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旧版回顾 | 王氏网论坛

世界王氏宗亲联谊交流寻根恳亲繁荣文化发展商企唯一官方门户网站

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文件

2013-04-25 08:49:32来源:

打印 字号: T|T

海居研字[2013]第4号                        签发人:王经伟

会议纪要
  时间:2013年4月1日下午
  地点:海南花梨协会办会室
  与会人员:
    会长:王学萍
    常务副会长:王  力、王光兴、王汉昌、王南海、
    王永仕、王高海、王经伟
    副会长、副秘书长兼办公室主任:王方策
    副会长、副秘书长兼文化传承委员会主任:王业茂
    研究会法律顾问:王雷
    议题:汇报研究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工作,泰国侨领王琼南回琼接待和今年三月十五公祭活动等事宜。
    会议由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经伟主持。王经伟说:今天的会议,常务副会长到会人数最多,算得上是研究会规格最高的一次常务例会。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自去年3月31日换届以来,刚好一年时间了。本研究会是唯一经海南省民政厅批准的研究全省王氏文化的法人机构。一年来,工作开局良好,取得长足进步,形成了以王学萍会长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和工作班子,突出团结和谐,理念清晰,  目标明确,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开展“五大”文化工程过程中,进一步显示了研究会地位和作用。前不久(3月23日)东方市王文化研究会暨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东方办事处成立,以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团体会员单位挂牌,明确归属,为全省王氏文化研究组织集团化作出示范。东方会后,定安、临高、五指山等市县派员前来商讨,采取‘‘东方模式,,筹建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团体会员单位,研究会也在组织建制文件范本及法律程序等方面及时地提供了帮助。东方会议是一个团结大会,和谐大会.  “东方模式”为汇聚海南王氏文化资源、搭建更大的文化研究发展平台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研究会换届后,逐步开展的五项文化工程包括:王氏文化研究、海南王氏大宗祠重建、海南王氏通谱修纂、海南王氏助学基金会和悦公墓茔改建悦公陵园。海南王氏大宗祠重建是当前研究会工作的重中之重。王居正公生前为南宋兵部寺郎,受命于国难之中,力主抗金,体恤民生,文韬武略英雄风范垂传,是历代70多位王氏渡琼始祖的杰出代表。860年前,悦公谢世海南,宋皇帝封地修建“乡贤祠,以志纪念,清朝前辈海南中学校长王国宪牵头重修改为“海南王氏大宗祠”,100多年后的今天徒有遗址尚存,重建大宗祠使命历史地落在吾辈肩上.此项工程由王高海牵头,王南海、王永仕三位常务副会长共同负责。一年来,在王南海具体主持下,大宗祠设计图纸五易其稿,集中反映王氏族众的智慧品味,一座颇具特色的文化殿堂呼之欲出。
    修纂《海南王氏通谱》大作。在王绥雄主持下,  由王业茂编制谱书大纲,组建写作班子编纂,计划用3年时间、500万元经费,组织多位专家学者和年轻写手编纂出版一部1000万字左右的高档次《通谱》。
    研究会“五大”工程的整体推进,随着各项工作班子配备到位,制度、计划逐步健全,走上正常化、规范化。
    本次会议还要商量安排三月十五祭祖、王氏泰国侨领王琼南回琼接待工作。
    王学萍会长指出:东方会议的最大收获是统一了大家对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地位作用的认识。根据省民政厅批准注册研究的性质、范围,是收集王居正等王氏历史资料,研究出版书籍,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所谓“王居正等”指的是包括王居正在内的海南其他王氏历史人物。当然,在70多位王氏渡琼始祖中,论其生前历史地位、贡献及影响,王居正当推为杰出代表。从今天的主流价值观角度看,王居正公的爱国主义历史功绩是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在挖掘优秀历史文化遗产,承前启后,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过程中,研究会作为全省性的社会团体,尤其要明确祭祀拜祖宗的意义
    在哪里?核心价值是个“孝”,字一一中华民族二十四孝归纳为“三孝”孝养、孝敬、孝志。概而言之,孝养:对公婆父母秉持孝心,尽到赡养义务,让老者安度晚年;孝敬:尊崇恭敬行仰仰止,抱有“孝色”情怀,晚辈以辉煌业绩为家族宗族鹰誉增色;孝志:继承先人遗志,光复中华,实现“中国梦”。我们坚持把王氏大宗祠建在老地方,庙不大,却是南宋皇帝赐的风水宝地,不能丢!
    常务副会长王高海强调指出:经过研究会不懈努力争取,海口市人民政府已下达文件明确批复,大宗祠遗址土地就是划拨给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修建王氏大宗祠的。琼山区政府也将其列为重点文物建设项目,将给予工作配套等各方面的支持,我们要把握好机遇,加快进度建设高水准的大宗祠。以外,各项工作大家研究逐项落实,对祖宗、对后人有个交代。
    常务副会长王南海汇报说:一年来的筹备工作,使大宗祠在海南广大王氏族众心中的位置越发彰显突出,这与德高望重的王学萍会长的核心凝聚力、影响力密切相关。东方会议上,我就大宗祠筹备进展做了详细介绍,来自东方市和省内8个市县的全体王氏与会代表,看到了设计图样投影,深感振奋。大家的发言慷慨激昂,纷纷表示:只要大家统一认识,以王学萍会长为核心,就能团结调动蕴藏在王氏族群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和智慧力量,出色完成新时期王氏文化建设使命,这是确定无疑的!可见,大宗祠建设己经进入历史最好机遇。目前的筹建基础牢靠:一是,王氏大宗祠由政府文件确立为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二是,建设用地,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已取得大宗祠土地归属权与使用权;三是,建设资金不存在问题;四是建筑技术上经多次参与仿古祠堂建设,在建筑技术上不成问题;五是我们王氏大宗祠在这次重建中,一定要起点高,要把王氏大宗祠建设成为上档次、具品位,能代表我们海内外一百二十多万王氏宗亲形象,经得起时间与世人考验的,永久性的王氏大宗祠。
    王南海指出,大宗祠建设将涉及原有建筑物拆除、现已摆放的神祖牌安置以及场地上的大排挡餐馆、停车场、铺面等一揽子妥善处理的问题,
    常务副会长王永仕当即表示:所有拆迁处理,一点都不存在问题,他说我参加今天的会议感到非常高兴,只要择好吉日良辰,随即拆迁,一切服从王氏大宗祠的奠基、建设,努力做好有关工作。
    常务副会长王力对王氏文化研究和大宗祠建设一往情深,  “三孝”之心溢于言表:重建大宗祠,重燃南宋皇帝赐封尊荣,是我辈一大幸事!大宗祠建设不能草率,不能低水平重复仿古建筑,要把我们这代人的使命感、品味追求变成令人肃然起敬的王氏文化形象,通过高度概括提炼的古典元素和精雕细刻的建筑艺术,熔铸千古殿堂,彪炳以王居正为代表的70多位王氏过琼始祖的历史功绩、精神人格,薪火相传。为做好大宗祠重建工作,建议组团由王学萍会长
带队到山西省王家大院参观考察,感受王氏文化源头,鉴纳大宗祠恢弘气韵和集大成底蕴,费用我来支付。我们王氏企业家赚了钱,内心充满对先贤血脉相传的感恩之情,赶上机会参与大宗祠建设是我们这代人的莫大荣幸。
王力表示:原先我说过认捐300万元建祠资金的承诺至今未变,热切期待高质量的大宗祠早日破土动工。研究会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上要进一步健全,办公机构可设在我的花梨协会会所,将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的牌子挂在这里,我提供办公场地开展日常工作,今后上规格的会议、接待,都可以在我会所里进行;要解决办公费用和工作人员补贴,配备工作用车,把各项工作更加有效地开展起来。
常务副会长王汉昌说:第二次参加研究会工作会议,我很高兴!王居正研究会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研究会,是一个凝聚全省王氏的智慧力量民间组织。王氏人多势众,海内外王氏总人数恐怕不少于200万。如此宏大的疾群,就需要有如王学萍会长所说的“孝”字凝聚共同的感情,建构大的平台,做好研’究传承王氏文化、教育后代的千古文章。我几次谒拜山西省王家大院,感受到王氏文化的博大精深,为王氏英才辈出无比振奋。祠堂记载,全国历代王氏将军级杰出人才1万多名,省、部级的历代朝官、现代领导近万人!王氏血脉强望勃发,延伸到国外,马来西亚、泰国等世界各国华侨,他们也都在侨居地建立王氏宗祠和华人学校,祭拜祖宗,传播华夏文明,让子子孙孙不能忘记王氏的根在中国。
王汉昌提出,大宗祠规模有多大,该花多少钱,把各大企业名家名流开列出来,有多少钱,做多大贡献,设立建祠基金会、教育基金会、扶贫基金会,王氏宗亲自愿把钱捐出来,纳入长效机制,扶掖学子奋发成才,帮扶贫困宗亲责无旁贷。只要王氏文化凝聚力在一个拥有一两百万王氏人的族群中发挥正能量,成千万上亿元的资金将会源源不断地汇聚起来,成就海南王氏文化大事业.
  王汉昌要求研究会要以富于创意的工作,高瞻远瞩地策划,脚踏实地实施,把公益性事业弓I上常态化、制度化轨道,发挥更大更长远的影响力。
  王汉昌还举出梵蒂冈文化圣地以小博大的例子,鼓励大家要珍惜南宋皇帝赏赐的4亩宝地,把大宗祠建成海南国际旅游的一大名胜景观。
    常务副会长王光兴言简意赅:  当代建祠切忌千篇一律,要有新的思路。我们的大宗祠的“大异”之处就在于“皇帝封赏”的非凡规格品位,此项海南唯i.的御赐殊荣,延续860年,绝不能被浮泛虚华的仿古建筑所淹没。.大宗祠建成,要使人亲临其境,犹如沐浴皇恩浩荡,高贵尊崇肃然起敬之情油然而生,王氏名人爱国爱乡的壮举弓!人浮想联翩。
  王学萍会长做总结发言:要求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一、王高海、王力、王南海、王永仕负责抓好王氏大宗祠的重建工作。王南海、王方策负责在近期办理大宗祠土地证工作。王力负责王氏大宗祠图纸设计及施工预算工作。
  二、王绥雄牵头,王业茂具体负责,与王国雄、王业富共同执行主编,完成《海南王氏通谱》编撰工作。
  三、王经伟、王方策、王万江、王雷负责抓好各市县王氏文化组织机构设立筹办工作。
  四、海口市王居正研究会办事处的换届工作,由王先裕(原海口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椰树集团副总裁)、王国斌(原儋州市委副书记,现海南省纪委工作)负责.王先裕、王国斌增补为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副会长。
  五、泰国侨领王琼南今年4月5日下午回琼,由王佳具体组织安排接待。
  六、今年三月十五祭祖活动,主办单位为: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由王南海、王永仕负责组织主持祭祖活动。
王汉昌捐资10万元作为今年悦公墓祭祀活动费用。
  纪要附录
 会议安排的三个书面发言材料:
  一、王业茂作汇报《海南王氏通谱》修纂及王氏文化研工作(附录1)。
  二、王方策作汇报大宗祠土地回收情况(附录2)。
  三、王雷作关于法制与组织建设发言(附录3)。

(附录1)
海南王氏文化研究传承工作进展
王业茂
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换届一年来,王氏文化传承研究工作围绕着修纂《海南王氏通谱》展开,内容涉及专题研究、互联网“海南王氏”网站筹建和电视文化片《王者居正》筹拍。  目前的进展是:
  一、《海南王氏通谱》大纲设计完成
  谱书是中国姓氏血脉文本。我们修纂《海南王氏通谱》(下称《通谱》),首先需要明确宗旨,澄清理念,建立起群体文化心态与谱书的时代要求的关系,通过推考历史、推认未来,获得启示,拥抱期待,从而对先人后人做出应有的文化交待:那就是推动同姓通族,达成和谐共进的文化目标。
    大凡谱书的内容层次,可以七个“谁”字加以概括:  即①谁生谁?②谁是谁?③谁和谁?④为了谁?历代谱书大都停留于“谁生谁”即纵向姓源、世系和“谁是谁”即历代人物行略记载等前两个层次,我们践行和推进新谱学精神,编纂《通谱》要进而解决“谁和谁”即横向的族谱集团化以及“为了谁”即集团化的未来价值取向问题。
所以,我们的《通谱》不属一般意义上的通谱,它是王氏琼人聚合同姓谱牒体系的总括,属王姓宗族间探寻姓源、认同始祖、廓清世系、礼列昭穆的综合性文本形式,又带有有姓氏史的通论色彩,以沿循中国王氏姓源脉络,记录海南王氏形成过程、分布状况为基础,深入探寻各个时期王姓始祖迁徙南下,植根孤岛,繁衍海内外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从漫长的海南移民文化流程中,提炼海南王氏臻成望族的文化特质,发掘生命价值意义,彰显文化基因张力。
《通谱》拟分上篇、中篇、下篇,各篇含若干册。由《通谱定位论》、《通谱统筹论》、《通谱监审论》三篇学术论著指导《通谱》的采写、编撰和编审工作,并发布《通谱》范例,规范各市县正在进行的王氏族谱修撰工作。
《通谱》产生于当今时代,也必然賦予修撰主体潜在的时代思想观念,凝聚了全球化背景下王氏琼人和谐共存、携手共进的特定感情,体现出继往开来、与时俱进的现代人文精神。记载当今时代王氏各界精英人物,将是《通谱》的重点。大理的传记文学,描绘海内外王氏琼人奋斗史、成长史和骄人的创造力影响力,以群领跑时代王氏人反映王氏整体文化形象风采。
二、《通谱》修纂班子已经组建
    在以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会长王学萍为主任编委的《通谱》编委会领导下,《通谱》修纂班子是:主编王学萍;编审有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和法律专家担任;执行主编王业茂、王国雄、王业富;副主编由研究会部分副会长、各市县王居正研究会办事处领导、各市县王氏文化研究专家学者及王氏族谱修纂领导人担任。
    三、建立互联网“海南王氏”网站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创建120万王氏琼人共同的精神家园,广泛拓展与海内外宗亲的合法正当联系,在平等友善、公平正义的原则基础上融合亲缘意愿,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实现海南王氏大团结文化回归,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共勉奋争,为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贡献集体智慧力量。
研究会荟萃人才,开设互联网“海南王氏”网站,营造族众共同的精神家园,  以《企业王者》、《血浓于水》、《精英王氏》、《王祖过海》等丰富多彩的栏目内容,配合书刊、影视多媒体制作传播,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网络社交活动,共生共勉,激励爱国热忱,启迪自由博爱的思想情怀和公平正义的道德认知,  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共同建构绿色和谐文明社会。
四、筹拍电视文化片《王者居正》
  以央视关注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三大文化工程”进展意义为起点,启动《通谱》数字版制作,促进网站建设,请央视摄制播出纪录片《王者居正》,记录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在德高望重的王学萍会长带领下,重建海南王氏大宗祠纪念先贤,尊祖爱国,编撰全族谱,结集王氏琼人文本血脉,寻认70多位王氏过琼公杰出代表、南宋兵部侍郎王居正的足迹,遥想佑公,追思王氏起源……2500年前,周文王嫡孙太子晋,15岁辅佐朝政,摧宫墙疏洪赈济百姓,冒犯皇权被废黜庶人,于是肇宗太原王氏,60世佑公崛起,任御史户部尚书司马太傅,老退后门庭植槐3棵,昭示“吾子孙必有三公者”。果然,儿孙出将入相,担当国家栋梁,“三槐王氏”驰名天下。
  《王》片镜头对准今天,倒述历史,将王氏始祖创立的民生思想、佑公渴望中兴的未来眼光和悦公励精图治抗御外侮的爱国主义精神等王氏文化精华交相融汇,运用时空交错,联系琼纵壮举,打日烽火、南海巡察……历代王氏琼人文韬武略,书剑纵横,当今名界精英创造文明一展丰采,助学育才蔚然成风。王氏文化基因旺盛搏动王氏琼人壮心豪情,携手并肩面向世界,走向未来。
  电视片《王者居正》将在海南王氏大宗祠奠基之日开拍,  由中央电视台拍摄播出,沿着大宗祠重建、通谱修撰等海南王氏“五大”文化工程推进,记录爱国爱家的海内外王氏琼人那催人深思奋进的时代风釆。  ‘

(附录2)
不懈努力  依法收复王氏大宗祠遣址土地
王方策
    位于海口市琼山区府城文庄路4号的王居正“乡贤祠”  (即海南王氏大宗祠)4亩宅基,系宋代朝廷封赏吉地,上世纪70年代宗祠琼山县供电所拆毁占地使用。多年来,收复失地成为王氏宗亲们的热议焦点。2005年海南王居正研究会经省民政厅批准成立,即以会长、法定代表人王家贤(海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的名义向海口市琼山区人民政府、海口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式提出收回遗址土地重建海南王氏大宗祠的上访请求。海口市,副市长黄行光将《上访请求》批转给海口市博物馆张昆荣馆长负责调查处理。从此开始了漫长曲折的收复失地之路。从此,我负责写了投诉信件,组织联络人员上访,跟踪办案进程,及时向研究会领导汇报。
    2005年5月3 1日,海口市文体局形成《海口市文体局关于王家贤同志信访件的调查报告》呈送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安东;
  同年7月1日,海口市委王为璐书记在王家贤同志信件上批示:“请唐先、庆声同志阅,要妥善处理好”。
  徐唐先副市长批示:  “请国土局尽快就此提出意见,如属实应依法解决”。
  同年7月8日《调查报告》转送到市国土局。9月10日,海口市国土局就海南王氏大宗祠遗址土地权属问题召开由海口市琼山区供电公司代表与海南王居正研究会代表(王信才、王启芬、王南海、王万江和王方策)参加的协调会。会上,经三方协商,琼山供电公司同意退还位于琼山府城文庄路4号的王氏宗祠土地(现乘下约3亩),但要求市国土局为该公司解决同等面积的建设用地,市国土局答应他们的要求。此时,失地收复之事初见希望,但由于时下办事的‘‘潜规则,’障碍,土地真正落实到手仍然颇费周折。
  期间,研究会偕同王氏华侨人士多次向省、市领导反映情况。
  2005年8月16日,时任省长卫留成在海口寰岛泰得大酒店会见泰国海南会馆理事长王琼南时表示:  “年底解决华侨祖屋和宗族祠堂的历史遗留问题。”消息登上了《海南日报》。
  2006年王琼南返琼,跟海南大学协商在泰国办教育事宜时,再次给卫省长写信,表达海外华侨对宗祠失地的忐忑心情,要求尽快解决落实。省外事侨务厅将此事列为重大的案件来处理。
  同年9月26日下午,海口市国土局张副局长主持召开有省外事侨务厅、市外事侨务办公室、琼山供电公司、海南王居正研究会等有关单位领导参加的会议,研究协商解决该宗地权归属问题。会士达成三点共识:
  一是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公平合理协商解决;二是按国家确关法规规定,处理解决好土地权归属问题,市供电公司再次表示棉该宗地退给海南王居正研究会,同时要求市国土局重新划地置换;三是对宗地进譬评估补偿。我方也表示同意按有关政策规定支付土地补偿金,写了承诺.
  经过周旋,2006年在琼山府城镇东门外响水桥地段找到一块土地,供电公司对该宗地感到满意,但又出现一些节外生枝的问题,供电公司迟迟沿有退出。
  2007年12月1 8日,研究会给全国人大常委王学萍(原省副省长)呈上《关于要求尽快落实卫留成书记会见泰国海南会馆王琼南理事长就解决归还王居正乡贤祠(海南王氏大宗祠)原址土地问题的承诺》的报告,王学萍常委批示:  “请徐市长阅示,望早日得到解决。”批示于2008年1月10日呈达;1月15日,徐市长作了批示:请云飞同志理清并协调,提出具体意见;1月17日,转交市办公厅一处汇总有关情况后上报。
    此时,研究会抓住时机,将有关的请示报告分别送交市规划局与市宗教事务管理局。其中,还有我们于2005年1 2月省民宗厅给市国土局关于“关于海南王氏大宗祠原址土地归属问题,我们赞同海口市文体局提出的建议”的批示。市文化体育局于2005年5月3 1日给市政府的调查报告中的建议是:  “市国土部门重新核查王氏大宗祠国土证有关材料。本着尊重历史,照顾现实的原则,将王氏大宗祠现有空地归还王氏宗亲,  以利于海内外王氏宗亲寻根问祖、祭奠先贤、宗亲联谊活动的开展。”
    2008年3月14日,海口市规划局接到我会的报告请示,该局已经过调查核实各方面的情况,形成书面意见送达市国土局。
  2010年10月15日,以琼居研[2012]第3号文去海口市国土资源局《关于加快颁发王氏大宗祠旧址土地使用证的商请函》要求将办理大宗祠土地使用证与置换解决供电公司用地两件事分开进行。市国土局接着于2012年11月6日以市资储字[2012]318号《海口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收回海南电网琼山供电公司土地使用权》请示市政府。市政府邓小刚副市长于2012年11月27日批示将土地安排给省王居正研究会作为“王氏大宗祠”建设使用。
    2012年12月13日,海口市琼山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琼山发改[2012]84号根据市国土资源局关于收回海南电网琼山供电公司土地使用权的请示(市土资储字)[2012]318号及该局公文呈批表(呈批编号:2012359551)市规划局关于海南王氏大宗祠旧址用地问题的复函(市规~[20081530号)原则同意海南王氏大宗祠建设项目备案。    。
  几年间,为了收复宗祠失地,王信才、王启芬、王南海、王方策和王万江几位研究会领导,历尽艰辛,先后上访100多次,得到省、市政府有关部门与领导的重视与支持,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终于拿到了三个红头文件:一是,2010年4月27日,海口市国土资源局以‘‘市土资储~[2010]257号”下达的《关于海南王居正研究会土地遗留问题的复函》;二是,2009年11月27日,海南电网海口供电公司以“海口供电函”[2009]114号呈送海口市国土环境资源局《关于进行土地置换的函》;三是,海口市规划局以“市规~[2008]530号,回复我会《关于海南王氏在宗祠旧址用地问题的复函》,同意我会在该地建设纪念馆。
  2013年3月19日,海口市供电公司已将取得的府城文庄路4号海南王氏大宗祠的旧址土地证交给市国土资源局。该局正在办理新的土地证发给我会。
  至此,经过整整八年的抗争,依靠处理华侨祖屋和宗族祠堂历史遗留问题的政策,依靠省、市领导的高度重视批办,依靠群众的不断多次上访,依靠跟踪省市外事、国土、规划和文化等部门的协调配合,缍取得了重建王氏大宗祠历史性的光荣而伟大胜利!
(附录3]
健全组织是王氏文化研究和维权的基础
    王  雷
  对于人类姓氏的研究是人们寻根问祖的一条重要途径,对于姓氏文化的探秘是对社会心理、民族素质发展趋向研究的不可忽视的方面.
  中国的姓氏产生至今有五千年的历史,其历史之悠久在世界文化史上极为罕见。这种社会现象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姓氏(包括名字)在民族文化的温床上形成,它是一座蕴藏丰富的精神矿藏。开发这座精神矿藏对手我们当今建设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认祖寻根是中华民族团结富强的凝聚力和纽带。
  其次,中国的姓氏文化蕴含着民族文明进取精神.
  再次,积淀了五千年的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之中,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这对于传播中华民族的文化有着重要作用。
  另外,中国姓氏文化不仅仅是狭义上的文化,而且是一门科学。它对于人认识自身、造福自身、改造自身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中国人传统是父性子传。在中国人姓氏中,携带有鲜明的遗传密码。找到某些家族史病的基因乃至长寿的奥秘,将是中国人甚至是全人类的福祉所在。当然,这需要姓氏学、家谱学、遗传学、生理学、病理学等诸多学科艰苦合力攻关。
  因此,研究姓氏文化前景是无限光明的。
  中国的王姓有1亿多人,是中国的第一大姓。海南省的王姓有近l00万人,是海南省的第一大姓,在全国人口比例中也位居第一。
  据王氏后人搜集的家谱资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王姓就开始渡海迁琼,现已查明历朝历代的迁琼王氏祖先有70多位,他们的后裔繁衍生息,分布在全岛各地。
  我认为建立健全各市县的王氏文化研究机构是当务之急。
  1、我们要修全省的王氏族谱,把分布在全省王氏族人的历史脉络整理清楚加以研究,当地没有人配合是无法完成的;
  2、我们要修建“王氏大宗祠\真,建立全省王氏宗亲的精神家园,虽然有王姓企业家愿意慷慨解囊,但还需要全省王氏族人高度认同共同努力,这就需要有组织地去发动;
  3、不少市县都有建立王氏祠堂的愿望,  已有王氏祠堂的基本上都有产权纠纷。没有一个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无法起诉和应诉,无法作为独立的社团法人接受政府的划拨或接受社会捐赠,无法维护王氏宗亲的合法权益;
  4、没有一个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无法与全省王氏宗亲的合法组织“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对接,参与全省的王氏文化研究活动;
  5、没有一个有法人资格的社团组织,不能合法开展本市县王姓的社团活动,无法开展省内外和海内外的文化交流活动。
  如何尽快地把没有机构的市县建立健全起来,我的建议如下:
  1、利用我会会长、常务副会长的社会影响力,主动与这些市县的王姓领导及社会名流联络,初步确定联络人;
  2、我会法律顾问配合办公室人员负责跟进,协助市县制订所需要的各种法律文件。根据我的工作实践,一步到位把市县研究会作
为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的会员单位,接受海南省王居正研究会的指
导写进章程里是必要的;
    3、我们借继东方市后,率先成立研究会市县的东风,再开一次
市县座谈会,把任务进一步明确和落实。

 

编 辑:cml 标签:海南省 王居正 研究会
相关文章