讨。按照王符的上述说法,王姓的得姓是因为到晋国避乱的那位太子晋的后代,得姓地点是晋国的平阳。这样一来,王姓的血缘之根就变成了太子晋的那位后代。而在事实上,王符的这种说法有不少让人难解之处,“其嗣避周难于晋”也仅仅是他的一家之言。另外,他在这里既然说太子晋的后代是到了平阳以后才姓王,但他在此前的行文中已经称太子晋为王子乔,显然让人觉得太子晋已经以王为姓,他的说法并不严谨。而在他以后的相关文献中,当涉及到同样问题时,基本不认可他的这种说法。对此,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原始资料加以证实。
在秦汉以后至宋代以前的许多原始文献中,都有把太子晋当作王姓得姓始祖的一脉相承的记载。如前举《艺文类聚》一书中引东晋人孙绰为当时人王导所写的《丞相王导碑》记载说:“公胄兴姬文,氏由王乔。”也就是说,孙绰认为丞相王导的姓氏来源于王乔(太子晋),王乔是周灵王太子,属于王子,所以才被称为王乔,并不是像王符所说的那样要等到“其嗣”再姓王。王导是东晋的丞相,也是琅琊王氏的重要奠基人之一,孙绰为他撰写的碑文应当有所凭依,显然不会是孙绰本人的凭空捏造,因此他关于王姓来源于太子晋的说法应该是可信的,也说明至迟在两晋之际的王姓人已经否定了的王符的说法。又如前举《古刻丛钞》所收录的南朝《齐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铭》里说永明敬太妃王氏“其先周灵王之后”,意思是说,王姓因为是周灵王的后代而姓王,姓氏来源于固有的王者身份。这条资料中所说的齐永明敬太妃王氏出自琅琊王氏,生活在南朝初年,她去世后别人在为她所写的墓志上有这样的记载,显然是进一步光大了前述《丞相王导碑》所说的“氏由王乔”而否定了王符的说法。又如前举《真诰·延象篇》也说“王子晋父周灵王,有子三十八人。子晋,太子也,是为王子乔”,直接把太子晋称为王子晋或王子乔,说明也同样把太子晋当成王姓人。又如在前举《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所收录的《北魏王绍墓志》里,也说“子晋资储仙命氏”,意思是说王绍的姓氏来源于太子晋。再者,不仅在王符之后的两晋南北朝人如此,即使隋唐乃至宋代人的主流观点也不采用王符的“其嗣”说。其中如前举唐朝章怀太子李贤在为《文选》中收录的《王文宪集序》作注时,引《琅邪王氏录》说“王氏之先,出自周王子晋”,实际上也是沿袭了南北朝人的说法。另一位唐朝人林宝根据当时达官贵人家谱所编的《元和姓纂》中也说“王姓,出太原、琅琊,周灵王太子晋之后”,与前引《齐故永明敬太妃墓志铭》中的记载相近。另外,北宋人邵思在《姓解》中也仍然认为“王,周灵王太子曰晋,世传晋登仙,是王家之太子,遂称王氏”,其行文与前述刘禹锡《王质神道碑》近似,都同样认为王姓出自太子晋而非“其嗣”。上述这些都说明,至少自秦汉到宋代都有关于王姓来源基本一致的记载,都认为王姓出自太子晋,而非王符所说的“其嗣”,王符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支持。
王符关于太子晋“其嗣”得姓的说法,大约直到北宋欧阳修时才得到呼应。欧阳修在其主编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里不仅基本采用了王符的说法,还加入了太子晋“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等字,不仅光大了“其嗣”说,而且还让王符的“其嗣”说更加具体化,让人更有王姓出自太子晋之子宗敬的感觉。加以欧阳修的名声和《新唐书》书的正史地位,使王姓得姓于太子晋“其嗣”说从此拥有了广泛影响,在宋代之后几乎成为定论,而王姓出自太子晋之说则在无形中被打了折扣。实际上,欧阳修的说法中“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等字并没有旁证材料可资佐证,甚至“宗敬”的名字也最早见于这里。难怪后来有人说,根据“逐家谱牒”所编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不足征信,适以滋谬,举可废也”(清朝沈炳震语),即存在着不少瑕疵,这种采用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其嗣”说并更加具体化的做法便是其例。只是遗憾的是,后人对此没能明察,以至以谬传谬,甚至在欧阳修之后的郑樵于所编的《通志·氏族略》里对此几乎照抄,说“若琅琊、太原之王,则曰周灵王太子晋以直谏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沿袭了他的说法。从此直到今天,人们在谈论王姓主体支派来源时,几乎都引用欧阳修在《新唐书》里的说法,由上可见也明显是被王符的“其嗣”说误导,之前的主流观点对此并不认可。
总之,关于王姓的血缘之根问题,其实本来颇为清晰、明瞭,但被东汉王符的“其嗣”说和北宋欧阳修的“子宗敬为司徒,时人号曰王家,因以为氏”等说法复杂化了。王符创造了太子晋“其嗣”得姓说,也是欧阳修关于王姓起源的蓝本,但二人的观点都不是其生活时代的主流观点。更为重要的是,既然古时候的很多人都已经认为王姓得姓于太子晋,那么,今人如果继续主张王姓是在太子晋“其嗣”奔晋之后才出现,就有些节外生枝了。
三、中华王姓地缘之根之我见
所谓地缘之根,也就是具有典型纪念意义的得姓之地。对于主体王姓来说,这本来是一个不成问题的问题。因为既然古今的不少主流观点都把血缘之根定在太子晋那里,地缘之根当然也应该与太子晋有关。即:太子晋生前活动之地和去世后的葬身之处,都应是王姓的地缘之根。但在事实上,这一再浅显不过的道理却长期被忽略,而是被根在其他地方的说法所替代,致使真正的根之所在反而很少有人提及,这不能不说是王姓人的一大遗憾。在此,我们不妨仍以东汉人王符在《潜夫论》中的观点为例,重点剖析一下他所说的“家于平阳”。王符所说的“家于平阳”,意思应该是说王姓的地缘之根在晋国的平阳。而在事实上,王符时的平阳是指平阳侯国,亦即太子晋时期的晋国平阳邑,相当于县,其地在今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西南部一带。据古书记载,平阳的得名是因为当地有一条叫做平水的河流,平阳就座落在平水以北,从周敬王六年(前514年)开始这里又称平阳县。这里从唐尧、夏禹以来便是当地的政治中心,又因为地势大而平坦,曾被称为“大原”或“太原”,是泛指而非特指,在先秦文献中屡屡见于记载。其中如《禹贡》夏禹治水“既修太原”、《诗经》“薄伐猃狁,至于太原”,《竹书纪年》周穆王“遂迁于太原”、《国语》周宣王“料民于太原”,以及《左传》、《史记》所记的“太原”等等,无不如此。至于我们后来常说的“太原”,是因为秦庄襄王四年(前246年)“初置太原郡”才出现的,治所在今山西太原市西南古城营西古城一代,管辖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区,距王符所说的“家于平阳”260公里,与平阳一带的“大原”或“太原”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历史上也从来没有被混淆在一起。即使西晋皇甫谧在《帝王世纪》中说平阳又是今太原的别称,认为今太原原名晋阳,在“尧都平阳”前曾是唐尧故居,后人也把晋阳称作平阳;但此说早已被研究者否定,而晋阳名称的出现最早也在周敬王二十三年(前497年),在时间上晚于平阳许多。
总之,追本求源,王符的“家于平阳”说其实也是他一个人的一家之言,在他身后也没有发扬光大,这是历史事实。至于后来有人故意把他所说的“平阳”当成另外一个地方,或者进而引申出更多的地缘之根说法,则都属于另外的问题,笔者也有专文或专书论及,故本文不作讨论。在此想要提出的一个尚待论证的想法是,大约是因为太子晋的名字里有个“晋”字,王符便提出了一个“避周难于晋”的说法,后人又进一步把这个“晋”字与地名或国名联系起来,进而引申出更多的说法。事实上,与此相关的诸多说法从本质上说都可能是对太子晋名字的一种误读,或者是对太子晋名字的一种非事实联想。太子晋的名字与国名或地名“晋”都没有关系,而王姓的地缘之根也当然不可能在那些地方。
四、中华王姓的寻根之路
如上所述,既然绝大多数王姓人都认为太子晋是得姓始祖,那么,王姓的地缘之根当然在太子晋当年的活动之地,亦即前引李白诗中所说的“吾爱王子晋,得道伊洛滨”。另外,与李白相近的关于王姓之根的说法其实在过去还有很多,其中如在南朝末年一位叫徐陵的人曾写过一篇《晋陵太守王劢德行碑》,文中写道“美矣良臣,胄自沣水,源于洛滨”,意思是说王劢是位好官,无愧于他的祖先,他的祖先原来生活在沣水、洛滨一带。这里的沣水借指太子晋所在的周王室的祖先发源地,亦即今陕西西安市西南秦岭山中一带;洛滨则指周王室在西周灭亡后东迁谷、洛二水流域,建都洛阳,是为东周。徐陵在这里追述王劢的祖先,专门提到“沣水”、“洛滨”,意思明显是在说王劢是周王室的后裔。前述太子晋既然是东周灵王的太子,而王劢又是“源于洛滨”,那么,王劢的根当然也在“洛滨”了。由此可见,关于王姓的血缘和地缘之根问题,都在太子晋和太子晋生活的东周国都洛阳一带,在古人看来是没有问题的。太子晋当年所生活的东周国都洛阳,从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开始,直到公元前256年因周赧王被秦兵囚禁而东周亡国,先后有25个国王在此执政达515年之久。这里北依邙山,南临洛河,太子晋及历代周王所居住的宫殿就坐落在城内的西南隅。尽管当时诸侯称霸,王室衰微,但东周国都作为天子之都,仍长期处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可惜由于年代久远,东周国都如今早已不在,仅存遗址,位于今河南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该公园是当地政府为保护东周城址而专门修建的遗址公园,坐落在洛阳市中州中路312号、中州路北侧,洛阳博物馆西,占地1080亩,主要景点有牡丹园、河图洛书碑、韶乐台、天成阙等。在河图洛书碑北侧还有一座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访洛者竖立的根在河洛碑,被认为是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的重要基地。
另外,正如本文此前曾提到的那样,不少史书都记载太子晋在因故被废后经常游历于京师洛阳东南的嵩山一带,后来在嵩山西北的缑氏山去世,这也即是后人相传的“王子乔仙”。这里的嵩山即今河南登封市境内的嵩山,缑氏山也称缑山,在河南偃师市府店镇府店村南。两地由于都与太子晋有关,特别是缑氏山一带作为太子晋最后得道升仙的地方,历代都有与他相关的许多传说,至今还有唐代武则天时所立的一座纪念碑。因此,在太子晋身后事为人所知甚少的情况下,他的升仙(去世)地缑氏山无疑也是王姓人应当关注的另一个重心。换句话说,太子晋的升仙地缑氏山实际上应是王姓寻根的最有价值之处。
再者,如果王姓人把寻根的目光放得更远一些,还可以发现,在太子晋当年生活的东周国都和去世的缑氏山附近,还有其他地方可供凭吊或寻访。比如,太子晋父周灵王陵、弟周景王陵、曾祖周定王陵、侄周悼王陵都在洛阳西南部的周山。尤其是太子晋父周灵王陵,在曹魏时期编撰的《皇览》中就见于记载,说“周灵王葬于河南城西南柏亭周山上”。另外,北魏人郦道元在所著的《水经注》一书中,也记载说洛水由东北流经周灵王陵区,“上有周灵王陵”,陵东有石碑。根据当地考古工作者近年的实测,该陵直径约115米,高约50米,用夯土筑成,巍峨高耸,雄伟异常,被认为是早于秦始皇陵330多年、我国目前被发现且已知年代最早的帝王陵墓。至于除此之外的其他陵墓,由于与太子晋的关系稍远,也溢出了王姓寻根的话题之外,在此不多赘言。
总之,王姓作为人口近亿的中华大姓,从寻根的角度看其核心仍是尊奉太子晋为祖先的主体支派,太子晋及其生前主要活动之地和去世后的葬身之处就是王姓的血缘或地缘之根。关于这点,正像一首诗中所说的那样:“千条江河归大海,千枝万叶一条根”,这种江河与大海、枝叶与根的关系,也是主体王姓人与太子晋关系的一种形象说明。毕竟,无论大家来自何地,无论有什么风俗习惯、讲何种语言,都是太子晋的子孙,血管里所流淌的都是与太子晋一样的血。而通过研究和了解王姓的血缘或地缘之根,从历史的角度理清一些与此相关但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也有助于我们各自之间进一步增强凝聚力和认同感。它可以让我们进一步确信:太子晋是中华主体王姓的共同祖先,国内外的太子晋子孙一脉相传。无论你我他,同姓一家亲,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根!
(作者王大良,史学博士,社会学博士后,教授,王姓研究的拓荒者之一,出版有《中华姓氏通史·王姓》、《中华王氏通书·寻根旅游卷》、《中国古代家族与国家形态——以汉唐时期琅琊王氏为主的研究》、《中华姓氏通书·王姓》(署名达良)、《百家姓寻根探秘·王》、《周吴郑王:中国大姓寻根与取名》等,现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工作。)
编 辑:wangshi
标签:
相关文章

最新推荐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
在春节这个中国人最大的节日里,酒肯定不可或缺。这不,离春节 [详细内容]
- · 北京晚报:不要让酒抢了过年的主题
- · 图解:春节到来,福利应该怎么发?
- · 人民日报人民论坛:春节里细品文化的佳酿
- · 本网总编深入市县向有关企业社团拜年
- · 习近平给“王杰班”全体战士回信 勉励他们
- · 南京,一座有趣的城市。
- · 什么是“绝日”?为何农村老人说,今年二十
- · 人生,多做这“四善”,终会善有善报!
- · 六种错误锻炼加速衰老
- · 过年入寺拜佛烧香,有哪些细节需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