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大会论文· 海南王氏通谱中的七个“谁”

2013-06-11 11:52:21来源:

打印 字号: T|T
     ——论新谱学精神价值坐标

 
 作者:海南王业茂 
 
  谱牒,中国姓氏文化重要载体,世代沿袭。当今中华盛世时代,赋予姓氏文化传承与发展以新的使命。《海南王氏通谱》(简称《通谱》)修纂工作,被列为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五大”文化工程之一,已经启动。修谱功夫浩繁,意义非凡,先须明确:在经济全球化视野下,王氏琼人应拥有怎样的文化心态?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进程中编纂谱书、推考历史,历史可给予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未来对我们有哪些期待?修谱对先人、后人应做出何种交待?我们推动同姓通族目标是否具有现实意义?问题涉及新谱学探索的目标性与科学性。
一、设定新型谱书内容层次
以单一宗族世系为范围编成的谱牒,称宗谱(族谱、家谱等);以若干宗族形成联合体、复合体的世系为编纂范围的,称通谱。为解构谱牒实体,我在《通谱定位论》中提出七个谁,即“谁生谁”、“谁是谁”、“谁和谁”、“为了谁”的求是定式,对谱书内容层次做大雅近俗的表述。
谁生谁?谱书是姓氏血脉文本,人类族群生命顺由血缘生生不息,相传播迁的生物流程。没有姓源、世系,便没有谱牒中国。诸如姓氏考、迁徙考等世纪源流考的严苛笔墨,也是谱书的基础性内容。
谁是谁?全国王氏总人数9600万,位居百家姓榜首。纵观几千年华夏文明史,那些灿若星汉的古代王氏科技鼻祖、文化先驱、历代名君名臣及其发祥万方的后裔,令人引以为豪。功名显赫的先贤人杰,见著谱书彪炳,历代因袭传扬,彰显谱家荣耀。然而,新谱学大家潘光旦先生研究认为,宋元以来谱书作伪成风,至明代夸大攀附登峰造极,历代谱牒伪风牢不可破。学者调查发现,海南岛旧谱书对一些重要历史人物的记载,也曾蒙受攀附门第、拔高夸大、张冠李戴之诟病。此类混淆“谁是谁”的疑点,足以引起新谱学者的严肃关注。
谁和谁?王氏迁琼起于东汉王祈、王律二公,唐代王义方、宋代王圣清、王天祥,明代王惠,清代王子胡等60多位“过琼公”繁衍120万海内外王氏琼人,拥有100多种族谱,存史年代最早者为隋朝。关于“谁和谁属哪个公”的后裔,大部分谱载准确度能有个八九不离十;一旦将族谱世系推向上限,或会如堕烟海。历代来自中原的众多王家世系,头绪纷纭,由于战乱、灾荒,一些支系记载“错经”、“断线”在所难免,如何钩沉续接,使“谁和谁”的宗支分并对位,不仅需要实现谱牒集团化的技术支撑,更需要谱牒主体人文意识的升华。
为了谁?推动多个宗族谱牒实体集团化,主体文化认同是决定性因素。谱书修纂与史学研究固有分野,然而融合人口学、社会学、经济学、统计学、优生学、生态学等多学科知识观念,充实资治教化功用,是新谱学精神早已蕴蓄的文化气度。《通谱》涵养史论,引入文化学、哲学、历史美学和主流价值观,成为践行新谱学精神,增进时代特色,推动谱牒国际化的新步骤。
二、凝聚《通谱》内容品质意义
《通谱》设上、中、下篇。我在《通谱统筹论》中从文化视野、体例特色、维度建构、后续空间等角度,提出新的建谱思路、实体界面、记录重点构想,阐述通谱共性高度、个性特点及疑点难点解决方法,按照七个“谁”的层次关系,凝聚新谱牒的品质意义。
第一,设世系源流谱:勾画“谁生谁”的姓源脉络。以太原子乔祖(前565—前549)肇宗立姓年代为上限;分别以诸“过琼公”如王祈(东汉建武二年26年)、王环(南宋德佑1275年)等中原迁琼年代为中限;以当代王氏琼人新生代为下限;族众分布涵盖海南岛、南海诸岛及海外王氏琼人侨居国。
第二,设拓进者编列:以移民史为线索,刻画汉朝以来王氏植根孤岛,异地开发建设强者群像。奋斗、成长,顽强适应,中兴崛起,繁衍兴旺,走向海外。以严谨的史学方法分辨载明“谁是谁”,无论是谁,均避免朝代政治制度、阶级、信仰、党派、性别、等级地位等留下毁誉偏颇或人为疏漏之憾。
第三,设集团化空间:血缘天性与时代精神渗透,爆发大姓系时代“同姓共祖”的意识觉醒:“我们身上流着血一样的血!”
实现多宗族和谐的亲缘“越认”,已经成为王氏琼人的文化自觉。2013年3月23日,海南省东方市王文化研究会成立,率先成为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团体会员单位,给予各市县王氏族群以极大的启发鼓舞。感念太子晋而驰思骋怀,天下王氏血脉同源而彼此相通,结集而来、散发而去,高山大海阻隔不断“大姓系”精神的共通感、归属感,亲情网络由此结成,谱牒集团化实体丰硕成果指日可待!
第四,设文化基因库,兼收并蓄谱牒精华。谱序:新序、旧序、客序、跋语;谱论:名人对通谱作用、功能、意义、历史、原理、方法等阐述;殊荣录:列位“过琼公”家族存史敕书、诏命、赐字、赐匾、赐诗、赐联、御谥文、御制碑文;万姓同根:黄帝、后裔图像及文字介绍……谱牒“百科全书”诸多图文质介,都是生发民族向心、凝聚力的文化基因七个“谁”的通谱记录,尽情荟萃姓氏文化经典宝藏。
三、建构新谱学精神价值坐标
《通谱》体现的新谱学研究水准在于:从漫长的海南移民文化流程中,提炼60多位“过琼公”薪火相传、臻成望族的文化基因,增进王氏琼人的文化认同,追求人性升华的生命价值意义。
(一)从未来出发探寻历史,解读祖先的未来。
未来是人类的希望。希望照耀人类的未来。
祖先的未来是什么?是黎民。太原子乔太子晋入朝参政,推行赈济灾民治洪策,在朝议中得罪父皇,被废逐京畿,报国无门,弱冠驾鹤仙去,一脉太子基因传递2500年,繁衍中国数千万王氏族众!
未来是生命的继续。祖先的未来属于谁?属于后代。子乔晋祖六十世嫡孙祜公生逢五代战乱,历事后晋、后周和宋朝,以文武忠孝显名,宦居于汴梁城东,植三槐于庭院中,言称子孙必有为三公者。果然身后预言实现,子孙簪缨相继,子旦公辅弼真宗,嫡孙王素工部尚书,侍从仁宗三十余年,颇有名望,素公之子巩公崭开风气,引领风骚。苏轼作《三槐堂铭》美辞感叹王氏枝繁叶茂,槐荫满庭,子孙官声政绩遍及江浙。
未来是现实的归属,祖先的未来在哪里?在社稷。祐公六世嫡孙悦公居正,宋兵部侍郎、文殿阁大学士,赐太师,力主抗金收复失地,遭秦桧诬陷,遣枢密察院任琼州府同知护理太守,举家渡琼,谢世府城潭谢村。悦公九脉后裔仁义礼智信尚质文和,弘扬爱国基因,厚德承教,崇高思想800多年沐泽海内外后裔数十万人望族,大展宏图为国争光。
(二)从全球化出发寻根问祖,缜密通族共祖亲情。
现代“大姓系”文化,与古代以“血缘+崇拜+契合+降服”的氏族思想有着本质区别。在国际竞争中,姓氏亲情自发勾勒出世界性“血缘版图”。世界王氏宗亲恳亲联谊会感召天下,海南省澄迈县企业家王业聪,赴福建作迁徙考,勘明本家渡琼始祖王恂公被旧谱书讹传为悦公后代。他在莆田东井村谒拜祖宗,有感于福建省王审知研究会搭建“同姓通族”平台,全省性王氏亲情活动如火如荼,于是欣然邀请该会王亦鸣副会长来琼,共促海南王氏文化研究集团化。在德高望重的王学萍会长领导下,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牵头推进王氏文化研究、大宗祠重建、修纂《通谱》、教育基金会等“五大”文化工程,影响巨大,60多位“过琼公”的后裔们越发不安于“各尊其祖”现状,跃跃欲试,走出原始氏族壁堡,拥抱全球化“同姓共祖”大姓系文化。现代科技与血脉亲情高度融合姓氏文化,对新经济形态具有潜在影响力。
(三)从终点出发寻找起点,书写未来的历史。
现实注定要成为未来的历史。王氏精英们,把个人命运与国家民族兴亡紧密联系,殚精竭虑英勇献身,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国强民富的终极目标。从这一终点出发,《通谱》重点在于书写“未来历史”——现代社会各界王氏精英人物的传记、传略,以创新物质精神成果和饱含精神价值的功德才情,鼓舞族众,向未来做出负责任的交待。
(四)以海纳百川的襟怀,涵养谱牒实体集团化。
《通谱》作为王氏琼人谱牒体系的总括,在技术方法上,提纲挈领,探寻姓源、认同始祖、廓清世系、礼列昭穆;以全省各、市县多种王姓谱系为基础,按照海南移民史年序,编制世系总图,统揽众系,衔接多头并跻的中下限世系实体,打开后续空间;在建谱思想上,以爱国主义为基石,高擎全球化同姓共祖旗帜,秉持民本、正义、科学、博爱精神价值取向,以创新集团化谱牒文化成果,引领风气。
(五)以人本哲学观照,确立通谱价值高度。
毛泽东的话很透彻:“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我收集族谱资料时发现一份上世纪的家传地契,开头居然引用了毛泽东的这句历史唯物主义经典语录。咋一看很奇怪,后来明白了:哦,子孙多起来了,要修造新居,宅基地于是一分为二,平民创造如然。祖先古典哲学思想弥足珍贵:太原子乔,当推最透彻地践行“民为重、君为轻”儒家思想的中国第一太子:洪灾国泽,宫墙堵成堰塞湖,他敢提冒犯皇权疏洪案;育才鼻祖祜公,渴望子孙出将入相,充当国家栋梁,梦想成真;国器重臣悦公,嫉恶如仇,践行爱国使命呵护人民,千古流芳……《谱书》发掘文脉,注入唯物史观,重立传记人物评价标准,把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从阶级偏见中释放出来。
(六)从新的视角审视文化,发现通谱的历史美学。
历史的光辉,其实是人类未来思想的倒影——我在《通谱编审论》中对历史美学做此比喻。如何历史解读,完全取决于现实对未来的理解设计。文化是现实的一道门,是让来者走向未来,还是走进历史,这是《通谱》维度(深、高、亮)建构的关键。让历史告诉未来,还是让未来告诉现在?试以天上与地下,比作历史与未来,从考古与航天两件事上便发现,我们对未来的热忱仍旧淡薄!若痴迷地把“掘墓运动”当成历史传承,则不难设想,当我们的子孙有了可以透视地心的方法时,哪怕如今最豪华的史博馆,也会令他们扼腕叹息。
《通谱》历史美学的情结是:瞩望着未来的缅怀!新谱牒文化使命并非为把厚重历史叠加得更沉重,而是从浩瀚的史海中萃取精华,穿透思想光芒,垂传后代,探照未来。                                          (3850字)
 
                       (作者系海南王居正研究会文化委员会主任)
编 辑:wangshi 标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